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4 09:41:2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棱(léng)镜
B.唱和(hé) 粗犷(guǎng) 贮(zhù)蓄 静谧(mì)
C.莅(lì)临 干涸(gù) 清洌(liè) 吝啬(sè)
D.澹澹(dàn) 竦(sǒng)峙 分歧(qí) 禅(chán)心
2.下面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获益非浅 呼朋引伴 喉咙 静默
B.停滞不前 不求甚解 揣磨 晴朗
C.蜂围蝶阵 花枝招展 尴尬 猝然
D.花团锦簇 熬有介事 恻隐 搓捻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庄子》《孟子》并称为“四书”。
B.《〈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她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D.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的。
6.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光临指导的。
B.您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C.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不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寄托和痴迷。
②古人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③阅读正是让人们在纷扰间寻求诗意栖息、找到心灵安慰的大门。
④古往今来,读书对个人品质修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当今流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A.①④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二、名著导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进入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鲁迅曾自己做小书签,中间手书“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此提醒自己读书专心致志。刻苦的攻读为鲁迅日后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鲁迅读书的时候要上“对课”(即“对对子”,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一次,寿镜吾先生以“陷兽入阱下”为题让学生对课。从上下联词性相同的角度判断,你认为下列对得最好的一项是(  )
A.骑马去郊游 B.放牛归林中 C.童子进学堂 D.雪中寻腊梅
(2)鲁迅先生使用书签提高了读书效率,下面有几枚书签,如果你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勉励他(她)学习,你会选择哪一枚?请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不逾矩   
③人不堪其忧   
④不舍昼夜   
(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   ,   。”
②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高山仰止   
②不能去云   
③没则已焉   
④人不知而不愠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①写视觉的:   。
②写听觉的:   。
③写味觉的:   。
④写触觉的:   。
(3)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4)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姆的午餐
李荷卿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那件外套里面隐藏的竟然是一个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两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啪啪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有删改)
(1)文章最感人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进行概述。
(2)读文中画线句子“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结合上下文,揣摩露茜老师此刻的心理。
(3)露茜老师说“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她的自信来自哪里?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其性格特征是什么?
五、默写
13.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   ?”
(3)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六、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综合题
15.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教师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1)同学们要在班级门口张贴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请你根据具体内容,把这副对联补写完整,每空只填入一个表示数量的字。
上联:一支粉笔,   袖清风,启迪   秋智慧;
下联   尺讲台,四季沐雨,传递万世文明。
横批:   年树人
(2)班会举行前夕,退休的李老师接到了小明同学的电话,请你根据李老师的回答补写出小明所说的话。
小明:李老师,您好!我是小明。
李老师:是小明啊,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小明:①   。
李老师:哦,好啊,我一定会参加你们的活动的。
小明:②   。
李老师:好的,我会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赶到学校,到时见。
(3)同学们在班级活动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了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写上一句。
致数学老师:无论我们怎样加减乘除,都算不完您的无私奉献。
致历史老师:感谢您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纵览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
致语文老师:   。
八、写作题
16.请以“最懂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形声字、多音字的注音。A中“酝酿” (niàng) B中“唱和”( hè ) C中“干涸”( hé )
故答案为:D
【点评】读音容易读错的字一是看起来是形声字,但并非如此读。如“酝酿”的“酿”等。二是多音字,如“和”等。因此考生不要想所以然,应该平时注重积累,要多总结,才能形成记忆。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A中”会议匪浅“ B中”揣摩“ D中“煞有介事”
故答案为:C
【点评】词语中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一是要靠平时多读、多总结和多积累。如“获益匪浅”就不会写成“获益非浅”。二是要根据字义去灵活掌握。如“揣摩”指 反复思考推求 ,跟“磨”无关。
3.【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庄子》属于道家著作。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的辨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生在平时学习古文或者现代文的时候,要对课下注释中作品作家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强化记忆。
4.【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正确使用的掌握能力。“津津有味"是一个褒义词,形容兴味特别浓厚。在D项中形容对自己的成就显然不合适。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原始意义很引申义,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不可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5.【答案】D
【知识点】拟人
【解析】【分析】A;拟人
C;拟人;
D;没有修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学习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借代、反语、反复等。
6.【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运用得体包括场合、对象等方面的要求,还要注意用语分寸.A项” 百忙中”不能说自己;C项中“改邪归正”语气过重;D项中“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不适用于“大会”这种场合。
