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种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全部数量特征
B.种群性别比例若偏离1∶1,则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上升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对于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种群,如大肠杆菌种群、雌雄同株的植物种群等,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并非所有生物的性别比例都是1:1,且即使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若不会使出生率降低,则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变少,B错误;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上升,还要考虑环境因素等,C错误;
D、个体死亡对种群来说未必不利,只有衰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个体不断产生,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快 。
注: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差值最大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
种群密度的。
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2.(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月到10月间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
B.根据调查结果可确定调查期间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鼠
D.根据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A正确;
B、根据调查结果可确定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但不能得出其种群的增长方式,B错误;
C、图示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占比少于雌性成年鼠,可能是雄性成年鼠的生活力不如雌性成年鼠,C正确;
D、依据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故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调查方法:
①调查对象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
②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为 1m×1m,常用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就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的大小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定持续下降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且结果与真实值没有差异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对象为所有个体,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错误;
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
D、由于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内近蚓的种群密度,且该方法只是种群密度估算值,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
种群密度的。
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某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 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B.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C.图示温度中,酵母菌在15℃时存活时间最长,25℃是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D.由图可知,20℃、24h实验条件下,血细胞计数板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平均约为31个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数量为因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A正确;
B、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般由于营养物质缺乏和有害物质积累,种群数量会下降,而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分析直方图可知,图示温度中,培养到168h,15℃时酵母菌数量最多,可知存活时间最长;培养到24h、48h时,25℃时酵母菌数量最多,说明25℃是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C正确;
D、由图可知,20℃、24h实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107个/mL,设血球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数量平均为x个,则x×25×101×104=5×107,解得x=20,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实验设计遵循的六大原则:
(1)对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单因子变量原则
(4)等量原则
(5)平行原则
(6)随机原则
5.(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反之,种群数量下降时,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使种群数量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
B.社群压力下降时,种群的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
C.生理性调节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种群内个体间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由题意“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可知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A正确;
B、联系题意可知,当社群压力下降时,一方面生长激素增加,生长代谢加快,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殖,出生率升高,B正确;
C、种群的生理性调节不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故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食物、传染病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②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天敌;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斗争。
③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6.(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牛羊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A错误;
B、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B错误;
C、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
D、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注:两种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一种灭绝)。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
(2)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争斗的现象。
7.()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
D.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而落叶阔叶林内,在春季乔木还未展叶期间,以及秋季落叶期间,林下的草本植物可利用短暂的宝贵时光,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与热带雨林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植物具有大叶片,适应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中物种数目相对较少,适应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8.(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赤道附近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可演化成物种丰富的雨林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从海滩到海岛中心的植物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演替到森林阶段的该岛屿中将无法找到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类群
C.该岛屿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与森林发生山火后的演替属于同一类型
D.该岛屿远离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该岛屿从海滩到海岛中心的植物分布属于该岛屿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但是所谓的取代为优势种的取代,而非彻底将之前的物种取而代之,之前的物种还依然存在,即演替到森林阶段的该岛屿中仍能找到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类群,B错误;
C、该岛屿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与森林发生山火后的演替不属于同一类型,前者为初生演替,后者为次生演替,C错误;
D、虽然该岛屿远离人类社会,但是人的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到岛屿上一些动植物的生存,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
(2)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9.(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物种甲和物种乙都能以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5种植物为食,下图1表示甲、乙单独存在时对5种食物的利用情况,下图2表示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对5种食物的利用情况,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进一步下降
B.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超过40%
C.物种甲和物种乙取食不同植物而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导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D.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分析图1:在甲、乙单独存在时,两者的食物种类一样,1、2、3、4、5均摄入,但是甲倾向于摄入1、2、3,乙倾向于倾向于摄入3、4、5,而当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应图2 :甲对1、2食物种类摄入更多,对3、4、5摄入减少,而乙对4、5摄入更多,对1、2、3摄入减少,可见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A正确;
B、分析图2: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接近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接近40%,结合A选项的分析,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那么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可能会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也会超过40%,更大程度上的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B正确;
C、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图2中甲、乙的摄入食物种类比例有所调整,按照摄取食物调整比例,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甲、乙的食物来源完全不同,但是生态位不仅仅包括食物的利用情况还包括种间关系等,故仅根据食物来源不同无法判断生态位完全不重叠,C错误;
D、结合C选项的分析,甲乙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可能导致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物种甲乙根据食物来源不同 ,其分布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栖息场所和食物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结构。
(2)类型
