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寻寻觅觅》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 寻寻觅觅》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9 00:01:33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声声慢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若有所失寂寞冷清凄苦无告感情基调:哀婉凄凉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愁直接抒情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词眼)(意象)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意境)《声声慢》课时计划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鉴赏词的艺术特色
2、能举一反三,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赏析上
教学方法:朗读法 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唐诗宋词,接触了诗仙诗圣,感受了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领悟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请看下面(幻灯片打出,引导学生朗诵)三首词(《如梦令》《醉花荫》《武陵春》)。这些都是谁的作品?这几首词分别是她什么时期写的?(少女、少妇、难度后/后期)。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后期的名作《声声慢》,(板书课题)然后我们一起来归纳诗词的一般鉴赏方法。
二、初读,感知
3、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李清照和《声声慢》的写作背景,下面听录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去感受战乱中一个孤独的弱女子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播放录音)
4、听录音,我们对词作有了整体感知。请个同学来说说你的整体感知。
抽答后,老师:我国古代的诗词是用来咏唱的,大多是因为作者内心郁积某种情感需要抒发才写作,因此抒情作品占绝大多数。那么读一篇古诗词作品,我们可以先判断它是不是抒情作品,如果是,再看它通过什么来抒情——是借景物抒情,还是叙事抒情。那我们这首《声声慢》是不是一首抒情作品?它借什么来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5、下面再请同学们跟录音朗读,感受并用恰当的词概括词作的基调。
词作的基调是热烈的还是凄冷的?是欢快的还是哀伤的?(板书“凄冷哀伤”)
6、再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通读词作,扫清文句上的障碍,并从词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明确: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是“愁”,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晚年孤独凄凉的李清照,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积压已久的悲苦愁情。
三、品味意象情感
在整体感知后,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词作。写景抒情的作品,我们该从哪一点入手分析?
7、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词中的意象。(不是诗中的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8、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
让我们从一个个意象入手来分析。
(1)淡酒 ——你知道的古诗词中关于酒的句子有哪些?
举杯销愁愁更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从这些句子看,文人笔下的酒都是拿来干什么的?(抒写愁情的。)
这李清照笔下的酒呢?还在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语“淡” “酒”为何淡?是45度的、32度低度酒吗?为什么不买60度的高浓度酒呢?
明确:并非酒淡,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作者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用淡酒反衬愁浓,表达了自己晚景的凄凉惨淡。
(反衬浓愁。)
晚风——关于秋风的诗句有哪些?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在文人笔下,意境一染上秋风就带上什么样的感彩?(凄凉、哀愁)
李清照把这肃杀万物的秋风安排在什么时候吹来?
(傍晚)对,秋天傍晚的风——这是一个给人怎样凄冷感觉的意象啊!作者还把它放在哪个句子里啊?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什么句式?什么意思?换成陈述句好吗?
明确: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敌不住晚来的急风。换成陈述句不好。换成陈述句,语义就弱了。这是用特殊句式表达出词人孤独凄凉弱不禁风的境况。
(2)过雁——我们知道,大雁有什么生活习性?(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
因此它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愁。可有一位诗人例外,谁?(刘禹锡)
他在哪首诗里写到大雁?(《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李清照属于刘禹锡一类的人吗?(不,虽然刘禹锡的处境也并不好。)
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让这大雁正在什么时候飞过词人的视野?(在秋风阵阵的傍晚、在词人想念过去美好时光的时候、在词人借酒不能浇愁的时候)
词人把这过雁放在哪个句子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谁是“旧时相识”? 谁伤心?为什么伤心?
明确:大雁是“旧时相识”。词人伤心。往日丈夫在世时,他们鸿雁传书,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籍,如今丈夫已逝,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啊!再者,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词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怎不令人愈发伤感?
这里用飞掠而过的大雁倍增词人内心的思念、孤独、忧国等伤痛的情感,真乃一词千金。
(3)“黄花”是什么花?李清照在哪首词里提到过?
(菊花。《醉花荫》——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辛弃疾有一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少年真的“愁”吗?真愁的时候“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瘦”了的李清照真的“瘦”了吗?这个时侯的李清照呢?她用的什么词?(憔悴、损)是直接说自己憔悴损吗?怎么说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憔悴损”的主语承前应该是“花”。可我们一读就明白,词人是为了写花吗?不,
——是以花喻人。是说花损人憔悴,暗示词人自己韶华已逝,青春不再。
世上没有不凋谢的花朵,花开花谢本无憾,只要她的光艳有人欣赏,它的美丽结成果实。可是,遗憾总是存在,李清照笔下的“黄花”却(请用原句回答)—— “有谁堪摘?”
