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文档属性

名称 雷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0:46:1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雷雨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雷雨》一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雷雨》的标题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意义。说明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之夜,也预示着三十年代沉闷的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B.《雷雨》戏剧结构极为紧凑。课本节选部分巧妙地采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吸引着读者与观众。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冲突。《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D.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因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虚伪冷酷是其本性,对鲁侍萍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妇女只会始乱终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元杂剧中一般有旦、末、净等角色,《窦娥冤》 中窦娥这一角色被称为“正末”。
B.《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C.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归隐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成为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B.《窦娥冤》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元杂剧中一般有旦、末、净等角色,《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
C.《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作品。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造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D.《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屈原》等。
B.《雷雨》这部剧揭示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矛盾,主要人物有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鲁侍萍。
C.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D.戏剧按题材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如《雷雨》),历史剧(如《王昭君》)。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剧本的体例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论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也有五折六折的也有两个楔子的。
B.戏剧三要素为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C.范晔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班固的《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D.《雷雨》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用“雷雨”这个标题形象地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其中《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B.按照内容性质,戏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雷雨》属于多幕剧。
C.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D.词又称“曲子词”“诗余”,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情感婉转缠绵,刻画精细,如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蝶恋花》等。
7.(2020高一下·大庆期中)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A.表示解释 表示说明 表示中断 表示转折
B.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递进
C.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转换
D.表示递进 表示转换 表示中断 表示延续
8.下列常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他的处女作《雷雨》是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成的。
B.他陆续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闻名中外的优秀剧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写了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和《屈原》。
C.《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D.四幕话剧《雷雨》中的周冲,是一个受过“五四”以来新思潮影响的,和鲁大海一样的革命青年。
9.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烦燥 汗涔涔 贤惠 惊愕 B.窟窿 半响 纪念 弥补
C.谛听 松弛 斡旋 脉膊 D.昧心 混帐 敲诈 伺候
10.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无锡(xī) 大堤(tī)赐福(chì)
B.涔涔(cén) 遥岑(cén)妗子(jìn)
C.伺候(cì) 窥伺(cì)嗣位(shì)
D.谛听(tì)缔结 (dì)蒂固(dì)
11.课文一开始有这样的话“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段场景说明了什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增强舞台气氛。
C.加强戏剧的真实感。
D.暗示雷雨即将来临,有点题作用。
12.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只小黄狗在网络上 蹿红,因为它不仅没有把奄奄一息的鱼当食物叼走,还不停地用嘴撩水往鱼身上泼,帮它争取时间,小黄狗的慈悲心令无数人动容。
②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创造的辉煌令西方各国望其项背。
③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到处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和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
④在台湾花莲地震救灾期间,蔡英文却不顾民众生死,连篇累牍地发表让人生厌的不刊之论,遭到海内外华人的挞伐。
⑤婚姻走得越久,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就越重要。
⑥航天员们以无所不为的勇气,攻坚克难,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困不能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经常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古村落的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与重门窄窗的建筑。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蘩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原因之一。
D.为配合“厕所革命”,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加强对景区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整治不文明旅游顽疾,有效引领景区的服务水平。
15.《雷雨》中用了许多巧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儿四凤做佣人的这一家正是侍萍三十年前做佣人的那一家。
B.侍萍当年曾爱过周家公子周朴园,四凤又爱上了周家的一又一代公子周冲。
C.鲁大海带领工人斗争的酱家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
D.四凤所爱的周家公子正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
16.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
17.《雷雨》是本质的矛盾冲突是哪两项(  )
A.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B.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C.周朴园同繁漪——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
D.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18.鲁侍萍反驳周朴园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面上她是在否定自己,实际上是(  )
A.揭露周的隐私,揭穿周的虚伪
B.以此来报复周朴园,解心头之恨。
C.澄清自己,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D.进一步试探周的真实意图以及其真正感情。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对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备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20.对下面各项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亲戚,别骗人了。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了。
C.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认识我?
21.下面的句子排序最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
①言简意深的语言,可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②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③它从生活中来,但经过了作者的提炼和加工。
④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应精炼。
⑤例如《雷雨》里有一段对话,通过一“嗯”一“哦”,生动地表现了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
A.②③①④⑤ B.②④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②⑤①
2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周公馆里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B.为了娶那位名门望族的小姐,你们逼着我们母子俩离开周家。
C.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结局的“元凶”,因此《雷雨》的批判矛头也直指周朴园这个罪魁祸首。
D.戏剧是一门美轮美奂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场景的构建、变幻,音乐、舞美的巧妙配合上.
23.与下面这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就是要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作的条件__________”
A.究竟是同意不同意? B.究竟是许可不许可?
