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阅读链接】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1.对两段选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蒲柳人家》的创作借鉴了《水浒》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
B.“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这段话用词非
常生动传神,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
C.“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一细节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D.一丈青大娘和鲁达两个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丈青大娘“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鲁达“侠肝义胆、有正义感”。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内容。
;
3.结合这两段选文,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答案】1.D
2.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3.共同点①描写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引人入胜。②语言风格以口语为主,结合书面语,给小说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色彩。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小说;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小说的阅读能力,回答相关题目注意把握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及小说主旨、读者等五个角度,思考并作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其实比较简单,主要要求我们读懂文本,结合文本概括主要情节。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注意描写人物的方法,常见的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鉴赏小说语言风格,主要从口语、书面语,修辞等角度分析。
1.D项“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丈青大娘‘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鲁达‘侠肝义胆、有正义感’”错误。一丈青大娘和鲁达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中的共同之处都是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有正义感的特点。
故答案为:D。
2.注意逐段分析概括人物。第一段主要介绍一丈青大娘的形象,性格,能打架等。第二段主要讲事件。第一段写一丈青大娘的形象。大河滩上,有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让他们都穿上裤子。结果双方起了冲突。一丈青大娘打了那个年轻的纤夫,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僵持了很久,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就是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第二段,人物为鲁提辖。结合“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等分析,主要是动作描写,也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3.本题注意结合文本,分条陈述作答。
①结合“站住”“都给我穿上裤子”“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好狗不挡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打得好”等分析,第一篇主要围绕一丈青大娘和纤夫的对话展开的,第二篇围绕鲁提辖和镇关西的对话展开的。②结合“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左手便来要揪鲁达”“望小腹上只一脚”“踏住胸脯”“扑的只一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等分析,第一篇主要写一丈青大娘打纤夫的,第二篇主要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都是运用动作描写的。
③结合“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好狗不挡道”“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直娘贼!还敢应口”等分析,两篇文章用人物对话展开,语言风格以口语为主,里面还有一些比较精彩的场景描写,也就是文中也运用了书面语,给小说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色彩。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真是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光亮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我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 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 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5.品析下面两句话,围绕重点词语分析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6.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7.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答案】4.C
5.①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②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6.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7.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回答相关题目注意把握从文本人物、主旨、读者等角度,思考并作答。
(1)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划线句子相关情节的理解,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含义,鉴赏作品的人物情感的能力。这类题需要回扣文本,找到对应阅读区间,结合具体上下文语境加以整合梳理。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作用题可以从文本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鉴赏与理解散文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文本行文线索,文本涉及的人物,文本的主题主旨,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等。
4.C项“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赏析理解错误。这段文字表现奶奶的手巧,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奶奶的,这也是奶奶留给我的感受之一,多角度表现奶奶的人物形象,不属于离题。
故答案为:C。
5.1)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奶奶把自己的手比作“锉子”,突出奶奶手的苍老粗糙。“刺痛了我”意思指奶奶说的这个词带给我极大震撼,内心为奶奶的苍老感动痛苦。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奶奶的关爱。
2)此处属于对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嗔怪”,对别人的言语或行动表示不满,根据语境分析,这显然是奶奶在假装发怒的。这是“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后奶奶说的话,奶奶对孙女的懂事其实是感到欣慰和高兴的。
6.根据题干括弧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条作答:
1)内容上,一生难忘奶奶带给自己的温馨,奶奶的指尖温暖了我的一生,我对奶奶充满感激之情。最后“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希望能多陪奶奶,希望奶奶长寿,也就是表达对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期盼等。
