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识记: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辛词。
理解:领略辛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
运用:分析景物,解读典故,深入地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两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自主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并给形近字注音和组词:
【知识点拨】: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悲壮慷慨,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写作背景
1.《永遇乐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辛弃疾不得重用是因为他的几重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故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复国。在这种境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但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待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经典体验】
(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解析】 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答案】 ①D ②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我们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豪放词的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令人遗憾的是,豪放词在北宋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广泛的普及,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无名家,鲜有佳作。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
【自主探究】
一、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了?请把课文里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了他的思绪的景、物和人的文字找出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已把镜头转向赏心亭上的人。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写人的动作,借外在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会触动作者心弦,引发他的诗情?试分别从镜头里的水、山、人三个角度作分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的“千里”“无际”极言视野之广。其意为: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整句破空而来,写得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气势雄浑。 这样的景色触发了作者一种悲壮的豪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秋景,即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一种莫名的人生慨叹。何况满怀报国之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报国豪情?“水随天去”的浩荡之势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千里”“无际”的苍凉秋景又怎能不令词人慷慨悲歌、潸然泪下?
这两句秋景,虽刚起首开篇,但已经蕴蓄了深厚之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上面的江景非常壮阔,而此处山景则显得秀丽多姿。不过这都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愁的是如何保住这大好河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它不受外族蹂躏;还有如何收复已经沦丧的国土,让百姓不再被外族蹂躏,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恨的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还有苟安于一隅,不思恢复的南宋小朝廷;自己满腔热血,一心报国,却备受冷落,空度年华。。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把自己也放入了景中,写得极其悲凉。
① “落日楼头”是眼睛所见,从视觉入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鸿声里”是耳朵所闻,从听觉写出。一见一闻,通过日暮秋景渲染出一种苍凉悲伤的气氛。而作者在如此苍凉悲伤的气氛中独自登高望远,其悲情就更生动可感了。整句以有声有色的景色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妙不可言。
②景物都有隐喻,落日残照用来比喻日薄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面临覆灭的南宋小王朝;而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4.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登临意。”看吴钩,拍栏杆其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吴钩”是吴地所造的一种宝刀,既然是宝刀,就应该作为杀敌的锐利武器,上战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跟着作者在此处闲度韶光。所以看着“吴钩”,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呢!因为自己不也正是这徒有锋芒,无处用武的“吴钩”吗?词人以物比人,把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巧妙地烘托出来了。胸中满是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却无处倾诉,无处发泄,只好拍遍栏杆,黯然叹息。“栏杆拍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时急切悲愤的情态。
三、词人写这么多景,无非是为了抒情。写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后他喟然长叹:“无人会,登临意。”以此收束上阕,此处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对这一句我们该怎么理解?
“登临意”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对偏安一隅、风雨飘摇的南宋的深切忧虑,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沸腾激情,是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悲痛和愤慨。“无人会”是说当时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重用自己,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像他一样一心想着恢复故土的同道之人。表达了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用,难觅知音的刻骨的孤独寂寞。
四、如果说上阕主要是写景,借景抒情,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下阕主要写典故,用典抒情,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悲。下阕写了哪三个典故?借这三个典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莼鲈之思:这个典故写的是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翰贪恋故乡安闲舒适的生活,辞官归隐的事情。但作者不想归隐,不以隐居为然,故在此是反用此典故,说:不要说什么鲈鱼脍之类的家乡美味吧,尽管秋风已起,可张翰真的回家了吗?在这里明言张翰,实指自己。言下之意是“我”没回家,也不想回家。张翰因为见到齐王将要失败而辞官,辛弃疾却并不因宋王朝面临危机而隐退。两人的心胸、境界大不相同。这个典故表现了怀才不遇的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定、执著。
2.求田问舍:更充分地体现他的雄心壮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警醒自己的同时也告诫天下之士:我们绝不能成为这样的小人。在表达志向的同时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
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不思进取,投降派得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许汜一样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太多了。他们求田问舍,吃喝玩乐,国家却因此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诗人怎能不担忧呢。所以在此给予了愤怒的责问和批判。
3树犹如此:这三句词包含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是,我最忧心的,就是这风雨飘摇之中的国家,然而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空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只看着柳树在不知不觉间又长成十围粗了。表现了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这位壮志不展、满怀悲痛的作者只能留下英雄泪。这句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把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堂小结】
我们回顾一下整首词,从写景入手,慢慢渗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情感,层层推进,至结尾而悲情到达极致。全词气势豪壮,而感情却极为沉郁,体现了不同于苏轼的另一种豪放之风。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品读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无可发泄而寄托于词间的满腔悲愤。这满腔悲愤历经千年时光的涤荡,仍在人们心头震荡回响。悲愤的后面,是辛弃疾的词作永远不朽的主题——爱国。对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来说,品读此词,都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下面,我们一起把全词深情地朗读一遍,再一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悲情,同时结束今天的学习。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导语】
(用幻灯片投影一副对联: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一位著名的词人写的墓联。大家知道对联中所咏的是哪位词人吗?上下联分别从什么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吟咏歌颂?
