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生物中考“定心丸”黑卷4
时间50分钟 分数50分
考号_____姓名___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某人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他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2.小肠的下列结构中,与消化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很长,有5——6米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
D.胆总管、胰管与十二指肠相连
3.新疆哈密瓜因甜度大而著称,有人将其引进到本地种植,果实甜度会大大降低,再引种回新疆种植,果实又恢复到以往的甜度。从哈密瓜引种的过程可以看出( )
A.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B.哈密瓜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性状表现是由基因决定的
4.遗传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图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细胞核是遗传和发育的控制中心
B.[②]染色体由[③]DNA和蛋白质组成
C.[③]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DNA长链上只有一个基因
5.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图中表示树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面是为人体注射新冠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其中最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动物的结构与运动方式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蚯蚓的刚毛﹣运动 B.老虎的四肢﹣奔跑
C.青蛙的蹼﹣跳跃 D.沙蚕的疣足﹣游泳
8.如果某人的肾小管发生病变,其他结构正常;那么医生在检验某人的尿液时会发现含有较多的( )
A.红细胞 B.蛋白质 C.葡萄糖 D.尿素尿酸
9.健康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含量为( )个。
A.(1﹣3)×1011 B.5.0×1012
C.4.2×1012 D.(4﹣10)×109
10.绿色开花植物完成受精作用后,花的各部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列变化中正确的是( )
A.子房→种子 B.子房壁→果实
C.胚珠→果皮 D.受精卵→胚
11.下列能正确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四种生物之间关系的食物链是( )
A.草→鼠→蛇→鹰 B.草→鹰→蛇→鼠
C.鹰→草→蛇→鼠 D.草←鼠←蛇←鹰
12.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仔数量
B.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C.体表被毛,有利于求偶
D.所有哺乳动物都是通过胎生繁殖后代
13.如图人体运动的有关结构模式图,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从4中脱落出来叫脱臼
B.甲图与灵活有关的是5和3内的滑液
C.乙图屈肘时6收缩,8舒张
D.乙图6由肌腹绕过关节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鹰的能量最初来源于草
C.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逐渐减少
D.若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15.珊瑚虫与藻类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藻类从珊瑚虫排出的废物中获取营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珊瑚堆积越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珊瑚礁是给鱼类和许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珊瑚虫排放的二氧化碳是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B.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鱼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C.珊瑚虫属于扁形动物,体表有刺细胞,身体呈两侧对称
D.藻类植物释放的氧气是珊瑚虫及鱼类等呼吸作用的原料
16.澳洲杏仁桉的高可以达15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树木。澳洲杏仁桉把水由根尖运到树的顶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输导作用 D.呼吸作用
17.下列关于某杀虫剂杀虫效果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 )
A.杀虫剂使用之后害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
B.杀虫剂出现之前害虫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
C.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
D.害虫通过生存竞争实现了自然选择
18.为了探究子叶对菜豆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小明选取了60粒大小和质成熟菜豆种子随机平均分为3组.经水浸泡后,作出了如下处理:甲组切除子叶的 ,乙组切除子叶的 ,丙组子叶保持完整.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周后三组菜豆苗的平均株高从高到低依次为( )
A.乙>丙>甲 B.丙>乙>甲 C.丙>甲>乙 D.甲>乙>丙
19.下列属于无性生殖的细胞是( )。
A.精子 B.卵细胞 C.受精卵 D.孢子
20.糖尿病的探索历程中,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事实与科学史不相符的是( )
A.狗被切除胰脏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有关
B.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推测糖尿病的确与胰腺有关
C.上述结扎了胰管的狗,还发现胰脏内的胰岛活着,推测糖尿病的产生可能与胰脏中的胰岛有关
D.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并命名
二、填空题(共1题;共5分)
21.如图是豚鼠毛色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豚鼠的亲代都是黑毛,而后代中出现了棕毛,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豚鼠的黑毛和棕毛在遗传学上称为 .
(2)根据豚鼠毛色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可以判断出 是隐性性状.
(3)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黑毛豚鼠的基因组成均为 ;子代黑毛豚鼠①的基因组成是 .
三、读图理解题(共1题;共6分)
22.下图是鸡卵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构成鸡卵细胞的部分是图中的 (填标号)。
(2)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且能提供养料的是图中的 (填标号)。
(3)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的是图中的 (填标号)。
(4)卵受精后,能发育成鸡胚胎的主要部分是图中的 (填标号)。
(5)图中6所示结构的主要作用是 。
(6)图中1所示结构的主要作用是 。
四、资料分析题(共1题;共5分)
23.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贺岁大片《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不太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们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
(1)《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 。
(2)地球为生物提供了阳光、 、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赖以生存的条件。
(3)“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因素。
(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 (列举一项即可)
(5)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生态系统。
五、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3分)
24.下面是菜青虫取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1)菜青虫在动物类群中属于 动物。
(2)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是先天性行为吗?
