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练习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练习卷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5 14:31:07

文档简介

高三练习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C
2.(3 分)B
3.(3 分)D
4.(4 分)①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突破时代的限制,考虑文学实践与诸多方面的关联;②要
认识到美具有无限包容性,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4 分)①以文学为中心,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②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从历史现
实、审美性、科学与艺术融合等方面分析跨学科特点;④把握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A
7.(3 分)C
8.(6 分)①幽默风趣:观众崇拜瞿悦像草民仰望皇上;②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嘣嗒嘣嗒的乐声、
“哗,哗,哗”的掌声等渲染火热的气氛;③符合人物身份和行业特点:“台上如猛虎,台下如
绵羊”“碰头好”“满堂彩”突出行业特点;④具有现场感:观众反复高喊“说”,瞿悦反复唱“我
不知道”具有互动性。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赋分。
9.(6 分)①将当红歌手瞿悦匆匆到来与“我”的候场对比,表现老一代艺术家敬业的精神;②观
众对瞿悦和我演出时的不同态度,突出观众对“我”及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对当红歌星走穴捞金的
嘲讽;③现代与传统同台演出都深受欢迎,表现观众审美的多元化。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H,M,Q
评分建议:填对一处得 1 分。
11.(3 分)B
12.(3 分)C
13.(1)(4 分)(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 2 分;“本事”“末作”两处,每译对一处得 1 分。
(2)(4 分)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 2 分;“治”“道”两处,每译对一处得 1 分。
14.(3 分)①富民强国;②重农抑商。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试题答案 第 1 页,共 2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C
16.(6 分)①借“长沙”喻指自己被贬的遭遇;②以贾谊自比,暗示自己有才华;③借贾谊召还重
用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6 分)(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而皆自于人欤
(3)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评分建议:每空 1 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 分)①津津乐道;②心驰神往;③素昧平生(素未谋面)
评分建议:答对一处得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9.(4 分)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或“并不是”)吸引年轻人到访
的关键因素。
评分建议:“青山绿水”与“人文景观”调换 2 分;删去“是”2 分。
20.(4 分)①借助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功能,开发适合年轻人的旅游项目;②举办有本地
特色的文化活动;③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类高品质服务。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4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赋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6 分)①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②又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③努力提升人口出
生率(鼓励生育)。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2.(3 分)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面临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问
题。
评分建议:句式 2 分,语意通顺 1 分。
四、写作(60分)
23.(60 分)根据 2022 年全国新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语文试题答案 第 2 页,共 2 页高三练习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中西二元对立的现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出身的人,
倾向于主张从古代文论中直接建构出当代文论来;研究西方文论出身的人,主张要不断追
逐外国最新文论,与外国同步发展。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理论到理论并不一定不好,因为理论都自有其传承性。这包括理论中的派别内观点
的发展和延伸、理论发展中新派别对旧派别的取代等等,这就形成了文学理论的自身独立
性,以及它们与文学实践的距离。
然而,要论理论对实践的原创性指导,除了在理论的传承性上生发之外,还得从当下
社会中具体的事物出发,通过注视,形成认识,并使其反作用于具体的事物。曾经有这么
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的学习者,只要先学习一些关于文学的原理,然后深入生活,就能成
为作家。这种观点来自于这样的认识:做某件事,或者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需要先懂得
其基本原理,再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行不通。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中国文论原创的主要途径。当然,文学理论并不能只是
从纯而又纯的文学实践(创作、欣赏和批评实践)中生长起来,文学实践与诸多方面的关
联必然会带来文学理论范围的突破。在文学理论史写作中,有些学者只写理论的历史,不
谈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去论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这样
的理论史尽管也有丰富的例证,但终究是空洞的。有的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有的则纯粹是
认识问题。
过去,由于文学理论的范围狭窄,只将文学理论说成对作家作品研究,或者是对作家
生平研究,或者是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在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对这一局限实现超越,用
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从多角度多方
面来研究文学,不是说就“没有文学”,恰恰相反,这里面有文学,并且文学始终是中心。