2)结构上,划线句写奶奶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等。结合开头“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分析,作为结尾部分内容,呼应开头。结合标题内容“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分析,照应标题。
7.本题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行文线索、文章主旨、修辞效果等角度展开分析。
1)文章先写小时候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给我带来好吃的,带来花裙子等,再后来,奶奶的手真灵巧,可以编篮子,做老虎鞋,给自己做寿衣等,后来是我给奶奶买了个戒指,戴在奶奶的手上,大小正好。全文围绕奶奶的手展开,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我情感的生发点。2)写奶奶的手,写奶奶富有神奇魔力的手,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奶奶给我的童年带来香甜酥脆的回忆;后来奶奶灵巧的手,编篮子,做鞋子,做寿衣等,此时我对奶奶充满羡慕,佩服之情;奶奶粗糙的手震撼了我,给奶奶买个金戒指,获取内心的一点安慰。最后点出奶奶的手温暖了我的一生。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来集中表现人物,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带给我一生的温暖。
3)标题运用比喻手法,把“指尖”比作“温暖”,写指尖带给我一生的感动、温暖,用语比较富有文采。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参与) B.小惠未遍 (方便)
C.必以信 (实情) D.智虽弗及 (够,达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11.【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12.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8.B
9.C
10.①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这就能(开)战了。
11.对话(语言);对比
12.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4)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和鉴赏人物形象在写法上的异同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还有详略得当,细节描写,在典型的事件中刻画人物形象,对比,衬托等等。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8.B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结合语境,遍;遍及。
9.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本句抓住发语词“夫”,句末语气词“焉”“也”,名词“大国”“吾”,谓语动词“视”“望”,因果连词“故”即可断句。 故答案为:C
10.(1)“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2)“是”,代词,这;“可”,可以作战。
故答案为:(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1.【甲】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运用语言描写。
【乙】结合“问”“公曰”“对曰”等分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
【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对比。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故答案为:1、对话(语言)
2、对比
12.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鲁庄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任人唯贤。
故答案为: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针,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4.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答案】13.D
14.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3.D错误,最后一段作者表达自己的愿望——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以及自己对此愿望的强烈渴望。主要是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14.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表面上相对于群童来说是年龄“老”;从心理上深层理解,当时作者颠沛流离、飘忽不定,身心疲惫,“老”字也是作者身心状况 。
答案: 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5.(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飞来峰》诗中“ , ”两句寓哲理于形象,可见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
(2)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 。”
(3)《鱼我所欲也》文中“ , ”这两句话体现了孟子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答案】(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中需注意“ 遮 、 伊 、 焉 ”的书写。
(1)1、不畏浮云遮望眼 2、自缘身在最高层
(2)1、所谓伊人 2、在水一方
(3)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三、名著阅读(2分)
16.(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 、 。
【答案】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知识点】名篇;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答案为: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各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 萦(yínɡ)带 殷(yīn)红 仰之縻高
B.巉峻 谰(lán)语 拾级 燕(yān)然勒功
C.蹿掇 斡(wō)旋 污秽 锲(qì)而不舍
D.黧黑 襁褓(qiánɡ) 寒噤(jìn) 嘎然而止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积累水平。A项,“ 殷(yīn)红 ”字音错,应为“yān”;“ 仰之縻高”应为“仰之弥高”。C项“蹿掇”应为“撺掇”;“ 斡(wō)旋”字音为“wò”;“锲(qì)而不舍”字音为“qiè”。D项“ 襁褓(qiánɡ)”字音为“qiǎng”。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积累水平。该题设置的都是高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音字形,因而启示学生功夫在于平时,源于平时的积累,应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的归纳积累,形成知识库,长期坚持积累自然丰厚,水平自然提高。现代汉语多是形声字,要把音形意理解后巧妙地结合起来记忆,方能记得长久,更能活学活用。多音字也要记住它们的音与意与词性之间的关联,就不容易出现错误。
18.(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B.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C.目前,国外有偿疫苗那么紧缺,而我国还有极少数找各种理由不想打免费疫苗的民众,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D.“班级史话”,勾勒班级三年来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内容,侧重集体群像的刻画。如《记一次感恩主题班会》《一次难忘的运动会》等。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项“ 书堂站战斗 ”应加上双引号;B“ 烘烤 ”“ 冷冻 ”应加双引号;C项句末问号应该为句号,不是问句。
故答案为: D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标点符号的考查,有两个特点:单项考查多集中在问号、括号、引号、书名号、顿号等易错、易混之处;综合考查多集中在引号与冒号、逗号、句号的混合运用,括号与书名号、引号、句号的混合使用,顿号与逗号、分号、句号的搭配编排等。学生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19.(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句中空白处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 ,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
