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初步感知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3)能结合“阅读资料”,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走进梦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 教学难点:能结合“阅读资料”,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呢?这梦为什么被称为是“好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寻找答案。
(二)学习“梦境”部分
1. 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3- 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是怎样的,作者用了那三个词语来形容它?圈画出可以概括这一梦境的词语。
(1)学生阅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
(2)汇报交流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
2.教师提出要求: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1)学生阅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两个比喻】
①教师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②引导学生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和联系下文“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猜测和理解“错综”的意思。
③这个梦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3.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 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请在文中勾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1)学习第五自然段
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学习第七自然段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5)指导朗读
大红花一朵朵全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①师生合作读句子。
②想象说话:用“( )织入( )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4.小结: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它们比作好的故事,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三)升华主题,感受梦境
1.学生再读第五、七自然段。
2.过渡: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3.学生齐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不舍呢?
预设:“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欠身伸手去取笔”、“总记得”。
4.追问:此时此刻,这梦中“好的故事”与眼前的“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梦只是一场普通的梦,这夜也只是寻常的夜吗?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梦常常跟人的愿望、盼望、希望是连在一起的。那么这个好的梦对鲁迅先生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
5. 出示资料:借助链接,把握意图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眬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引导学生默读“阅读链接”,从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希望”)
师:原来,这个“好的故事”就是“希望”;原来,如此美丽、如此幽雅、如此有趣的梦境,就是“希望”。这篇《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2月24日,那你还记得鲁迅先生当时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梦吗?
6.出示资料:借助资料,了解背景
一九二五年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杀、拘捕数百名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国大地。
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地碰壁,怎样地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选自王泽龙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前后的创作》(有删改)
(1)引导学生资料中找一个词语来形容1925年时鲁迅的心情。
预设:苦闷、怅惘、孤独
(2)指导朗读,体会梦境所寄予的期望
①提出疑问:既然我们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既然我们了解了1925年的鲁迅,他是苦闷的、怅惘的、孤独的,那么1925年的鲁迅如果做梦的话,应该做的是一个苦闷的梦呀!然而他梦见的确是,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②追问:是啊,你觉得奇怪吗?按理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1925年的鲁迅应该做的是一个怅惘的梦啊,但是我们看到的确是这样的梦境,读——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③追问:你不觉得奇怪吗?1925年的鲁迅应该梦到一个孤独的梦,然而我们看到这样的梦,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提出疑问:这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一个孤独的鲁迅、一个怅惘的鲁迅、一个苦闷的鲁迅,梦到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幽雅的梦、一个有趣的梦?(结合板书)
预设:他希望这样;他向往这样;以后的中国就是这样;寄托美好愿望。
师:到底你们的猜测有没有道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四.板书设计
26.好的故事(主板书)
梦境:好的故事
(美丽、幽雅、有趣)
现实:昏沉的夜
(副板书)
苦闷
怅惘
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