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期末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2.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比原子大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了
C.原子是一种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了D.原子得到电子要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3.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的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擦干;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加热时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题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②③⑤⑥ B.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⑥
4.如图所示,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溶液变蓝⑤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5.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电磁起重机,它可用于搬运铁质材料。下列实验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B.C. D.
6.种植庄稼时,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除草施肥,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杂草争肥,二是增加土壤的肥力。上述做法还有一个目的是使土壤中的( )
A.矿物质颗粒增加B.水分增加C.空气含量增加 D.以上三种成分都增加
7.下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B.小麦根尖的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根的吸水
C.叶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光线能透过,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D.小麦茎内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有利于茎运输有机物
8.下列对绿色植物生理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B.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 溶液可使 NaNO2 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①NaNO2 +NH4Cl= NaCl + NH4NO2;② NH4NO2 = N2↑+ 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H4NO2 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 NH4Cl 处理 NaNO2 最终转化为 NaCl、N2 和 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11.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就会患坏血病。下图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根据信息进行的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每片含VC质量为10毫克
B.若成人每天对Vc的最低需要量为60毫克,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C片3次
C.VC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
D.V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12.小明将微风电风扇与小灯泡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并进行实验,用手快速拨动风扇叶片,这时发现小灯泡发光,微风电风扇居然变成了“发电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风扇发电的原理是电磁感应B.电风扇发电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C.电风扇发电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D.小灯泡发光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13.根据小磁针的指向,判断图中,磁感线的方向、磁极名称标注均正确的是 ( )
A.B.C. D.
14.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C.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D.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15.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 NaN5,该化合物中含有 等微粒。已知 N 为 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单质B.1 个 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
C.1个 中共含有 35 个质子D.1 个 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1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右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a 16 14
A.物质X可能为催化剂 B.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表中a的待定值为10 D.参加反应的物质Z的质量为20g
17.“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的“苔花”描述的是苔藓植物,下列关于苔藓和牡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C.它们都是依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
D.苔藓不能开花结果,牡丹能开花结果
18.科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科学量,常用一些直观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科学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下列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 )
A.用小磁针的指向来反映磁场的方向
B.用细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磁场的分布
C.通过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D.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
19.如图是某家庭电路,闭合开关,灯不亮。用试电笔接触c点氖管不发光,接触d点氖管发光。已知该电路有两处故障,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c间断路、 bd 间断路 B.ac间断路、eb间断路
C.ac间断路、 cd间短路 D.eb间断路、cd间短路
20.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元件,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 )
A.B.C. D.
二、简答题(本题有8小题,共35分)
21.血红蛋白是个大分子,已知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8000,且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0.33%,则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 。
22.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首次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如图是玉米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用编号表示)。
(2)正常情况下,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合成的物质运出细胞需通 过结构[2] ,它除了有保护细胞的作用外,还有 的功能。
23.为提高能量利用率,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采用能量回收刹车系统为汽车充电(其简化原理如图所示)。刹车时,充电开关接通,车轮带动线圈转动,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同时通电的线圈受到磁场产生的阻力,从而减缓车轮转动。该过程能量回收效率可达40%以上。
(1)线圈中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 。
