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南海实高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
语文
2023.5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雨江南,秋风蓟北。”这短短两句分明道出了江南与北国景色的不同。当然喽,谈园林南北的不同,不可能离开自然的差异。我曾经说过,从人类开始有居室,北方是属于窝的系统,原始于穴居,发展到后来的民居,是单面开窗为主,而园林建筑物亦少空透。南方是巢居,其原始建筑为棚,故多敞口,园林建筑物亦然。产生这些有别的情况,还是先就自然环境言之,华丽的北方园林,雅秀的江南园林,有其果,必有其因。园林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有地方特性,这种特性形成还是多方面的。
“小桥流水人家”,“平林落日归鸦”,分明两种不同境界。当然北方的高亢,与南中的婉约,使园林在总的性格上不同了。北方园林我们从《洛阳名园记》中所见的唐宋园林,用土穴、大树,景物雄健,而少迭石小泉之景。明清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园林,受南方园林影响,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自然条件却有所制约,当然也有所创新。首先对水的利用,北方艰于有水,有水方成名园,故北京西郊造园得天独厚。而市园,除引城外水外,则聚水为池,赖人力为之了。水如此,石南方用太湖石,是石灰岩,多湿润,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多姿态,有秀韵。北方用土太湖、云片石,厚重有余,委婉不足,自然之态,终逊南中。且每年花木落叶,时间较长,因此多用长绿树为主,大量松柏遂为园林主要植物。其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起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炫人。而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植,又使人们有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北方非无小园、小景,南方亦存大园、大景。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多水墨浅绛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正与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同样言境界。北方皇家园林(官僚地主园林,风格亦近似),我名之为宫廷园林,其富贵气固存,而庸俗之处亦在所不免。南方的清雅平淡,多书卷气,自然亦有寒酸简陋的地方。因此,北方的好园林,能有书卷气。所谓北园南调,自然是高品。因此成功的北方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喜欢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用京剧来比北方园林(是指同治、光绪后所造园),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多少也可以说从昆曲中演变出来,但是有些差异,使人的感觉也有些不同。然而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不在昆曲上下过功夫。而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匠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它既不同于江南园林,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
现在,我们提倡旅游,旅游不是“白相”(上海方言:玩),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我们赏景观园,要善于分析、思索、比较,在游的中间可以得到很多学问,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才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陈从周《中国文人园林》)
材料二:
在中国的文人历史上,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园林的建设造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成型后的园林又给文人们带来不曾有过的心中悸动,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
园林文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文化达到成熟的阶段,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个时期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文人看园林时产生的心中意境,心中审美的情怀,心中发散的思想。文人用意境造园林,园林又以实际产生的化学反应补给文人的心中世界,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段落顺序已被打乱)
①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爱什么植物,说明你喜欢这个植物所具有的品格,也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品格,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体会也就近乎全面展现了。
②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是贾府文人们吟诗作画的场所,恰当的小建筑能够带领这些文人感受大观园最极致的美,循序渐进地体会大观园中的神秘美感,一步一步地将大观园的全貌展现给来人,这是文人园林意境的灵魂所在。
③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宁国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彰显贾府气势,距离贾府又比较近,可以时常去大观园写生游玩,在宁国府内的建筑又贴近贾府的大山祖脉,更能让贾府文人将这种祖脉给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这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
④山和水的搭配将大观园的景色都带活了,真给游览的人带来一种深处自然的感受,在近乎真实的大观园里,文人们更容易在山水之间吐露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园林重要的还有匾额楹联,一个题人用什么字什么词都在一字一句说着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特点。
(摘编自《<红楼梦>: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大观园背后的文人园林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方园林建筑物的“少空透”与南方园林建筑物的“多敞口”,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住形式。
B.明清之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与唐宋时期的园林相比略有变化,这是南方园林影响的结果。
C.不同时期的文人有着不同的情思与意趣,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大众对于园林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
D.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也是最能反映文人意境、思想与情怀的。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方园林的“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这些都与江南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B.赏景观园的过程中也应该扩大见闻,增长智慧,如果只是“白相”,就不是高尚的文化生活了。
C.那些较为成功的北方园林,都注意到了水的应用,因此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
D.扬州园林兼有南北园林风格的介体特征,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
3.材料二的后半部分已被打乱,根据论证的结构与逻辑,下列各项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4.材料二提到“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请在“潇湘馆” “蘅芜苑”中任选一个,对此观点简要分析。(4分)
5.据报道,我国的园林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请结合材料,从改造传统园林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促进园林旅游业发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渡 江
