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8 08:5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枣庄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3.05
一、选择题(共37题,共74分)
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官有政务性职官、事务性职官、宗教文化类职官、军事性职官等,外服官有侯、伯、甸、男、卫、邦伯。据此可知商朝 A.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B.官僚政治成为主流 C.商王实现权力集中 D.缺乏民主传统制约
2.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3.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A.封建贵族的诉求 B.礼乐文化的内涵 C.儒家思想受推崇 D.道法自然的观念
4.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5.班固曾评论某一学派思想:“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下列观点与该学派思想一致的是
A.治大国若烹小鲜 B.列夫妇长幼之别 C.信赏罚以辅礼制 D.天下兼相爱则治
6.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轮均为木轮,木轮外包镶铁皮或打上铁钉,轮子普遍较硬也较窄,这样的车子走多了就会在路面上留下车辙,慢慢就变成了“轨道”。各诸侯国在制造车子的时候,有意使本国车轮间距与其他诸侯国不同。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皇权衰微,礼崩乐坏 B.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C.交通便利,商业繁荣 D.文化多元,交流互鉴
7.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 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
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8.下图是秦汉王朝的人员结构。这可以说明当时
A.民众对王朝的认同 B.权力的集中与下放
C.协作制衡的运行机制 D.儒法结合的政治文化
9.西汉后期,郡的数量增加到 83 个,郡的大小相差很大。下表为公元 1 年——2 年的统计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郡的数据。这说明
郡名 登记的户 登记的人口
颍川(面积最小的郡之一) 432491 2210 973
牂柯(经营西南夷,面积最大的郡之一) 24219 153360
敦煌(在偏远的西北地区) 11200 38335
河东(位置居中) 236896 962912
A.政府全部接管了王国的领地 B.中央致力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西汉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D.地方割据势力隐患得以彻底消除
10.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11.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A.宗法观念淡化 B.君主集权削弱 C.门阀士族衰落 D.监察制度周密
12.表呈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的正统之辨,表中内容反映出
史书 观点
《三国志》 魏以土德上承汉朝火德,应为正统
《汉晋春秋》 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
《魏书》 鲜卑拓跋氏是黄帝后裔,占据中原,当为正统
A.南朝以华夏认同论正统 B.历史解释力求规避主观认识 C.史书观点折射时代特征 D.官修史书能够呈现历史事实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洛阳,寺院林立,一度出现“招提栉比,宝塔骈罗,
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的盛况。这表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C.三教合一的局面正在形成 D.佛教的本土化特色日趋明显
《齐民要术·耕田篇》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做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农业讲究天人合一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魏晋士大夫追求“名士风度”,往往是与不拘礼法、率性纵情、风流潇洒、饮酒服药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士大夫则追求“圣贤气象”,总是体现出一种忧患民生、兼济天下、恪守礼教、修养一心性的人生追求。这种变化
A.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密切相关 B.是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的产物
C.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D.缘于政治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16. 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
A.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加强 B.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 C.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 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
17. 公元 2 世纪末期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艰难时世。“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兵燹饥馑,或逃往江南。与此同时,游牧在北方草原上已降汉附边的少数民族,乘中原动荡之际大批南迁。上述现象客观上
A.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有利于封建经济转型和发展 C.强化了门阀士族的既得利益 D.冲击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唐初,市内的商业活动仍然是密封式的,也是定时进行的。中、晚唐时,长安城内出现了冲破法令禁止的夜市,有的近市之地,出现了类似旅店式的场所,以至"昼夜喧呼,灯火
不绝"。这说明当时
A.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 D.政府对商业活动已无力监管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
A.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社会矛盾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继承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 D.因税制合理受到地主阶级支持
下图为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此图可以反映出
A.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B.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 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 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
22.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绢画《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民族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开放 B.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 C.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D.追求个性与世俗风情的杂糅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施行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市民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现象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 C.促进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据统计,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约有 5 万人,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 45%,其目的就在于使广大应举人虽累举不第,但仍有积以举数和年甲而获得一官半职的可能,不至于完全绝望,铤而走险。由此可知,宋代特奏名制度
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 B.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C.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 D.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形成
朱熹在《家礼》中以“名分”“爱敬”为家礼之本,从冠、婚、丧、祭四个方面对礼进行完善,对家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朱熹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秩序 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少数民族首领 措施