C.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D.究竟是赞成不赞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曹禺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手稿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写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曹禺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般地感受到了,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是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曹禺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在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真相,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了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直接引用曹禺的手稿和序言,表现了天才的曹禺和天才的作品《雷雨》的创作过程,使得文章更真实可感。叙述中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曹禺。
B.曹禺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个人的敏感和生活境遇,创作经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这些是曹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C.“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说明曹禺仅仅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
D.文章是《曹禺传》的选段,选取了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这一横断面,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作为作家的曹禺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精神上的迷茫。
(3)曹禺创作《雷雨》历经大约5年的“痛苦折磨”。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他在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历程。
三、古代诗歌阅读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释】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2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释】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征,北定中原。
E.作者虽有意向皇帝陈情,但认识到自己并非大手笔,担心倾诉有所不尽。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2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传
田本相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 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 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 序》贯穿的一个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节选自田本相同名作品)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创作《雷雨》之前,曹禺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并且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
B.文本第二段大量使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和苦闷的情绪。
C.《雷雨 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秘密”:曹禺天才般地领悟到了戏剧创作的规律。
D.压抑的情感成为曹禺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动力,《雷雨》文本创作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宣泄。
(2)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一经发表,名动天下。请结合文本,概括曹禺创作《雷雨》前后的情感变化历程。
(3)曹禺说,他并不清楚《雷雨》的创作目的,只是凭着感情的驱动完成:“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则是创作前有明显目的性,主题鲜明,如《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你更欣赏哪种创作方式?请简述理由。
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戏剧欣赏,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弄清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中涉及多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实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实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戏剧欣赏,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环境、人物的动作及心理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他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戏剧欣赏,还要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第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第二,要揣摩人物的语言;第三,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
D.我们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外部动作。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发展的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最后还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五、语言表达
29.阅读观众对《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雷雨》的评论,为张艺谋提几点建议。(不超过50字)
观众甲评论《满城尽带黄金甲》:你们这是取了《雷雨》的糟粕,舍了精华。《雷雨》的精华是它的时代背景,糟粕就是它太像戏了。
观众乙评论《满城尽带黄金甲》:模仿《雷雨》而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创作,而电影能否创造出一百多分钟的精彩,就要看“巨人”的肩膀能否托起一个坚实的故事。
观众丙评论《雷雨》:《雷雨》戏剧冲突非常强烈,人物形象丰满,有古希腊悲剧的影子。最重要的是《雷雨》有思想,是时代和个人性格的双重悲剧。
30.下面这则文字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曹禺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雷雨》《北京人》《龙须沟》等。②他的作品《雷雨》曾经多次被各大院团用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引起轰动。③2019年10月19日,《雷雨》在济南的演出落幕后,仍有不少观众给主办方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④《雷雨》何以久演不衰 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们的成功演绎。⑤“《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曹禺研究者田本相说。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让《雷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一直传承下去。
31.请运用与示例相似的表达形式,写三则课文评价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归去来兮辞》   
《逍遥游》   
《陈情表》   
32.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1)《祥林嫂》 (原作鲁迅《祝福》) 演出:高二(1)班
2)《雷雨》 (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8)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祥林嫂》和《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这样一段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33.学校成立了若干学生社团,请你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成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看我非我 常向秋山 谁就像谁 留住秋水
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 现出庐山 又驱春色
旧丰神 入毫端 寻妙句
谁装谁 真面目 我看我
①戏剧社:   
②文学社:   
③摄影小组:   
34.下面是《雷雨》中部分语句修改情况对照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修改的好处。
  原文 改文 修改的好处
①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②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35.对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于这一点,作者本人也从不隐讳:“我是一个忘恩的奴仆,一缕一缕地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织成了自己丑陋的衣服,而否认这些褪了色的金丝也还是主人家的。”
②而这一伟大的剧作,与古希腊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③这便是创作者为其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使其中国化了的产物。
④正如曹禺自己所说的那样,《雷雨》在继承了古希腊悲剧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改造与发展。
⑤《雷雨》是现代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葩,无论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是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剧作家难以企及的。
A.⑤②④①③ B.④③②①⑤ C.⑤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⑤②
六、名著阅读
36.填空题
(1)曹禺认为《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
(2)“他现在跟你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中的“他”是《雷雨》中的   。
37.名著填空
(1)四幕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的作品。
(2)《雷雨》中,   给了鲁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作为补偿”表现他急于想用金钱来解除鲁侍萍对他的名望地位造成的威胁。
(3)“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愤激之语表现了   对黑暗的不公平的世道的诅咒和反抗。
(4)《雷雨》中的一句表白:“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是对   虚伪、懦弱性格的最好诠释。
(5)在《雷雨》中,作家塑造的最“雷雨”式的人物形象是   。
38.阅读有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雷雨》的介绍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是周朴园的台词,《雷雨》原著注明此时周朴园的语气是“冷冷地”,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雷雨》周朴园的语气是“高昂地”。
在侍萍与周萍见面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雷雨》增设了“周萍跪下来让侍萍抚摸差点相认”的情节。
(1)你认为说“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时,周朴园的语气是该“冷冷地”还是“高昂地”?为什么?
(2)增设“周萍跪下来让侍萍抚摸差点相认”的情节,这样处理好不好?为什么?
39.填空。
(1)《雷雨》反映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与以   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们之间的矛盾,与以   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2)《雷雨》中的   既有封建旧式思想又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式思潮,果敢而阴鸷,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
(3)《茶馆》以北京的   为中心场景,它实际是旧北平、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4)《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一个一心想当良民的王利发,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   ,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常四爷。
40.下面三个题目与《三国演义》《雷雨》《边城》文学名著有关。请从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情节(煮酒论英雄除外),讲述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语言生动。
(2)请从《三国演义》或《雷雨》《边城》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请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我认为(人物名字)是个   的人。理由是:——   
(3)请从《三国演义》或《雷雨》或《边城》中任选一个人物,表达你对该人物的同情或是赞美。请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我同情(赞美)(人物名字)。他(她)的(性格、品行、命运——)太值得同情(赞美)了!
4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42.潜台词是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所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是以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话里有音,言外有意。以下关于标号处潜台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周朴园 (惊愕)什么?鲁侍萍 她没有死。⑤
A.①明知故问 ②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 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 ④想赎罪吗 ⑤你打算怎么办
B.①闲得无聊 ②纯属胡说八道 ③不会求你的 ④她没有死 ⑤她就在你面前
C.①不关你的事 ②从何谈起呢 ③恨死你了 ④她很坚强 ⑤她又回来了
D.①能谈点别的吗 ②那是以前的事了 ③假慈悲 ④活得很好 ⑤她会找你的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43.下面是《雷雨》中的一部分台词: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是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萍 (失色)爸!
