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识图知史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简述三幅图片中主要内容变化的表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辽、西夏、金的政治统治
根据材料归纳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史料实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及 活动区域
政权的建 立与发展
政治制度
与两宋的关系 战争
议和
灭亡
契丹族
辽河上游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藩汉分治”制度
为夺回幽云十六州,北宋多次与辽用兵
“澶渊之盟”
北宋贡”岁币“
1125年金灭辽
党项族
陕北、宁夏一带
1038年元昊建大夏,定都兴庆(银川)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与北宋多次交战,
互有胜负
西夏向北宋称臣,
北宋““岁赐”
1227年亡于蒙古
女真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115年完顔阿骨打建金,定都会宁(阿城)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 兵农合一)
1127年灭北宋
南宋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和议” 南宋贡“岁贡”
1234年亡于蒙古
知识梳理 1、辽、西夏、金制度建立 ( 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辽文字
西夏文字
金文字
宋 文字
辽朝南面官员
宋朝官员
识图知史 观察下列两组图片
回答:分析两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历史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第一组 文字系列
第二组 朝服系列
2、辽、西夏、金制度建立的影响
①说明:
辽、西夏、金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
②影响:
辽、西夏、金创建本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2022天津高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 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A
学以致用
2.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学记录“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
A.由女真人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
B.推动汉人学习和使用女真文字
C.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
D.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
学以致用
D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
1260
1271
1276
1279
1368
(一)建立统一政权
此后半世纪
知识梳理 自主完成时间轴对应的填框
1206
1260
1271
1276
1279
1368
(一)建立统一政权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灭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蒙古西征
定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四大汗国在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
忽必烈即位,推行汉法,兴建大都
灭南宋,元朝统一
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占领临安
此后半世纪
知识梳理 自主完成时间轴对应的填框
知识拓展
元统一的意义
①结束分裂,奠定了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发展奠定 了基础。
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民族交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
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⑤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比较宋元中央机构设置的不同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元机构设置的各自的利弊
1、不同
宋代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
2、利弊
①宋代二府三司,严重削落了相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但是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以致行政效率偏低。由于部门繁多,出现了冗官、冗费和腐败现象,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②元朝一省制,简化了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严重冲击了元朝政府的统治。
参考答案
角度 措施 意义
中央
地 方
交通
知识梳理 (二)巩固统一政权 (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角度 措施 意义
中央 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御史台 提高了行政效率
地 方 1.行省制度,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 2.对吐蕃(西藏):中央直属宣政院 3.对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4.对台湾:澎湖巡检司,行政管理经略台湾 5、对西南:实行土司制度
交通 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知识梳理 (二)巩固统一政权 (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便于政令传达,物资运输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④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⑤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3、(2022浙江高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学以致用
B
材料一: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三:行省制划分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述行省制的意义
1、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权大而不专,受制于中央
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④地理分布上:“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2、意义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
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参考答案
4、(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学以致用
A
5、(2021海南高考)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学以致用
蒙古部落
蒙古族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回回
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所学,概括材料一中体现出的主要内容
2、写出材料二元朝民族政策,分析有何影响?对此有何启发和认识?
杨氏---西夏“唐兀公碑”(1356年)
河南省濮阳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汉融合的见证)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交融
2、民族政策
①四等人制的民族分化政策,
②造成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激化了民族矛盾,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3、认识和启发:
要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民族关系
6.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58%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学以致用
辽
(916-1125年)
西夏
(1038-1227年)
金
(1115-1234年)
蒙古汗国
(1206-1271)
元
(1271-1368年)
南北面官制
猛安谋克制
行省制;“四等人制”
北宋
(960-1127年)
南宋
(1127-1276年)
对
峙
称臣
灭 亡
对峙
本课体系架构
灭亡
灭亡
灭亡
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