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
本小节主要探索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标题为“长方形周长”。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把正方形周长作为特殊的长方形来呈现,根据其自身的特征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二是不出现周长的计算公式,教材中呈现的多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对周长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相应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情境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周长,谁能举例子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周长的意义。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周长——揭示并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周长的意义,重点考察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周长概念的死记硬背,同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上面例题)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计算。
学生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分析明确方法:
你测量了哪几条边的长度?你是怎样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为什么这样算?
预设可能方法: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师: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中间例题)师:正方形的的周长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解决,可以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想法。
教师引导分析:你们是怎么量的?又是怎么算的呢?
明确可能方法:方法一:把4条边长加起来。 3+3+3+3=12(厘米)
方法二:4条边都是3厘米,可以用边长乘4。 3×4=12(厘米)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简便运算;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因此可以直接用边长乘4的方法来算。
师:经过了刚才的计算和讨论,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到底该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方法一: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当成普通的四边形,求周长时把四条边加起来。
方法二: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自身的特征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或(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
[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交流、比较、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和各种计算方法的理解,更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P48最下面问题)师:这个蔬菜园是一个长方形,一面是围墙,其他三面是围栏,应该怎样围呢?请大家先在草纸上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时明确不同围法。
师:要求围栏的长度,其实是求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明确:围栏的长度就是长方形三条边的总长。
学生算一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设计画法,再结合图形弄清要计算的是哪几条边的总长度,最后再进行计算,体现了借助直观图形解决问题的优势,避免了过去生搬硬套公式的机械操练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红第1题:(1)学生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学生量一量,计算出周长。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怎样算比较简便。
2. 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做题。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计算方法与道理。
3. 练一练第3题:(1)学生画一画,再算一算周长。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4. 练一练第4题:(1)学生读题,弄明题意,独立解答。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正方形边长=周长÷4。
5. 练一练第5题:(1)学生独立探索。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发现,渗透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在解决本课练习时,周长概念是基础,学会画图是有效手段,学生交流分享可以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小结
1.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