(2)图中导线ab产生箭头方向的电流,受到阻力方向向后,此时导线cd所受的阻力方向是 。
(3)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能量转化的情况是 。
24.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于2022年11月在金华举行,为响应“韵动浙江,和美金华”的号召,本学期小金坚持健康慢跑锻炼。如图是小金体内的部分结构或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奔跑中,小金的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当进行吸气过程时,对应图甲中的 ;
(2)小金在跑步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在图乙中的[④] (填名称)内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25.如图是法拉第发明的紫铜圆盘发电机。转动摇柄使圆盘旋转起来,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 。如果要改变圆盘发电机产生的电流方向,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点即可)
26.某种牵牛花(如图所示)清晨是粉红色,下午却变成蓝紫色。这是由于牵牛花中含有一种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色素,牵牛花清晨呈粉红色是因为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细胞内的 含量增高,它与水反应使细胞液呈酸性;白天则由于 作用,细胞内该物质含量降低,花由粉红色逐渐变成蓝紫色。
27.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研究他们的性质和用途。据表回答问题:
(1)“方格”给出的硅元素应该在元素周期表的 位置(选填数字),它属于 元素(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你还可以知道硅元素原子的 (选填“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14。
28.如图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检验、贮气等用途的装置。
当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时,混合气体应从 (填"A"或"B")处导管进入,瓶中盛有的物质可以是 。
29.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或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 2个铁离子 ; ② +6价的硫和氧形成的化合物: ;
③中4的意义: ; ④ NO2中“2”的意义 ;
⑤ 构成食盐(氯化钠)的微粒的符号 ⑥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30.温室效应加剧是导致自然灾害持续肆虐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I、Ⅱ、III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安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完全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共37分)
31.取同一植物的四条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相同的嫩枝,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B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C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上、下表皮均涂上凡士林油,D装置中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油,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2h记录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的曲线图表示:
(1)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此实验属于 (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2)装置中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 。
(3)曲线Ⅰ代表的装置是 和 。将装置D与装置 对照,能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 ;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 。
(5)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则通过分析可知,叶片上表皮气孔的相对数量 叶片下表皮。
32.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设计实验装置如图甲: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
(1)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
(2)若测定结果偏高(回流进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 ;
(3)小金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乙,已知“暖宝宝”发热剂发热原理可以简化为铁生锈。小金将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而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其这样做的目是 ;
(4)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甲、实验乙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依据图中信息实验乙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 。
3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若要探究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
(2)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表,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5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5 35 15 6 1
(3)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 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 (左或右)移动.
34.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实验中,小科将组装好的电动机模型、滑动变阻器、 电源、开关串联起来如图甲所示。
(1)小科闭合开关, 发现线圈不转,
他用手轻轻转了一下线圈, 电动机模型开始正常转 动。线圈原来不转的原因是 。
(2)若要电动机转速加快, 小科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接下来,小科把永磁铁换成图乙所示的电磁铁,并将电磁铁线圈的两个接线柱M、N分别与电刷A、B相连,使电磁铁线圈与电动机模型线圈并联后,合用一个电源。当对调接在电源正、负极上的导线时,电动机线圈转动的方向会不会改变?答: ,理由是 。
(4)完成以上实验后,小科取下图甲中的电源换上小灯泡,在模型的转轴上绕上细线, 如图丙所示, 然后快速拉动细线, 使线圈转动起来, 结果小灯泡发光, 此时这模型 就相当于 机。
四、解答题
35.小滨利用压力传感器、电磁继电器、阻值可调的电阻R等元件,设计了一个汽车超载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已知压力传感器所受压力越大时,输出的电压U就越大,二者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当继电器线圈中电流大于或等于20mA时,衔铁被吸合。已知传感器的输出电压U即为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线圈的电阻为20Ω。
回答下列问题:
(1)车辆不超载时,工作电路中绿灯亮;当传感器所受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红灯亮,说明汽车超载。请判断灯 (填 “L1”或“L2”)是红灯。
(2)某水平公路桥禁止质量大于或等于20t的车辆通行,用此装置报警,R的阻值应调节为多少?(g=10Nkg,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如果要求禁止质量更小的车辆通行,应该如何改动报警装置的控制电路?(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6.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每天都会对教室和公共区域进行消毒,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下面是“84”消毒液的产品说明书。
产品品名 “84”消毒液
主要原料 次氯酸钠(NaClO),有效含氯量大于等于5%
主要作用 餐具、厨房用品;白色衣物及物体表面;肝炎、病毒性感冒及肺炎患者的污染物
产品规格 500 g