(1)“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体现了鲁侍萍怎样的思想。
(2)你如何理解划线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3)上面画虚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44.阅读《雷雨》选段,完成题目。
雷雨(选段)
曹禺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周朴囡面前)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四凤看蘩漪,不说话。
蘩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蘩漪
(忙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蘩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蘩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蘩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蘩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蘩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蘩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
爸!我周朴园“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周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蘩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周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1)这场戏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这场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3)选段中蘩漪最后说的话和括号里的文字反映了她复杂的心理,试简要分析。
(4)请简要写出蘩漪面对周朴园逼自己喝药时前后态度的变化,并说明这一事件反映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点。
八、微写作
45.有人说周朴园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资本家,有人说周朴园是一个思念旧情的男人。请你用三百字左右写写对周朴园的评价,要结合课文,有理有据。
九、句子默写
4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2)《雨霖铃》(柳永)中的“    ,   ”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4)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借菊花表达自己因思念而消瘦的语句是:    ,   ,   。
(5)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   。
(6)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   ,……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雷雨》一剧判断。D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表述绝对化。怀念有真心的成分,较为复杂。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年轻时的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贤慧体贴,周朴园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是初恋;更何况侍萍是在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后,主要是被父母逼走的;再加上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常让他回忆昔日与侍萍相处的日子。不过,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2.【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古文化文学常识识记情况。对于古文化文学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A项,元杂剧中女主角是“正旦”,男主角才是“正末”。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3.【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错误,应该是“正旦”。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5.【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所以选C。
6.【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C律诗除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外,首联、尾联不作要求。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7.【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了解破折号的一般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然后结合语境逐项分析作出判断。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这是周朴园对鲁侍萍说的话,此时的周朴园企图用感情软化鲁侍萍,“四月十八日”是对“生日”的解释,破折号起解释作用。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是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话,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此处破折号表示说明。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这是鲁大海对周朴园说的话,鲁大海非常气愤,情绪冲动,吃出破折号表示中断,意思是还有很多话要说却由于气愤一时不知该怎么表达。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是鲁侍萍对周萍说的话,做母亲多么想让眼前的儿子周萍喊一声“妈妈”,“我是你的------- ”的潜台词是想说:“我是你的妈”。妈字就要脱口而出,她又再一次抑制住自己感情,马上改成“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亲生母子,侍萍想说出实情,但知道周萍不会承认这个母亲,只好欲言又止,此处破折号表示转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8.【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主要考查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联系课本所学内容,同时要注意细节,逐项进行排除。本题
B项,《屈原》是郭沫若的剧作;
C项,“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表述错误,应该是“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D项,“周冲是和鲁大海一样的革命青年”表述错误,有拔高之嫌,周冲是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中有反抗精神的,有进步、民主思想的青年,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9.【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书写字形的能力。考生首先应做到书写规范,清楚工整,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摆放合理,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本题
A项,“烦燥”书写错误,应改为“烦躁”;
B项,“半响” 书写错误,应改为“半晌”;
C项,“脉膊” 书写错误,应改为“脉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10.【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A项,赐福(cì),大堤(dī);
C项,窥伺(sì),嗣位(sì);
D项,谛听(dì)。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11.【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这是一段 “舞台说明”,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为话剧《雷雨》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舞台气氛,烘托悲剧色彩。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C项,“加强戏剧的真实感”错误,此处的场景属于环境描写,不具备该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扩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12.【答案】D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雷雨
【解析】破折号的作用有:语义转换,声音延长,话未说完,表示差说等。此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1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奄奄一息: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用来形容将死的鱼,使用正确。②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这里应用“难以望其项背”,使用错误。③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这里用来形容店铺,使用正确。④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这里望文生义,且感彩不当,使用错误。⑤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这里指精神上相当,使用正确。⑥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用在这里感彩不当。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14.【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
B项,并列不当,“妇孺及孩童”“孺”就是“孩童”。
C项,结构混乱,“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应拆成两句话,“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或者“是……所产生的恶果”。
D项,搭配不当,应把“引领”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15.【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理解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A项,“女儿四凤做佣人的这一家正是侍萍三十年前做佣人的那一家”中侍萍和四凤同在一家做过佣人,合乎情理,又给人意外之感,“正是”揭示了前后两个事件的联系,属于“巧合”。
B项,“侍萍当年曾爱过周家公子周朴园,四凤又爱上了周家的一又一代公子周冲”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不属于“巧合”。
C项,“鲁大海带领工人斗争的酱家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中“鲁大海带领工人反对资本家周朴园”与“周朴园是他的亲生父亲”两个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用“恰好是”关联起来,属于“巧合”。
D项,“四凤所爱的周家公子正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中“四风爱上周家公子周萍”与“周萍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两个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正是”一词,明确了“巧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和理解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明确手法要求及特点,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是一种常用的情节安排技巧,所谓“巧”,是指情节结构的巧妙和完美。它既要“出人意外”,引人入胜,又要“入人意中”,合乎情理,做到巧在理中,这里要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16.【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D项,“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说法错误。表示话题转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17.【答案】A,D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能力。《雷雨》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剧本中错综复杂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蘩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蘩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蘩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蘩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但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主要情节,找出主要人物,归纳剧本的矛盾冲突。《雷雨》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18.【答案】A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三十年前在周家做仆人的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大门,怀抱着奄奄一息的鲁大海,委屈无助、低三下四,鲁侍萍是心怀怨怒的。现在周朴园却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周朴园故意躲躲闪闪,回避事实,虚伪狡诈;鲁侍萍反驳周朴园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句话是有双重意义的,表面上鲁侍萍是在否定自己,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周朴园的不满、对周朴园的斥责,意在揭露周朴园的隐私,揭穿周朴园的虚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19.【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学生选出“全都不恰当的一项”,①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符合语境。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感彩不当,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
