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师、之、道、其”3个文言词的用法。熟记“授(受)、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有关“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及“说”的文体知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难点]
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朗读记诵 细读注释 查询字典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作者介绍
1. 古文运动 ( 见示范课堂,做简单的摘要 )
1. 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 字音(放声朗读几遍,并且把课文中其他的生字补上,并注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味语言,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疏通文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4 )正反对比
①以“今之众人”与“ 古之圣人 ”作对比
②以“为子择师”与“ 其身则耻师 ”作对比
③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 士大夫 ”作对比
④以“当代士大夫”与“ 孔子 ”作对比
⑤以“当代士大夫”与“ 李蟠 ”作对比
三.微观揣摩
1. 为什么作者认为学习的人一定要从师 (课文中陈述了哪些理由,从原文中找答案)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优良传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其他(如课文中提到的当时的一些不良风气,危害不小)
2. 作者认为择师标准应该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你的择师标准又是什么呢 (自由作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1教育网
3. 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能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并具体阐释)作者提到的老师的职能和现在的老师职能是一样的吗 说说你的理解。21cnjy.com
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21·cn·jy·com
4.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www.21-cn-jy.com
四.归纳总结:
1.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 提宾的标志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六艺经传”
(6)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7)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 往
其(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指圣人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前指士大夫,后指“多么”
道(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2)吾师道也 道理
(3)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师(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 老师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 “专门技艺人”
(3)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动词 学习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学习、效法
(5) 或师焉,或不焉 动词 从师
(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动词 从师
(7) 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 以……为师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生读书的学校
(4)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5)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6)吾从而师之 古:跟从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连词
3.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