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 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2.1825年,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 B.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 D.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3.明清时期,“中学西渐”逐渐达到高潮。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中国的儒学经典“四书”译成拉丁文;卜弥格的医学生物学著述《中医津要》和《中国药物标本》则是关于中国医药学方面的论著。据此推知,“中学西渐’ ( )
A.有利于冲破礼教的束缚 B.促使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C.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4.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5.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6.古罗马著名的一次大会是奥古斯都大帝参加的审判执政官塔里乌斯之子谋害其父的会议,塔里乌斯并没有直接处死其子,而是召开了一次大会,在大会上宣告了他的控告,并给予他的儿子一次辩护的机会,最终赦免了他的儿子死罪,改为流放。这体现了罗马法( )
A.重视个人意志 B.维护平民利益 C.注重司法程序 D.立法程序严谨
7.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8.如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这张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
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
D.该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
9.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协约国,英俄法三国一共招募了华工达30万人。这些华工从事着建筑、修路等体力工作。甚至有不少华工被迫上战场,在战场上修理工事、运送弹药,在一战当中华工约有5万人死亡。对于华工出国参战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因为华工具有埋头苦干精神 B.中国得以收回某些主权提升国际地位
C.北洋政府直接派兵参加一战的结果 D.华工出国参战改变了一战战争性质
10.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图)。这反映了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11.有学者指出,任何商品都会随同它而带来一种实用哲学和一种人生学说。中原内地出产的丝绸织物随着丝绸之路逐渐向西方传播(下图),围绕丝绸的跨国传播,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一整套思想、审美,以及有关世界与人类的一整套哲学都随之传播。这说明
汉代丝绸之路
A.丝绸文化传播是一个激进的过程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C.丝绸织物是中国实用哲学的表现 D.丝绸贸易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12.据《史记》记载,乌氏(今甘肃平凉县)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
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 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
C.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存 D.畜牧业为国民经济基础
13.公元前3世纪以前,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有希腊人才能参加。公元前3世纪时,奥林匹克赛会上出现了来自希腊化王国境内新建殖民城市和希腊化的当地城市的运动员。这种变化表明( )
A.古希腊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 B.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了认可
C.罗马帝国扩张激发民族意识 D.希腊化时代文明多样性增强
14.在希腊化时代,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城市中的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都希望被人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希腊民主政治的广泛影响 B.政权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
C.基督教在当地传播的需要 D.经济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
15.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 )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表明了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说明了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16.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1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就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6分)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和载体。
长城历史发展概况
时间 发展概况
秦朝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并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其“延袤万余里”。
金朝 长城沿线修建了屯垦戍边的居民点,长期驻守.大量汉人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长城改变了北方草原地区连水草而居的不定居状况,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明朝 “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锦亘万里,分地守御”。张家口一带“苏杭绸缎铺……格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长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镇,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
民国 1920年,《中报》刊登广告:“长城为御敌而设,长城牌香烟为保护利权而作”,引起国人广泛关注。之后许多民族企业都以长城命名自己的产品。1933年,宋哲元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等地英勇抗日,重创日军。
新中国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长城旅游观光.
——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的两个角色并分别予以论述。(要求。角色定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可知,墨子认为,做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义是达到利的手段,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表达了其对义利的观点,并非是反传统的启蒙思想,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政治立场,而非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是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魏源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吏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可知,魏源主张经世实学,改革图治,并且主张开眼看世界,这有利于打破社会闭目塞听的风气,但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师夷长技的思想,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萌发”,排除B项;“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魏源编纂书籍的理论来源于程朱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学西渐,如罗马出版《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卜弥格则受到中国医药学的影响发表了医学生物学著作,据此可知推动中学在西方的传播,推动了西方在科技思想上的发展,启迪了欧洲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中古时期束缚西方的主要是宗教,而非礼教,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排除B项;在明清时期之前中华文明就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存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依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处,各文明间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材料“在大会上宣告了他的控告,并给予他的儿子一次辩护的机会,最终赦免了他的儿子死罪,改为流放”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司法程序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与重视个人意志、立法程序严禁的说法无关,排除AD项;罗马法维护的是贵族利益,排除B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及所学可知,保留地制度是伴随着西进运动而出现的历史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时间来看,19世纪前期处于工业革命时期,A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北美洲族群结构改变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保留地制度与美国种族矛盾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了修筑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两万多名华工承担了最为艰难的西段工程(长达1110千米),他们穿越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建设了50座桥梁和十多条隧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C项正确;华工在美国获取的工资依然比白人工人低30%左右,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华工的出现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黑奴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一战期间,成千上万的华工有组织的奔赴协约国,英俄法三国一共招募了华工达30万人。……甚至有不少华工被迫上战场,在战场上修理工事、运送弹药,在一战当中华工约有5万人死亡。”