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因为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0.(2023高三上·河源期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的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关于雨水时节,有“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的说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依靠自然界中的物理信息
B.用标记重捕法可以较为精确计算大雁的种群数量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且该过程中物种数目可变化
D.雨水时节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因为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大雁是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的过程,因此,演替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种数目的变化,C正确;
D、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致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11.(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会保持相对稳定
C.加快物质循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高、抵抗力稳定性低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
B、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生态平衡,B正确;
C、不能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2.(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I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I和Ⅱ的总能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等强度干扰下,自然生态系统I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Ⅱ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自然条件下,I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大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据图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Ⅰ和Ⅱ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A错误;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方面流向分解者,一方面流向下一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正确;
D、各营养级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够成生物群落,两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群落 。
(2)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 。原因:能量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逐级递减 。原因:
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能量,无法再利用。
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即未被利用部分。
13.(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具有“生物黄金”之称的红豆杉,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西藏、湖南等地的集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世界珍稀树种,被列为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随着人们对红豆杉的掠夺性采伐,红豆杉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红豆杉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B.可以通过建立种子库、基因库等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
C.保护红豆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红豆杉植物园
D.保护红豆杉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的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即人类活动是造成红豆杉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A正确;
B、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B正确;
C、保护红豆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红豆杉自然保护区,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既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能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 、生态系统 。
(1)就地保护: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指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4)法制保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14.(2023高三下·沭阳月考)传统发酵技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微生物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应该密封保存,否则醋酸菌可利用酒精直接转化为醋酸而影响口感
B.制作泡菜时加入的“老汤”中含有纯度较高的酵母菌可加速发酵进程
C.欲将果酒制备成果醋,制备时的温度无需改变但需通入充足的氧气
D.酸奶发酵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造成的
【答案】D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当糖源不足(果酒制作时已经将糖源分解)时,醋酸菌可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最终转变成醋酸,A错误;
B、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B错误;
C、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其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而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故欲将果酒制备成果醋,制备时需要将温度升高,同时还需通入充足的氧气,C错误;
D、酸奶发酵所需的菌种是醋酸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酸奶发酵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造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5.(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木聚糖酶可以将木聚糖(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之一)降解为木糖,在酿造、饲料生产中有广泛应用。木聚糖酶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产,如图是生产该酶的连续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所用的黑曲霉可以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筛选
B.在发酵生产中,选育出的优良菌种可以直接接种
C.培养液和发酵装置在接种前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D.通过改变通气量和搅拌速度可以调节培养液的溶氧量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黑曲霉可产生木聚糖酶,木聚糖酶可以将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聚糖降解为木糖,落叶含有植物细胞壁,因此发酵所用的黑曲霉可以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筛选,A正确;
B、在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中,选育出的优良菌种需要经过多次扩大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种,B错误;
C、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对培养液和发酵装置在接种前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C正确;
D、改变通气量,可以增加无菌空气量,增加溶液中的氧气含量,改变搅拌速度也可以增加培养液的溶氧量,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
二、多选题
16.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
B.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增长率
C.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在第2年间呈“J”形增长
D.第2年,甲鼠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答案】A,B,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错误;
B、植被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不能直接影响增长率,B错误;
C、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L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减小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在第2年间L不是大于1的恒定值,因此种群数量不是呈“J”形增长,C错误;
D、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甲鼠兔生活的区域,乙鼠兔迁入后会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即甲鼠兔L值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ABC。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食物、传染病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②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天敌;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斗争。
③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1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其有物质循环功能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毋覆巢,毋杀胎天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A,B,D
【知识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施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功能,A正确;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可与农作物竞争阳光等自然资源,因此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毋覆巢,毋杀胎天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C错误;
D、“去其瞑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说明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人类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我们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持续发展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 、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8.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其中一部分为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R),另一部分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P)。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GP=NP+R,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
B.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
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可随着物质被循环利用
D.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答案】B,D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大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A错误;