②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 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③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 ,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④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 ,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A.海誓山盟 战战兢兢 趾高气扬 一马当先
B.海枯石烂 浑浑噩噩 沾沾自喜 争先恐后
C.海枯石烂 战战兢兢 趾高气扬 争先恐后
D.海誓山盟 浑浑噩噩 沾沾自喜 一马当先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
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①句中“海枯石烂”与“发出”搭配不当,故选“海誓山盟”。
战战兢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浑浑噩噩: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②句中根据“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可知,“战战兢兢”与语境不符,故选“浑浑噩噩”。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
③句中强调“自以为很好”,故选“沾沾自喜”。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一马当先: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④句中指自己最先到,不能用“争先恐后”。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想做好此类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2、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20.(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闻问切”,本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要采用此法给我们当时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法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D.高尔基,俄国作家,其作品《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家》《我的大学》。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东汉”应改为“西汉”;C项“法家”应改为“儒家”;D项“ 《在人家》 ”应改为“《在人间》”。
故答案: A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九年级某班以“走进文化名人”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21.活动中,丹丹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其中部分内容存在问题,请你帮忙修改。
老舍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A】笔触往往延长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他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B】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色彩。
【A】处画线的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B】处画线句与上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 。
22.丹丹准备“五一”节假日到诗人海子的故居参观。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丹丹怎样从她家前往海子故居。
【答案】21.延长;延伸;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生活气息
22.示例一:从你家出发,一直往东到秋石广场,再往西北方向直走到海子小学,最后往北直走就到了海子故居。
示例二:从你家出发,一直向前到秋石广场,再左转到海子小学,最后朝正北方向走就能到海子故居了。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对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内容的相互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注意流程图中的箭头指向,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21.【A】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来看,延长和延伸是没有区别的,延伸就是延长的意思.但延长是相对有限来说的,延伸是相对无限来说的,而且延伸往往跟抽象概念,根据语境“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所以要用‘延伸’。
【B】根据语境“ 他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 ”,先是“色彩”后是“习俗”,所以应为“ 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生活气息 ”。
22.该试题属于图文转换的题型,属于图文转换的流程图题。做图文转换题的步骤分三步:一要看清题干,弄清图表针对的对象,以及题干的要求;二要依据题干的调查对象和题干要求认真观察图表寻找有效信息;三要根据试题要求把寻找的有效信息理清思路,形成答案。
该题首先找到出发点和目的地的方位关系,找准最便捷路线和方位关系,用简介语言叙述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 ,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 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
24.请对上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3.不求甚解;紧紧相连;滥加粗暴
24.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应该非议。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此题属于语言连贯的嵌入式填空题。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注意做该题型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注意上下的层次逻辑关系,前后的呼应关系,要瞻前顾后。
(2)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信息最终的指向,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结合“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可以推断第一空为“不求甚解”;由“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 ”和“ 交互阐明 ”可以推断两句话的关系为“ 紧紧相连 ”;第三个空由“ 不讲道理的非议 ”和前文“ 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 ”可以推断为“ 滥加粗暴 ”。
故答案为: 不求甚解;紧紧相连;滥加粗暴
24.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本段论述层次为先阐释人们断章取义对陶渊明读书观的误解以及误解的原因,然后指出正确的态度为“虚心学习,不应不讲道理的非议”,从而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应该非议。
五、写作(50分)
25.(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这句话发人深思,令人振奋,一定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召下的中学生,都会对此感慨万千,或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基于你的思考与理解,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符合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立意:一、围绕 “见证祖国逐渐繁荣强大,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爱国并且为之奋斗,圆梦中华。”二、围绕“疫情面前”“大灾大难”面前,感受到中国精神的伟大,用中国语言表达出中国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阅读链接】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1.对两段选文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蒲柳人家》的创作借鉴了《水浒》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