故答案为:B
【点评】 语言得体就是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在具体辨析中要从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不同语体、交际目的、谦敬遣词等方面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先通读语句,弄清楚逻辑关系。④为总起句,概述读书的作用。②⑤分别照应④中的“古”“今”。由①中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可知,①应紧跟在②⑤后。③是总结句,由此可以确定①在前,③在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8.【答案】(1)B
(2)甲。理由:这枚书签是说成功的获得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砺,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知识点】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1)“陷”是动词,“兽”是名词,“入”是动词,“阱”是名词,“下”方位词。A“游”是动词。B“放牛归林中”这几个词分别是动词、名词、动词、名词、方位名词。C“童子”是名词。D“雪”是名词。故选B。
(2)这四个书签都符合题意,能从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书签上的名言分析即可。如选择乙。这枚书签上面写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学习必须勤奋刻苦。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故答案为:⑴B
⑵ 甲。理由:这枚书签是说成功的获得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砺,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⑵本题考查理解名言警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名言警句的内容,然后就可以选择一枚并说明理由即可。
9.【答案】(1)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4)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择善而从。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启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①“ 人不知而不愠 ” 译为: 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 愠 : 生气,恼怒 ②“ 不逾矩 ” 译为: 不越出规矩 。 逾矩 : 法度 ③“ 人不堪其忧 “ 译为: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 堪 : 能忍受 ④” 不舍昼夜 “ 译为: 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 舍 : 舍弃 。
⑵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 ①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类题目默写时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⑶ ① 重点词语: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翻译: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 重点词语: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能力。如:”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等等。
⑸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从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上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即可。例如:①学习方法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② 为人处事上: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 意思是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启示我们 :1、要经常反省自我。2、与朋友相交要真诚、诚信。3、老师传授的知识要经常温习。
故答案为:⑴1、生气,恼怒2、法度3、能忍受4、舍弃
⑵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4、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 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⑷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择善而从。
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启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此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默写能力。题目中所涉及内容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⑶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理解文章内容,从中筛选出有关演变成现今成语的语句,加以整理即可。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启示的表达能力。作答本题需理解文章内容,在掌握其意思的基础上, 区分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结合实际生活来谈启示。
10.【答案】(1)仰望,敬仰;离开;停止,消失;生气,恼恨
(2)①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3)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直译时要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时习”“罔”“殆”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省略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从文章的文句我们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治学方法和胸怀。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分析原文语言很重要,疏通文意很重要。
故答案为:(1)仰望,敬仰;离开;停止,消失;生气,恼恨;(2)①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3)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答案】(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光滑的石井栏
(3)①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4)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我”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联想想象
【解析】【分析】⑴阅读文段内容,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趣味可推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是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油蛉在这里低唱……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是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的详写。因此 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内容和景物描写的掌握能力。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段内容,找到有关内容所在的位置,仔细比对确认,筛选出答案即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属于视觉描写; “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属于听觉描写;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属于味觉描写 ;“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属于触觉描写。