文学是文学理论的家园,家是可以常进常出的居住地,这是说,文学研究者可以离家
出门游览,甚至可以走遍天涯海角,但仍然要回到出发的地方。家是心灵的依托处,理论
要从此处生长开来,而这里才是根。如果不能走出去,接触其他的一些学科,那么,理论
研究者就会像是“画地为牢”一样,不能越雷池一步。然而,走出去以后,还要回来。如
果出去后就不回来,那就是学术上的流浪汉。文学理论研究者既不能画地为牢,也不能当
流浪汉。
(摘编自高建平《关于中国文论原创性的思考》)
材料二:
从文学实践以及其与诸多方面的关联来看,要特别关注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质。文学
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理论的自主性始终是在与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锋、交叉和融合中建构的。历史上,西方的
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都没有独立的美学学科,更谈不上有由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定的
文学理论,直到 20 世纪文学理论才走上独立自主的学术道路。
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西方文学流派走上了看似相悖的路径:一方面颠覆泛社会学、
泛政治的传统文学理论,确立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建构文学理论学科的
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这种自主性建构走的又是一条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与传统文学
理论不同的是,这些流派由外转内、由内主外、由外生内。
确立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关键在于:学界一致认可审美性是文学理论的本体性品格。但
是如果将审美性看作文学理论唯一的、永恒的、凝固不变的普遍性本质,就会把文学理论
学科建制引向一条从自足到自恋的死胡同,这是因为“美”具有无限包容性。从存在形态
看,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科学都存在美,美并不是文学独有的品格。如果一定要阐
释美的本质,只能以过程哲学为基础,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发生学的角度给予某种合理
性的阐释,这样美学及文学理论的学科地位才能得到巩固。文学理论建构如果树立了多本
质的、动态的、开放的本质观,它的知识视野就会更加广阔,学科的包容性就会更多,采
用的方法就会更多样,文学理论的生命力自然会旺盛。
文学理论跨学科的合理性在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上得到了进一步彰显。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又发生了重大转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社会和文化正在发
生重大变化。伴随着这一场重大变化,人类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加快了文学理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步伐,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
媒介,也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方法支撑,同时自身也能创造文艺作品。
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格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品格之一,它导引了文学理论的生命力,使
文学理论研究由普遍性转向相对性,由自主性转向跨学科性,由形而上的逻辑建构转向形
而下的现实关怀等。需要注意的是,对文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不能过度阐释,更不能受西方
文论左右而泛化跨学科性。
总之,运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方法研究文学理论,或许才能开创出学术新天地,实
现文学理论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冯毓云《文学理论的跨学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理论到理论的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有其现实意义,能促成文学理论自身独立,使
其与文学实践保持距离。
B.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文学理论对文学实践原创性指导的重要途径,也是中
国文论原创的主要途径。
C.美不是文学独有的品格,它无处不在,使得美学到现在都很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外美学发展均证明了这一点。
D.文学理论研究由自主性转向跨学科性,虽然研究方向和方法发生了改变,但并未否
定和抛弃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建构。
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理论对实践的原创性指导,不仅要在理论的传承性上生发,还要从当下社会具体的
事物出发。
B.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文学,需要关注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品格,采用其他学科的方
法来研究文学。
C.西方文学流派既想建构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自主性,又走向一条跨学科交叉融合的
路径,这是相悖的。
D.人类社会的重大转型促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对话,加快了文学理论跨学科交
叉融合的步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中有多种关于服饰的描写,可借此研究清代人的穿着打扮。
B.《西游记》中各种“变”,可借助科技手段成为虚假的真实,从而显现科技的威力。
C.《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天赋异禀的异人现象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言行可用心理学上的“恋母情结”来解释。
4.朱光潜在写作《西方美学史》时,曾说这部美学史写成了“纯思想线索”,是无奈之举,
这是由于当时的特定情况,只能如此写出,以应急需。如果让你重写《西方美学史》,
你将如何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5.我们如何践行“文学理论跨学科”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京韵第一鼓
霍达
离开演半小时,我就到了剧场,这是跟师傅学来的习惯,每场如此。
进了后台,演员稀稀拉拉地还没几个人儿。演出时间一共两个半小时,我唱最后一个
节目,得从头等到尾。按照自己多年的习惯,我在后台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闭目
养神。当年师傅就是这么教我的:“台上如猛虎,台下如绵羊。”演出之前千万不能胡思乱
想、手忙脚乱、咋咋呼呼。艺人嘛,艺比天还高,比命还重。
演员们陆陆续续地来了。直到开演也没等到一个同行、一个熟人!组织者说这次抢救
长城和威尼斯集资义演,有国际意义。抢救威尼斯,我没这个义务。我其实是冲“爱我中
华,修我长城”这句话才答应参加演出的。
我静静地听着。前台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显然今儿都是走红的角儿、走红的曲子。
我这会儿的感觉是什么?今晚上不该来!舞台已经是这一代的了,我瞎掺和个什么劲
儿?这儿没有我的地方!