③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符合语境。
④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
⑤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0.【答案】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戏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句子含义题,先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及陈述内容,理解其表层意;然后分析把握句子特征,比如关键词语、使用修辞等;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揣摩其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①的潜台词是: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②的潜台词是: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
③的潜台词是: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④的潜台词是: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指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
21.【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排序题大致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解答:首先找中心句,其次找出首尾句,再根据语言外部信息,诸如上下句首尾衔接语、指示代词、关联词语、逻辑联系等进行分群归类,最后综合审视,确定排列顺序。本题是围绕戏剧中人物的语言阐述的,④为中心句;③句中“它”紧承④;②在内容上与③相连;⑤是举例,①是对⑤的解释。排列顺序为④③②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22.【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A项,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B项,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C项,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D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的美好漂亮。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3.【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得体能力。这是考查课文中的句子衔接,要求学生能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要考虑说话人的身份。“我就是要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作的条件__________”
这是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对资本家周朴园说的话,鲁大海是下层劳动人民代表,“答应”是口语,表示应允、允许,与人物身份、地位等谈判的口语环境很恰当。“同意”“许可”“赞成”是书面语,不合人物身份,应该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4.【答案】(1)D
(2)C
(3)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
【知识点】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传记;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D项,“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故选D。
(2)C项,“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错,原文第四段主要是说曹禺敏感地分辨出“魔鬼”“不幸者”,从而引发他的情绪,推动他的创作。他不是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故选C。
(3)结合“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等分析,主要从19岁前,大约19岁时,19岁至23岁等角度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1)D;(2)C;
(3)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25.【答案】(1)C
(2)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错误,应为“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故选C。
(2)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解读分析,从内容看,“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中“惊雷”“急雨”渲染紧张险恶的气氛,结合后文的“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可见此联有暗示动乱的时局的作用;从结构和手法看,写景是为抒情服务,前面写险恶紧张之景,后面抒发担忧时局、忧国忧民之情,此景为抒情作铺垫。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26.【答案】(1)C;D
(2)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分析不当,应为“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D.“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征,北定中原”说法错误,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景的作用。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渲染了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同时也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故答案为:⑴CD;
⑵ 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27.【答案】(1)B
(2)①在萌生写作的想法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写《雷雨》之前,引发情感喷流。③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3)①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②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知识点】传记;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说法错误。第二自然段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曹禺苦闷、彷徨而找不到宣泄途径的心情比作“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这主要是写曹禺情绪上没有找到出口因而苦闷压抑的状态,并不是表现他“困苦的生活环境”。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中,根据曹禺的手稿“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可见,在萌生写戏的想法之间,曹禺经历过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但依然感觉苦闷彷徨,内心的“干亢燠闷”找不到宣泄的途径,无法排遣。根据曹禺手稿中的“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以及作者的话“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可见在写作《雷雨》之前,曹禺的所见所闻使他愤怒、同情、落泪,而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引发了情感喷流,“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而写作《雷雨》之后,“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可见,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无论欣赏哪种创作方式均可。如果更欣赏曹禺这种只凭感情驱动的创作方式,可以总结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点,并且举例证明。只凭感情驱动的创作,往往自然天成,激情澎湃,作品中有鲜活的感情在流动,容易感染读者。这种创作方式不讲究刻意地为某个主题而写作,只随着作家感情的流动而书写胸中块垒。郭沫若的《女神》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作品在创作前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倾向性,但作家心灵上的苦闷使作家的感情在作品中激荡,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事物的本能情感判断,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如果更欣赏第二种创作方式,就要指出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在创作前就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知道自己想些什么、为什么而写、想从中表达些什么;他们往往是“胸有成竹”后再进行创作,他们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在萌生写作的想法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写《雷雨》之前,引发情感喷流。③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⑶ ①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②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其次,要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最后,要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和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要分点陈述理由;再次,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28.【答案】(1)B
(2)D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本题中,原文第一段说“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所以B项把“戏剧文学”应改为“戏剧”,此处偷换概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本题中,
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错,原文第三段是“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B项,表述不全面,除了“舞台说明”,从第三段来看,还有“人物语言”;
C项,从第三段来看,“内部”与“外部”互调。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D项,“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另外”应为“其次”,选项把三者顺序颠倒了。原文第四段是“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故选D。
故答案为:⑴;B⑵D;⑶D;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9.【答案】1)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2)内容要充实;3)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读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读题干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观众甲认为“《雷雨》的精华是它的时代背景”,可建议“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观众乙认为“电影能否创造出一百多分钟的精彩,就要看‘巨人’的肩膀能否托起一个坚实的故事”,可建议“内容要充实”;观众丙认为“《雷雨》戏剧冲突非常强烈,人物形象丰满,有古希腊悲剧的影子”,可建议“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故答案为:1)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2)内容要充实;3)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30.【答案】序号:①;修改为: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