⑶此题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伏 “不能改成“停”, “伏”表现出黄蜂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停”字则表现不出肥胖的黄蜂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窜“表示一种方向感,表示在紧急情况下方向性的动作。写出了云雀速度快, 机灵轻捷 的飞向云霄里去了,而“飞 ”字表示 (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 ,不具备速度快又机灵轻捷的特性了。综上, 划线的字不能换为括号内的字。
⑷解答此题时结合关键语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把它拔起来”,从我对百草园的情感上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⑵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4、光滑的石井栏
⑶ ①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⑷ 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我”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整理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所在的句子,在它前后筛取有用信息,有时也可用原文,一般都有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
⑶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和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12.【答案】(1)汤姆代汤米受罚。
(2)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
(3)她的自信来自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她的自信来自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4)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从“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讲述了汤姆愿意替吃了他的午餐的汤米接受惩罚, 在木板一下,两下……打在汤姆背上 直至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感动了老师和所有同学。可以概括为:汤姆代汤米受罚。
⑵通过熟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理解露茜老师的心理,她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汤米那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上,更不忍心打在因维护弱小挺身而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汤姆身上,但是班级的规章制度又不允许她轻易改变,此时的她心里交战,但理智又告诉她必须怎么做, 因此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
⑶通过汤姆代汤米受罚的这件事和因这件事班级里同学们的表现,让露茜老师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心,团结,有责任感的班集体,增强了了她管理好班级的自信心,也断定“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 。
⑷通过熟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汤姆“ 是小说的主人公 。从汤姆的对话中“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可以看出此时的汤姆是个顽劣 、调皮、难以管教的孩子。但当露茜老师惩罚偷吃了汤姆午餐的虚弱干瘦的汤米时,汤姆又挺身而出代其受罚,体现了汤姆有担当,本性善良,有同情心的另一面的性格。
故答案为:⑴ 汤姆代汤米受罚。
⑵ 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
⑶ 她的自信来自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她的自信来自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⑷ 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及主体,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所在的段落,在它前后筛取有用信息加以概括,有时也可用原文,一般都有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
⑷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13.【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⑴⑵⑶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⑶句属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⑴⑵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⑴ 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回答。⑵ 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用”人不知⑶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回答。此类题目默写时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故答案为:⑴1、有朋自远方来2、不亦乐乎
⑵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
⑶1、博学而笃志2、切问而近思
【点评】⑴⑵⑶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14.【答案】(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寒冷、悲凉的环境。
(2)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愁。
故答案为:(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结合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既可作答。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15.【答案】(1)两;千;三;百
(2)我们班级要举行“献给老师的歌”主题班会,特别邀请您来参加;班会将于明天上午十点举行,到时我们在班里恭候您的光临
(3)诗词歌赋,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知识点】补写对联;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了对联的补充。对联中数量词填空,学生凭语感就应该能填空。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百年树人是常见的三个词语,难度不大。
(2)此题考查了口语的实际运用。要求事件表述简明,人物称谓得体。要点明邀请老师做什么,用恳请的语态。要求时间、地点表达准确简明,邀请语言表达得体。要说给老师时间和地点,态度一定要谦恭,用词要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3)此题考查了特殊语境写的语言拟写。留言要突出学科特点,表达符合情境要求。最好是与语文学科密不可分的词汇,像诗词歌赋、听说读写等词语。
故答案为:⑴两;千;三;百;
⑵我们班级要举行“献给老师的歌”主题班会,特别邀请您来参加;班会将于明天上午十点举行,到时我们在班里恭候您的光临;
⑶诗词歌赋,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关于得体,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文明用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⑶本题考查观点感受的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举出自己读某一本书的实例,来表述出阅读对自己的影响即可。
16.【答案】【参考例文】
最懂我的那个人
轻柔的时光告诉我,简单的呵护,最长久;平凡的陪伴,最心安;懂你的人,最温暖。最懂我的那个人,是我的爸爸。
“咣当!”刺耳的声音敲打着我的耳膜。糟糕,妈妈作为先进工作者的奖品——一只精美的茶杯被我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循声赶来,犀利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完了,完了,这次皮肉之苦怕是躲不过去了。”我暗暗发怵,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别怒,别怒!这个茶杯摔得好,清晨啪的一声响,整天日子顺当当,孩子是祝我们一天顺利呢!”危急时刻,“救火队长”爸爸来了。爸爸边说边向我使眼色,我心领神会“对呀,妈妈平时工作最认真,还将得到比这个更好的杯子。妈妈最大方,不会稀罕这一个杯子的,最好的奖品是下一个,对吧,妈妈?”“得了,净贫嘴。”妈妈无奈地摇摇头,“真拿你们父女俩没办法,一唱一和。”
“你要去干什么?”不要狡辩,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是知道的。快,老实交代!”爸爸这是把我当成“犯人”了。“我……”我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我准备给小伙伴送课外书!”
