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5 18:4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建立皇帝和丞相制度、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重文轻武
行省制
废丞相,设厂卫机构,八股取士。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历程
历代皇帝加强皇权的手段


隋唐



历代皇帝是如何掌握国家最高实权的?
封建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议政王大臣会议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基本史实清初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认识清朝君主专制与社会矛盾加剧的关系。( 历史解释)
2.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及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启发。(家国情怀)
3. 通过展示历史文献材料、图片及视频资料等感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和闭关锁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构成
一、军机处的设立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四、闭关锁国政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建立初期,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需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且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限制皇权,威胁着皇帝的统治。
1.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
阅读材料思考:朝廷的决策权由谁执掌?
顺治帝
清朝大事,诸王大臣金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引自《北游录.纪闻》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引自《啸亭杂录.议政大臣》)
史料实证
(2 )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与机务。
——戴逸:《清史》
康熙帝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思考:材料中的皇帝是谁,配合皇帝理政的机构是什么?

南书房
史料实证
雍正帝
2.设置:
(1)设置时间:
雍正年间
(2)组成:
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 。后名军机处。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中华书局,1997
(3)职能: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下图建筑是清朝时位于故宫的内右门西边,是谁设置的一种什么机构?
历史解释
乾隆帝谕旨称:“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祇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清高宗实录》卷1389,页26、27)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白寿彝主编) · 中国通史
议政王大臣会议
史料实证
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设立
南书房
设立
军机处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受限
独揽
扩大
(4)影响:
①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被撤销。
②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顺治帝
康熙帝
乾隆帝
雍正帝
思考:据图说出清朝皇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其影响和实质是什么?
清朝君权强化的步骤
强化君权
唯物史观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1.含义:
二、文字狱
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本意:
大自然清爽的风又不识书上的字,为什么要翻看本人的书。
曲解:
满清统治阶级不懂得治理国家,为什么要在祖国大好河山上面胡乱施行。
历史解释
2.“文字狱”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清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前期,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绵延一百三十余年。无论就时间之长,案件之多,还是规模之大,株连之广,花样之翻新,手段之残忍来看,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都是没有前例的。”
——周宗奇《文字狱纪实》序言
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唯物史观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略》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
(2)影响:
①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唯物史观
2.内容: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2)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在乾隆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撰写,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丛书。是对中国所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于总汇。共有3.6万册,曰8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三、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
3.影响
阅读材料归纳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影响
维护集权统治
历史解释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纵向关联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统治手段格式什么,有何共同之处。
巩固统治

禁锢思想
西汉


唯物史观
建立皇帝和丞相制度、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北宋
重文轻武

行省制
废丞相,设厂卫机构,八股取士,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历程
纵向联系
设军机处,制造文字狱
唯物史观
1.官场腐败
四、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朝流传的民谣
下列图文显材料示出清朝时期的什么现象?
相关史事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他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恭王府 和珅的家
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解释
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军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八旗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2.军纪败坏,军备废弛,军队颓废
养鸟的八旗子弟
“八旗将佐居家,皆弹筝击筑,衣文绣,策肥(马),日从宾客子弟饮。”
——金德纯《旗军志》
(旗人)平居积习,尤以奢侈相尚。居家器用、衣服饮馔,无不备极纷华,争夸靡丽。甚至沉湎梨园,遨游博肆,饮酒赌博于歌场戏馆······不念从前积累之维艰,不顾向后日用之难继,任意靡费,取乐目前,彼此效尤。
——鄂尔泰.八旗通志.卷首九.
史料实证
3.财政危机
乾隆中期国库存银曾多至7000万两;而到了嘉庆十九年,存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至道光二十一年(1821年),国库反而亏空白银900万两。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清朝管理机构臃肿,但在康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库充盈,尚能承受庞大的运转费用。
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史的贪污,截留税款,大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乾隆帝南巡图(局部,清·徐扬绘,现藏故宫博物院)
材料数据的急剧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导致什么结果?
历史解释
4.贫富分化
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清代地契
清代卖身契
清代地契与卖身契以及卖儿卖女有何联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历史解释
四、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
1.含义
历史解释
2.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史料实证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2.表现
阅读材料,归纳清朝是如何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的?
顺治四年:严禁乡民私自出海和贸易,违逆者处斩。
顺治十二年(1655年):“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
顺治十三年(1656年):“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
顺治十八年(1661年),实施 “迁海政策”: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财经问题研究》
史料实证
(1)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出海;
(2)在台湾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规定不许打造双檐大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明知打造不行举首者,官革职,兵民杖一百。”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限定“其梁头不得过一丈人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不及十斤者栅号一月,杖一百,为从及船户知情不首告者,各减一等。船只货物尽入宫。其失察之文武各官,照失察米石出洋之例,分别议处” 。
—— 陈尚胜,《文史哲》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韦庆远、叶显恩《清代全史》
史料实证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东南沿海
((3)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江海关
闽海关
浙海关
粤海关
乾隆年间(1757年)宣布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三个海关下辖口岸不再对西洋船只开放,只留下粤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对于南洋贸易,并不受此局限。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口通”。
—— 赵尔巽《清史稿》
四口通商
一口通商
阅读材料:说说清朝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时空观念
外商洋行受严格限制,例如:外商与中国官府交涉,必须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得在广东省住冬,番妇不得来广州,外商不得坐轿,外商不得学汉文等。因官办的商行,诸多舞弊,而十三行价格统一,货不搀假,不欺诈,有良好商业信用,外商要中国商人代办手续,多通过十三行。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
广州十三行热闹的市街
在选购中国商品的洋人
阅读材料:为什么广州对外商洋行做出严格限制?
历史解释
3.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弊>利
1……
2…….
3……
闭关锁国政策利>弊
1…….
2…….
3…….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选集》
你是怎样看待马克思的看法的?
唯物史观
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导致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通过以下上下两组图片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由此,你有何感悟?
唯物史观
对外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感悟
家国情怀
纵向联系:
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汉朝: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 设立市舶司
清朝: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
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
说说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对外政策,并从中归纳出结论。
家国情怀
(政治)设立军机处
(文化)大兴文字狱和文化专制
(经济)闭关锁国政策
社会矛盾加剧
君主专制强化
本课小结
1.(2022 年江苏苏州)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境……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 鼓励贸易
核心素养提升
B
2.(2022 年四川眉山)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对历中学习有独特价值,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空白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君主专制 B.经济发展
C.思想控制 D.边疆管理
核心素养提升
A
3.(2022 年湖北江汉、潜江)“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核心素养提升
D
4.(2022 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清朝翰林官绘骏在泰章里把“阵下”的“阵”字错写成“猝”。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实行八股取士
C.建立厂卫制度 D.推行闭关锁国
核心素养提升
A
5.(2022 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禁锢思想
C.发展经济 D.巩固边疆
核心素养提升
A
6.(2022 年广东)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乾隆帝密谕沿海督抚:“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驭…...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这表明,乾隆帝( )
A.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C.具有一定防范意识 D.意图建立近代海军
核心素养提升
C
7.(2022年山东东营)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而推行的是( )
焚书坑儒
B.尊崇儒术
C.八股取士
D. 文字狱
核心素养提升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