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影响。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重点
3.从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方面欣赏诗歌。难点
4.体会诗歌所体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重点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阅读、品读鉴赏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杜甫的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兵车行》等。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也很深的造诣,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载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信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剑南节度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一时期。
《秋兴八首》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因秋而感发诗兴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尚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已55岁,经常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熔铸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清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于唐代宗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诗是咏叹王昭君出塞之作,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学习过程]
1.基础知识
省识(xǐng) 夔州(kuí) 急暮砧(zhēn) 荆门(jīng)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渚(zhǔ) 繁霜鬓(bìn)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白露。【兼天】连天。【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他日】往日。【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
2.整体感知
(1)这首诗描写了_萧森阴暗衰败_______的秋景,衬托出了作者__低沉悲凉______心境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苦恨】极其遗憾。苦,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故称“新停”。
3.整体感知
⑴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 冷 天高 渺小 孤单 哀猿 悲凉 飞鸟 孤独 痛苦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⑵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短暂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无穷 对比、衬托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⑶请大家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两联所构成的画面。
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⑷诗人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那么在后两联中,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呢?
“悲”、“独”、“恨”。
⑸诗人的悲苦是多重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
4.佳句鉴赏
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⑵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 ( http: / / www.21cnjy.com )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5.讨论探究:
(1)试分析《登高》前两联的写景与后两联的抒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景: 景物的色调:清白 冷色调
景物的状貌:急 高 哀 回 苍凉的氛围
情: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
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
写景(凄凉萧条)抒情(忧国伤时)
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2)比较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 君村
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③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④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⑤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⑥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6.整体感知
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⑵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补充: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7.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佩空归月夜魂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8.讨论探究:
⑴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壑赴荆门”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⑵《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⑶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人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