(1)每个NaClO微粒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2)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计算NaClO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4)计算该消毒液中至少含有次氯酸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7.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图甲是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填字母)仪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里的现象有 。
(3)某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锥形瓶B中石灰石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求:
①15克石灰石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
①从b端通入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⑤从a端通入氮气; ⑥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
请写出该实验操作(步骤可以重复使用)最合理的顺序是
39.如图为某药品的说明书。如果小孩每日食物中铁元素过多,含量超过200mg则不利于身体的发育。有个小孩一天吞食了8片此药,问:
(1)FeSO4中铁、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2)FeS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8片此药中铁元素的质量是 ;
(4)请你判断小孩当日所服用药片中铁元素 (选填“是”或“否”)过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1)甲烷(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告诉我们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3)根据反应的模型可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之比;(4)甲是甲烷分子化学式CH4,表示每个甲烷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解答】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化学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说法正确,B错误;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由微观模型可知,丙分子有一个,丁分子有2个,所以1:2,说法正确,C错误;
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根据甲的微观结构可知,一个甲分子是由四个氢原子和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进行解答;B、根据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进行解答;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进行解答;D、根据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的微粒,进行解答.本题只有考查了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及离子的形成的知识在解题中应用。
【解答】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故A错误;
B、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故C错误;
D、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的微粒,原子得到电子要带负电,形成阴离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分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要先进行加热前的预热;②试管上不能有水珠;有水珠要擦干;③试管夹夹在中上部;④手拿试管夹长柄;⑤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⑥用外焰给其加热;⑦加热时要来回移动使受热均匀。
【解答】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导致试管破裂;
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擦干,会导致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导致试管破裂;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不会导致试管破裂;
⑤加热时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导致试管破裂;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导致试管破裂;
故选D。
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二氧化碳气体逐渐溶解在水中,从而使试管内气压减小,于是试管内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①②正确,而③④⑤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电磁起重机的主要结构为电磁铁,利用的电路的磁效应。
A.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当两个N极靠近时相互排斥,说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故B不合题意;
C.当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它切割磁感线,此时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故C不合题意;
D.当线圈中有电流经过时,线圈可以吸引大头针,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分和无机盐,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解答】给土壤松土可增大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以促进植物根系的呼吸。中耕松土、除草、施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杂草争肥,二是增加土壤的肥力,还可以空气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C.
7.【答案】D
【解析】【分析】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茎尖与根尖类似,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茎尖不断生长,陆续产生叶和侧枝,除少数地下茎外,共同构成了植物体地上部分庞大的枝系。
【解答】A、肺泡是气体交换的部位,而毛细血管较多有助于气体的交换;故A符合题意;
B、大量的根毛,增大了与水和无机盐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吸水;故B符合题意;
C、无色透明的细胞,光线可以完全通过,有利于光合作用;故C符合题意;
D、小麦茎内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有利于茎运输水和无机盐;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8.【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植物体吸收的水分,90%以上用于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B。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A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是结论而不是现象,故B错误;
C.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C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元素组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根据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分析。
【解答】A.NH4NO2 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叙述正确;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叙述正确;
C.利用 NH4Cl 处理 NaNO2 最终转化为 NaCl、N2 和 H2O,叙述正确;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NaNO2 中氮元素为+3价,NH4Cl中氮元素为-3价,NH4NO2中氮元素为-3和+3价, N2中氮元素为0价,所以共有三种化合价,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标签中说明进行分析;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A、 每片含VC质量为100毫克10%=10毫克,不符合题意;
B、 若成人每天对Vc的最低需要量为60毫克,则每天要服用6片,每次2片,所以每天要服用3次,不符合题意;
C、 VC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8:(166)=9∶1∶12 ,不符合题意;