“课外书?拿来我看看!”爸爸的声音提高了很多,我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把书从背后拿出。
“《射雕英雄传》,听说过。”爸爸自言自语,“让我翻翻。”
天空还是那么晴朗,没起暴风雨,可以把呼吸调匀和一点了。
“这书不错。”好一会儿爸爸才想起我,将目光投向我,询问道,“你看过了?怎么样?”
“看过了,”我小声地回答道,“郭靖是个爱国英雄,非常棒!爸爸,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呢!”
“快说,是什么?”
“勤能补拙。”
“有这么大收获,看速本书值得!”
“爸爸,那我以后可以天天看课外书啦!”
“嗯,啊,那不行!”
爸爸的语气十分坚决,我的心猛地一沉。
“不过。你空余时间可以看。”
“OK,太好啦!爸爸最懂我的心思。”
“嘘——”爸爸将手指贴在唇上,小声说,“别让你妈妈听见,要不又……”我吐吐舌头,行了个遵命礼。
“哈哈……”我们父女俩对视一下,会意地大笑起来。
游走在轻柔的时光中,最懂我的那个人,是我的爸爸。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写这道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题眼,审清题目。题目要求写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是父母亲人,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其他人。“最”有对比的意味,所以在写作时要有铺垫,可以先写一些人对“我”的不理解,再写“那个人”对“我”的理解。“懂”这里意为理解,偏向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心理、性格、志向、思想等的肯定、理解和欣赏。如写父母之爱、让自己感动的人等,就属于跑题。
文章写作的重点在于展现“那个人懂我”的过程,即要写在哪件事上最懂自己,哪个镜头最懂自己,要刻画出“那个人”的动作、请言等细节,让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起来。选材时要注意在“那个人”如何理解“我”上下功夫,如写“那个人”理解“我”的内心所想、所追求的梦想,显然要比写考试遇到挫折时“那个人”懂“我”的心情要深刻、独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棱(léng)镜
B.唱和(hé) 粗犷(guǎng) 贮(zhù)蓄 静谧(mì)
C.莅(lì)临 干涸(gù) 清洌(liè) 吝啬(sè)
D.澹澹(dàn) 竦(sǒng)峙 分歧(qí) 禅(chán)心
【答案】D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形声字、多音字的注音。A中“酝酿” (niàng) B中“唱和”( hè ) C中“干涸”( hé )
故答案为:D
【点评】读音容易读错的字一是看起来是形声字,但并非如此读。如“酝酿”的“酿”等。二是多音字,如“和”等。因此考生不要想所以然,应该平时注重积累,要多总结,才能形成记忆。
2.下面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获益非浅 呼朋引伴 喉咙 静默
B.停滞不前 不求甚解 揣磨 晴朗
C.蜂围蝶阵 花枝招展 尴尬 猝然
D.花团锦簇 熬有介事 恻隐 搓捻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A中”会议匪浅“ B中”揣摩“ D中“煞有介事”
故答案为:C
【点评】词语中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一是要靠平时多读、多总结和多积累。如“获益匪浅”就不会写成“获益非浅”。二是要根据字义去灵活掌握。如“揣摩”指 反复思考推求 ,跟“磨”无关。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庄子》《孟子》并称为“四书”。
B.《〈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她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庄子》属于道家著作。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常识的辨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生在平时学习古文或者现代文的时候,要对课下注释中作品作家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强化记忆。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正确使用的掌握能力。“津津有味"是一个褒义词,形容兴味特别浓厚。在D项中形容对自己的成就显然不合适。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原始意义很引申义,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不可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D.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的。
【答案】D
【知识点】拟人
【解析】【分析】A;拟人
C;拟人;
D;没有修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学习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借代、反语、反复等。
6.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光临指导的。
B.您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C.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
【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语言运用得体包括场合、对象等方面的要求,还要注意用语分寸.A项” 百忙中”不能说自己;C项中“改邪归正”语气过重;D项中“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不适用于“大会”这种场合。
故答案为:B
【点评】 语言得体就是是指言语、行动等恰如其分。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在具体辨析中要从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不同语体、交际目的、谦敬遣词等方面进行分析。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不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寄托和痴迷。
②古人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③阅读正是让人们在纷扰间寻求诗意栖息、找到心灵安慰的大门。
④古往今来,读书对个人品质修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当今流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A.①④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先通读语句,弄清楚逻辑关系。④为总起句,概述读书的作用。②⑤分别照应④中的“古”“今”。由①中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可知,①应紧跟在②⑤后。③是总结句,由此可以确定①在前,③在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二、名著导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进入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鲁迅曾自己做小书签,中间手书“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此提醒自己读书专心致志。刻苦的攻读为鲁迅日后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鲁迅读书的时候要上“对课”(即“对对子”,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一次,寿镜吾先生以“陷兽入阱下”为题让学生对课。从上下联词性相同的角度判断,你认为下列对得最好的一项是(  )
A.骑马去郊游 B.放牛归林中 C.童子进学堂 D.雪中寻腊梅
(2)鲁迅先生使用书签提高了读书效率,下面有几枚书签,如果你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勉励他(她)学习,你会选择哪一枚?请说明理由。
【答案】(1)B
(2)甲。理由:这枚书签是说成功的获得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砺,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知识点】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1)“陷”是动词,“兽”是名词,“入”是动词,“阱”是名词,“下”方位词。A“游”是动词。B“放牛归林中”这几个词分别是动词、名词、动词、名词、方位名词。C“童子”是名词。D“雪”是名词。故选B。
(2)这四个书签都符合题意,能从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书签上的名言分析即可。如选择乙。这枚书签上面写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学习必须勤奋刻苦。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故答案为:⑴B
⑵ 甲。理由:这枚书签是说成功的获得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磨砺,这和学习是相通的,所以我送给我的朋友,勉励他勤奋刻苦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⑵本题考查理解名言警句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名言警句的内容,然后就可以选择一枚并说明理由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不逾矩   
③人不堪其忧   
④不舍昼夜   
(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   ,   。”