B、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一般就是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不能被重复利用,C错误;
D、由于能量在营养级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2)能量流动的分析
①输入:源头是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④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呼吸作用。
⑤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⑥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几个去路(同化量的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
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
19.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有机物,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人类的干扰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可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植物不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B错误;
C、放养植食性鱼类相当于增加了消费者,因而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同时植食性鱼类也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利于生态恢复,因而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还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③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在生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生物的数量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三、多选题
20.(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对抗生素有抗性、能高效降解淀粉的微生物,研究人员利用土壤浸出液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X培养基上接种的方法为平板划线法
B.X培养基含有淀粉和抗生素,Y培养基是不含琼脂的液体培养基
C.菌落①可能是硝化细菌,因不能产生淀粉酶所以无透明圈
D.图中降解淀粉最高效的是菌落⑤,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类型
【答案】B,C,D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解析】【解答】A、根据培养后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分布可知,将含目的菌的土壤浸出液接种在 X 培养基上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A错误;
B、实验目的是筛选对抗生素有抗性、高效降解淀粉的微生物,根据图示中在 X培养基上滴加碘液后形成了透明圈,说明X 培养基上含有淀粉,菌体分解淀粉的能力强,在其周围形成的透明圈就大,同时为了筛选到对抗生素有抗性的菌体,因此 X 培养基还应该含有抗生素, Y 培养基是将筛选到的目的菌扩大培养,为不含琼脂的液体培养基,B正确;
C、菌落①不能降解淀粉,可能是硝化细菌,因不能产生淀粉酶所以无透明圈,C正确;
D、碘液遇淀粉会变蓝,淀粉被分解,蓝色消失,图中⑤的透明圈最大,说明菌体⑤降解淀粉的能力最强,不同菌体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因此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类型, D 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氮源、碳源、无机盐,然而不同的培养基用途迥异,如下表所示。
分类依据 培养基类别 培养基作用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质 固体培养基 观察菌落和分离提纯微生物
半固体培养基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
液体培养基 工业大规模培养微生物
根据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不同 天然培养基 工业生产
合成培养基 分类、鉴别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不同 选择性培养基 筛选所需微生物
鉴别性培养基 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四、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因素指 、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 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为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 只。
【答案】(1)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环境容纳量
(2)28~30
(3)增大;增大;160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1)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因素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初始种群规模在28时,6.5%的灭绝概率种群存活200年;初始种群规模在30时,为4.1%的灭绝概率种群存活200年,而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因此该初始种群规模的最小范围是28-30只之间。
(3)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加,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若仍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根据曲线图分析,当限制压增大到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
种群密度的。
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2.(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武汉市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由于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金银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年来,武汉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之间全面实施“退养还湿”和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C表示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研究一个月内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 。
(2)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各种植物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补种的植物应尽量选用本地物种,原因是 (答出两点)。
(3)经过生态修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是 。
【答案】(1)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16%;未被利用的能量
(2)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由于气候等原因,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栽种
(3)提高;生态系统中组分增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净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因此,B同化量=100-20=80J/(cm2 a),B同化量包括净同化量C,即用于第三营养级生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 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80/500=16%;除最高一级的营养级外,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4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若研究一个月内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未利用/未被利用)。
(2)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各种植物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补种的植物应尽量选用本地物种,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也考虑气候等原因,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栽种,这是遵循了生态工程设计中的协调原理。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经过生态修复,生态系统中组分增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分析】(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各级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各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
(3)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4)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
23.(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两栖类是最早应用鸣叫参与繁殖行为的脊椎动物,例如,青蛙和蟾蜍。回答下列问题: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栖类的鸣叫声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有助于种群繁衍。其雄性的鸣叫声除了吸引雌性,也向其它雄性对手提供了一个关于领域主人战斗力大小的信息。将已经有配偶的大雄蟾和小雄蟾致哑后,用扬声器播音代替它们的鸣叫,然后观察受到其它雄蟾攻击的次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雄蟾可根据对手鸣叫声的音调来判断对方的战斗力,音调属于 (填“行为”或“物理”)信息。
②当播放不同音调鸣叫时,雄蟾所受到的攻击次数不同,其中 (填“深音调”或“高音调”)更能显示一只雄蟾的战斗力。
③支持“音调不是显示雄蟾战斗力唯一评估标准”的证据是 。
(2)天敌可使整个青蛙蟾蜍的求偶场内瞬间无声,个体之间可能发出了某种警告叫声,共同防御天敌的捕食。可见,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还能够 。
(3)蛙壶菌是一种真菌,会在蛙表皮角质细胞内生长,抑制蛙体内电解质转运,影响心脏功能,最终导致蛙因心跳停止而死亡。蛙壶菌与蛙的种间关系是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使用广谱抗真菌剂对蛙进行治疗,但对于野外个体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野生蛙而言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
(4)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 进行的。
(5)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者难以降解的微生物,使其再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被称作 。
【答案】(1)物理;深音调;不是无论播放哪一种音调,大雄蟾所受到的攻击次数均少于小雄蟾
(2)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3)寄生;易地保护
(4)生产者;食物链食物网
(5)富集作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深音调时其他雄蟾的攻击次数明显较少,代表其战斗能力更强,其他雄蟾不敢轻易来犯。比对左右两图,不管是播放哪种音调,大雄蟾所受攻击次数均小于小雄蟾,说明音调不是显示雄蟾战斗力唯一评估标准,蟾的体型大小也是战斗力的标准之一。①声、光、电、热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由图可知,深音调时其他雄蟾的攻击次数明显较少,代表其战斗能力更强,其他雄蟾不敢轻易来犯。③比对左右两图,不管是播放哪种音调,大雄蟾所受攻击次数均小于小雄蟾,说明音调不是显示雄蟾战斗力唯一评估标准,蟾的体型大小也是战斗力的标准之一。
(2)天敌与青蛙蟾蜍等属于中间关系,因出现天敌而个体间发出警告叫声,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3)蛙壶菌是一种真菌,会在蛙表皮角质细胞内生长,说明蛙壶菌是寄生在蛙表皮角质层。因其所在地有蛙壶菌,若需对蛙进行保护,应采取易地保护的方式,迁到无蛙壶菌的地方进行保护。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5)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者难以降解的微生物,使其再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被称作生物的富集作用,如重金属和农药等的富集现象。