②你的假设是: 。
③找到菜青虫的卵后,进行隔离孵化。准备一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为甲组,和几种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为乙组,按相同的距离摆放,观察菜青虫取食哪种植物叶子。如果菜青虫仅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则其取食行为是 行为。
六、综合题(共1题;共7分)
25.下图为“生物进化树”。生物进化树描绘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反应出生物进化的观点。请据图分析回答:
(1)观察“生物进化树”,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生活在原始海洋的 ,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潮湿陆地生活的原始苔藓植物和[ ] ,部分后者进化成为②和③ 植物。
(2)纵观生物进化历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当肾小球发生炎症病变导致通透性增大,正常人不能透过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也被过滤到肾小囊,进而通过肾小管形成血尿。表现为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A符合题意。
B.肾小球与肾小囊内壁都起着过滤作用,但血液最先由肾小球过滤,若肾小球完好,则尿液中不会出现红细胞,故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肾小球,B不符合题意。
C.肾小管能将原尿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C不符合题意。
D.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主要是运输来自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分、葡萄糖等物质,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2.【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小肠约长约5~7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3.【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新疆哈密瓜甜度大这是由其基因决定的。有人将其引进到本地种植,果实甜度大大降低,这是因为环境改变了。再引种回新疆种植,果实又恢复到以往的甜度。可见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故答案为:C。
【分析】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叫做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能遗传给后代,而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4.【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①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②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③DNA两种物质组成,B不符合题意。
C.③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独特的双螺旋结构,C不符合题意。
D.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5.【答案】A
【知识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由图:①树突,②细胞体,③轴突,④轴突末梢,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因此,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6.【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人体注射新冠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的量将随时间逐渐增多。能让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人体接种的疫苗此时就属于抗原,随着抗体的增多,抗原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故答案为:B。
【分析】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就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7.【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用刚毛协助肌肉蠕动,A不符合题意。
B.老虎的四肢发达,适于奔跑,B不符合题意。
C.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在陆地生活,青蛙的的蹼适于游泳,C符合题意。
D.沙蚕的靠疣足在水中游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相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
8.【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尿酸。尿液中红细胞、蛋白质是肾小球出现病变引起,尿液中葡萄糖是肾小管出现病变引起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9.【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解答】红细胞的含量为是男:(4.0~5.5 )×1012个/L,女:(3.5~5.0)×1012个/L,白细胞的含量是(4~10)×109个/L,血小板的含量是(100﹣300)×109个/L,因此健康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含量为(4~10)×109个。
故答案为:D。
【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种类 形态特点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男子平均值:5.0×1012个/升女子平均值:4.2×1012个/升 富含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4.0×109-10×109个/升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1×1011-3×1011个/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10.【答案】D
【知识点】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解答】绿色开花植物完成受精作用后,子房的发育情况为:
图中可知,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11.【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起点是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鹰,属于消费者,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故A正确;起点是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鼠,属于消费者,但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颠倒,故B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而不应是消费者动物,故C错误;符合食物链的定义,但其箭头方向指反了,应指向吃的一方,故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12.【答案】B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加了其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哺乳动物并没有提高产仔数量,A错误;
B、哺乳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犬齿锋利,适于撕裂食物之用,多见于食肉动物,草食动物有,但少;臼齿有宽大的咀嚼面,适于咀嚼食物作用。因此,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B正确;
C、 哺乳动物通常体表被毛,具有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
D、鸭嘴兽为哺乳动物,虽然母体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兽腹部上舔食,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通常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胎生哺乳。常见的哺乳动物:蝙蝠、鲸鱼、鸭嘴兽、海豚、白鳍豚、江豚、家兔、藏羚羊等。
13.【答案】D
【知识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A.图中的1关节头从4关节窝中脱落出来叫脱臼,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与灵活有关的是5关节软骨和3关节腔内的滑液,B不符合题意。
C.屈肘时6肱二头肌收缩,8肱三头肌舒张,C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软骨,5关节窝,6肱二头肌,7骨,肱三头肌,9关节。
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叫作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覆盖有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联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14.【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①草→兔→鹰,②草→鼠→鹰,③草→鼠→蛇→鹰,④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共4条 ,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鹰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C错误。
D.若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增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
15.【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腔肠动物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珊瑚虫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A不符合题意。
B.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B不符合题意。