“瞿悦!瞿悦!”后台的姑娘们喊着一个名字,挺稀奇、挺轰动似的,就像我当年往
熟人跟前儿一露面儿的那个份儿。我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儿耳熟。猛一抬头,瞅见了,进来
了一个小伙子。
猛然间,我想起来了,这人我认识!三年前,他还是个待业青年,来找我要报考曲艺
演唱团,跟我学京韵大鼓。我一听他那嗓子,就把他打发回去了。“年轻人,趁早学点儿
别的吧。曲艺主要是靠唱、靠嗓子……”没等我说完,他扭头就走了。
“赵……赵老师……”他一愣,像是在一堆时髦摩登领导新潮流的进口美容化妆品当
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8 页
中发现了一块生着绿斑的铜镜子。难为他还肯叫我一声“赵老师”!三年前的不愉快,他
不会忘了吧?我想不会。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当代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歌手瞿悦为大家演唱!”
“轰!”地一阵掌声,像是八级台风、倾盆大雨。瞿悦快步走出去,立即被风雨吞没了。
嘣嗒嘣嗒的摇滚乐敲打起来,我听到了瞿悦那嘶哑的声音:“天上有个太阳……”这
时,台下有人高声叫着他的名字:“瞿悦!”瞿悦只顾唱:“水中有个月亮……”谁知台下
的人继续喊:“你演一场拿多少钱?”我心说:糟了!剧场里怎么乱成这个样子?非打起
来不可!我不由得替他捏着一把汗,起身走到侧幕条儿旁边,往外一瞅,瞿悦还挺镇静,
手捏着话筒,不理不睬,唱他的,台下黑压压的观众纹丝不动,不像是要往台上扔汽水瓶
子的架势。
嘣嗒嘣嗒……瞿悦唱道:“我不知道……”台下嚷道:“说!”瞿悦唱道:“我不知道……”
台下嚷道:“说!”这一嗓子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听起来有三十、五十的。
瞿悦继续唱:“我不知道……”台下这时全场齐声高吼:“说!”我被惊呆了!这是怎
么个意思?喝“倒彩”?轰他下台?当场追查“偷税漏税”?听说……听说瞿悦如今的出
场费高达三千,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可是,今儿个大伙儿都是义演啊,他也一个子不
落!……嗯,不像是“嫌贵”,倒是像起哄架秧子、跟他逗着玩儿呢!阿弥陀佛,我从学
艺到如今,还没见识过这种场面!我心惊肉跳地退回来,化妆。他唱完就该我了,这时候
想逃也逃不脱了。望着镜子里自己的一头白发、满脸皱纹,真是“顾影自怜”了,咳,一
辈子过五关斩六将,今儿个要走麦城吗?
我化妆完毕,等着接他的场。我心说这回该我过堂了。
瞿悦沙哑的嗓子又唱起来了。不知是不是有意的安排,他返场后唱的《一无所有》好
像是特地回答刚才的提问“你演一场拿多少钱”似的——义演!一无所有!
