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4《外国诗两首(蛔蛔与蛐蛐 夜)》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积累:
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 ) 草茸茸( ) 欢嚷( ) 喧响( )
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 ) yōu暗( ) 沉jì( ) 昏yù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他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群众也给了他很多荣誉,这真是投桃报李。
B、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切不可轻诺寡信。
C、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当今社会环保概念深得民心,新型的环保产品洋洋大观,层出不穷。
6、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北京举办了古埃及第一个文物展览, 此次展览有143件埃及国宝级文物集体亮相北京。
B、明年春天,世界级拳王来北京作商务性角逐,此举不仅能让观众大饱眼福,还将载入历 ( 21世纪教育网 )史的史册。
C、质量技术监督局昨天公布了对京城市场上皮鞋、旅游鞋的最新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抽样合格率分别为63.9%和46.6%。21·cn·jy·com
D、为了选择中国熊猫的饲养员,洛山矶动物园很是为难,因为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实在是太多了。
二、阅读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1~3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突出夏日夜晚的什么特点
6、第4节中有三句诗都与第2节一样,诗人运用反复手法,这有什么好处
7、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4节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美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冬雪
①又是一个初冬的清晨,我起床后打开窗帘,诧异地发现,入冬的第一场冬雪不经意间悄 ( 21世纪教育网 )然来临,一种久违的心情油然而生,遂穿上衣服,走出家门21cnjy.com
②室外空气清新扑鼻,沁人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脾冬雪笼罩下的周末,一改平时的喧嚣与吵闹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路上的车辆三三两两,迷雾下的街灯忽闪忽闪雪似乎成了这时的主角,无数雪粒细细的、密密的、柔柔的,似天女散花般飘然而下,又似顽皮的小精灵在茫茫的宇宙间漫天飞舞微小的雪粒飘在空中,洒在在地下,拂在脸上,粘在衣角,无处不在而又无不存在这场雪不大,地上留下的也不多,墙角里、树丛间、屋顶上、小河旁,一堆堆,一簇簇,一捧捧,似精心点缀又似无意挥洒近处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地散落少许,静静的伏在草根深处,白色的积雪、绿色的草根和枯黄的草叶,互相衬托,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③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洁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瑕,纤尘不染记忆中那些人际未至的积雪白的闪亮、白的耀眼、白的炫目,令人不忍践踏、不忍涂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世上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本真状态下都是干干净净,不掺杂一丝一毫杂质的,但天长地久,逃不脱的是岁月年轮的雕刻,是社会熔炉的烙印,是世间琐事缠绕要想真正像白雪一样,做到质本洁来还洁来,一抔净土掩风流,何其难也?www.21-cn-jy.com
④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晶莹剔透,清澈透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论是江南水乡飘零的雪花,还是东北大地厚厚的积雪,无不空净澄明,表里不一,给人一眼望穿秋水的感觉宦海沉浮多少年,面对的是一张张漠无表情的脸,习惯的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渴望的是爱憎分明的真诚态度但要冲破各种社会的禁忌,真正做到敢爱、敢恨、敢怒、敢言,襟怀坦荡,言行一致,真诚透明,何其难也?2·1·c·n·j·y
⑤我喜欢雪,喜欢雪的包容博大,无私奉献雪是冷空气遇到空中的灰尘凝结成的固体,落到地上,它把飞扬的尘埃带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既肥沃了土壤,又滋润了人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咏的是春蚕和蜡烛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精神,白雪岂不更是那种舍自己为群体、舍小我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典范但人生在世,要排除私心杂念,摒 ( 21世纪教育网 )弃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不图回报,只求给予,把有限的生命和智慧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何其难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⑥我喜欢雪,更因为它的渐行渐远,弥足珍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身居北京多年,感觉下雪尤其是下大雪越来越少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温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南极大陆的冰川都在融化,形单影只的雪花岂能独善其身?俗话说,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珍贵的,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而又难以割舍的白雪,岂不更显得珍贵!www-2-1-cnjy-com
1、通读文章,指出这篇散文的写作手法
2、说说文章的线索
3、概括第2段的内容,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文中3—5段在结构上的特点
5、细读第3段,作者由白雪联想到什么?