序号:③;修改为:“垂询”改为“询问”。
序号:④;修改为:将“小说”改为“话剧”。
序号:⑤;修改为:将句号(。)移到后引号(“”)前。
序号:⑥;修改为:删去“目前”。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得体;成分残缺或赘余;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以及准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另外,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答题时,先写出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进行修改。
本题,第①句,文化常识记忆错误,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因为《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④文学常识识记错误,《雷雨》不是小说,是话剧。
第③句,词语使用不得体。“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不能用于观众与主办方之间,应把“垂询”改为“询问”。
第⑤句,标点符号错误。将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里面。
第⑥句,成分赘余。“目前当务之急”重复,可删去“目前”一词。
故答案为:序号:①;修改为: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
序号:③;修改为:“垂询”改为“询问”。
序号:④;修改为:将“小说”改为“话剧”。
序号:⑤;修改为:将句号(。)移到后引号(“”)前。
序号:⑥;修改为:删去“目前”。
【点评】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以及准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31.【答案】不为五斗折腰归去,只求半生竹菊来兮;大鹏抟飞扶摇羊角,高志自当平心逍遥;百年清名怎承新朝,万古孝心永诉真情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完成此类试题要平时多积累,培养文学功底,培养文本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特别熟悉,了解课文的特点、主旨、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归去来兮辞》抓住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回归田园的喜悦和闲适。所写句子要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情操等。《逍遥游》一课要抓住大鹏形象的特点意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雷雨
一、选择题
1.下面对《雷雨》一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雷雨》的标题既是写实的,又有象征意义。说明故事发生在雷雨交加之夜,也预示着三十年代沉闷的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B.《雷雨》戏剧结构极为紧凑。课本节选部分巧妙地采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深深吸引着读者与观众。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冲突。《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D.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因为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虚伪冷酷是其本性,对鲁侍萍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妇女只会始乱终弃。
【答案】D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雷雨》一剧判断。D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可能是真心的”表述绝对化。怀念有真心的成分,较为复杂。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周朴园对30年前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因为年轻时的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贤慧体贴,周朴园对她的爱是真诚的,是初恋;更何况侍萍是在为周朴园生下两个儿子后,主要是被父母逼走的;再加上周朴园的婚姻并不幸福,常让他回忆昔日与侍萍相处的日子。不过,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元杂剧中一般有旦、末、净等角色,《窦娥冤》 中窦娥这一角色被称为“正末”。
B.《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C.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归隐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成为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古文化文学常识识记情况。对于古文化文学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A项,元杂剧中女主角是“正旦”,男主角才是“正末”。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B.《窦娥冤》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元杂剧中一般有旦、末、净等角色,《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
C.《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作品。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造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D.《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错误,应该是“正旦”。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屈原》等。
B.《雷雨》这部剧揭示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矛盾,主要人物有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鲁侍萍。
C.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D.戏剧按题材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如《雷雨》),历史剧(如《王昭君》)。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剧本的体例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论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也有五折六折的也有两个楔子的。
B.戏剧三要素为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C.范晔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班固的《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D.《雷雨》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用“雷雨”这个标题形象地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所以选C。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其中《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B.按照内容性质,戏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雷雨》属于多幕剧。
C.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D.词又称“曲子词”“诗余”,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情感婉转缠绵,刻画精细,如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蝶恋花》等。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C律诗除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外,首联、尾联不作要求。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等等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7.(2020高一下·大庆期中)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A.表示解释 表示说明 表示中断 表示转折
B.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递进
C.表示说明 表示解释 表示中断 表示转换
D.表示递进 表示转换 表示中断 表示延续
【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了解破折号的一般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然后结合语境逐项分析作出判断。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这是周朴园对鲁侍萍说的话,此时的周朴园企图用感情软化鲁侍萍,“四月十八日”是对“生日”的解释,破折号起解释作用。②“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这是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话,前后句是因果关系,此处破折号表示说明。③“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这是鲁大海对周朴园说的话,鲁大海非常气愤,情绪冲动,吃出破折号表示中断,意思是还有很多话要说却由于气愤一时不知该怎么表达。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是鲁侍萍对周萍说的话,做母亲多么想让眼前的儿子周萍喊一声“妈妈”,“我是你的------- ”的潜台词是想说:“我是你的妈”。妈字就要脱口而出,她又再一次抑制住自己感情,马上改成“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亲生母子,侍萍想说出实情,但知道周萍不会承认这个母亲,只好欲言又止,此处破折号表示转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8.下列常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他的处女作《雷雨》是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成的。
B.他陆续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闻名中外的优秀剧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写了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和《屈原》。
C.《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D.四幕话剧《雷雨》中的周冲,是一个受过“五四”以来新思潮影响的,和鲁大海一样的革命青年。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主要考查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联系课本所学内容,同时要注意细节,逐项进行排除。本题
B项,《屈原》是郭沫若的剧作;
C项,“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表述错误,应该是“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D项,“周冲是和鲁大海一样的革命青年”表述错误,有拔高之嫌,周冲是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中有反抗精神的,有进步、民主思想的青年,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9.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烦燥 汗涔涔 贤惠 惊愕 B.窟窿 半响 纪念 弥补
C.谛听 松弛 斡旋 脉膊 D.昧心 混帐 敲诈 伺候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书写字形的能力。考生首先应做到书写规范,清楚工整,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摆放合理,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本题
A项,“烦燥”书写错误,应改为“烦躁”;
B项,“半响” 书写错误,应改为“半晌”;
C项,“脉膊” 书写错误,应改为“脉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10.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无锡(xī) 大堤(tī)赐福(chì)
B.涔涔(cén) 遥岑(cén)妗子(jìn)
C.伺候(cì) 窥伺(cì)嗣位(shì)
D.谛听(tì)缔结 (dì)蒂固(dì)
【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A项,赐福(cì),大堤(dī);
C项,窥伺(sì),嗣位(sì);
D项,谛听(dì)。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11.课文一开始有这样的话“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段场景说明了什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增强舞台气氛。
C.加强戏剧的真实感。