【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种类 含义 例子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蜘蛛网的振动、动物体温、红外线、萤火虫发光、电磁波、鲜艳的花朵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化学物质,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行为信息 动物体产生的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某种信息的特殊特征 蜜蜂跳舞、雄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组成:物质:如 水、空气、无机盐 等;能量:如 阳光、热能 。
作用:是生物群落 物质 和 能量 的最终来源,是 生物群落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者
组成:生物类群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如蓝细菌)、化能合成菌(如硝化细菌 )。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必备成分)
③消费者
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生物。
生物类群:捕食性动物、寄生生物(如菟丝子、蛔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病毒 )。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非必备成分)
④分解者
作用: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生物。
生物类群:主要是腐生性细菌 (如枯草杆菌)、真菌(如食用菌)及动物(如蚯蚓、蜣螂 )。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不可缺少。
24.(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海绵城市”模式图。
(1)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通常做法是做到雨水回收利用,城市蓄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辅助净化,这些植物的引种需遵循 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 原理。
(2)根据生态工程方面的内容请你列举出城市垃圾的处理办法: (写两点)。
(3)以上实例说明生态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下列有关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我国的生态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
B.我国的生态工程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路
C.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D.未来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广阔
(4)建立人工湿地公园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人工湿地中植物的根系不仅能吸收N、P等营养物质,还能为微生物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微生物通过 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水口的污水流入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该人工湿地公园,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 、 。
【答案】(1)协调;整体
(2)垃圾分类处理后资源化利用;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引入分解者
(3)A;C;D
(4)分解作用;人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间接
(5)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在引种植物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即遵循协调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要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2)处理城市垃圾,可通过采取垃圾分类处理后资源化利用;通过引入分解者,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也可以改变垃圾的存放方式,由露天放置变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
(3)A、我国的生态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仅强调生态效益,还需要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A正确;
B、“先污染、破坏,后治理”不符合生态工程的建设理念,B错误;
C、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C正确;
D、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未来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广阔,D正确。
故答案为:ACD。
(4)人工湿地公园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依赖于人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但是人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进水口的污水流入量还要加以控制。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蓄洪抗旱等,该人工湿地公园,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分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 生长、发育、繁殖 ,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 物质迁移与转化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例子:无废弃物农业。
(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要求:遵从自然 生态系统 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考虑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
25.(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牛和羊的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能分解尿素。某研究小组欲从瘤胃内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设计了如下实验。
I.取样:从刚宰杀的牛的瘤胃中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灭过菌的锥形瓶中。
Ⅱ.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配制全营养LB固体培养基。配方:水、蛋白胨, 酵母提取物,NaCl,琼脂糖。(备注:琼脂糖是一种链状多糖,35—40℃时形成半固体状凝胶,90℃以上溶解;琼脂主要成分为琼脂糖和果胶,还有少量含氮化合物等)
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配方:水、葡萄糖,NaCl,K2HPO4,尿素,酚红,琼脂糖。(备注:酚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时呈黄色,碱性时呈红色。)
Ⅲ.制备瘤胃稀释液如图并接种。
Ⅳ.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与计数。
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固体培养基需用琼脂糖做凝固剂而不用琼脂的原因是 。
(2)尿素培养基中加酚红的原因是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培养一段时间后,由于细菌产生的 向周围扩散,将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产生的 使培养基中的酚红由黄色变成红色。
(3)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瘤胃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2种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经适当培养,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为进一步确定取自瘤胃中液体的适当稀释倍数,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具有红色环带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 号试管的稀释倍数比较合适(请从上图中1—5号试管中选择填写)。
稀释倍数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菌落数 >500 367 248 36 18
(4)接下来,该小组对周围红色区域 (填“大”或“小”)的菌落进行平板划线法纯化和分离,以便获得单菌落。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方法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琼脂含有少量含氮化合物,为其他不能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提供氮源,干扰筛选尿素分解菌
(2)脲酶;NH3
(3)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是否合格、灭菌是否彻底);3、4
(4)大;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
【解析】【解答】(1)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是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研究小组欲从瘤胃内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只能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尿素固体培养基需用琼脂糖做凝固剂而不用琼脂,琼脂含有少量含氮化合物,为其他不能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提供氮源,干扰筛选尿素分解菌。
(2)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NH3,NH3呈碱性,使培养基中的酚红由黄色变成红色。
(3)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2种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是否合格、灭菌是否彻底);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计数,所以3、4号试管的稀释倍数比较合适。
(4)周围红色区域越大的菌落,说明其利用尿素的能力越强,接种环需要进行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分析】(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适用对象: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等;常用方法:煮沸消毒、巴氏消毒等。
(2)灭菌: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适用对象: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常用方法: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
(3)平板划线法:原理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经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个菌落。
(4)平板划线法接种菌种时,哪些操作可防止杂菌污染
①接种前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②划线操作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③接种环蘸取菌液时,要将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划线时将培养皿的皿盖打开一条缝隙,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迅速划线,划线后及时盖上皿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种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全部数量特征
B.种群性别比例若偏离1∶1,则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上升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
2.(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月到10月间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
B.根据调查结果可确定调查期间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雌性成年鼠
D.根据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
3.(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就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的大小
B.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定持续下降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且结果与真实值没有差异
