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学习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基于对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分析,认同探究视角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2.社会责任—基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给当地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农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讨论: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还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有种间竞争。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一
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注意:
1
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01
必须包括全部的生物
02
即必须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
生物间有一定的关系
03
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以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问题
范围和边界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关系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不同的群落如何进行区分?
二
部分物种名录
新疆五针松
新疆冷杉
新疆云杉
新疆北部的针叶林
不同群落的物种的组成是不同的。
群落的物种组成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
部分物种名录
米槠、甜槠
木荷
狗脊
芒萁
不同群落的物种的组成是不同的。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从赤道到两极,物种的丰富度怎样变化?
随着海拔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样变化?
随着水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样变化?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生物种类的数目就越多,群落的结构也就越复杂。
①随纬度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物种组成的规律: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生物种类的数目就越多,群落的结构也就越复杂。
①随纬度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物种组成的规律: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②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生物种类的数目就越多,群落的结构也就越复杂。
①随纬度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物种组成的规律: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②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③随水深的增加,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他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如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中的米槠、甜槠、木荷等。
优势物种:
米槠
甜槠
木荷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
变化的原因:
实例:
结果:
羊草
糙隐子草
碱蓬
原因:
放牧强度的逐渐增大。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物种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群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捕食
寄生
种间竞争
三
种间关系
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1
原始合作
举例:海葵与寄居蟹、鳄鱼与牙签鸟
特点:双方互利;若分开也可独立生活。
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
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三
种间关系
1
原始合作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三
种间关系
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
互利共生
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
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三
种间关系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生物数量
生物A
生物B
A
B
时间
营养关系图
2
互利共生
数量坐标图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特点:如果彼此分开,一般不能独立生存。
三
种间关系
例如: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地衣是藻类-真菌共同体,
藻类给真菌提供光合作用产物,
真菌保护藻类避免干早和阳光的辐射。
还能说出其他互利共生的实例吗?
2
互利共生
三
种间关系
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举例:如翠鸟捕鱼、蜥蜴吃蝗虫、兔吃草、狐吃兔等。
3
捕食
三
种间关系
生物数量
时间
B
A
B
捕食者
A
被捕食者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是捕食者。
3
捕食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三
种间关系
概念: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 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举例:马蛔虫与马、豆科植物与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等。
4
寄生
三
种间关系
A
B
A
B
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
4
寄生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特点:寄生种群得利,宿主种群受害;宿主一般不会全部死亡。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三
种间关系
概念: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举例: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水稻和稗草。
5
种间竞争
三
种间关系
图2
A
B
A
B
图1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数量
时间
C
A
B
营养关系
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生存能力不同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即“你死我活”(如图1)。
生存能力相同时,相互抑制呈现“此消彼长”(如图2)。
5
种间竞争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三
种间关系
资料1 红尾鸲(qú)和鹟(wē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思考 讨论
三
种间关系
资料1 红尾鸲(qú)和鹟(wē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思考 讨论
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三
种间关系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思考 讨论
提示:
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
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
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
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三
种间关系
资料1 红尾鸲(qú)和鹟(wē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思考 讨论
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种间竞争
捕食
本课小结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寄生
丰富度
优势种
群落的物种组成
本堂小结
群落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问题
当堂检测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①某池塘边的一棵柳树
②一片棉花田中所有的幼年有翅和成熟无翅棉蚜
③一片农田中所有的普通小麦
④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
⑤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⑥某草原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C
当堂检测
C
2.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一个群落的优势物种是固定不变的
当堂检测
种间竞争
3.写出下列实例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
(2)噬菌体和细菌 ( )
(3)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 )
(4)白蚁和肠内鞭毛虫 ( )
(5)鳄鱼与牙签鸟 ( )
寄生
捕食
互利共生
原始合作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