上联咏的是辛弃疾词坛的成就,赞其能继承苏轼,把豪放词发扬光大;下联颂的是辛弃疾赤诚的爱国之心。
【自主探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千古江山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金戈铁马
(4)元嘉草草
(5)赢得仓皇北顾
(6)可堪回首
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按逻辑顺序倒过来。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千古江山(久远的年代)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3)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4)元嘉草草(草率)
(5)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6)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按逻辑顺序倒过来。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犹记四十三年,望中扬州路烽火)
3.辛弃疾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用典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点我们在上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已有所接触,而这首词更为明显,几乎通篇用典。这首词共用了几个典故?分别与哪些历史人物有关?
5个。孙权、刘寄奴、南朝宋文帝、拓跋焘、廉颇。
4.作者把孙权、刘寄奴放在一起写,且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
①上阕的两个典故都是跟京口有关的,因为作者是在京口的北固亭怀古,所以先从京口写起。这样有说服力,适合抒情,且正切“京口北固亭怀古”之题。
②孙、刘都是胸怀大志,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5.作者写孙权时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他用了一“觅”字,这“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见”是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而看到,如陶 ( http: / / www.21cnjy.com )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但“觅”是有意识地找,有“寻觅”之意,所以用“觅”字尽见作者对孙仲谋式英雄的敬仰和思慕、对英雄丰功伟绩的追思和渴盼、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6.作者写孙权,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紧承上文的“无处觅”,是说本来国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沦丧、正求恢复之时是最需要像孙权这样的英雄的,但现在像他这样的英雄已经无处可觅了。非但英雄无处觅,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那些见证他的丰功伟绩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之人皆苟于偏安,再没有像孙权那样胸怀大志的英雄出现的一种伤感。
7.哪几句是写刘寄奴的?表达了辛弃疾怎样的感情?
①“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写刘寄奴的。
②作者写刘寄奴是想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希望有一天能像他一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上阕小结】
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寄奴,感慨万千。这种感慨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请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
7.下阕写了三个典故。写第一个典故“元嘉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时,连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辛弃疾为何要刻意描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刻意突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败涂地的史实,是想告诫世人,即像韩侂胄那样妄图借北伐捞取政治资本的人,要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就会落得像刘义隆一般悲惨、狼狈的下场。
8.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为什么作者说“可堪回首”?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可堪回首”即“哪堪回首”或“不堪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首”。一是说自己四十三年光阴虚度的日子,二是说在佛狸祠前看到的一幕景象实在不堪回首。“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的老百姓竟然忘记了战败的历史,忘记了它是外族皇帝建的行宫,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看到这种情形,作者的心情当然很沉重、很痛苦、很伤心了。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统治者却不迅速谋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恢复。苟安下的和平假相,已让民众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一个连廉耻感都已经被时光冲洗掉的民族,怎能摆脱被侵略、被吞并的命运?也许过不了几十年,就将在历史上消失了。借这不堪回首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深深的隐忧和愤怒以及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极端不满。
9.全词最后用廉颇的典故作结,用意是什么?
①流露出对生命的追怀,对时光虚度的痛惜,对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②抒写了老而弥坚、壮心不改的爱国之情。
③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是对有才不能施展的惋惜,更是对朝廷的批评和鞭挞。
【课堂小结】
这首词是作者来到京口北固亭,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的传诵千古的杰作。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提醒和警告。
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深入人心,除艺术精妙外,更在其思想内涵。三十多岁写下的忧愤之作,已让我们伤感难已,六十多岁时抒发出来的忧愤苦闷,更让人感慨唏嘘。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把这首词再读一遍,以深情的声音向作者表达我们最真诚的敬意。
(学生齐读全词)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二课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