狂风暴雨又降临了,好像整个剧场调了个个儿,倒海翻江,人们疯了,都疯了!几千
人“哗,哗,哗”拍得震天响。这伙人崇拜瞿悦像是草民们仰望皇上,我这个“京韵第一
鼓”,一辈子还没被人捧到过这份儿上!这阵势可真够吓人的!不该来,不该来,我实在
是不该来,但是,这会儿真轮到我出场唱“大轴”了。
我拿起板,端起鼓架子,硬着头皮往外走,脚底下是软的,脑袋里是空的。报幕员笑
容可掬地走向台口,一手捏着话筒,一手扬起来,像是要平息台下的狂风,又像是要掀起
更大的暴雨,高声说:“观众朋友!本次活动最后一个节目,我们特地请来了德高望重的
老前辈、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素有‘京韵第一鼓’之称的、七十八岁高龄的赵燕风女
士,为大家演唱京韵大鼓,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话音儿没等落地,就是
一片掌声,竟然博得“碰头好”!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朝台下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从黑丝绒旗袍的大襟底下抽出一块雪白的、叠得方方
正正的手绢儿,抖开了,擦擦嘴边儿,往鼓架子上一搭,弦师的琴声响起,我左手执板,
右手拿鼓楗子,“咚,咚,咚!”悦耳的鼓声响起来,我仿佛又倒退到年轻的时候,精气神
儿来了,放开嗓子:“千里刀光影……”刚刚唱出头一句,掌声轰地响起了,一个“满堂
彩”!我抖擞精神,把整个段子一气呵成: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掌声排山倒海般地响起来,经久不息。我觉得自个儿像是醉了……这么说,我今儿个
还是该来。 (有删改)
语文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提前半小时候场,直到开演也没等到同行和熟人,增加了我的紧张感,甚至
觉得自己是“瞎掺和”。
B.瞿悦因沙哑的嗓子被认为不适合从事曲艺工作,却转身成为“最负盛名的青年摇滚
歌手”,这具有讽刺意味。
C.瞿悦发现我也来参加演出时“一愣”,是因为觉得“我”出现在充满现代气息的舞
台上不协调,显得很意外。
D.瞿悦平时演一场的出场费高达三千,这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这一现象从侧面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心理描写富于变化,既有内心独白,又有动作暗示等,细腻、生动、真实地展
现了“我”的心路历程。
B.小说极力渲染演出时的环境和气氛,以此烘托“我”在演出过程中的焦虑、紧张的
心态,富有现场感。
C.小说中从“不该来”到“还是该来”的考虑,表现了“我”对本次义演活动的从不
认可到认可的态度转变。
D.小说擅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提前候场、“端起鼓架子”等表现了老艺术家
的敬业、专业。
8.这篇小说语言具有舞台表演色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9.小说中瞿悦与“我”同台献艺,这样构思有何效果?(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
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
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
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
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廪虚而民
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
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
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
语文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
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
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
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
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
的字母。(3分)
舜 A 非 B 严 C 刑 D 罚 E 重 F 禁 G 令 H 而 I 民 J 归 K 之 L 矣 M 去 N 者 O 必
P 害 Q 从 R 者 S 必 T 利 U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五帝”。
D.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B.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C.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
D.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14.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注】
谪官后卧病官舍,简 贺兰侍郎
刘长卿
青春衣绣共称宜,白首垂丝恨不遗。
江上几回今夜月,镜中无复少年时。
生还北阙谁相引,老向南邦众所悲。
岁岁任他芳草绿,长沙未有定归期。
【注】简:书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此诗是诗人赠贺兰侍郎之作,诗题中“谪官”“卧病”交代了诗人当时的处境。
B.首联诗人回想年轻时春风得意的情形,怅恨世事无常,往昔的风采已荡然无存。
C.颔联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运用的手法与表达的情思都相同。
D.“北阙”“南邦”分别代指朝廷与贬所;“生还”“老向”对举,生发了对命运的慨叹。
16.长沙是汉代文学家贾谊外放之地,尾联写“长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语文试题 第 6 页,共 8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好学”的人不应该追求物质条件的丰厚,而应该做到
“ ▲ , ▲ ”。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 ▲ ?”指出了“得难失易”的现象,而
用“ ▲ ?”揭示了其原因。
(3)“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
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特种兵式”旅游、淄博“赶烤”、“一起去看音乐节”……眼下,这些旅游新热点成
为人们 ① 的话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消费。
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 ② ,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
就走”的理由。乡土气息的“村晚”、乡村特色的“村 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
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古老节庆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个性鲜
明的歌会、与时俱进的庙会,可以提供更多与外乡人交流的平台……如此种种,都可以成
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让 ③ 的年轻人,在旅游中迅速熟络起来,成为志趣相
投的朋友。
跟上时代的脚步,编织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已经是目的地营销推广的必修课。
但要注意的是,能让游客长时间停留并重复访问的目的地,从来都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周到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体系、现代化的商业环境和高品质的服务做支撑的,这一点
倒是对每一代的消费者都适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如果你是某地的文旅局局长,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吸引年轻游客前来观光?请结合
材料,谈谈你的做法。(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普遍趋势。受生育水平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
① 。2020 年,全球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9.3%,超过半数国家迈入老龄
化社会。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发展既具有显
而易见的优势和机遇, ②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超大
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 8 页
规模需求市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生育水平持
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风险,对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以
及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带来严峻挑战。
从人类发展规律来看,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负增长必然出现,人口老龄化
不可避免,这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 ③ ,
通过政策支持,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努力解决当前社会的“恐育”问题。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双重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 第 8 页,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