②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4)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择善而从。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启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①“ 人不知而不愠 ” 译为: 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 愠 : 生气,恼怒 ②“ 不逾矩 ” 译为: 不越出规矩 。 逾矩 : 法度 ③“ 人不堪其忧 “ 译为: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 堪 : 能忍受 ④” 不舍昼夜 “ 译为: 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 舍 : 舍弃 。
⑵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 ①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类题目默写时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⑶ ① 重点词语: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翻译: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 重点词语: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能力。如:”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等等。
⑸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能力。从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上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即可。例如:①学习方法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② 为人处事上: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 意思是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启示我们 :1、要经常反省自我。2、与朋友相交要真诚、诚信。3、老师传授的知识要经常温习。
故答案为:⑴1、生气,恼怒2、法度3、能忍受4、舍弃
⑵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4、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 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⑷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择善而从。
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启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此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默写能力。题目中所涉及内容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⑶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理解文章内容,从中筛选出有关演变成现今成语的语句,加以整理即可。
⑸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启示的表达能力。作答本题需理解文章内容,在掌握其意思的基础上, 区分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结合实际生活来谈启示。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高山仰止   
②不能去云   
③没则已焉   
④人不知而不愠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案】(1)仰望,敬仰;离开;停止,消失;生气,恼恨
(2)①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3)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直译时要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时习”“罔”“殆”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诸生以时习礼其家”省略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从文章的文句我们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治学方法和胸怀。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分析原文语言很重要,疏通文意很重要。
故答案为:(1)仰望,敬仰;离开;停止,消失;生气,恼恨;(2)①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3)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①写视觉的:   。
②写听觉的:   。
③写味觉的:   。
④写触觉的:   。
(3)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4)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答案】(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光滑的石井栏
(3)①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4)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我”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知识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联想想象
【解析】【分析】⑴阅读文段内容,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趣味可推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是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油蛉在这里低唱……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是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的详写。因此 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内容和景物描写的掌握能力。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段内容,找到有关内容所在的位置,仔细比对确认,筛选出答案即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属于视觉描写; “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属于听觉描写;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属于味觉描写 ;“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属于触觉描写。
⑶此题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伏 “不能改成“停”, “伏”表现出黄蜂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停”字则表现不出肥胖的黄蜂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窜“表示一种方向感,表示在紧急情况下方向性的动作。写出了云雀速度快, 机灵轻捷 的飞向云霄里去了,而“飞 ”字表示 (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 ,不具备速度快又机灵轻捷的特性了。综上, 划线的字不能换为括号内的字。
⑷解答此题时结合关键语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把它拔起来”,从我对百草园的情感上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⑵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4、光滑的石井栏
⑶ ①不能换。“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换。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⑷ 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我”想找一块像人形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整理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所在的句子,在它前后筛取有用信息,有时也可用原文,一般都有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
⑶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来分析,先明确不能改,再分析理由,答题思路是:原词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换后会变成怎样。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和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姆的午餐
李荷卿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那件外套里面隐藏的竟然是一个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两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啪啪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有删改)
(1)文章最感人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进行概述。
(2)读文中画线句子“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结合上下文,揣摩露茜老师此刻的心理。
(3)露茜老师说“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她的自信来自哪里?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其性格特征是什么?