B.“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这段话用词非
常生动传神,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
C.“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一细节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D.一丈青大娘和鲁达两个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丈青大娘“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鲁达“侠肝义胆、有正义感”。
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内容。
;
3.结合这两段选文,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真是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光亮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我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 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 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5.品析下面两句话,围绕重点词语分析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6.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7.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参与) B.小惠未遍 (方便)
C.必以信 (实情) D.智虽弗及 (够,达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11.【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12.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针,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14.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15.(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飞来峰》诗中“ , ”两句寓哲理于形象,可见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
(2)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 。”
(3)《鱼我所欲也》文中“ , ”这两句话体现了孟子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三、名著阅读(2分)
16.(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各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 萦(yínɡ)带 殷(yīn)红 仰之縻高
B.巉峻 谰(lán)语 拾级 燕(yān)然勒功
C.蹿掇 斡(wō)旋 污秽 锲(qì)而不舍
D.黧黑 襁褓(qiánɡ) 寒噤(jìn) 嘎然而止
18.(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B.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C.目前,国外有偿疫苗那么紧缺,而我国还有极少数找各种理由不想打免费疫苗的民众,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D.“班级史话”,勾勒班级三年来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内容,侧重集体群像的刻画。如《记一次感恩主题班会》《一次难忘的运动会》等。
19.(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句中空白处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 ,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
②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 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③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 ,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④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 ,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A.海誓山盟 战战兢兢 趾高气扬 一马当先
B.海枯石烂 浑浑噩噩 沾沾自喜 争先恐后
C.海枯石烂 战战兢兢 趾高气扬 争先恐后
D.海誓山盟 浑浑噩噩 沾沾自喜 一马当先
20.(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闻问切”,本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要采用此法给我们当时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法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D.高尔基,俄国作家,其作品《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家》《我的大学》。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九年级某班以“走进文化名人”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21.活动中,丹丹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其中部分内容存在问题,请你帮忙修改。
老舍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A】笔触往往延长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他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B】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色彩。
【A】处画线的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B】处画线句与上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 。
22.丹丹准备“五一”节假日到诗人海子的故居参观。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丹丹怎样从她家前往海子故居。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 ,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 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
24.请对上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五、写作(50分)
25.(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这句话发人深思,令人振奋,一定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召下的中学生,都会对此感慨万千,或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基于你的思考与理解,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符合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3.共同点①描写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引人入胜。②语言风格以口语为主,结合书面语,给小说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色彩。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小说;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小说的阅读能力,回答相关题目注意把握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及小说主旨、读者等五个角度,思考并作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其实比较简单,主要要求我们读懂文本,结合文本概括主要情节。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注意描写人物的方法,常见的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鉴赏小说语言风格,主要从口语、书面语,修辞等角度分析。
