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导学重点:
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导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 ( 21世纪教育网 )爱。探讨这些诗的创作方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21cnjy.com
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
2、了解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颤动( )颤栗(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
2、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样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第一二两小节中诗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如果让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所营造的意境,你怎样描述呢? 21教育网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 ( 21世纪教育网 )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www.21-cn-jy.com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四、交流展示:
1、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 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2、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 ( 21世纪教育网 )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
星 星 变 奏 曲
朦胧诗派诗人 江河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第一课时
变 奏 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近似,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犹如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四十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
就连影星刘晓庆在回忆起当年那段生活时,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如果有人每天帮我锄地,我就嫁给他。可见,人是需要市俗生活的,如果连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话,人性就会扭曲。
人是精神的动物,会思考,会交流,会宣泄。像大学生遇罗克、公民张志新,就是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不同政见的人,于是被处以极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一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当鲜明的。像顾城在《一代人》这首诗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另一首诗中,他也写到:“我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我要让习惯黑夜的眼睛也习惯光明。”
静谧 mì 闪烁shuò
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 ng
劫难 jié 凝望 níng
颤动 chàn 覆盖 fù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听读要求:
(1)听准音。
(2)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3)概括两节诗的大意。
(否定) (肯定)
听读课文后,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否定) (肯定)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 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这节诗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强调黑暗笼罩着大地。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诗”和“蜜蜂”这两种美好意向,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
1、全班齐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
2、指名学生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意象:
甜蜜、温馨、自由幸福、充满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
意境:
如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 )
1、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3、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第二课时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寒冷、寂寞。
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这是让诗人感到心灵颤抖和冰冷压抑的苦难的现实世界。
1、女生齐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这是个冰冷的社会,它无情地摧残着人们本已十分渺茫的希望。
2、男生齐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1、“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诗人虽然身陷黑暗、孤独的世界,但作者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牺牲奉献自己来寻找光明、希望。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意象:
意境:
3、这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夜、冰雪、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星等
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表达诗人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瘦小的星”比喻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它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狂和冷酷无情。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文中出现了七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
诗中几次出现星星,星星又象征了什么呢?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光明
美好
幸福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星星变奏曲
否定现实
向往光明
星星
理想
仿照“如果……如果 ……”或“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写一段或几段诗,表达一种愿望或期盼。
作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 柔软________ 疲倦________ 覆盖________
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 ,而是_______ ,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 。
3、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
C、词,经过词人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高雅的文学形式。
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
5、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卫生部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21教育网
B、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2·1·c·n·j·y
C、“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 ( 21世纪教育网 )优点。
D、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www-2-1-cnjy-com
6、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阅读训练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 ( 21世纪教育网 )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2、这首诗歌用 等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5、“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中的“涌出”改换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为什么?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chàn , níng, wèi, róu, pí, fù
4、B
5、A。(B项中“看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是“乡音”,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必须加入“听到了”才能与“乡音”搭配。C项中先用“之所以”引导的句子,后文一定要解释“它为什么会给我很大帮助”,但后文却在谈“我认为的优点”,明显的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上出现混乱。D项中“不过十几万元左右”运用不当,“不过”“至少”等词后面所跟的应该是确数,不能是约数。可将其改为“也不过十万元”)21cnjy.com
6、[示例一] 如果我是一张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示例二]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训练
1、舒婷《致橡树》 北岛《回答》 顾城《一代人》
2、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21·世纪*教育网
3、(1)这句话表明写“苦难的诗”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由使人心灵颤抖,感到寒冷孤寂。(2)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4、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又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2-1-c-n-j-y
5、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星星变奏曲》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变 奏 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 ( 21世纪教育网 )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近似,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犹如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 ( http: / / www.21cnjy.com )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走近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四、背景简介:
四十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2-1-c-n-j-y
就连影星刘晓庆在回忆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年那段生活时,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如果有人每天帮我锄地,我就嫁给他。可见,人是需要市俗生活的,如果连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话,人性就会扭曲。 21*cnjy*com
人是精神的动物,会思考,会交流,会宣泄。像大学生遇罗克、公民张志新,就是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不同政见的人,于是被处以极刑。【来源:21cnj*y.co*m】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一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 ( 21世纪教育网 )当鲜明的。像顾城在《一代人》这首诗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另一首诗中,他也写到:“我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我要让习惯黑夜的眼睛也习惯光明。” 【出处:21教育名师】
五、预习检测:
静谧 mì 闪烁shuò 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 ng
劫难 jié 凝望 níng 颤动 chàn 覆盖 fù
六、听读课文:
听读要求:
(1)听准音。
(2)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3)概括两节诗的大意。
听读课文后,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 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七、诗文赏析:
1、全班齐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这节诗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强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黑暗笼罩着大地。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诗”和“蜜蜂”这两种美好意向,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
2、指名学生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谁不愿意”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谁不喜欢”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
八、整体感知:
1、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如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 )21教育网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幸福、充满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21·世纪*教育网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www-2-1-cnjy-com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 ( 21世纪教育网 )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九、作业:通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诗文赏析:
1、女生齐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这节诗用“谁还需要”从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寒冷、寂寞。
“谁愿意”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这是让诗人感到心灵颤抖和冰冷压抑的苦难的现实世界。
2、男生齐读下列诗,教师点拨: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谁愿意”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这是个冰冷的社会,它无情地摧残着人们本已十分渺茫的希望。
“谁不喜欢”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三、整体感知:
1、“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诗人虽然身陷黑暗、孤独的世界,但作者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牺牲奉献自己来寻找光明、希望。21cnjy.com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这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夜、冰雪、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表达诗人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它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狂和冷酷无情。21·cn·jy·com
四、合作探究:
诗中几次出现星星,星星又象征了什么呢?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文中出现了七次“星星”的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
五、合作探究: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www.21-cn-jy.com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 ( 21世纪教育网 )追求光明的理想。 2·1·c·n·j·y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七、作业:
仿照“如果……如果 ……”或“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写一段或几段诗,表达一种愿望或期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