D.暗示雷雨即将来临,有点题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这是一段 “舞台说明”,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为话剧《雷雨》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舞台气氛,烘托悲剧色彩。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C项,“加强戏剧的真实感”错误,此处的场景属于环境描写,不具备该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扩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12.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雷雨
【解析】破折号的作用有:语义转换,声音延长,话未说完,表示差说等。此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只小黄狗在网络上 蹿红,因为它不仅没有把奄奄一息的鱼当食物叼走,还不停地用嘴撩水往鱼身上泼,帮它争取时间,小黄狗的慈悲心令无数人动容。
②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创造的辉煌令西方各国望其项背。
③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到处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和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
④在台湾花莲地震救灾期间,蔡英文却不顾民众生死,连篇累牍地发表让人生厌的不刊之论,遭到海内外华人的挞伐。
⑤婚姻走得越久,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就越重要。
⑥航天员们以无所不为的勇气,攻坚克难,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奄奄一息: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用来形容将死的鱼,使用正确。②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这里应用“难以望其项背”,使用错误。③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这里用来形容店铺,使用正确。④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这里望文生义,且感彩不当,使用错误。⑤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这里指精神上相当,使用正确。⑥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用在这里感彩不当。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困不能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经常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古村落的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与重门窄窗的建筑。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蘩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原因之一。
D.为配合“厕所革命”,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加强对景区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整治不文明旅游顽疾,有效引领景区的服务水平。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
B项,并列不当,“妇孺及孩童”“孺”就是“孩童”。
C项,结构混乱,“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应拆成两句话,“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或者“是……所产生的恶果”。
D项,搭配不当,应把“引领”改为“提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15.《雷雨》中用了许多巧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儿四凤做佣人的这一家正是侍萍三十年前做佣人的那一家。
B.侍萍当年曾爱过周家公子周朴园,四凤又爱上了周家的一又一代公子周冲。
C.鲁大海带领工人斗争的酱家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
D.四凤所爱的周家公子正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
【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理解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A项,“女儿四凤做佣人的这一家正是侍萍三十年前做佣人的那一家”中侍萍和四凤同在一家做过佣人,合乎情理,又给人意外之感,“正是”揭示了前后两个事件的联系,属于“巧合”。
B项,“侍萍当年曾爱过周家公子周朴园,四凤又爱上了周家的一又一代公子周冲”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不属于“巧合”。
C项,“鲁大海带领工人斗争的酱家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中“鲁大海带领工人反对资本家周朴园”与“周朴园是他的亲生父亲”两个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用“恰好是”关联起来,属于“巧合”。
D项,“四凤所爱的周家公子正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中“四风爱上周家公子周萍”与“周萍是她的同母异父的哥哥”两个事件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正是”一词,明确了“巧合”的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和理解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明确手法要求及特点,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是一种常用的情节安排技巧,所谓“巧”,是指情节结构的巧妙和完美。它既要“出人意外”,引人入胜,又要“入人意中”,合乎情理,做到巧在理中,这里要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16.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D项,“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表示解释说明)”说法错误。表示话题转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17.《雷雨》是本质的矛盾冲突是哪两项(  )
A.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B.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C.周朴园同繁漪——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
D.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答案】A,D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能力。《雷雨》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剧本中错综复杂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蘩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蘩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蘩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蘩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但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主要情节,找出主要人物,归纳剧本的矛盾冲突。《雷雨》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18.鲁侍萍反驳周朴园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面上她是在否定自己,实际上是(  )
A.揭露周的隐私,揭穿周的虚伪
B.以此来报复周朴园,解心头之恨。
C.澄清自己,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D.进一步试探周的真实意图以及其真正感情。
【答案】A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三十年前在周家做仆人的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大门,怀抱着奄奄一息的鲁大海,委屈无助、低三下四,鲁侍萍是心怀怨怒的。现在周朴园却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周朴园故意躲躲闪闪,回避事实,虚伪狡诈;鲁侍萍反驳周朴园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句话是有双重意义的,表面上鲁侍萍是在否定自己,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周朴园的不满、对周朴园的斥责,意在揭露周朴园的隐私,揭穿周朴园的虚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对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备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学生选出“全都不恰当的一项”,①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符合语境。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感彩不当,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
③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符合语境。
④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
⑤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0.对下面各项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亲戚,别骗人了。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了。
C.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认识我?
【答案】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戏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句子含义题,先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及陈述内容,理解其表层意;然后分析把握句子特征,比如关键词语、使用修辞等;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揣摩其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①的潜台词是: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②的潜台词是:根本就不是什么亲戚。
③的潜台词是: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④的潜台词是: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指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
21.下面的句子排序最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
①言简意深的语言,可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②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③它从生活中来,但经过了作者的提炼和加工。
④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应精炼。
⑤例如《雷雨》里有一段对话,通过一“嗯”一“哦”,生动地表现了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
A.②③①④⑤ B.②④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②⑤①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排序题大致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解答:首先找中心句,其次找出首尾句,再根据语言外部信息,诸如上下句首尾衔接语、指示代词、关联词语、逻辑联系等进行分群归类,最后综合审视,确定排列顺序。本题是围绕戏剧中人物的语言阐述的,④为中心句;③句中“它”紧承④;②在内容上与③相连;⑤是举例,①是对⑤的解释。排列顺序为④③②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2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周公馆里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B.为了娶那位名门望族的小姐,你们逼着我们母子俩离开周家。
C.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结局的“元凶”,因此《雷雨》的批判矛头也直指周朴园这个罪魁祸首。
D.戏剧是一门美轮美奂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场景的构建、变幻,音乐、舞美的巧妙配合上.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A项,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B项,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C项,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D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的美好漂亮。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3.与下面这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就是要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作的条件__________”
A.究竟是同意不同意? B.究竟是许可不许可?
