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5 12:4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鸡市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在中国新诗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新诗诞生时开始,现代诗人便注重从城市中汲取文学灵感,在器物和人性两个层面捕捉并呈现城市的风貌人情,将现实之城转化为心灵之城。与此同时,中国新诗与城市文化的诗学联系,也构成了新诗的重要传统。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的文化视野日趋开放。他们在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寻觅到城市这一全新的话语资源,并通过诗歌形式展开与城市文明的对话。郭沫若在《笔立山头展望》中盛赞都市物质文明,将轮船喷出的煤烟视作“黑色的牡丹”和“近代文明的严母”。诗人倾力咏叹工业文明,隐含着一代青年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期待和想象。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诗人看待城市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们既能开掘城市的“力之美”,还能发现“恶之花”,透视物质社会对人性造成的种种压抑。通过对城市文明的拆解与重构,现代诗人形成了复合的城市认知经验。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诗歌与城市的经验联结在“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笔下得到集中呈现。“现代派”诗人多选取城市符号入诗,尝试建立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并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的城市书写则更强调诗歌与现实情境的联系。穆旦的《城市的舞》、陈敬容的《冬日黄昏桥上》则将都市体验引入哲思层面,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诗的城市书写多被限定在类型化的题材范畴内,表现对工业建设的赞美,模态较为单一。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中国的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共同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一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如聂鑫森的《地铁》、曲有源的《立体交叉桥》等,洋溢着对城市新面貌及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期盼。还有一部分诗人明确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特别是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次出现了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他们宣称要替诗歌在城市环境里制造现代的产床,其文本的原创性品质极强。他们对城市诗歌的尝试和掘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
21世纪以来,一些文化中心城市出现了大量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诗人立足民间视角,借助艺术沙龙和跨媒介传播等形式,解析城市文化肌理,反思人与城市的关系。此外,21世纪诗坛还涌现出一批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如杨克、梁平、赵丽宏等。他们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探析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空间,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如赵丽宏的《沧桑之城》和梁平的《重庆书》两部作品,力求从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细节中,打捞城市的文化记忆,锻造城市的精神品格,为从多角度诠释人与城市的关系创造了可能。
(摘编自卢桢《中国新诗城市书写的文学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寻觅到除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的城市,以此作为全新的话语资源。
B. “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
C. 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主要是因为“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将诗歌与城市的经验相联结。
D. 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城市诗人”群体,以其极强的文本原创性品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中国新诗与城市的诗学联系入手,重点介绍了城市文化对中国新诗生成与发展的影响。
B. 文章论证严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例举聂鑫森、曲有源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的观点。
D. 文章最后一段从出现了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和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两方面,论述了新诗在21世纪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笔立山头展望》这首诗盛赞都市物质文明,这是郭沫若用诗歌与城市文明的一种对话。
B. “现代派”诗人通过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建立起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
C. 进入新时期,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D. 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生物安全法是国家为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生物武器传统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入侵等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生物科技的两用性、网络生物安全等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与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等融合,引发日益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格局。
新型两用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谬用,对生物安全监管构成重大挑战;有些科研单位的生物实验室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利用基因操作、人工合成微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使微生物获得毒性、增强耐药性、改变感染途径等实验过程中,一旦操作人员不慎,极易导致操作人员感染甚至病毒外泄,造成安全威胁;个别国外制药企业以临床试验名义收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用于进行与药物临床试验无关的商业开发活动,威胁国家生物安全;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威胁,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摘编自孙佑海《生物安全法:国家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
材料二:
21世纪的人们追求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努力使“人的安全至上”的理念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思想。从理论层次上看,新安全范式提出的“人类安全观”理念正成为不少学者进行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就生物安全而言,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说到底是因为以自然的传染病威胁和恶意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直接承担者或受害者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个人,个人成为安全的主体。
(摘编自周媛媛《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生物安全》)
材料三:
目前,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也包括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
广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这里,“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一是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是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三是生物技术。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国家的重大利益,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生物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摘编自陈颖健《生物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
材料四: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定期跟踪分析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风险防控、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与生物安全有关的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进行多次讨论才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也必须,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摘编自李厚喜《基于生物安全视角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初步探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保证生物安全,要做到有法可依,要科学制定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生态风险的法律规范。
B. 个人会面临不同的生物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
C. 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两者都涉及到了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
D. 跟踪分析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能力情况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今世界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虽然原因甚多且复杂,但“人”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B. 不少学者选择“人类安全观”的理念作为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符合国际主流思想。
