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án)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芳菲(fěi)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草长莺飞(yīng) 窥见(kuī)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侵害(qīn) 逆温(yì) 数据(shù)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7.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8.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9.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10.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寓描写于说明之中,生动形象。
D.第②段第一句与这两句话在结构上形成总分关系。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差别 差异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3)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二、综合题
12.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1)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3)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
三、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为什么?
(4)画“【】”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5)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A.应为:翩然(piān) 、农谚(yàn);
B.应为:簌簌(sù)、 芳菲(fēi) ;
C.正确;
D.应为:风雪载途(zài)、逆温(nì)。
故答案为:C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A.应为:销声匿迹;
B.应为:冰雪融化;
C.应为:采集种子;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年年如是”的意思是“每年都像这样”。本句意在强调“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点评】考生首先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原意、引申义及比喻用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技巧性,即结合题目表达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成语的准确含义、感彩、特殊用法、使用范围、搭配特点、语法功能、语句的逻辑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筛选甄别。
4.【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D项是选择疑问句,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所以“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后面应该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加以积累。
5.【答案】D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对照原文就可知,由主到次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综合分析C级。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阅读区间,再加以仔细比对。
6.【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文章题目的妙处,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大自然的语言;节气
【解析】【分析】A项是经度差异;
B项是古今差异;
D项是高下差异。
故答案为:C
【点评】纬度差异就是因为纬度不同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低纬热,高纬寒冷。以热量为基础。
经度差异是因为经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同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降水递减。以水分为基础。
8.【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C项既然说读者熟悉了,何必又举常见例子。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
9.【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10.【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句中“好像”一词在此处构不成打比方。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
11.【答案】(1)A( 差异 ) B( 差别 )
(2)D
(3)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语段说明的中心是“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把握。
12.【答案】(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知识点】广告标语;衔接仿写;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1)开场白要围绕主题活动,运用得体的语言,营造会场气氛,调动听者情绪为目的,使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答题格式一般为:称谓+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语。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类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的句式、修辞、内容一致。观察例句可知,只要仿写句式与例句一致即可。
(3)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本题是根据诗句猜季节,要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对应出季节。①句中“荷花”代表夏天。②句中的“杏花雨”“杨柳风”都代表春天。③句中“草枯”代表冬天。④句中的“枫林”“霜叶”代表秋天。
(4)宣传标语是为达到宣传目的而写的富有鼓动性、警示性或号召力的文字形式,语言简洁精炼。此题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活动的内容和主题。示例: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关爱地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美丽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故答案为:(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点评】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13.【答案】(1)举例子和作比较。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3)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4)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5)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写出了纬度的差异。
【知识点】把握说明顺序;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举例子;作比较
【解析】【分析】(1)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要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要迟若干天,从而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能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内容,一般情况下,说明内容会在题目或是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内容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结合第二段内容“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回答即可。
(4)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选文主要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这四个词语,可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所以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5)本题考查应用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高下的差异,导致山上的春天要比山下的春天来得迟。因为南北纬度的差异,导致北方的春天比南方的春天来得晚。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1)举例子和作比较。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3)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4)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5)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写出了纬度的差异。
【点评】这一选段出自《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是一种逻辑顺序。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4.【答案】(1)做比较;纳木错湖湖水上涨了很多
(2)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3)C
(4)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植树种草、关注气候,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家园”的意义与重要性;每天上学、上班骑自行车,尽量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将垃圾分类等。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角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án)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芳菲(fěi)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草长莺飞(yīng) 窥见(kuī)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侵害(qīn) 逆温(yì) 数据(shù)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A.应为:翩然(piān) 、农谚(yàn);
B.应为:簌簌(sù)、 芳菲(fēi) ;
C.正确;
D.应为:风雪载途(zài)、逆温(nì)。
故答案为:C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A.应为:销声匿迹;
B.应为:冰雪融化;
C.应为:采集种子;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3.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花开的胜景,让人在艺术品中感受花香鸟语的氛围。
B.寒冬腊月,屋外衰草连天,大兴西甜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百年风雨回眸,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答案】D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年年如是”的意思是“每年都像这样”。本句意在强调“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点评】考生首先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原意、引申义及比喻用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技巧性,即结合题目表达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成语的准确含义、感彩、特殊用法、使用范围、搭配特点、语法功能、语句的逻辑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筛选甄别。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D项是选择疑问句,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所以“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后面应该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加以积累。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案】D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对照原文就可知,由主到次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综合分析C级。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阅读区间,再加以仔细比对。
6.《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
故答案为:C
【点评】理解文章题目的妙处,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全文,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7.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大自然的语言;节气
【解析】【分析】A项是经度差异;
B项是古今差异;
D项是高下差异。
故答案为:C
【点评】纬度差异就是因为纬度不同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低纬热,高纬寒冷。以热量为基础。
经度差异是因为经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同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降水递减。以水分为基础。
8.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C项既然说读者熟悉了,何必又举常见例子。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
9.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10.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寓描写于说明之中,生动形象。
D.第②段第一句与这两句话在结构上形成总分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句中“好像”一词在此处构不成打比方。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差别 差异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3)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答案】(1)A( 差异 ) B( 差别 )
(2)D
(3)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语段说明的中心是“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把握。
二、综合题
12.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1)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3)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
【答案】(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知识点】广告标语;衔接仿写;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1)开场白要围绕主题活动,运用得体的语言,营造会场气氛,调动听者情绪为目的,使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答题格式一般为:称谓+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语。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类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的句式、修辞、内容一致。观察例句可知,只要仿写句式与例句一致即可。
(3)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本题是根据诗句猜季节,要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对应出季节。①句中“荷花”代表夏天。②句中的“杏花雨”“杨柳风”都代表春天。③句中“草枯”代表冬天。④句中的“枫林”“霜叶”代表秋天。
(4)宣传标语是为达到宣传目的而写的富有鼓动性、警示性或号召力的文字形式,语言简洁精炼。此题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活动的内容和主题。示例: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关爱地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美丽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故答案为:(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点评】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三、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为什么?
(4)画“【】”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5)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答案】(1)举例子和作比较。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3)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4)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5)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写出了纬度的差异。
【知识点】把握说明顺序;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举例子;作比较
【解析】【分析】(1)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要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要迟若干天,从而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能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内容,一般情况下,说明内容会在题目或是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内容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结合第二段内容“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回答即可。
(4)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选文主要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这四个词语,可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所以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
(5)本题考查应用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高下的差异,导致山上的春天要比山下的春天来得迟。因为南北纬度的差异,导致北方的春天比南方的春天来得晚。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1)举例子和作比较。
(2)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3)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4)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5)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写出了纬度的差异。
【点评】这一选段出自《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是一种逻辑顺序。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答案】(1)做比较;纳木错湖湖水上涨了很多
(2)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3)C
(4)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植树种草、关注气候,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家园”的意义与重要性;每天上学、上班骑自行车,尽量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将垃圾分类等。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角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