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8 15: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基本情况、主要思想;
2.疏通字词,理解文意;(重点)
3.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难点)
[学习方法]
诵读、研读文本,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孟子简介:略,见《示范》《目标》相关内容;
2.孟子的主要思想:略,见《目标》《示范》相关内容;
3.孟子名言名句填空:
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⑦生与忧患,死于安乐。
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⑨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⑩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二.字词正音
移其粟于河内(sù) 弃甲曳兵而走(yè)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sāng) 五亩之宅(mǔ)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序之教(xiáng)
申之以孝悌之义(tì) 然而不王者(wàng)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piǎo)
通词句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 通 毋 )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 通 斑 )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涂 通 途 )
2.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击鼓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③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种植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作动,穿
⑤谨庠序之教 谨,形作动,认真从事
⑥然而不王者 王,名作动,做王
⑦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咎,怪罪
3.一词多义
之 于 以
①寡人之于国也 取独助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对,对于 ①请以战喻 用,拿
②填然鼓之 衬字,无实义 ②移其粟于河内 到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
③鸡豚狗彘之畜 提宾助词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
④谨庠序之教 结构助词,的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④树之以桑 把
⑤未之有也 代词,这种情况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和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4.特殊句式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句
②鸡豚狗彘之畜 宾语前置句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句
⑤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⑥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
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状语后置句
四.整体感知
1.认真揣摩人物的思想、语言、性格,分角色朗读文章。
2.文章前半部分(1—4段)以梁孟问答(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字)的形式引出中心内容,后半部分(5—7段)以孟子自述(两个字)的方式阐明孟子“施仁政(两个字),行王道(两个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以仁(一个字)治国,以民(一个字)为本”的思想。
3.请把文中孟子实现“王道”理想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结果分别找出来,填写下面的表格(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
措施 结果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民养生丧死无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研究探讨
1.分析刚才填写的表格,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孟子“王道”理想的具体内容。(至少两个方面)
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让老百姓有吃有穿,不饥不寒;
②通过宣传教化让老百姓知礼仪,行孝悌,爱人助人;
③其他。
2.从文中看,梁惠王的哪些思想行为是孟子不能认同、接受的?(用自己的话概括,至少三点,黑板展示)
①“王好战”——好战;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③“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呀。’”——好推卸责任;
④其他。
六.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
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孟子·梁惠王上》)
【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②后:怠慢。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注意“交”“征”等字)
②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放在前面,那么不夺取国君的产业是不会满足的。(注意“苟”“后”“先”“餍”等字)
(2)以上文字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 孟子持什么观点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主要从利和仁义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先。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益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呢 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大王如果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 ’,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 ’那一般士人和百姓也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 ’上下交相追求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谋杀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谋杀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如果把义放在后面而把利放在前面,那么不夺取国君的产业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国君的。大王您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 ”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
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注意“焉”“以为”“宜”及反问句式)
②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不亦宜乎?”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注意“则”“是”“为”等字)
(2)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只有与民同乐,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象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六,课外提升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四家影响最大。在治国思想上,儒家主张“仁义礼乐”、墨家主张“尚贤节用(重用人才,节省开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你更赞赏哪家的治国理念?为什么?(提示:可参考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