4.(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某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 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B.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C.图示温度中,酵母菌在15℃时存活时间最长,25℃是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D.由图可知,20℃、24h实验条件下,血细胞计数板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平均约为31个
5.(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反之,种群数量下降时,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使种群数量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
B.社群压力下降时,种群的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
C.生理性调节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种群内个体间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6.(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7.()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多种,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同样都是森林群落,但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B.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的植物适应了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C.热带雨林和落叶阔叶林中的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
D.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落叶阔叶林亦是如此
8.(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赤道附近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可演化成物种丰富的雨林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从海滩到海岛中心的植物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演替到森林阶段的该岛屿中将无法找到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类群
C.该岛屿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与森林发生山火后的演替属于同一类型
D.该岛屿远离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9.(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物种甲和物种乙都能以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5种植物为食,下图1表示甲、乙单独存在时对5种食物的利用情况,下图2表示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对5种食物的利用情况,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进一步下降
B.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超过40%
C.物种甲和物种乙取食不同植物而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导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D.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
10.(2023高三上·河源期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用“中国式浪漫”的美学惊艳了世界,也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关于雨水时节,有“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的说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依靠自然界中的物理信息
B.用标记重捕法可以较为精确计算大雁的种群数量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且该过程中物种数目可变化
D.雨水时节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11.(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会保持相对稳定
C.加快物质循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高、抵抗力稳定性低
12.(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I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I和Ⅱ的总能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等强度干扰下,自然生态系统I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Ⅱ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自然条件下,I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大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13.(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具有“生物黄金”之称的红豆杉,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西藏、湖南等地的集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世界珍稀树种,被列为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随着人们对红豆杉的掠夺性采伐,红豆杉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红豆杉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B.可以通过建立种子库、基因库等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
C.保护红豆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红豆杉植物园
D.保护红豆杉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14.(2023高三下·沭阳月考)传统发酵技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微生物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应该密封保存,否则醋酸菌可利用酒精直接转化为醋酸而影响口感
B.制作泡菜时加入的“老汤”中含有纯度较高的酵母菌可加速发酵进程
C.欲将果酒制备成果醋,制备时的温度无需改变但需通入充足的氧气
D.酸奶发酵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造成的
15.(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木聚糖酶可以将木聚糖(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之一)降解为木糖,在酿造、饲料生产中有广泛应用。木聚糖酶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产,如图是生产该酶的连续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酵所用的黑曲霉可以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筛选
B.在发酵生产中,选育出的优良菌种可以直接接种
C.培养液和发酵装置在接种前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D.通过改变通气量和搅拌速度可以调节培养液的溶氧量
二、多选题
16.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是根据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对曲线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低
B.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增长率
C.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在第2年间呈“J”形增长
D.第2年,甲鼠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鼠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1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其有物质循环功能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毋覆巢,毋杀胎天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18.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其中一部分为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R),另一部分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P)。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GP=NP+R,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
B.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
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可随着物质被循环利用
D.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19.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有机物,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三、多选题
20.(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对抗生素有抗性、能高效降解淀粉的微生物,研究人员利用土壤浸出液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X培养基上接种的方法为平板划线法
B.X培养基含有淀粉和抗生素,Y培养基是不含琼脂的液体培养基
C.菌落①可能是硝化细菌,因不能产生淀粉酶所以无透明圈
D.图中降解淀粉最高效的是菌落⑤,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类型
四、综合题
21.(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因素指 、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 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为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 只。
22.(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武汉市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由于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金银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年来,武汉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之间全面实施“退养还湿”和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C表示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研究一个月内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 。
(2)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各种植物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补种的植物应尽量选用本地物种,原因是 (答出两点)。
(3)经过生态修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原因是 。
23.(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两栖类是最早应用鸣叫参与繁殖行为的脊椎动物,例如,青蛙和蟾蜍。回答下列问题: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栖类的鸣叫声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有助于种群繁衍。其雄性的鸣叫声除了吸引雌性,也向其它雄性对手提供了一个关于领域主人战斗力大小的信息。将已经有配偶的大雄蟾和小雄蟾致哑后,用扬声器播音代替它们的鸣叫,然后观察受到其它雄蟾攻击的次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雄蟾可根据对手鸣叫声的音调来判断对方的战斗力,音调属于 (填“行为”或“物理”)信息。
②当播放不同音调鸣叫时,雄蟾所受到的攻击次数不同,其中 (填“深音调”或“高音调”)更能显示一只雄蟾的战斗力。
③支持“音调不是显示雄蟾战斗力唯一评估标准”的证据是 。
(2)天敌可使整个青蛙蟾蜍的求偶场内瞬间无声,个体之间可能发出了某种警告叫声,共同防御天敌的捕食。可见,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还能够 。
(3)蛙壶菌是一种真菌,会在蛙表皮角质细胞内生长,抑制蛙体内电解质转运,影响心脏功能,最终导致蛙因心跳停止而死亡。蛙壶菌与蛙的种间关系是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使用广谱抗真菌剂对蛙进行治疗,但对于野外个体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野生蛙而言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
(4)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 进行的。
