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柳永词两首》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7 22: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柳永词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反复诵读,流畅背诵。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理解: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运用: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两首词。 3、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意象。 4、学习虚实相生的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主检测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骤雨( )良辰( )珠玑( )雨霖铃( )凝噎( )
罗绮( )羌管( )天堑( )嬉嬉( )暮霭( )叠谳( )
答案:zhòu chén jī lín yē qǐ qiāng qiàn xī ǎi yǎn
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2)都门胀饮无绪.( 帐 )(3)今霄酒醒何处( 宵 )
(4)暮蔼沉沉楚天阔( 霭 )(5)、竟无语凝噎( )
3、文体知识填空。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主要代表作家分别有苏轼、辛弃疾和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知识点拨】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世称“柳三变”后改名为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2、《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宋真宗咸丰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3、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经典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样的心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望海潮》并能当堂背诵。
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来学习宋词。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朗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2、学生自读齐读。
三、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太平、富庶、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2.课文分析。
(1)课题是词的题目吗?
  明确:词的题目是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阕”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2)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描写达官贵人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 ( http: / / www.21cnjy.com )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四、合作探究
1、《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可见婉约派的词人不一定只会写婉约风格的词作。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的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说说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望海潮》是慢词,所以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另外,这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阕用“怒涛” “霜雪” “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五、总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六、背诵《望海潮》。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1、学习《雨霖铃》并能当堂背诵。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了解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指导朗读。
1.配乐朗诵(一读) 2.学生齐读(二读)
读前正音:霖(lín)铃 暮霭(ǎi) 凝噎(yē) 那(nǎ)堪(板书于旁)
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和韵脚(△)(板书于旁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
注意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词人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4、《雨霖铃》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从日暮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5、《雨霖铃》有哪些意象的词?这些意象的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②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五、合作探究。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定环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2.《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阙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3.《雨霖铃》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试结合本词中的句子分析。
参考: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4、探讨本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六、 总结:
  我们学完了柳永的两首词,从这两首词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我们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建议大家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自身对美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参差(cī) 寒蝉(chán) 骤雨(zhòu) 良辰美景(chén)
B.繁华(fán) 凝噎(yē) 钓叟(diào) 天堑无涯(qiàn)
C.豪奢(shē) 堤沙(dī) 珠玑(jī) 咏赏烟霞(shǎng)
D.叠巘(yǎn) 凄切(qiē) 风帘(lián) 兰舟催发(fà)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
A.霜雪 矍铄 烟柳画桥 羌管弄晴
B.今宵 暮蔼 金碧辉煌 户盈罗绮
C.梳妆 好像 十里荷花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三秋桂子
3.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东南形胜 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B.嬉嬉钓叟莲娃 钓叟:钓鱼的老翁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4.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5.下面对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海潮·东南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雨霖铃·寒蝉 ( http: / / www.21cnjy.com )凄切》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世态多么炎凉,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以梅艳芳为原型的电视剧《梅艳芳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芳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D.历史是严肃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容任何人篡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人,掩盖其曾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二、精段精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试题。(8分)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D【解析】“凄切”的“切”正确的读音为“qiè”;“兰舟催发”的“发”正确的读音为“fā”。
2.B【解析】“暮蔼”的正确写法为“暮霭”。
3.C【解析】“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4.D【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5.D【解析】“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6.B【解析】 “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用来形容大学生显然不合适。
二、精段精练
(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鉴赏】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自助餐】
1、《目标素养评价》P30页1——9题
2、《同步课堂》P52页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