D、 V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分析判断。
【解答】电风扇发电的原理是电磁感应,故A正确,B错误;
电风扇发电过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小灯泡发光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磁极名称。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来,然后回到S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条形磁铁的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故A错误;
B.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条形磁铁的左端和右端为S极,磁感线的箭头到朝向S极,故B正确;
C.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条形磁铁的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磁感线应该从N极指向S极,故C错误;
D.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条形磁铁的左右两端都是S极,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和各种气体的特点与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A.稀有气体虽然含量极少,但是可以做保护气,充入灯泡,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A错误;
B.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是不能自己燃烧,因此不能作燃料,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D.氮气可以用于生产氮肥,充入食品包装袋用于防腐,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2)根据这个微粒的符号确定多带的电荷;
(3)(4)带正电荷缺少电子,带负电荷有多余电子,据此计算。
【解答】A.根据 NaN5 可知,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单质,故A错误;
B.1 个 带 1 个单位的负电荷,故B错误;
C.1 个 含有质子的个数:7×5=35,故C正确;
D.1 个 含有电子的个数:7×5+1=36,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分析】(1)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a的数值;
(4)Z的质量的变化量为参加反应的质量。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X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X可能为催化剂,故A正确;
X的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0g+20g=a+16g+14g,解得:a=30g,故C错误;
比较可知,Y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Z和Q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因为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那么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B错误;
参加反应的物质Z的质量为为:30g-20g=10g,故D错误。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分析】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不同,植物可以分成五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茎内无导管,叶内无叶脉,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解答】A: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正确。
B: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正确。
C:它们都是依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养料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错误。
D:苔藓不能开花结果,牡丹能开花结果,正确。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A.用小磁针的指向来反映磁场的方向,使用了转换法,故A不合题意;
B.用细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磁场的分布,使用了转换法,故B不合题意;
C.通过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使用了转换法,故C不合题意;
D.用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来显示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使用了模型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分析】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测电笔与火线相连时,氖管发光;测电笔与零线相连时,氖管不发光。【解答】用试电笔接触c点氖管不发光,说明c点与火线断开,因此ac间断路;
测电笔接触d点氖管发光,说明d点与火线相连,由于c点与火线断开,因此d点通过灯泡与火线相连;又因为闭合开关,灯不亮,说明灯与零线断开,故eb间断路。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家庭电路的组成知识判断。
【解答】在家庭电路中,从外到内依次为: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1.【答案】4
【解析】【分析】设平均每个血红蛋白中铁原子的个数为x,根据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相对质量(即原子量56×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铁的质量分数)作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主要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质量分数的实际运用.运用方程思想不但可以使计算简便,更可使思路简单清晰.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解答】解:设平均每个血红蛋白中铁原子的个数为x,则
56x=68000×0.33%
解得x≈4
故答案为:4.
22.【答案】(1)1
(2)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解析】【分析】1是叶绿体,2是细胞膜,3是细胞核,4是液泡,5世纪细胞质,6是细胞壁; 细胞膜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物质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1)玉米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1叶绿体;
(2)细胞膜除了有保护细胞的作用外, 还有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功能;
故答案为:(1)1(2) 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23.【答案】(1)电磁感应
(2)向前
(3)机械能(动能)转化为电能和内能
【解析】【分析】(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解答】(1)线圈中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
(2)根据图片可知,导线ab和cd中电流方向相反,而磁场方向相同,那么它们受到磁力的方向相反,即导线cd所受阻力方向是向前。
(3)利用能量回收系统刹车时,能量转化的情况是:机械能(动能)转化为电能和内能。
24.【答案】(1)①
(2)肺泡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解答】(1)进行吸气过程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故当进行吸气过程时,对应图甲中的①。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故小金在跑步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在图乙中的[④]肺泡内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25.【答案】电磁感应;改变圆盘的转动方向( 或改变磁场方向)
【解析】【分析】(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转动摇柄使圆盘旋转起来,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
(2)如果要改变圆盘发电机产生的电流方向,可采用的方法是改变圆盘的转动方向( 或改变磁场方向)。
26.【答案】CO2;光合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
【解答】牵牛花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而白天时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细胞内的二氧化碳会降低;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光合。