(5)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者难以降解的微生物,使其再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被称作 。
24.(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海绵城市”模式图。
(1)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通常做法是做到雨水回收利用,城市蓄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辅助净化,这些植物的引种需遵循 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 原理。
(2)根据生态工程方面的内容请你列举出城市垃圾的处理办法: (写两点)。
(3)以上实例说明生态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下列有关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我国的生态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
B.我国的生态工程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路
C.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D.未来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广阔
(4)建立人工湿地公园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三重效益。人工湿地中植物的根系不仅能吸收N、P等营养物质,还能为微生物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微生物通过 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水口的污水流入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该人工湿地公园,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 、 。
25.(2023高二下·辽宁月考)牛和羊的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能分解尿素。某研究小组欲从瘤胃内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设计了如下实验。
I.取样:从刚宰杀的牛的瘤胃中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灭过菌的锥形瓶中。
Ⅱ.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配制全营养LB固体培养基。配方:水、蛋白胨, 酵母提取物,NaCl,琼脂糖。(备注:琼脂糖是一种链状多糖,35—40℃时形成半固体状凝胶,90℃以上溶解;琼脂主要成分为琼脂糖和果胶,还有少量含氮化合物等)
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配方:水、葡萄糖,NaCl,K2HPO4,尿素,酚红,琼脂糖。(备注:酚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时呈黄色,碱性时呈红色。)
Ⅲ.制备瘤胃稀释液如图并接种。
Ⅳ.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观察与计数。
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固体培养基需用琼脂糖做凝固剂而不用琼脂的原因是 。
(2)尿素培养基中加酚红的原因是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培养一段时间后,由于细菌产生的 向周围扩散,将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产生的 使培养基中的酚红由黄色变成红色。
(3)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瘤胃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2种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经适当培养,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为进一步确定取自瘤胃中液体的适当稀释倍数,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具有红色环带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 号试管的稀释倍数比较合适(请从上图中1—5号试管中选择填写)。
稀释倍数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菌落数 >500 367 248 36 18
(4)接下来,该小组对周围红色区域 (填“大”或“小”)的菌落进行平板划线法纯化和分离,以便获得单菌落。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方法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对于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种群,如大肠杆菌种群、雌雄同株的植物种群等,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并非所有生物的性别比例都是1:1,且即使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若不会使出生率降低,则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变少,B错误;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上升,还要考虑环境因素等,C错误;
D、个体死亡对种群来说未必不利,只有衰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个体不断产生,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快 。
注: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差值最大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
种群密度的。
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2.【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A正确;
B、根据调查结果可确定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但不能得出其种群的增长方式,B错误;
C、图示结果显示雄性成年布氏田鼠占比少于雌性成年鼠,可能是雄性成年鼠的生活力不如雌性成年鼠,C正确;
D、依据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故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调查方法:
①调查对象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
②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为 1m×1m,常用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对象为所有个体,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错误;
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但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
D、由于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内近蚓的种群密度,且该方法只是种群密度估算值,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
种群密度的。
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数量为因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A正确;
B、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般由于营养物质缺乏和有害物质积累,种群数量会下降,而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分析直方图可知,图示温度中,培养到168h,15℃时酵母菌数量最多,可知存活时间最长;培养到24h、48h时,25℃时酵母菌数量最多,说明25℃是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C正确;
D、由图可知,20℃、24h实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107个/mL,设血球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数量平均为x个,则x×25×101×104=5×107,解得x=20,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实验设计遵循的六大原则:
(1)对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单因子变量原则
(4)等量原则
(5)平行原则
(6)随机原则
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由题意“种群生理性调节学说认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增加,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垂体和肾上腺功能,一方面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受阻,死亡率升高;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出生率降低”,可知生理性调节通过种群内个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A正确;
B、联系题意可知,当社群压力下降时,一方面生长激素增加,生长代谢加快,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生殖,出生率升高,B正确;
C、种群的生理性调节不会改变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C错误;
D、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故种群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食物、传染病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②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天敌;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斗争。
③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6.【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牛羊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A错误;
B、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B错误;
C、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
D、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注:两种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一种灭绝)。
②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
(2)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争斗的现象。
7.【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热带雨林内,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而落叶阔叶林内,在春季乔木还未展叶期间,以及秋季落叶期间,林下的草本植物可利用短暂的宝贵时光,迅速生长、开花、结果,与热带雨林对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植物具有大叶片,适应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中物种数目相对较少,适应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环境。
8.【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该岛屿从海滩到海岛中心的植物分布属于该岛屿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但是所谓的取代为优势种的取代,而非彻底将之前的物种取而代之,之前的物种还依然存在,即演替到森林阶段的该岛屿中仍能找到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类群,B错误;
C、该岛屿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与森林发生山火后的演替不属于同一类型,前者为初生演替,后者为次生演替,C错误;
D、虽然该岛屿远离人类社会,但是人的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到岛屿上一些动植物的生存,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
(2)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9.【答案】C
【知识点】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分析图1:在甲、乙单独存在时,两者的食物种类一样,1、2、3、4、5均摄入,但是甲倾向于摄入1、2、3,乙倾向于倾向于摄入3、4、5,而当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应图2 :甲对1、2食物种类摄入更多,对3、4、5摄入减少,而乙对4、5摄入更多,对1、2、3摄入减少,可见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A正确;
B、分析图2:甲乙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接近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接近40%,结合A选项的分析,甲、乙共同生活后可通过调整对摄入食物的种类的比例,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那么物种甲对植物2的利用率可能会超过40%,物种乙对植物4的利用率也会超过40%,更大程度上的降低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B正确;