孟 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7.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体现了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的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等作铺垫。
C.北渡过程中对江水的描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8.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荆王①伐吴,吴使沮卫、蹙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知伯②将伐仇由③,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荆伐陈,吴救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遂破吴军。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①荆王:楚王。②念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荀。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不A可B此C小D之E所F以G事H大I也J而K今L也M大N以O来P卒Q必R随S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字的含义相同。
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字的含义不相同。
C.“因起师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字含义相同。
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字的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沮卫、蹙融前往楚军犒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们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仇由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
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
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4分)
(2)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4分)
14.左史倚相战胜越国与吴国分别运用了什么谋略?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5.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 王诗中婆媳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
C. 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 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16.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默写 (本题共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十二章》以“ , ”表明人应该向榜样学习,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离骚》中“ , ”两句,是说屈原要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在前引导开路,表达其积极进取的精神。
(3)“吟”或“啸”是古人吐露心曲、抒发情怀的方式,在古代诗文中颇为常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2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 题。
元宵节赏花灯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灯光控制、激光装饰、3D打印等技术被运用于花灯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挂满街头的各种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花灯,令人 ① 。远近闻名的四川自贡灯会积极引入数字科技,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富有时代气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沉浸于民俗文化。在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江西上栗等地,“无人机+激光技术”在夜空中编织出寓意吉祥的图案,光影“魔术”为人们送上节日祝福。节日的夜空 ② ,许多游客仰望天空,留连忘返。
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众的切身体验,只有增长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体验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每天喝八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 ① ,到了90多岁,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 ②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相比之下, ③ ,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如果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那么每天喝2升水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
虽说每天八杯水属于“国际民间传说”,但三天滴水不进人会有生命危险,是有科学依据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连接、漫展、隐没”,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八十多年前,革命志士方志敏曾在《可爱的中国》 中坚定地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现在,先辈梦想已成现实,中华盛世如其所愿。据近期一项对新时代青年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乡村振兴、太空出差、和谐共生、新赛道、烟火气、国潮热、卡脖子。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给方志敏写一封信,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书信基本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华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华附南海实高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语文 参考答案
1. A【解析】B. 略有变化 错误;C. 原文是 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D.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 应该为大观园。
2. C【解析】C. 水的应用 和 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 强加因果。
3. C
4.①林黛玉住的是潇湘馆,那里最多的植物就是竹子,竹子的生命力顽强,具有高洁不屈的精神,也是变相的表达了林黛玉虽纤细但不曾折腰的高洁品质;
②薛宝钗住的是蘅芜苑,那里大多都是香气馥郁的香草,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这也在说明宝钗是世故圆滑、同时横溢的品格。
(任选一个,人物、植物、分析、性格各1分,共4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5.①在改在传统园林时,注意营造寓学于游的游览环境,融合文化交流,促进游客在游览园林中可以通过思索、比较来得到学问,增长智慧;
②在保留园林意境根基的基础上,在园林的改造融入古代文人的情思与意趣,并将山和水合理搭配,从而把园林景色带活以吸引游客。(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6.(3分)B
7.(3分)C
8.(6分)①开篇鸡叫,祖逖拔剑起舞,反映他对杀敌报国的期待;②南渡时鸡叫,反映了祖逖对故土的不舍与离开故土的忧伤;③北伐渡江时鸡叫,反映了祖逖对实现北伐愿望的激奋;④宴会后的鸡叫,反映了祖逖对初战告捷的喜悦和对未来胜利的期望。
(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6分)①小说叙写祖逖面对国难和家仇,主动请缨北伐,收复失土,塑造了爱国者形象;②祖逖闻鸡起舞、率众南渡、中流击楫、积极北伐等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有正史的影子;③文中“民族的耻辱”“祖国”“人民军队”等词语,暗扣抗日背景,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④作者的创作观突出了爱国主题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启迪人们在民族存亡之际,团结一心,报效国家。