可知,体现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B项正确;主要是因为华工具有埋头苦干精神,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北洋政府直接派兵参加一战的结果,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华工出国参战改变了一战战争性质,表述有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D项正确;商业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属于西北欧,是中心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丝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往中,不同的民族按照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等,对其加以丰富,甚至是再创造,从而扩大了丝绸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丝绸逐渐向西方传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A项,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乌氏(今甘肃平凉县)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可知,乌氏倮与关外戎王贸易而致富,可以佐证秦代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经商贸易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希腊人才能参加”、“自希腊化王国境内新建殖民城市和希腊化的当地城市的运动员”及所学知识可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哪怕是新建殖民城市,体现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奴隶制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罗马帝国的扩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者变多,无法体现文明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学术界常常把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期间建立的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材料信息“通俗希腊语成为通行的混合语言”,上流阶级“不管是何种出身和文化背景”“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这些现象体现了政权更迭促使希腊文化的影响加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希腊文化在生活方面的影响,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价值,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继承人”搜集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消融”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统治者偏好影响文明程度,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政治传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7.(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详解】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名师点睛】移民问题一直都是历史和现实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国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有移民出现,东南亚、日本都是我们移民的主要地区。到了近代移民开始增多,东南亚、美洲以及欧洲都是移民的主要地区。各个地区对待中国的移民态度也不尽一致,诸如美国曾经颁布过排华法案,抵制华人的移民。在欧洲大量的中国移民成为欧洲重要的生产劳动力,一战和二战期间都为战争做出贡献和牺牲。到了现代,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也逐渐增多,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18.(1)作用: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
影响:一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观点:现代世界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的进行。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标: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详解】(1)由材料一“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可知,希腊化时代打破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由材料一“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可知,希腊化推动了希腊文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使其成为各地通用的语言;由材料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可知,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结合图文信息“1918年德国签订投降书”“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可知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具体事件是指一战和二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使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二战对世界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资本主义……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可知现代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由材料三“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可知,世界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的进行。第二小问原则和目标,为了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方案,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在独立、平等、友好合作等基础上开展的,故我们秉承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19.【示例】
示例1:角色:长城扮演了军事防御的角色。
论述:长城在古代是军事上巩固边防、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劫掠、拱卫中原的战略防线。秦朝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犯。明朝由于面临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所以也修建长城进行防御。长城的军事防御,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
示例2:角色:长城扮演了促进民族交融的角色。
论述:长城防线发挥了凝聚、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作用。金朝在长城沿线屯垦戍边,不但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定居民族之间的交流。汉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明朝内地与边疆的经济往来频繁,促使长城沿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之,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民俗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推动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示例3:角色:长城在近代扮演了激发爱国热情的角色。
论述:在近代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长城捍卫边疆的防御意义被引申到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现实需求中。因此实业家们以长城命名自己的产品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长城还是中华民族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见证者,长城抗战全面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斗志和决心。总之,长城在近代扮演着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角色,被广为接受、促进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中华民族力图摆脱民族危机、寻求民族复兴的象征。
示例4:角色:长城扮演着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角色。
论述:通过长期历史发展,长城已经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第七大奇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感情,已经得到世界认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旅游圣地,吸引了各地游客,推动当地及沿线经济的发展。总之,长城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载体,其所象征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同时对于展现中国文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示例5:角色:长城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的角色。
论述:金朝在长城沿线屯垦戌边,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也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定居民族之间的交流。明朝内地与边疆的经济往来频繁,促使长城沿线经济与中原经济几乎没有差别。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旅游圣地,吸引了各地游客,推动当地及沿线经济的发展。总之,长城不但在历史上对于促进游牧民族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且对于促进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详解】首先,根据问题,分析材料内容。根据材料“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并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可知,长城是有军事防御作用的;根据材料“长城改变了北方草原地区连水草而居的不定居状况,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长城起来了促进民族整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长城为御敌而设,长城牌香烟为保护利权而作”,引起国人广泛关注。之后许多民族企业都以长城命名自己的产品”可知,长城在近代扮演了激发爱国热情的角色。其次,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两个长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述的内容。例如:长城扮演了军事防御和促进民族交融的角色。第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对选择的角色进行论述。注意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长城在古代是军事上巩固边防、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劫掠、拱卫中原的战略防线。秦朝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犯。明朝由于面临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所以也修建长城进行防御。长城的军事防御,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长城防线发挥了凝聚、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作用。金朝在长城沿线屯垦戍边,不但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定居民族之间的交流。汉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明朝内地与边疆的经济往来频繁,促使长城沿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之,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民俗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推动了中华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以呼应前文。例如:所以,长城扮演了军事防御和促进民族交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