C、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图2中甲、乙的摄入食物种类比例有所调整,按照摄取食物调整比例,如果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甲、乙的食物来源完全不同,但是生态位不仅仅包括食物的利用情况还包括种间关系等,故仅根据食物来源不同无法判断生态位完全不重叠,C错误;
D、结合C选项的分析,甲乙继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可能导致物种甲与物种乙食物来源完全不同,物种甲乙根据食物来源不同 ,其分布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栖息场所和食物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结构。
(2)类型
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因为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0.【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大雁往南飞和往北飞是因为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大雁是候鸟,活动地点不固定,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绿洲变成沙漠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的过程,因此,演替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种数目的变化,C正确;
D、沙漠变回绿洲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致使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11.【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
B、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生态平衡,B正确;
C、不能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据图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Ⅰ和Ⅱ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A错误;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方面流向分解者,一方面流向下一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正确;
D、各营养级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够成生物群落,两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群落 。
(2)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 。原因:能量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逐级递减 。原因:
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能量,无法再利用。
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利用,即未被利用部分。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的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即人类活动是造成红豆杉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A正确;
B、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B正确;
C、保护红豆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红豆杉自然保护区,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人类既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能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 、生态系统 。
(1)就地保护: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指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4)法制保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14.【答案】D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A、当糖源不足(果酒制作时已经将糖源分解)时,醋酸菌可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最终转变成醋酸,A错误;
B、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B错误;
C、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其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而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故欲将果酒制备成果醋,制备时需要将温度升高,同时还需通入充足的氧气,C错误;
D、酸奶发酵所需的菌种是醋酸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酸奶发酵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造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5.【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黑曲霉可产生木聚糖酶,木聚糖酶可以将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聚糖降解为木糖,落叶含有植物细胞壁,因此发酵所用的黑曲霉可以在落叶丰富的环境中筛选,A正确;
B、在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中,选育出的优良菌种需要经过多次扩大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种,B错误;
C、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对培养液和发酵装置在接种前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C正确;
D、改变通气量,可以增加无菌空气量,增加溶液中的氧气含量,改变搅拌速度也可以增加培养液的溶氧量,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
16.【答案】A,B,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而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错误;
B、植被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不能直接影响增长率,B错误;
C、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时L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减小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鼠兔种群数量在第2年间L不是大于1的恒定值,因此种群数量不是呈“J”形增长,C错误;
D、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甲鼠兔生活的区域,乙鼠兔迁入后会与甲鼠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鼠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即甲鼠兔L值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ABC。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食物、传染病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②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其他生物的影响:天敌;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种内斗争。
③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17.【答案】A,B,D
【知识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施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功能,A正确;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可与农作物竞争阳光等自然资源,因此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毋覆巢,毋杀胎天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结构,C错误;
D、“去其瞑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说明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人类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我们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持续发展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 、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8.【答案】B,D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大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A错误;
B、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一般就是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不能被重复利用,C错误;
D、由于能量在营养级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2)能量流动的分析
①输入:源头是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④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呼吸作用。
⑤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⑥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几个去路(同化量的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
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
19.【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人类的干扰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可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植物不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B错误;
C、放养植食性鱼类相当于增加了消费者,因而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同时植食性鱼类也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利于生态恢复,因而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还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③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在生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生物的数量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20.【答案】B,C,D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解析】【解答】A、根据培养后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分布可知,将含目的菌的土壤浸出液接种在 X 培养基上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A错误;
B、实验目的是筛选对抗生素有抗性、高效降解淀粉的微生物,根据图示中在 X培养基上滴加碘液后形成了透明圈,说明X 培养基上含有淀粉,菌体分解淀粉的能力强,在其周围形成的透明圈就大,同时为了筛选到对抗生素有抗性的菌体,因此 X 培养基还应该含有抗生素, Y 培养基是将筛选到的目的菌扩大培养,为不含琼脂的液体培养基,B正确;
C、菌落①不能降解淀粉,可能是硝化细菌,因不能产生淀粉酶所以无透明圈,C正确;
D、碘液遇淀粉会变蓝,淀粉被分解,蓝色消失,图中⑤的透明圈最大,说明菌体⑤降解淀粉的能力最强,不同菌体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因此可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类型, D 正确。
故答案为:BCD。
【分析】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氮源、碳源、无机盐,然而不同的培养基用途迥异,如下表所示。
分类依据 培养基类别 培养基作用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质 固体培养基 观察菌落和分离提纯微生物
半固体培养基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
液体培养基 工业大规模培养微生物
根据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不同 天然培养基 工业生产
合成培养基 分类、鉴别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不同 选择性培养基 筛选所需微生物
