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政论文的特点。
2.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对比论证的方法。
3.掌握重点词语。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目标2、3、4
[学习方法]
细读注释,梳理文意,诵读记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关于政论文(见《示范课堂》P85)
2.关于作者(见《示范课堂》P86)
3.给加点字注音
蒙恬( tián ) 逡( qūn ) 锋镝( dí ) 藩篱( fān )
崤( xiáo )函 牖( yǒu ) 镞( zú ) 膏腴( yú )
鞭笞( chī ) 锄櫌( yōu )棘矜( qín ) 隳( huī )名城
度( duó )长絜( xié )大 铦( xiān )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从”通“纵” ) ②锄櫌棘矜(“櫌”通“耰” )
5.解释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宽厚而爱人 (古:爱惜人民 今:指丈夫或妻子 )
②分裂河山 (古:分割、并吞 今:使整体事物分开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④以为桂林、象郡 (古:把……作为 今:认为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 今:水道的通称 )
⑥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胜,获利 )
⑦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⑧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爱护,喜欢)
6.按下列归类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海(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在国内)
南取汉中(向南)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用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
③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
约从离衡(使……离散)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以愚黔首(使……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死亡)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④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走的人)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7.按下列归类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倒装句:a宾语前置句 陈利兵而谁何
b状语后置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④省略句:威震(于)四海
委命(于)下吏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身死(于)人手
二.整体感知
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填写下表:
三.微观揣摩
1.第3段写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写?
答:“报怨”句之后为“守”。从政治、军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等一系列措施都实施了,忘掉的就是仁义。这就为下文“仁义不施”埋了伏笔。
2.文章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对比,这对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答: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合作探究
1.文章为什么从秦孝公写起,而不是从更早的国君写起?
答: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见第1段)。
2.《过秦论》被历代文人认为是一篇极富气势的政论文,试分析作者造势的手法有哪些。
答:①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用叙事说理,内容丰富,文章饱满充沛。③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铺陈和夸张并用。④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推断出论点。对比包括4个方面,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五.延伸拓展
1.古人关于仁义治天下: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孟子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
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 ——清·沈家本
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耳。 ——宋·朱熹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汉·桓宽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 ——《水浒传》
导民以简,为政以仁。 ——晋·陆机
2.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为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已,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③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注: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惄(nì):忧思。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视
C.此梁之阴让也 让:谦让
D.楚亭怪而察之 怪:认为……奇怪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梁亭瓜比楚 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是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反映了一种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把这件事详细地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宋就的宽容感动了楚王,所以才有大国之君的楚王主动与小国之君梁王的交好。不仅如此,楚王还常用写信的方式称赞梁王。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②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
答:(1)C (2)B (3)D
(4)①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
②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
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
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
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