耶律阿保机 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 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 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
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 B.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 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D.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
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 1 公里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 50 米的距离。这一布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凸显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C.体现了皇宫布局更趋合理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福建通志》载,建宁府浦城县,民“焚山而樵,掘根株,种苞谷(玉米),泉竭苗枯,土松溪积,旱潦(涝)可虡(预料)”。这说明了
A.玉米种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B.土地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兼顾 C.小农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人为灾害频繁导致民生艰辛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说:“里中儿代庖(下厨)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
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由此可见,其时的小说
A.蕴含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C.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D.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同时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些思想主张
A.带有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B.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C.奠定法治社会的思想基础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明清时期一份地权可能分成田骨权和田皮权,有的地方称其为田底权和田面权。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那苏图的奏折中提到,农户租田时“有送上首佃户顶首钱(佃户向业主交付的押金)名色”,业主打算更换佃户时,佃户“必索取他佃之顶首钱”,“如不遂欲,即霸占不容耕种”。这表明当时
A.土地经营权相对独立 B.地主加强了对佃农的控制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D.佃农人群的经济负担加重
雍正帝曾指出,汉、唐、宋等朝在全盛之时,并未使周边的狄戎部落臣服,各朝边界也一直存在边患危机,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
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该言论 A.体现了国家大一统思想发展 B.反映了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清除了华夷之间的对抗纷争 D.意在巩固清政权合法地位
清初的一些士人认为天下的兴亡在人心和学术,提出“天下之大本根,人心而已矣。天下之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晦明”。这种认识
A.有利于推动理学复兴 B.带动了反传统的学风 C.得益于农耕经济繁荣 D.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 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从1730 年到1911 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 69 人,占总数的 46%;蒙古族 10 人,占总数的 6.7%;族籍不明者 1 人,占总数的 0.6%。
据此可知,清代
A.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 B.贯彻民族平等政策
C.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 D.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38.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其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它是“兵甲所出、财赋所聚、人才荟萃、正统所寄”的地区,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图 1 是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图 2 是明清时期的核心区。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描述图1、图2所反映的核心区空间结构特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成因。
3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张岱生平(部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显贵的书香门第,少年时具有过人天赋,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
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来大量的诗作
崇祯八年(1635年),由于排斥八股,张岱在乡试中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从此绝意仕途,醉心写作
明亡后,张岱拒绝清廷邀请,隐居不出,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
康熙四年(1665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以便自己死后使用。其铭文表达出豁达的人生观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张岱著《三不朽图赞》,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后去世,享年84岁
材料二: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
历史试题答案
1-5 ACBDA 6-10 BDBBD 11-15 BCAAD 16-20 DACDB 21-25 ABBAC 26-30 DCDDB
31-35 AAADB 36 D 37 A
38、【答案】变化:中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王朝统治的核心区位于黄河中游沿岸,到明清时期王朝统治的核心区转移到今北京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分)
唐朝五代和北宋时期,都城均在北方,是王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且晚唐到北宋,虽然南方经济不断发展,但经济重心仍旧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所以中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王朝统治的核心区位于黄河中游沿岸。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且南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所以明清时期王朝统治的核心区转移到今北京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8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39、【答案】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奢靡之风盛行;政治上宦官专权,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思想界涌现出反理学、叛礼教、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解放潮流。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张岱,才华横溢,纵情山水,追求自由,拒绝入仕,体现了明末文人拜金逐利,追求个性,渴求自由解放的个性特点。(8分)
明亡后,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以及满清朝廷的高压统治,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认同上给明末以来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心理创伤。张岱避世隐居,甘于贫困,著书立说,这体现了他严守儒家信仰,遵循道德自律以及对时局的感伤、故国的思念。(6分)
张岱的人生历程是明清易代时期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其思想及学术贡献影响到后世。(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