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5 11: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郁达夫
写作背景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探究
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探究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限四个字)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探究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衰败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秋槐落蕊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探究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视觉
听觉
触觉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枣子的淡绿微黄
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声
雨息列索落声
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槐蕊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
小院秋晨图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
探究
小院秋晨图
一椽破屋
衰败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秋槐落蕊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探究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秋蝉残鸣图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探究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探究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探究
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雨话凉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探究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秋日盛果图
对比: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慢、
润、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以 情 驭 景
以 景 显 情
情 景 一 体
  
   
 
拓展
将本文与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 长沙》进行比较,看两者所写的秋天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在青年毛泽东笔下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显示出一代伟人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阅读台湾作家罗兰的《秋颂》,与《故都的秋》作比较。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
写作背景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