1.D项“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丈青大娘‘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鲁达‘侠肝义胆、有正义感’”错误。一丈青大娘和鲁达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中的共同之处都是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有正义感的特点。
故答案为:D。
2.注意逐段分析概括人物。第一段主要介绍一丈青大娘的形象,性格,能打架等。第二段主要讲事件。第一段写一丈青大娘的形象。大河滩上,有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让他们都穿上裤子。结果双方起了冲突。一丈青大娘打了那个年轻的纤夫,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僵持了很久,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就是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第二段,人物为鲁提辖。结合“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等分析,主要是动作描写,也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3.本题注意结合文本,分条陈述作答。
①结合“站住”“都给我穿上裤子”“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好狗不挡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打得好”等分析,第一篇主要围绕一丈青大娘和纤夫的对话展开的,第二篇围绕鲁提辖和镇关西的对话展开的。②结合“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左手便来要揪鲁达”“望小腹上只一脚”“踏住胸脯”“扑的只一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等分析,第一篇主要写一丈青大娘打纤夫的,第二篇主要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都是运用动作描写的。
③结合“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好狗不挡道”“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直娘贼!还敢应口”等分析,两篇文章用人物对话展开,语言风格以口语为主,里面还有一些比较精彩的场景描写,也就是文中也运用了书面语,给小说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色彩。
【答案】4.C
5.①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②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6.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7.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回答相关题目注意把握从文本人物、主旨、读者等角度,思考并作答。
(1)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划线句子相关情节的理解,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含义,鉴赏作品的人物情感的能力。这类题需要回扣文本,找到对应阅读区间,结合具体上下文语境加以整合梳理。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作用题可以从文本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鉴赏与理解散文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文本行文线索,文本涉及的人物,文本的主题主旨,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等。
4.C项“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赏析理解错误。这段文字表现奶奶的手巧,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奶奶的,这也是奶奶留给我的感受之一,多角度表现奶奶的人物形象,不属于离题。
故答案为:C。
5.1)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奶奶把自己的手比作“锉子”,突出奶奶手的苍老粗糙。“刺痛了我”意思指奶奶说的这个词带给我极大震撼,内心为奶奶的苍老感动痛苦。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奶奶的关爱。
2)此处属于对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嗔怪”,对别人的言语或行动表示不满,根据语境分析,这显然是奶奶在假装发怒的。这是“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后奶奶说的话,奶奶对孙女的懂事其实是感到欣慰和高兴的。
6.根据题干括弧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条作答:
1)内容上,一生难忘奶奶带给自己的温馨,奶奶的指尖温暖了我的一生,我对奶奶充满感激之情。最后“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希望能多陪奶奶,希望奶奶长寿,也就是表达对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期盼等。
2)结构上,划线句写奶奶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等。结合开头“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分析,作为结尾部分内容,呼应开头。结合标题内容“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分析,照应标题。
7.本题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行文线索、文章主旨、修辞效果等角度展开分析。
1)文章先写小时候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给我带来好吃的,带来花裙子等,再后来,奶奶的手真灵巧,可以编篮子,做老虎鞋,给自己做寿衣等,后来是我给奶奶买了个戒指,戴在奶奶的手上,大小正好。全文围绕奶奶的手展开,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我情感的生发点。2)写奶奶的手,写奶奶富有神奇魔力的手,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奶奶给我的童年带来香甜酥脆的回忆;后来奶奶灵巧的手,编篮子,做鞋子,做寿衣等,此时我对奶奶充满羡慕,佩服之情;奶奶粗糙的手震撼了我,给奶奶买个金戒指,获取内心的一点安慰。最后点出奶奶的手温暖了我的一生。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来集中表现人物,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带给我一生的温暖。
3)标题运用比喻手法,把“指尖”比作“温暖”,写指尖带给我一生的感动、温暖,用语比较富有文采。
【答案】8.B
9.C
10.①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这就能(开)战了。
11.对话(语言);对比
12.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4)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和鉴赏人物形象在写法上的异同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还有详略得当,细节描写,在典型的事件中刻画人物形象,对比,衬托等等。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8.B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结合语境,遍;遍及。
9.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本句抓住发语词“夫”,句末语气词“焉”“也”,名词“大国”“吾”,谓语动词“视”“望”,因果连词“故”即可断句。 故答案为:C
10.(1)“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2)“是”,代词,这;“可”,可以作战。
故答案为:(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1.【甲】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运用语言描写。
【乙】结合“问”“公曰”“对曰”等分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
