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7 22: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故事发生的背景。
2.理解: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运用: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知识点拨】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经典体验】
(2000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11.C 樵:名词,柴。 12.A 所以/故意
【自主检测】
一、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蔺(lìn )相如 缪( miào ) ( http: / / www.21cnjy.com )贤 使人遗(wèi )赵王书 臣语(yù )曰 肉袒(tǎn)璧有瑕(xiá ) 列观(guàn) 礼节甚倨(jù ) 睥睨(pì)(nì) 忖度(cǔn )
舍(shè)相如广成传(z ( http: / / www.21cnjy.com )huàn ) 间(jiàn )至赵矣 汤镬(huò ) 相视而嘻(xī ) 面面相觑(qù ) 渑(miǎn)池 欲毋(wú)诀(jué)别 击缶(fǒu )张目叱(chì)之 不怿( yì ) 避匿( nì ) 不肖(xiào ) 相如虽驽( nú ) 刎(wěn)颈之交  
【自主探究】
字词积累见《同步课堂》P35—37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研析课文1-6段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教师提示:
翻开历史,溢满书香;增长智慧,考鉴兴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风流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结构思路展开叙述的?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1-2 段,简介廉颇与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二﹚3-13 段,完璧归赵;
﹙三﹚14-16段,渑池之会;
17-21段,负荆请罪。
三、文章以记叙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
廉颇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突出二人一贵一贱,地位悬殊,为第三个故事的矛盾埋下伏笔。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指出其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5.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4.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5.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6.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析课文7-16段
一、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比智比勇的较量,由此可见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大智大勇。
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二、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
答案:“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秦王不怀好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赵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与会的,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有。蔺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指出其用法
1.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碎)
2.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3.乃使从者衣褐(名词作动词,穿)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5.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回去)
7.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8.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名词作动词,献礼)
9.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10. 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11.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
四、指出下面的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研析课文17-21段
一、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答案: 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二、精彩的故事中少不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三个故事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谁呢?他的什么特点让你印象深刻?
蔺相如:机智、勇敢、爱国;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廉颇:有勇有谋、忠于赵国;居功自傲、知错就改。
秦王:贪婪傲慢、理智。
三、写作技巧总结: 本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方法体现出来的呢?
①通过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或者说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③通过人物的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指出其用法
1. 吾羞,不忍为之下(形容词作意动,以……为羞耻)
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作意动,以……为先,以……为后)
3. 而相如廷斥之(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今义:宣告)
5. 鄙贱之人(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
五、课堂总结
在《史记》中,太史公用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沉甸甸的笔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篇章,再现了一段段活生生的史实,重塑出一张张富有个性的面容,我们只有仔细品读,才能于文字中感受真情,与作者共悲喜。
【自助餐】《目标·评价·素养》P76 1-8题
【拓展阅读】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 。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 “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 。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课堂反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到 ) 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此)
C.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留下,留给) D.臣请就汤镬(接受)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B.秦贪,负其强 (依仗)
C.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欠)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相如奉璧奏秦王 B.今君乃亡赵走燕
请奏瑟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D.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蔺相如以口舌之劳 今君乃亡赵走燕
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会于西河渑池外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5.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C.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6. 下列句子中“素”的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且相如素贱人 B 吴广素爱人
C安之若素 D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 朝歌夜弦,辇来于秦
C 六王毕,四海一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译文:连一般人尚且羞辱他,何况对于将军、宰相呢!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虽然拙劣,难道还怕廉将军吗?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译文:由门客领着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认错。
D. 相如闻,不肯与会。
译文:相如听说后,不肯与廉颇相见。
二、拓展迁移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 http: / / www.21cnjy.com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1),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2)?”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3),皆令持戟(4)。令人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5)?”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6),乃设鈇钺(7),即三令五申之(8)。于是鼓之右(9),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10),吏士之罪也(11)。”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12):“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13),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4)。”遂斩队长二人以徇(15)。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16),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17),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18),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9)。
注释:(1)十三篇:指孙武撰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子兵法》,也叫《孙子》,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现存《孙子》十三篇是《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2)小试:以小规模的操演作试验。勒兵:用兵法统率指挥军队。勒,约束、统率。(3)姬:侍妾。(4)戟:古代青铜制的兵器。具有戈和矛的特征,能直刺,又能横击。(5)而:你的,你们的。(6)约束:用来控制管理的号令、规定。(7)设鈇钺:设置刑戮之具,表明正式开始执法。鈇,铡刀,用作腰斩的刑具。钺,古兵器,刃圆或平,持以砍斫。(8)三令五申: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三、五是虚数。(9)鼓:击鼓发令。(10)不如法:不按照号令去做。(11)吏土:指两个队长。(12)趣:通“促”。催促。使使:派遣使者。(13)甘味:感觉到味道的甜美。(14)这二句的意思是将帅领兵打仗,应根据实地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以免受到牵制。(15)徇:示众。(16)中:符合。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器具。绳墨: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线。这里均借指军令、纪律。(17)就舍:回到宾馆。(18)徒:只。(19)与:参与。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
子( )之十三篇 皆中规矩绳墨( )
王徒( )好其言 北威( )齐、晋
2.下面两个“使”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
于是孙子使( )使( )报王曰
3.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填入括号内(2分)
可试( )以妇人乎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卒以为将
5.本文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除“列传”外,《史记》记述人物的体裁还有 、 (写两种)(2分)
6.孙武拒绝吴王赦免宠姬的理由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3分)
1.你(或先生) 规矩;法度 白白的; 但;仅 威服;称威
2.派 使者
3.之(或兵法)
4. 终于任命他为将军
5.本纪 世家
6.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