(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0. B J P
【解析】句意: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不可”是针对“除道将内之”表达的观点,语意完整,后面断开;“此”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即应在B处断开;“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在“也”后断开,即J处应断开;“而今也”的“也”是句间语气词,此处“而今”是时间状语,修饰后面“大以来”,中间不必断开;“卒”是“必来”的主语,其前断开,即P处断开,“卒必随之”主谓宾完整,不必断开。
11. A 【解析】A.“固”字的含义不同。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句意: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呐!/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B.动词,清除/名词,殿阶。句意:准备修通道路把大钟接受下来。/扶着皇上的车辇下台阶。C.名词,军队。句意:于是楚国就起兵跟踪越军。/齐国军队讨伐我们。D.动词,相距/名作状,从小路。句意:楚吴两军相距三十里。/从小路回到了军营中。
12. D【解析】D.“吴军恪守君子风度”错,原文“其君子必休”意思是当官的一定在休息。
13. (1)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
(4分,“知”,知觉;“当”,在……时候;“鸣”,响。)
(2)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
(4分,“索”,要、借;“病”,受损;“分”,瓜分。)
14. ①战胜越国运用了军事胁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②战胜吴国运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谋略。
【解析】①由“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次音,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因起师而从越……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可知,战胜越国运用了军事胁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②由“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谱破吴军”可知,战胜吴国运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谋略。
[参考译文]
楚王伐吴,吴王派沮卫、蹙融用酒食慰劳楚军。而楚国将军说:“把他们捆起来,杀了来祭鼓。”楚人问沮卫、蹙融说:“你们来时,占过卜吗?”他们回答说:“占卜过。”“是吉兆吗?”他们说:“是吉兆。”楚人说:“现在楚军将要用你们祭鼓,怎么说呢?”他们回答说:“这正是吉利的所在了。吴王派我们来的时候,本来就等着将军发怒呐!将军发怒了,吴军就深挖壕沟,高筑城墙;将军不发怒呢,吴军松懈疲惫。现在将军杀了我们,吴军就一定会警惕起来严加防守了。再说国家的占卜,不是为臣子个人占卜。杀掉一个臣子而使一个国家得以保全,这不叫吉利叫什么呢?再说如果死人无知觉的话,那么你们拿我们来祭鼓也没有用处;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楚人因而没杀他们。
智伯将要征伐仇由,但道路艰险不通,于是铸了一口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修通道路把大钟接受下来。赤章曼枝说:“不行。送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的事情,现在大国已经送钟来了,那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面,大钟是不能接受的。”仇由国君不听,于是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于是就截短车毂两端横木而赶路,逃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就灭亡了。
越国已经战胜吴国,又向楚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国攻占吴国,豪杰之士战死,精锐部队耗尽了,武器装备毁坏了。越国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楚王说:“好。”于是楚国就起兵跟踪越军。越王非常气愤,准备发动进攻。大夫种说:“不行。我们豪杰之士战死了,武器装备毁坏了。我们和他们打,一定不能取胜,还不如贿赂他们。”于是越国就把露山北面五百里的地方割让给了楚国。
楚国攻打陈国,吴国前去解救,楚吴两军相距三十里。下了十天雨后,晚上放晴了。史官倚相对子期说:“下了十天雨,盔甲和兵器都集中存放着。吴军一定会来,不如多加防备。”于是楚军就摆出战阵。战阵还没摆好时,吴军就到了。看到楚军布阵,吴军就折兵返回。倚相说:“吴军来回六十里,当官的一定会在休息,当兵的一定正在吃饭。我们行军三十里去袭击他们,一定能把他们打败。”于是楚军跟随过去,就把吴军打败了。
15. D 【解析】D.“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错误,应是借儿啼表现山家生活纯朴自然。
16. ①王诗妙用“闲”字,写出桅子花的寂寞、无人观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②贯诗用“蒙蒙”叠字,写庭花宛若披上轻纱、隐约朦胧,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
【解析】王诗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转而正面描写农事,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第四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没人欣赏,反衬妇姑蚕事繁忙。 贯诗“春雨晴”后的“山家”炊烟缕缕而“柴门寂寂”,想象农夫在田中忙碌的情景,暗示农夫不违农时而去田里抢时春耕。“庭花蒙蒙水泠泠”,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蒙蒙”叠字,让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写出了春雨晴后的景色。以迷蒙宁静侧面烘托春晚农忙。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示例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示例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示例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示例四: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①目不暇接(或:眼花缭乱、赞叹不已、赞不绝口、心旷神怡) ②绚丽多彩(或:光彩夺目、璀璨夺目、美不胜收、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19.示例一:只有增强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
示例二:只有增强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示例三:只有增强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
(共三处,改对一处得2分,两处3分,三处4分。)
20.示例: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水量;③同年龄段女性饮水量较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原文以“枝枝叉叉”“曲曲弯弯”修饰胡同延展的形态,更具体形象;且反复使用“怎样”,拉长了“看”的过程,更符合神游的状态。②原文结构有紧有松,张弛有度,节奏舒缓而略有变化,和整个文段深沉的风格更和谐。(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一:
①回环叙述,将个人成长和故乡胡同密不可分的关系凸显出来。②反复设问,强化了追问与思索的意味。③“漫展”一词由胡同在现实世界的不断延伸暗示它在作者心灵世界的延展。以动写静,由实入虚,拓展了意蕴空间。④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将随着成长,对故乡胡同及奶奶的怀恋逐渐加深的过程写得含蓄委婉,情感表达厚重深沉。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
(1)特点:①“我不断长大”与“胡同不断地漫展”回环叙述,并与反复设问结合。②“漫展”一词以动写静,由实入虚,由胡同在现实世界的不断延伸暗示它在作者心灵世界的延展。
(2)效果:多种语言形式错综使用,表现了作者对个人成长与故乡胡同的关系的追问与思索,含蓄地写出了随着成长,对故乡胡同及奶奶的怀恋逐渐加深的过程,情感表达厚重深沉。
(特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效果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