“有谁堪摘”?什么句式??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反问句。是指花无人怜爱,也暗示晚年的词人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就象黄花一样,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零,无人采摘。往年黄花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时,词人有摘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幸福的她曾充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而今的词人年迈孤独,哪还有摘花的心思?不知窗外黄花,今年又为谁开呢?
着一“满地黄花”,真比黛玉葬花还要凄惨。
(4)梧桐、细雨
细雨直接洒在大地上是一种什么情境?你能用一个诗句回答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它洒在大片的梧桐树叶上呢?(会一点一滴,发出响亮的声音,告诉你它的存在。)
你在哪种情况下注意到这种情况的?(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很寂寞很无聊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处在什么情况下?(孤独寂寞、百无聊赖)
请大家把词中表时间的词找出来,(晚、黄昏)在这两个时间词之间,词人做了些什么?(喝了几杯酒,望了一阵过雁,看了一阵黄花,还听了一阵雨声)做了这么多事,时间过了多久?从“晚”到“黄昏”是多久?词人还发出怎样的感叹“独自怎生得黑?”
黄昏都如此难挨,那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啊?这梧桐细雨是要表达什么意思?(晚年的词人孤独凄凉,简直是度日如年啊。这“梧桐细雨”把词人凄苦的晚境描摹得形象可感。)
(5)小结:这就是从意象来分析情感。李清照以超人的笔法和精炼的语言,将自己的愁情浓缩在形象生动的秋风细雨等意象上,抒写了自己内心深重的愁情。
词作的情感除了用意象表达外,更深层的情感还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我们要探求词作的深层情感就要倒过来研究词作的艺术手法。
四、鉴赏词作的艺术特色。
1、品味开头叠词的妙用。
如果问,“这首词在写作技巧上突出的特色是什么”怎么回答?
抽答。(如果学生觉得困难,再启发。)
再问,开头的七组叠字是否啰唆重复?能否改变其顺序?
教师:首先明确,这十四个字写什么,要表现什么?——整体感知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这是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之一。那我们再看它从哪里下笔,从哪里写起?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20多年的恩爱夫妻,20多年相伴相依的亲人,今天咋就没在身边?20多年的深情可能再用20多年也无法忘记,词人哪能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于是词人满屋子的寻找,“寻寻觅觅”写寻找的动作、神态。寻找有结果吗?没有,没有他的身影,没有他发出的任何声响,四周一片寂静。“冷冷清清”写环境的凄凉。恍惚中词人忘记了现实,满怀期望地去寻找,寻找的之后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现实是让人痛心的孤独凄惨,“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重复吗?(不重复。)能改变顺序吗?(不能。这是由外而内的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和内心的凄苦。)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最先的问题也能回答了,开篇十四个叠字精绝,写出了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寻找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凄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这几组叠词把词人失去爱侣,生活无所寄托的孤独凄凉境况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地刻画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之愁。同时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造成回环往复的音律效果。
这七组叠字刻画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之愁,词人的愁就这么一点内容吗?(不,用词作原句回答。)
2、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先看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光景,这内心的痛,不是一个愁字能概括的。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词;内容上是词人情思最集中的表现。那这“愁”字到底包含了哪些情思?
我们怎么去理解?一要结合前面意象的分析,再就是要联系李清照所处的社会背景、她当时的具体生活境况。明确:最主要的是失去爱侣的悲痛,晚境凄凉的孤独之愁。其外,既有颠沛流离之苦,又有亡国之恨。
五、小结,诵读。
请把我们刚才的分析理解融进去,有感情的诵读词作,我请同学来示范朗读。
抽读。
六、请同学们回忆清理一下刚才我们的阅读顺序和方法,结合平时的学习简要归纳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抽答,老师归纳(幻灯片)
鉴赏诗词第一步是正确认读文面,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情感。
其二,把握诗词意象,分析意象的含义。
其三,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从艺术手法等角度深层探讨作者的情感。
课后请用我们总结出的阅读方法自渎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一剪梅》,在教材50页。
七、我们鉴赏诗词不仅为了高考的那道诗歌鉴赏题,还为我们的作文打基础。把这些诗词中美丽的句子和李清照等众所周知的才人放进我们的文章中,会让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更显我们丰富的文学底蕴。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份写作借鉴:
她从日暮的溪亭走到东篱的黄昏;她在月满西楼时遥望云中锦书,她在梧桐细雨的秋风中看过雁叹花损;她的孤凄苦愁双溪的舴艋舟也载不动;她是女子,但她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下来同学们可以模仿练笔,写写苏轼、柳永、李煜等词人。
八、课后作业: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附板书:
声 声 慢
李清照
淡酒 黄花
晚风 梧桐 悲苦深愁
过雁 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