【答案】(1)汤姆代汤米受罚。
(2)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
(3)她的自信来自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她的自信来自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4)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从“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讲述了汤姆愿意替吃了他的午餐的汤米接受惩罚, 在木板一下,两下……打在汤姆背上 直至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感动了老师和所有同学。可以概括为:汤姆代汤米受罚。
⑵通过熟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理解露茜老师的心理,她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汤米那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上,更不忍心打在因维护弱小挺身而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汤姆身上,但是班级的规章制度又不允许她轻易改变,此时的她心里交战,但理智又告诉她必须怎么做, 因此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
⑶通过汤姆代汤米受罚的这件事和因这件事班级里同学们的表现,让露茜老师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心,团结,有责任感的班集体,增强了了她管理好班级的自信心,也断定“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 。
⑷通过熟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汤姆“ 是小说的主人公 。从汤姆的对话中“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可以看出此时的汤姆是个顽劣 、调皮、难以管教的孩子。但当露茜老师惩罚偷吃了汤姆午餐的虚弱干瘦的汤米时,汤姆又挺身而出代其受罚,体现了汤姆有担当,本性善良,有同情心的另一面的性格。
故答案为:⑴ 汤姆代汤米受罚。
⑵ 汤姆的挺身而出让她感动;惩罚汤姆这样有担当的孩子让她于心不忍;制定的班规不可轻易改变让她犹豫不决。
⑶ 她的自信来自这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孩子。(或:她的自信来自这个有爱心的、团结的班集体。)
⑷ 小说的主人公是汤姆。汤姆是一个顽劣而不失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孩子。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揣摩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及主体,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所在的段落,在它前后筛取有用信息加以概括,有时也可用原文,一般都有提示性的词语或句子。
⑷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五、默写
13.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   ?”
(3)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⑴⑵⑶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⑶句属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⑴⑵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⑴ 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回答。⑵ 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用”人不知⑶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回答。此类题目默写时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故答案为:⑴1、有朋自远方来2、不亦乐乎
⑵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
⑶1、博学而笃志2、切问而近思
【点评】⑴⑵⑶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六、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寒冷、悲凉的环境。
(2)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愁。
故答案为:(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结合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既可作答。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七、综合题
15.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教师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1)同学们要在班级门口张贴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请你根据具体内容,把这副对联补写完整,每空只填入一个表示数量的字。
上联:一支粉笔,   袖清风,启迪   秋智慧;
下联   尺讲台,四季沐雨,传递万世文明。
横批:   年树人
(2)班会举行前夕,退休的李老师接到了小明同学的电话,请你根据李老师的回答补写出小明所说的话。
小明:李老师,您好!我是小明。
李老师:是小明啊,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小明:①   。
李老师:哦,好啊,我一定会参加你们的活动的。