【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对比。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故答案为:1、对话(语言)
2、对比
12.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鲁庄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任人唯贤。
故答案为: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答案】13.D
14.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3.D错误,最后一段作者表达自己的愿望——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 ,以及自己对此愿望的强烈渴望。主要是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14.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表面上相对于群童来说是年龄“老”;从心理上深层理解,当时作者颠沛流离、飘忽不定,身心疲惫,“老”字也是作者身心状况 。
答案: 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5.【答案】(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中需注意“ 遮 、 伊 、 焉 ”的书写。
(1)1、不畏浮云遮望眼 2、自缘身在最高层
(2)1、所谓伊人 2、在水一方
(3)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16.【答案】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知识点】名篇;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答案为: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17.【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的识记积累水平。A项,“ 殷(yīn)红 ”字音错,应为“yān”;“ 仰之縻高”应为“仰之弥高”。C项“蹿掇”应为“撺掇”;“ 斡(wō)旋”字音为“wò”;“锲(qì)而不舍”字音为“qiè”。D项“ 襁褓(qiánɡ)”字音为“qiǎng”。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积累水平。该题设置的都是高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音字形,因而启示学生功夫在于平时,源于平时的积累,应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的归纳积累,形成知识库,长期坚持积累自然丰厚,水平自然提高。现代汉语多是形声字,要把音形意理解后巧妙地结合起来记忆,方能记得长久,更能活学活用。多音字也要记住它们的音与意与词性之间的关联,就不容易出现错误。
18.【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A项“ 书堂站战斗 ”应加上双引号;B“ 烘烤 ”“ 冷冻 ”应加双引号;C项句末问号应该为句号,不是问句。
故答案为: D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标点符号的考查,有两个特点:单项考查多集中在问号、括号、引号、书名号、顿号等易错、易混之处;综合考查多集中在引号与冒号、逗号、句号的混合运用,括号与书名号、引号、句号的混合使用,顿号与逗号、分号、句号的搭配编排等。学生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19.【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
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①句中“海枯石烂”与“发出”搭配不当,故选“海誓山盟”。
战战兢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浑浑噩噩: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②句中根据“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可知,“战战兢兢”与语境不符,故选“浑浑噩噩”。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
③句中强调“自以为很好”,故选“沾沾自喜”。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一马当先: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④句中指自己最先到,不能用“争先恐后”。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想做好此类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2、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20.【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东汉”应改为“西汉”;C项“法家”应改为“儒家”;D项“ 《在人家》 ”应改为“《在人间》”。
故答案: A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答案】21.延长;延伸;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生活气息
22.示例一:从你家出发,一直往东到秋石广场,再往西北方向直走到海子小学,最后往北直走就到了海子故居。
示例二:从你家出发,一直向前到秋石广场,再左转到海子小学,最后朝正北方向走就能到海子故居了。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对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内容的相互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注意流程图中的箭头指向,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21.【A】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来看,延长和延伸是没有区别的,延伸就是延长的意思.但延长是相对有限来说的,延伸是相对无限来说的,而且延伸往往跟抽象概念,根据语境“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所以要用‘延伸’。
【B】根据语境“ 他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 ”,先是“色彩”后是“习俗”,所以应为“ 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生活气息 ”。
22.该试题属于图文转换的题型,属于图文转换的流程图题。做图文转换题的步骤分三步:一要看清题干,弄清图表针对的对象,以及题干的要求;二要依据题干的调查对象和题干要求认真观察图表寻找有效信息;三要根据试题要求把寻找的有效信息理清思路,形成答案。
该题首先找到出发点和目的地的方位关系,找准最便捷路线和方位关系,用简介语言叙述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答案】23.不求甚解;紧紧相连;滥加粗暴
24.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应该非议。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此题属于语言连贯的嵌入式填空题。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注意做该题型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注意上下的层次逻辑关系,前后的呼应关系,要瞻前顾后。
(2)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信息最终的指向,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结合“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可以推断第一空为“不求甚解”;由“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 ”和“ 交互阐明 ”可以推断两句话的关系为“ 紧紧相连 ”;第三个空由“ 不讲道理的非议 ”和前文“ 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 ”可以推断为“ 滥加粗暴 ”。
故答案为: 不求甚解;紧紧相连;滥加粗暴
24.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本段论述层次为先阐释人们断章取义对陶渊明读书观的误解以及误解的原因,然后指出正确的态度为“虚心学习,不应不讲道理的非议”,从而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应该非议。
25.【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立意:一、围绕 “见证祖国逐渐繁荣强大,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爱国并且为之奋斗,圆梦中华。”二、围绕“疫情面前”“大灾大难”面前,感受到中国精神的伟大,用中国语言表达出中国形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