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武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19 08:13:27

文档简介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办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3: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4: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5:选择
  材料加工: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上的选择》节选)
 
课件16张PPT。民歌 《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破胆共服汉德威。《苏武传》江西省安福中学 彭发英理清文章脉络
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要求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 第一部分:从课文开头“武字子卿”到“非汉所望也”。叙述苏武的出身与奉命出使匈奴的背景。

(补充注释)
[郭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统兵征匈奴,派郭吉劝喻单于归顺。单于大怒,扣留了郭吉。
[路充国]元封四年(前107),匈奴派使者至汉,因病亡故。汉派路充国送丧到匈奴,单于以为使者被汉杀死,扣留了路充国。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第二部分:从“方欲发使送武等”到“而收系张胜”。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第三部分:从“武益愈”到“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卫律对苏武威迫利诱,但苏武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苏武并痛骂卫律。
(补充注释)
[降武]使苏武投降。降,使动用法, “使……投降”
[剑斩]以剑斩杀。剑,名词作状语。
[平心持正]居心平允,主持公正。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第四部分:从“律知武终不可胁”到“武复穷厄”。记述苏武被匈奴幽禁、流放到北海牧羊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生活经历。匈奴以不给饮食的办法来折磨苏武,逼其投降。苏武刻苦自持,“杖节牧羊” 。
(补充注释)
[愈益]更加。同义副词连用。
[穹庐]圆形的帐幕。5. 啮雪吞毡,矢志不渝。
6、杖节牧羊,贫贱不移。第五部分:从“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到“与武决去”。匈奴企图利用李陵与苏武的私谊来劝降,李陵以汉朝薄待苏武家室来动摇苏武意志。但苏武舍身为国,李陵的企图遭到失败。
补充注释
[初]当初,表示追叙。
[尚复谁为乎]还为谁呢?尚复,副词同义连用。谁,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7.李陵劝降,私情不动。
第六部分:从“昭帝即位数年”到“须发尽白”。意思是: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苏武终于回到汉朝。
8.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 .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分析苏武的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坚韧不拔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卫律:
先是“吓唬”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
(3)李陵:
苏武: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正面描写、抓住细节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典型环境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