6、文章语言精美,请从文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赏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3、(1)停留;歇息(多指鸟类)。(2)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4、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5、B
6、C (A项中“古埃及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文物展览”应为“第一个古埃及文物展览”,语序不当。B项“历史的史册”中“历史的”成分多余。D项“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中“争当”的对象是“中国熊猫”还是“饲养员”,表意不明。)21教育网
二阅读训练
(一)课内语段
1、恬静、欣喜。
2、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2-1-c-n-j-y
3、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4、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5、突出夏日夜晚静谧、美丽的特点。
6、诗人以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进一步强调夜的静谧、美丽。
7、从内容上看,前三节是具体描写夜的景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流、小溪和青草的寂静无声,显示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最后一节总写大自然的夜色非常美好。从结构上看,前三节是分写,第4节是总写,前后是总分关系。 21*cnjy*com
(二)课外美文阅读
1、我喜欢雪
2、借物抒情
3、描写室外美丽的冬雪,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6、如“似天女散花般飘然而下又似顽皮的小精灵在茫茫的宇宙漫天飞舞”运用生动的比喻,写出雪花的轻盈,活泼之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弄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92)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听读课文,感知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听读感知:这是一首大自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三、整体感知:
1、《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 ( 21世纪教育网 )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喻成“大地的诗歌”。
3、“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如何理解“从来”一词的含义?
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夏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来不会”死亡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21cnjy.com
5、《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21·cn·jy·com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通过联想巧妙联系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仅仅写了夏冬两篇小景,仅仅描写了两种昆虫的鸣唱,但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 不息的永恒美,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 ( 21世纪教育网 )具匠心。www.21-cn-jy.com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六、作业:熟读《蝈蝈与蛐蛐》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第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 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 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www-2-1-cnjy-com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勾勒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夜,来了,四下一片寂静,溪水悄悄的醒来了,轻轻的为大家唱着催眠曲。慈祥的明月洒 ( 21世纪教育网 )下她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21·世纪*教育网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诗四节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侧重听觉
第二节:通过听觉、视学写出夜的美好。---衬托,以动衬静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抓住意象大河、小溪、青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银 装
小结:描写夜的静谧、美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静谧(自然沉入梦乡)
溪水、明月、大河、小溪、青草:美丽(一切披上银装)
小结: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3、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夜是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诗人陶 ( http: / / www.21cnjy.com )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21教育网
恬静轻柔、充满喜爱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五、课堂拓展:
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写法上的异同。
同: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
异:《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六、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21世纪教育网 )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1·c·n·j·y
七、作业:背诵外国诗两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2张PPT)
济 慈
俄·叶赛宁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蝈蝈与蛐蛐>>
第一课时
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蝈
蝈
和
蛐
蛐
济
慈
听读课文,感知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1、《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2、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喻成“大地的诗歌”
3、“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如何理解“从来”一词的含义?
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来不会”死亡的。
4、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5、《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通过联想巧妙联系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仅仅写了夏冬两篇小景,仅仅描写了两种昆虫的鸣唱,但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 不息的永恒美,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再次点明主旨)
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
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前后呼应
联想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夏)蝈蝈的音乐
(冬)蛐蛐的歌儿
俄·叶赛宁
第二课时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诗人创作高峰期,写出了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夜 [俄] 叶赛宁
大河银星万点 ,
小溪银波微漾 。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听读课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勾勒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夜,来了,四下一片寂静,溪水悄悄的醒来了,轻轻的为大家唱着催眠曲。慈祥的明月洒下她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一节
描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通过听觉、视学写出夜的美好。
第三节
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
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侧重听觉
衬托,以动衬静
抓住意象大河、小溪、青草
银 装
描写夜的静谧、美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1、这首诗四节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河水、松林
夜莺、秧鸡
溪水、明月
大河
小溪、青草
静谧(自然沉入梦乡)
美丽(一切披上银装)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夜是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诗人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
恬静轻柔、充满喜爱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基调?
静夜——郭沫若
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写法上的异同。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
同:
异: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泣珠?
《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诗歌的永恒主题。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语言。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情趣。
导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语言。
导学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格 ( 21世纪教育网 )调恬静悠然。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陶渊明。古希腊诗人维吉尔的一些诗作也被视为欧洲田园诗的代表作。21教育网
约翰 济慈(1795-1 ( http: / / www.21cnjy.com )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叶赛宁(1895-1925):俄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21cnjy.com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 ) 草茸茸( ) 欢嚷( ) 喧响( ) 凝成(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 )暗 沉jì( ) 昏yùn( )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沉浸:全部浸入水中)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光线昏暗)
5、理解文本:
(1)、《蝈蝈与蛐蛐》借助___________等意象,表现出了大自然的____
特点。
(2)、《夜》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表现出了夜的__
特点。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蝈蝈与蛐蛐》
(1)找出此诗的主旨句。
(2)《蝈蝈与蛐蛐》中,作者把“蝈蝈与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 ( 21世纪教育网 )为“大地的诗歌”,你是如何理解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结构、选材及写法等方面去思考)
2、《夜》
(1)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2)“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21·cn·jy·com
(3)《夜》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夜的静谧、美丽?这首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4)在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四、拓展延伸:
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同:
异:
五、交流展示:
按要求填空:
1、“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的_______,烘托了_____________。
2、能渲染“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感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冬日_________的景象和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与 ( 21世纪教育网 )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