C. 生物安全管理需要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可以首先从某一领域施行。
D. 对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专家。
6. 大力抓好生物安全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美女
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都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草群啦……听着他们俩的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B. “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段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玛霞的美。
C. “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我”的存在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使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D. 小说情节复杂,波澜起伏,并且多角度塑造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从而巧妙地紧扣题目。
8. 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9. “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选自《论盛孝章书》,有删改)
【注】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一封信。盛孝章曾为吴郡太守,是汉末名士,却遭到孙氏迫害。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于是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义救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会稽,古地名。《滕王阁序》中有“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东汉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郡二郡,合称吴会。
B.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与“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C.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与“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出师表》《陈情表》。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 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鼓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 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附他。
D. 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5分)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李白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①,西日落秦关②。帝乡③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注】①“回鞭指长安”,原指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回鞭指着长安。②秦关:今洛川县秦关乡,是中国历史上的要塞之一,洛河穿境而过。③帝乡,原指东汉时南阳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这里指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在谢亭北刚刚送走了客人,就又与崔侍御纵酒言欢并登山游玩。
B. 首联点明相逢的地点、时间、人物为后面抒写共同爱好与情谊作铺垫。
C. 颈联通过联想、借用典故抒发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和羁旅思乡之情。
D. 全诗写人物行动自然流走,毫无碍滞;表现情感虽是欢游,却极尽惆怅。
15. 尾联“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在《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向,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_________的联系。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_________,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由于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完成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_________,它像一个羞答答表示爱意的年轻姑娘,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3分)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 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随感也叫读书随笔,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
阅读随感篇幅短小, ① 。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
阅读随感分“读”和“感”两部分。 ② ,“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比如要谈作品的语言,就要举出具体的例子,不然感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叙写原文要写得简洁,大量复述原著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 ③ 。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21. 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阅读随感”下定义,不超过48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等待。“一切都会过去的!等明天回到塔拉再说吧!我会有办法的!明天我定能重新得到他!”这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思嘉丽的等待。有人说,等待是美丽的坚持,希望在等待中开花;有人说,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才会别有花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 A 2. B 3. B
4. D 5. C
6. ①维护国家安全;②保障国际格局;③确保生物物种及环境的安全;④保护个人生命安全;⑤践行生态文明思想;⑥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
7. D
8. ①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②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③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带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表现。
9. ①生活环境之悲美:美丽的玛霞生活在到处都是苍蝇的环境之中,玛霞的美与她所处的环境极不协调,“我”为玛霞的现实处境而悲伤,人与环境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②无法复制之悲美:玛霞之美是偶然的,这是一种遗憾,“我”为这种美的无法复制而悲伤,主观与客观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③不能永恒之悲美:玛霞之美是罕见的美,不能永恒,“我”为这种美的不能永恒而悲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④难以追求之悲美:玛霞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一种理想,“我”可能永远是陌生人,“我”为这种完美与极致难以通过追求得到而感到遗憾,理想、追求与获得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
10. D 11. B 12. B
13. (1)他被东吴孙氏困住,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独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
(2)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让他)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参考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水一祥流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知好友,差不多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被东吴孙氏困住,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独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假使忧愁能够伤人,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不能加以救援,齐桓公以这件事为耻。”盛孝章确实是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让他)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想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复兴汉室,使将要覆灭的国家重新安定下来。安定国家的方法,实在是需要得到贤才。珠玉没有腿,却能够自己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都有腿呢!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究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昭王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凭借奏章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14. A
15. 两句话的字面都包含了“帝乡”遥不可期的意思。但陶渊明的“帝乡”指的是天宫、仙乡,是道家追求的升仙之境。而李白诗中的“帝乡”是指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意指长安离秦关有三千里的路程,你回头看怎么也看不到了,只在虚无漂渺之间;旨在表达深沉的思乡、恋乡、爱乡之情。
16、(1)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7. ①千丝万缕②喧宾夺主③和盘托出
18.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
19. ①比喻。②效果: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比喻成一个羞答答的姑娘,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表达主题上采用的方式——含蓄。
20. ①内容灵活,不拘一格;②“读”要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写;③又必须说理
21. 阅读随感是读者阅读作品后所写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灵活,既要叙事,又必须说理的散文。
22.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