C.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身体不分节;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C符合题意。
D.藻类植物的数量庞大,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珊瑚虫及鱼类等呼吸作用的原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6.【答案】A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其次,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并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同时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所以选答案A。
【点评】此题较新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理解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7.【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杀虫剂使用之后害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根据以上论述抗药性强的变异是害虫自身产生的,而不是杀虫剂使它产生的变异,故答案选A。
18.【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是:菜豆种子吸收水分以后,在空气充足和适宜的温度下,体积膨大,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能够溶于水的物质,并且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这些部位利用子叶转运来的营养物质,胚根发育成根,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并带着两片子叶及胚芽伸出土面;幼苗出土以后,两片子叶分开,胚芽逐渐发育成茎和叶,这时,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可见,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之前,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因此植株的高矮直接取决于子叶内的营养物质的多少。经过试验处理的黄豆种子,丙组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最多,乙组次之,甲组最少,因此植株的高矮依次是丙>乙>甲。
【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并且已经过了休眠期;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19.【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孢子是指植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的个体,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无性生殖是植物常见的生殖方式,可与有性生殖对比理解。
20.【答案】B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解析】【解答】A、胰腺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分泌部是指散布在胰腺内的许多腺细胞团,叫做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调节胰岛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发生糖尿病,所以切除了胰脏的狗的尿液中有葡萄糖,说明胰岛素可能分泌不足,可以推测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胰管结扎后,影响了胰液的流动,胰腺细胞萎缩,尿液中也没有出现葡萄糖,这不能推测糖尿病与胰腺有关,可见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结扎胰管,胰管内流动的是胰液消化食物的,胰岛还活着,胰岛还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代谢,可以推测糖尿病的产生与胰岛有关,C不符合题意。 D、班廷是加拿大的科学家班廷,他从狗的胰岛中提取出了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胰岛素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悉探究胰岛素作用的实验,熟知胰岛散布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切除胰腺的狗胰岛也随着被切除,因此切除胰腺的狗体内缺乏胰岛素,但是如果胰岛细胞活着,胰岛细胞仍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体内缺乏胰岛素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出现糖尿病。
21.【答案】(1)变异;相对性状
(2)棕色
(3)Bb;BB或Bb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解:(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豚鼠的亲代都是黑毛,而后代中出现了棕毛,体现了亲子代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豚鼠的黑毛和棕毛,是豚鼠的毛色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都是黑鼠,而子代出现了棕鼠,故棕色为隐性性状,黑色是显性性状.(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如果在子代中出现了新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因此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黑毛豚鼠的基因组成均为Bb,子代黑毛豚鼠①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棕色豚鼠的基因组成是bb.
故答案为:(1)变异;相对性状;(2)棕色;(3)Bb;BB或B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变异,相对性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据此分析解答.
22.【答案】(1)5、6、8
(2)4
(3)3
(4)5
(5)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
(6)保护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解析】【解答】(1)构成鸡卵细胞的部分是5胚盘、6卵黄和8卵黄膜。
(2)既能保护卵细胞,又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的是4卵白。
(3)鸡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是由3气室供给的。
(4)胚盘内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鸡的卵受精后,能发育成鸡胚胎的主要部分是5胚盘。
(5)6卵黄能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
(6)1卵壳对鸡卵起保护作用。
【分析】图中:1卵壳,2卵壳膜,3气室,4卵白,5胚盘,6卵黄,7系带,8卵黄膜。
鸟卵的结构:
卵壳:坚硬,起保护作用;有小孔透气。
气室:内充满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壳膜:包裹内部物质,具有保护作用。
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具有保护作用。
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卵黄膜:起保护作用。
系带:同定卵黄(位于卵黄上,一端与卵钝端的壳膜相连,另一端与卵尖端的壳膜相连)。
胚盘:含有细胞核。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胚盘在受精后可发育成胚胎。
23.【答案】(1)生物圈
(2)空气
(3)非生物
(4)进行垃圾分类等等,合理即可
(5)森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解析】【解答】(1)由分析(1)可知,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太阳光能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属于非生物因素。
(4)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有进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等。
(5)由分析(3)可知,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1)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
24.【答案】(1)节肢
(2)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子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1)菜粉蝶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故菜青虫属于节肢动物。
(2)①作出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或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学习行为。
②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分析】(1)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5.【答案】(1)原始单细胞藻类;④;原始的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
(2)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1)植物进化的历程为:原始生命产生了叶绿体之后,便进化成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单细胞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因此,观察“生物进化树”,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生活在原始海洋的原始单细胞藻类,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潮湿陆地生活的原始苔藓植物和④原始蕨类植物,部分后者进化成为②和③原始的种子植物。(2)生物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分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图中①哺乳动物、②被子植物、③裸子植物、④蕨类植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