C.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D.究竟是赞成不赞成?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得体能力。这是考查课文中的句子衔接,要求学生能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要考虑说话人的身份。“我就是要问董事长,对于我们工作的条件__________”
这是工人阶级代表鲁大海对资本家周朴园说的话,鲁大海是下层劳动人民代表,“答应”是口语,表示应允、允许,与人物身份、地位等谈判的口语环境很恰当。“同意”“许可”“赞成”是书面语,不合人物身份,应该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曹禺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手稿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写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曹禺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般地感受到了,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是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曹禺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在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真相,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了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直接引用曹禺的手稿和序言,表现了天才的曹禺和天才的作品《雷雨》的创作过程,使得文章更真实可感。叙述中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曹禺。
B.曹禺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个人的敏感和生活境遇,创作经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这些是曹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C.“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说明曹禺仅仅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
D.文章是《曹禺传》的选段,选取了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这一横断面,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作为作家的曹禺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精神上的迷茫。
(3)曹禺创作《雷雨》历经大约5年的“痛苦折磨”。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他在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历程。
【答案】(1)D
(2)C
(3)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
【知识点】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传记;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D项,“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故选D。
(2)C项,“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错,原文第四段主要是说曹禺敏感地分辨出“魔鬼”“不幸者”,从而引发他的情绪,推动他的创作。他不是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故选C。
(3)结合“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等分析,主要从19岁前,大约19岁时,19岁至23岁等角度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1)D;(2)C;
(3)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释】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答案】(1)C
(2)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错误,应为“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故选C。
(2)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解读分析,从内容看,“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中“惊雷”“急雨”渲染紧张险恶的气氛,结合后文的“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可见此联有暗示动乱的时局的作用;从结构和手法看,写景是为抒情服务,前面写险恶紧张之景,后面抒发担忧时局、忧国忧民之情,此景为抒情作铺垫。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2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释】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征,北定中原。
E.作者虽有意向皇帝陈情,但认识到自己并非大手笔,担心倾诉有所不尽。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答案】(1)C;D
(2)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分析不当,应为“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D.“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征,北定中原”说法错误,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景的作用。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渲染了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同时也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故答案为:⑴CD;
⑵ 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2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传
田本相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 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 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 序》贯穿的一个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节选自田本相同名作品)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创作《雷雨》之前,曹禺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并且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
B.文本第二段大量使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和苦闷的情绪。
C.《雷雨 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秘密”:曹禺天才般地领悟到了戏剧创作的规律。
D.压抑的情感成为曹禺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动力,《雷雨》文本创作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宣泄。
(2)曹禺创作文学名著《雷雨》一经发表,名动天下。请结合文本,概括曹禺创作《雷雨》前后的情感变化历程。
(3)曹禺说,他并不清楚《雷雨》的创作目的,只是凭着感情的驱动完成:“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则是创作前有明显目的性,主题鲜明,如《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你更欣赏哪种创作方式?请简述理由。
【答案】(1)B
(2)①在萌生写作的想法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写《雷雨》之前,引发情感喷流。③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3)①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②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知识点】传记;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表现了曹禺青年时代困苦的生活环境”说法错误。第二自然段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曹禺苦闷、彷徨而找不到宣泄途径的心情比作“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这主要是写曹禺情绪上没有找到出口因而苦闷压抑的状态,并不是表现他“困苦的生活环境”。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中,根据曹禺的手稿“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可见,在萌生写戏的想法之间,曹禺经历过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但依然感觉苦闷彷徨,内心的“干亢燠闷”找不到宣泄的途径,无法排遣。根据曹禺手稿中的“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以及作者的话“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可见在写作《雷雨》之前,曹禺的所见所闻使他愤怒、同情、落泪,而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引发了情感喷流,“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而写作《雷雨》之后,“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可见,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无论欣赏哪种创作方式均可。如果更欣赏曹禺这种只凭感情驱动的创作方式,可以总结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点,并且举例证明。只凭感情驱动的创作,往往自然天成,激情澎湃,作品中有鲜活的感情在流动,容易感染读者。这种创作方式不讲究刻意地为某个主题而写作,只随着作家感情的流动而书写胸中块垒。郭沫若的《女神》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来,这样的作品在创作前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倾向性,但作家心灵上的苦闷使作家的感情在作品中激荡,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事物的本能情感判断,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如果更欣赏第二种创作方式,就要指出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在创作前就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知道自己想些什么、为什么而写、想从中表达些什么;他们往往是“胸有成竹”后再进行创作,他们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在萌生写作的想法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写《雷雨》之前,引发情感喷流。③写《雷雨》之后, 愤怒,同情,痛心,惨痛,发泄着被抑压的情绪,促成曹禺创作高峰的出现。
⑶ ①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②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传主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其次,要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最后,要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和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要分点陈述理由;再次,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戏剧欣赏,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弄清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中涉及多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实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实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戏剧欣赏,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环境、人物的动作及心理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他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戏剧欣赏,还要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第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第二,要揣摩人物的语言;第三,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