鉴别性培养基 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1.【答案】(1)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环境容纳量
(2)28~30
(3)增大;增大;160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1)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因素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初始种群规模在28时,6.5%的灭绝概率种群存活200年;初始种群规模在30时,为4.1%的灭绝概率种群存活200年,而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因此该初始种群规模的最小范围是28-30只之间。
(3)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加,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若仍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根据曲线图分析,当限制压增大到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
种群密度的。
根据年龄结构种群可分为:
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形,幼体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子弹形,老、中、幼比例合理,出生率、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衰退型种群(倒梯形,幼体少,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出生率)。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2.【答案】(1)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16%;未被利用的能量
(2)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由于气候等原因,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栽种
(3)提高;生态系统中组分增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净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因此,B同化量=100-20=80J/(cm2 a),B同化量包括净同化量C,即用于第三营养级生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 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80/500=16%;除最高一级的营养级外,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4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若研究一个月内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未利用/未被利用)。
(2)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各种植物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补种的植物应尽量选用本地物种,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也考虑气候等原因,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栽种,这是遵循了生态工程设计中的协调原理。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经过生态修复,生态系统中组分增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分析】(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各级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各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
(3)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4)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
23.【答案】(1)物理;深音调;不是无论播放哪一种音调,大雄蟾所受到的攻击次数均少于小雄蟾
(2)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3)寄生;易地保护
(4)生产者;食物链食物网
(5)富集作用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深音调时其他雄蟾的攻击次数明显较少,代表其战斗能力更强,其他雄蟾不敢轻易来犯。比对左右两图,不管是播放哪种音调,大雄蟾所受攻击次数均小于小雄蟾,说明音调不是显示雄蟾战斗力唯一评估标准,蟾的体型大小也是战斗力的标准之一。①声、光、电、热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由图可知,深音调时其他雄蟾的攻击次数明显较少,代表其战斗能力更强,其他雄蟾不敢轻易来犯。③比对左右两图,不管是播放哪种音调,大雄蟾所受攻击次数均小于小雄蟾,说明音调不是显示雄蟾战斗力唯一评估标准,蟾的体型大小也是战斗力的标准之一。
(2)天敌与青蛙蟾蜍等属于中间关系,因出现天敌而个体间发出警告叫声,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3)蛙壶菌是一种真菌,会在蛙表皮角质细胞内生长,说明蛙壶菌是寄生在蛙表皮角质层。因其所在地有蛙壶菌,若需对蛙进行保护,应采取易地保护的方式,迁到无蛙壶菌的地方进行保护。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5)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者难以降解的微生物,使其再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被称作生物的富集作用,如重金属和农药等的富集现象。
【分析】(1)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种类 含义 例子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蜘蛛网的振动、动物体温、红外线、萤火虫发光、电磁波、鲜艳的花朵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化学物质,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行为信息 动物体产生的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某种信息的特殊特征 蜜蜂跳舞、雄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组成:物质:如 水、空气、无机盐 等;能量:如 阳光、热能 。
作用:是生物群落 物质 和 能量 的最终来源,是 生物群落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者
组成:生物类群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如蓝细菌)、化能合成菌(如硝化细菌 )。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必备成分)
③消费者
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生物。
生物类群:捕食性动物、寄生生物(如菟丝子、蛔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病毒 )。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非必备成分)
④分解者
作用: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营养方式:属于异养生物。
生物类群:主要是腐生性细菌 (如枯草杆菌)、真菌(如食用菌)及动物(如蚯蚓、蜣螂 )。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不可缺少。
24.【答案】(1)协调;整体
(2)垃圾分类处理后资源化利用;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引入分解者
(3)A;C;D
(4)分解作用;人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间接
(5)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在引种植物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即遵循协调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要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2)处理城市垃圾,可通过采取垃圾分类处理后资源化利用;通过引入分解者,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也可以改变垃圾的存放方式,由露天放置变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
(3)A、我国的生态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不仅强调生态效益,还需要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A正确;
B、“先污染、破坏,后治理”不符合生态工程的建设理念,B错误;
C、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C正确;
D、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未来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广阔,D正确。
故答案为:ACD。
(4)人工湿地公园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依赖于人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但是人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进水口的污水流入量还要加以控制。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蓄洪抗旱等,该人工湿地公园,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分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 生长、发育、繁殖 ,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 物质迁移与转化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例子:无废弃物农业。
(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要求:遵从自然 生态系统 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考虑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
25.【答案】(1)琼脂含有少量含氮化合物,为其他不能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提供氮源,干扰筛选尿素分解菌
(2)脲酶;NH3
(3)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是否合格、灭菌是否彻底);3、4
(4)大;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
【解析】【解答】(1)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是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研究小组欲从瘤胃内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中只能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尿素固体培养基需用琼脂糖做凝固剂而不用琼脂,琼脂含有少量含氮化合物,为其他不能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提供氮源,干扰筛选尿素分解菌。
(2)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NH3,NH3呈碱性,使培养基中的酚红由黄色变成红色。
(3)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2种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是否合格、灭菌是否彻底);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计数,所以3、4号试管的稀释倍数比较合适。
(4)周围红色区域越大的菌落,说明其利用尿素的能力越强,接种环需要进行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分析】(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适用对象: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等;常用方法:煮沸消毒、巴氏消毒等。
(2)灭菌: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适用对象: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常用方法: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和灼烧灭菌等。
(3)平板划线法:原理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经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个菌落。
(4)平板划线法接种菌种时,哪些操作可防止杂菌污染
①接种前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②划线操作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③接种环蘸取菌液时,要将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划线时将培养皿的皿盖打开一条缝隙,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迅速划线,划线后及时盖上皿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