小明:②   。
李老师:好的,我会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赶到学校,到时见。
(3)同学们在班级活动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了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写上一句。
致数学老师:无论我们怎样加减乘除,都算不完您的无私奉献。
致历史老师:感谢您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纵览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
致语文老师:   。
【答案】(1)两;千;三;百
(2)我们班级要举行“献给老师的歌”主题班会,特别邀请您来参加;班会将于明天上午十点举行,到时我们在班里恭候您的光临
(3)诗词歌赋,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知识点】补写对联;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了对联的补充。对联中数量词填空,学生凭语感就应该能填空。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百年树人是常见的三个词语,难度不大。
(2)此题考查了口语的实际运用。要求事件表述简明,人物称谓得体。要点明邀请老师做什么,用恳请的语态。要求时间、地点表达准确简明,邀请语言表达得体。要说给老师时间和地点,态度一定要谦恭,用词要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3)此题考查了特殊语境写的语言拟写。留言要突出学科特点,表达符合情境要求。最好是与语文学科密不可分的词汇,像诗词歌赋、听说读写等词语。
故答案为:⑴两;千;三;百;
⑵我们班级要举行“献给老师的歌”主题班会,特别邀请您来参加;班会将于明天上午十点举行,到时我们在班里恭候您的光临;
⑶诗词歌赋,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关于得体,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文明用语,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⑶本题考查观点感受的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举出自己读某一本书的实例,来表述出阅读对自己的影响即可。
八、写作题
16.请以“最懂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最懂我的那个人
轻柔的时光告诉我,简单的呵护,最长久;平凡的陪伴,最心安;懂你的人,最温暖。最懂我的那个人,是我的爸爸。
“咣当!”刺耳的声音敲打着我的耳膜。糟糕,妈妈作为先进工作者的奖品——一只精美的茶杯被我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循声赶来,犀利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完了,完了,这次皮肉之苦怕是躲不过去了。”我暗暗发怵,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别怒,别怒!这个茶杯摔得好,清晨啪的一声响,整天日子顺当当,孩子是祝我们一天顺利呢!”危急时刻,“救火队长”爸爸来了。爸爸边说边向我使眼色,我心领神会“对呀,妈妈平时工作最认真,还将得到比这个更好的杯子。妈妈最大方,不会稀罕这一个杯子的,最好的奖品是下一个,对吧,妈妈?”“得了,净贫嘴。”妈妈无奈地摇摇头,“真拿你们父女俩没办法,一唱一和。”
“你要去干什么?”不要狡辩,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是知道的。快,老实交代!”爸爸这是把我当成“犯人”了。“我……”我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我准备给小伙伴送课外书!”
“课外书?拿来我看看!”爸爸的声音提高了很多,我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把书从背后拿出。
“《射雕英雄传》,听说过。”爸爸自言自语,“让我翻翻。”
天空还是那么晴朗,没起暴风雨,可以把呼吸调匀和一点了。
“这书不错。”好一会儿爸爸才想起我,将目光投向我,询问道,“你看过了?怎么样?”
“看过了,”我小声地回答道,“郭靖是个爱国英雄,非常棒!爸爸,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呢!”
“快说,是什么?”
“勤能补拙。”
“有这么大收获,看速本书值得!”
“爸爸,那我以后可以天天看课外书啦!”
“嗯,啊,那不行!”
爸爸的语气十分坚决,我的心猛地一沉。
“不过。你空余时间可以看。”
“OK,太好啦!爸爸最懂我的心思。”
“嘘——”爸爸将手指贴在唇上,小声说,“别让你妈妈听见,要不又……”我吐吐舌头,行了个遵命礼。
“哈哈……”我们父女俩对视一下,会意地大笑起来。
游走在轻柔的时光中,最懂我的那个人,是我的爸爸。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写这道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题眼,审清题目。题目要求写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是父母亲人,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其他人。“最”有对比的意味,所以在写作时要有铺垫,可以先写一些人对“我”的不理解,再写“那个人”对“我”的理解。“懂”这里意为理解,偏向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心理、性格、志向、思想等的肯定、理解和欣赏。如写父母之爱、让自己感动的人等,就属于跑题。
文章写作的重点在于展现“那个人懂我”的过程,即要写在哪件事上最懂自己,哪个镜头最懂自己,要刻画出“那个人”的动作、请言等细节,让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起来。选材时要注意在“那个人”如何理解“我”上下功夫,如写“那个人”理解“我”的内心所想、所追求的梦想,显然要比写考试遇到挫折时“那个人”懂“我”的心情要深刻、独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