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八校第二次联考
"#"$
历史参考答案
题 号
! " $ % & ' ( )
!
答 案
* + , - + * , -
!
题 号
. !# !! !" !$ !% !&
!
答 案
+ , - + -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 $ %&
符合题目要求的$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盟誓活动"对受封者进行权力约束"统治阶级能
!,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源自人的理性"认为艺术有助于理性的发展%虽然两人对艺术的态度不同"
但对理性的追求一致"即都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都提倡理性"故 项正确%&
,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各地的商品在阿拉伯帝国的市场出现并转销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
!!/-
界各地文明的交流"故 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商业是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基础"故 项错误$材料
- +
与阿拉伯帝国的自然资源无关"故 项错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 项错误%&
, *
!根据题干材料'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
!"/+
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有利于世界各
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 项%&
+
!根据材料'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
!#/-
耳*"可知材料体现了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的主张"该主张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故 项正
-
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垄断公司"采取不正当贸易#殖民
!$/-
掠夺等方式攫取利润"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垄断组织推动了世
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故选 项%殖民垄断公司产生于工业革命开始前"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的
-
发展要求"排除 项$垄断组织不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产物"排除 项$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 , *
!根据材料'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并结合所
!%/*
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冷战的发生与美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密切相关"而美国和苏联之所以有利
益范围"是因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故 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其中第 题 分#第 题 分#第 题 分#第 题 分#
% !' !% !( !( !) !" !. !"
共计 分$
&&
!&差异,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 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
!&/ %
政治内容%! 分&
%
!&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
"
效率$为其他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分"每点 分"任答 点即可&
' " $
!&阶段特征,对西方的学习转向思想层面$! 分&经历了学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到学习马
!'/ "
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
! !
克思主义的转变%! 分&
"
成因,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
路%! 分"每点 分"任答 点得 分&
& " $ &
!&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 分"每点 分&
" % "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
运共同体等%! 分"每点 分"任答 点即可&
% " "
!&条件,为工业化创造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
!(/
才保证$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 分"每点
' "
分"任答 点即可&
$
!&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
"
忽略市场需求%! 分"每点 分"任答 点即可&
' " $
示例一,
!)/
看法,舆论热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分&
"
说明,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
"# (# )#
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舆论热词呈现出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特征$! 分& 世纪 年
" "# )#
代初到 年代初"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舆论热词反映出改革从农村到城
.#
市逐步展开的历史进程$! 分& 世纪 年代初到 世纪初"舆论热词反映出邓小平'南方谈话*
" "# .# "!
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深化$! 分&
"
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
"!
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努力"舆论热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分&
"
综上所述" 世纪 年代末以来的舆论信息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
# (#
存在的反映%! 分&
"
示例二,
看法,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的舆论热词反映了中国转折关头的历史巨变%! 分&
"# (# )# "
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分&在此背景下"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
"
开放"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分&该历史时期的舆论热词'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改革开放*呈现出中国转折关头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阶段特征%! 分&舆论热词引领
"
舆论导向"解放国人思想%! 分&
"
综上所述"舆论热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分&
"
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
! !保 密 ★ 启 用 前
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八校第二次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 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
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A.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C.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 D.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2.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 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南方吴楚地区的
驰道;二是“自九原抵甘泉”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
观上 ( )
A.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 漆侠在《中国经济通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 一种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 产品向城市集中;另一种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 运往各地经销。据此可知当时 ( ) A.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 B.农村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
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 D. 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历史 第1页(共6页)
4.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
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 )
A. 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 体现出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D. 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5.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
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
反映了 ( )
A.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 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 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6.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
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此材料试图强调辛亥革命 ( )
A. 对同时期青年影响有限 B. 其政治意义被严重低估
C. 过程艰难成功来之不易 D. 推翻专制政体功不可没
7.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这种“新”的核心内容是 ( )
A.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情怀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8.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年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
比例变为1:4。这反映出
A. 列强侵略的加剧 B.自然经济的抵制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官僚资本的压榨
9.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
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
A.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0.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
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C.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历史 第 2 页 ( 共 6 页 )
11. 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都市,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 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在阿拉伯帝国的市场出现并转销到世界各地,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更是遍布亚
欧非各大洲。这说明
A. 商业是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基础
B. 阿拉伯帝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C. 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D.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2.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
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 一 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
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
A.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C. 带来的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 一 定影响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13 .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 一 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
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 … … 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出现这 一变化的时期
应 是 ( )
A. 古希腊时期 B. 宗教改革时期
C. 文艺复兴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14. 16 — 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许多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 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
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 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 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 都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和痛苦
15 . "尽管冷战的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
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这段材
料旨在说明,冷战发生的原因是 ( )
A. 美苏缺乏沟通 B. 违背美苏双方的主观意愿
C. 纯属历史偶然 D. 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历 史 第 3 页 ( 共 6 页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
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 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 ·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 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 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
亡 …… 1870年6月4日,英国政府又颁布了关于改革文官制度的第二项枢密院令。命令规定,凡未
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资格证书者, 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 一切文官职位
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6分)
历 史 第4页(共6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始终坚守推动文化革新与社会 革命之初衷,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轨迹。杂志创刊伊始,致力于思 想启蒙,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激进派杂志。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杂志成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摘编自王兰娟《<新青年>杂志的"主义"转向》
材料二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
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9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指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 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 ……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 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124个技术 援助协议
1934年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1935年 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
——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等整理
历史 第 5 页 ( 共 6 页 )
材料二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 ……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 日益匮乏。另一 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
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 ·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 哪些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舆论信息统计(局部)
时间 舆论热词
20世纪70年代初 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摸着石头过河、包产到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后富,小平您好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南方谈话”、姓资姓社、下海、三个有利于、市场经济
21世纪初至今 网购、互联网十、全面小康、中国梦、 一带一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
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历史 第 6 页 (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