27.【答案】(1)④;非金属
(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析】【分析】(1)在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据此确定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称中有金字旁,那么该元素为金属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
(2)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左上角的数值是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是元素符号。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周期表中,第一行有2种元素,第二行有8种元素,那么硅元素所在的位置:14-2-8=4,即第三行第4个位置,故选④。因为“硅”中不含金字旁,所以为非金属元素。
(2)因为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且原子序数=14,所以硅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为14。
28.【答案】A;浓硫酸
【解析】【分析】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解答。
【解答】要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那么混合气体必须通入液体中,即从长导管A进入,从短导管B排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因此瓶中的物质可以是浓硫酸。
29.【答案】2Fe3+;SO3;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2个氧原子;Na+ 和 Cl-;H2O
【解析】【分析】①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电性,在左边写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确定原子个数,进而写出化学式;
(3)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4)在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5)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解答;
(6)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答】①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在左边写数字2表示铁离子的个数,写作: 2Fe3+ ;
②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为零得到:(+6)x+(-2)y=0,解得:x:y=1:3,则硫和氧形成的化合物为SO3。
③中4的意义: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④NO2中“2”的意义:一个二氧化氮分子含2个氧原子;
⑤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即: Na+ 和 Cl- ;
⑥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写作: H2O 。
30.【答案】(1)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低于
(3)2C6H14+19O2 12CO2+14H2O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造成的,其次人口的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降低植物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等,也是重要原因。
【解答】(1)比较I、Ⅱ、III三条直线,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说明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甲烷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低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己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化学方程式为:2C6H14+19O2 12CO2+14H2O。
故答案为:(1)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2)低于(3)2C6H14+19O2 12CO2+14H2O
31.【答案】(1)实验装置中的失水量;定量实验
(2)4
(3)C;D;A
(4)B;A
(5)少于
【解析】【分析】此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题干中获取信息,需要从曲线图中得出相应的结论,熟知: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则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且在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解答】(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且由于用油膜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可以阻止量筒里面的水散失到空气中,由于植物体的蒸作用与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温度有关,所以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所以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那么变量就是光照,而其余的条件均相同,由于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所以此实验属于定量实验。
(2)水面加油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分散失到空气中。
(3)根据题干所述,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土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中枝条一样,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试管内的水不减少,所以,曲线Ⅰ代表的是装置C、D内水的变化情况。
将装置D没有叶片,装置A有叶片,且没有进行涂抹凡士林处理,可以正常的进行蒸腾作用,所以两者进行对照,可以证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II代表的装置是B,因为装置B中,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下表皮气孔数量多,散失水分较多,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所以该纸条散失水分最多,所以,曲线III代表装置A。
(5)通过A与D组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植物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来进行的,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说明通过叶片上表皮散失的水分较少,所以通过A与B两组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推断叶片上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故答案为:(1)实验装置中的失水量、定量实验;(2)4;(3)C、D、A;(4)B、A;(5)少于。
32.【答案】(1)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2)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
(3)有利于铁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4)实验乙中的氧气几乎消耗完,而实验甲中氧气还有部分剩余
【解析】【分析】(1)水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分析氧气消耗后集气瓶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即可;
(2)如果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装置,未冷却就读数,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如果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会导致集气瓶中的部分空气受热膨胀逸出,从而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3)将粉末涂抹在四壁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堆在一起的接触面积大的多,有利于氧气的充分消耗;
(4)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的越充分,剩余的氧气量越少,那么计算出的氧气含量越准确,据此分析。
【解答】(1)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2)若测定结果偏高(回流进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
(3)小金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乙,已知“暖宝宝”发热剂发热原理可以简化为铁生锈。小金将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而不是将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其这样做的目是有利于铁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4)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甲、实验乙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依据图中信息实验乙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实验乙中的氧气几乎消耗完,而实验甲中氧气还有部分剩余。
33.【答案】(1)甲、乙
(2)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3)遮光(黑暗);右
【解析】【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消耗氧,呼吸作用的意义是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为植物制造有机物。
【解答】(1)若要探究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应该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唯一变量是光,因此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甲、乙。
(2)由表中信息可知,光源与试管的距离越近,产生气泡数量越多,光源与试管的距离越远,产生气泡数量越少,因此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3)由于黑暗条件下的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排出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那么瓶内的气压就会减小,因此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甲、乙(2)适当增加光照强度(3)遮光(黑暗);右
34.【答案】(1)线圈刚好处在平衡位置
(2)左
(3)不会;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
(4)发电
【解析】【分析】(1)在直流电动机中,当线圈处于平衡位置时,它受到的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相互抵消,因此不会对线圈产生推力作用。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与磁场强弱和电流大小有关;
(3)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即只改变磁场方向,或只改变电流方向,都能使线圈改变运动方向。
(4)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可以为用电器供电。
【解答】(1)小科闭合开关, 发现线圈不转, 他用手轻轻转了一下线圈, 电动机模型开始正常转 动。线圈原来不转的原因是:线圈刚好处在平衡位置。
(2)若要电动机转速加快, 就要增大通过电动机的电流,即减小变阻器接入的阻值,那么小科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
(3)当对调接在电源正、负极上的导线时,则电动机线圈转动的方向不会改变,理由是: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
(4)小科取下图甲中的电源换上小灯泡,在模型的转轴上绕上细线, 如图丙所示, 然后快速拉动细线, 使线圈转动起来, 结果小灯泡发光, 此时这模型就相当于发电机。
35.【答案】(1)L2
(2)当某水平公路桥禁止质量大于或等于20t的车辆通行时,
车对水平地面的最小压力:F最小=G最小=m最小g=20×103kg×10N/kg=2×105N,
由图象可知,此时的输出电压:U=1V,
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总电阻:,
那么电阻R的阻值:R=R总-R线圈=50Ω-20Ω=30Ω;
(3)要求禁止质量更小的车辆通行,此时车辆对传感器的压力变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U就越小,根据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由于吸合电流不变,则需要增大电路中的电流,采取的方法有:减小R接入电路的电阻。
【解析】【分析】(1)分析超载和不超载时,衔铁的位置及两盏灯的亮暗情况得出结论。
(2)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由图象求出压力传感器的阻值,然后由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R阻值。
(3)要求禁止质量更小的车辆通行,此时的压力变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U就越小,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最后根据吸合电流不变,分析电阻R的阻值变化即可。【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当压力增大时,传感器输出电压增大,则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磁场变强。根据甲图可知,车辆不超载时,衔铁接上端,L1亮;车辆超载时,衔铁被吸合,衔铁接下端,L2亮,由题意知,L1是绿灯,L2是红灯。
36.【答案】(1)1∶1∶1
(2)+1
(3)NaClO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7.65%
答:NaClO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7.65%
(4)消毒液中氯元素的质量至少为500g×5%=25g。
消毒液中次氯酸钠的质量至少为 ≈52.5g
答:该消毒液中至少含有次氯酸钠的质量为52.5g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
(3)元素的质量分数=
(4)首先用消毒液的质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氯元素的质量,再根据计算次氯酸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NaClO 可知,次氯酸中钠、氯、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1:1;
(2)在 NaClO 中,Na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1。
37.【答案】(1)A
(2)石灰石表面有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根据图丙可知,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5g-5g=10g;
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10g y x
;
解得:x=4.4g,y=7.3g;
②根据丙图可知,反应结束时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
则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分析】(1)根据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解答;
(2)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据此描述现象;
(3)①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②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再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解答】(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用于盛放稀盐酸,这和图甲中分液漏斗A的作用相同。
(2)实验过程中,乙装置W型玻璃管里的现象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8.【答案】④③①②③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据此分析解答。【解答】最合理的顺序是:
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色);
①从b端通入氮气(排出二氧化碳);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
即顺序为:④③①②③。
39.【答案】(1)1:1:4
(2)36.8%
(3)147.4mg
(4)否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2)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3)铁元素的质量=硫酸亚铁质量× 铁的质量分数;
(4)将8片中的铁元素质量与200mg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FeSO4 可知,硫酸亚铁中铁、硫和氧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4;
(2)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3)8片此药中铁元素的质量是:50mg×8×36.8%=147.2mg;
(4)因为147.2mg<200mg,所以小孩当日所服用药片中铁元素否过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