D.我们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外部动作。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发展的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最后还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答案】(1)B
(2)D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本题中,原文第一段说“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所以B项把“戏剧文学”应改为“戏剧”,此处偷换概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本题中,
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错,原文第三段是“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B项,表述不全面,除了“舞台说明”,从第三段来看,还有“人物语言”;
C项,从第三段来看,“内部”与“外部”互调。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D项,“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另外”应为“其次”,选项把三者顺序颠倒了。原文第四段是“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故选D。
故答案为:⑴;B⑵D;⑶D;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五、语言表达
29.阅读观众对《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雷雨》的评论,为张艺谋提几点建议。(不超过50字)
观众甲评论《满城尽带黄金甲》:你们这是取了《雷雨》的糟粕,舍了精华。《雷雨》的精华是它的时代背景,糟粕就是它太像戏了。
观众乙评论《满城尽带黄金甲》:模仿《雷雨》而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创作,而电影能否创造出一百多分钟的精彩,就要看“巨人”的肩膀能否托起一个坚实的故事。
观众丙评论《雷雨》:《雷雨》戏剧冲突非常强烈,人物形象丰满,有古希腊悲剧的影子。最重要的是《雷雨》有思想,是时代和个人性格的双重悲剧。
【答案】1)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2)内容要充实;3)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读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读题干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观众甲认为“《雷雨》的精华是它的时代背景”,可建议“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观众乙认为“电影能否创造出一百多分钟的精彩,就要看‘巨人’的肩膀能否托起一个坚实的故事”,可建议“内容要充实”;观众丙认为“《雷雨》戏剧冲突非常强烈,人物形象丰满,有古希腊悲剧的影子”,可建议“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故答案为:1)重现《雷雨》式的时代背景;2)内容要充实;3)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丰满,凸显悲剧色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30.下面这则文字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①曹禺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雷雨》《北京人》《龙须沟》等。②他的作品《雷雨》曾经多次被各大院团用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引起轰动。③2019年10月19日,《雷雨》在济南的演出落幕后,仍有不少观众给主办方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④《雷雨》何以久演不衰 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们的成功演绎。⑤“《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曹禺研究者田本相说。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让《雷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一直传承下去。
【答案】序号:①;修改为: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
序号:③;修改为:“垂询”改为“询问”。
序号:④;修改为:将“小说”改为“话剧”。
序号:⑤;修改为:将句号(。)移到后引号(“”)前。
序号:⑥;修改为:删去“目前”。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得体;成分残缺或赘余;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以及准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另外,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答题时,先写出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进行修改。
本题,第①句,文化常识记忆错误,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因为《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④文学常识识记错误,《雷雨》不是小说,是话剧。
第③句,词语使用不得体。“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不能用于观众与主办方之间,应把“垂询”改为“询问”。
第⑤句,标点符号错误。将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里面。
第⑥句,成分赘余。“目前当务之急”重复,可删去“目前”一词。
故答案为:序号:①;修改为:删去《龙须沟》或将其改为《日出》《原野》等。
序号:③;修改为:“垂询”改为“询问”。
序号:④;修改为:将“小说”改为“话剧”。
序号:⑤;修改为:将句号(。)移到后引号(“”)前。
序号:⑥;修改为:删去“目前”。
【点评】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以及准确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31.请运用与示例相似的表达形式,写三则课文评价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归去来兮辞》   
《逍遥游》   
《陈情表》   
【答案】不为五斗折腰归去,只求半生竹菊来兮;大鹏抟飞扶摇羊角,高志自当平心逍遥;百年清名怎承新朝,万古孝心永诉真情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完成此类试题要平时多积累,培养文学功底,培养文本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特别熟悉,了解课文的特点、主旨、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归去来兮辞》抓住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回归田园的喜悦和闲适。所写句子要能够体现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情操等。《逍遥游》一课要抓住大鹏形象的特点意义,表达的庄子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遨游的认识和理解,明白这种思想对现实的积极和消极意义;《陈情表》抓住作者文中阐述的尽忠和尽孝的矛盾心情以及解决途径。
故答案为:不为五斗折腰归去,只求半生竹菊来兮;大鹏抟飞扶摇羊角,高志自当平心逍遥;百年清名怎承新朝,万古孝心永诉真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32.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1)《祥林嫂》 (原作鲁迅《祝福》) 演出:高二(1)班
2)《雷雨》 (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8)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祥林嫂》和《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这样一段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答案】感谢高二1班的精彩表演。祥林嫂,一位被封建礼教夺去春天的女人,留下的是中国传统妇女深深的控诉。下面请欣赏新女性与封建传统抗争的独幕剧,请高二8班的同学来表演《雷雨》。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根据题干的要求,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有自己想法的一项作答。思考时要注意主持人的身份,同时联系所学课文进行组织语言。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故答案为:感谢高二1班的精彩表演。祥林嫂,一位被封建礼教夺去春天的女人,留下的是中国传统妇女深深的控诉。下面请欣赏新女性与封建传统抗争的独幕剧,请高二8班的同学来表演《雷雨》。
【点评】 这道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串台词必须在两个作品之间找到内在联系,以做到上钩下联,语脉贯通,自然过渡,了然无痕。为此,先要总结一下刚结束的节目,再向另一个节目靠拢,引出节目名称。
33.学校成立了若干学生社团,请你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成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看我非我 常向秋山 谁就像谁 留住秋水
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 现出庐山 又驱春色
旧丰神 入毫端 寻妙句
谁装谁 真面目 我看我
①戏剧社:   
②文学社:   
③摄影小组:   
【答案】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②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③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对联的形式考查。解答此题,首先根据短语的语法结构及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各自的特点,对题干中的短语进行分类,然后再结合语意关系以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将短语组成三副对联。如:从语法结构上看,“真面目”与“旧丰神”相对,“现出庐山”与“留住秋水”相对;从语意关系上看,可以组成对联“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现面目”“留丰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故该对联应送给摄影小组。同理,“常向秋山”与“又驱春色”相对,“寻妙句”与“入毫端”相对,可组成对联“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妙句”“毫端”与创作有关,所以该对联应送给文学社。“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副对联形象地说明了演员的特点,应该送给戏剧社。
故答案为: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②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③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34.下面是《雷雨》中部分语句修改情况对照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修改的好处。
  原文 改文 修改的好处
①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②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答案】① “提起来”语言啰唆,而且有从旁促使别人注意或指点别人的意味,“提了吧”,有淡化事态的意思。②“至于”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原文语气委婉,处于被迫的较弱地位。改为“要”,语气果断,针锋相对,表现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深恶痛绝的愤恨心理。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1)中,原文为“提起来”,改文为“提了吧”,这是鲁侍萍诉说自己与周朴园过去的恩怨时,特别是周朴园做的不是人做的事情时,周朴园说的话,“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提起来”语言啰唆,而且有从旁促使别人注意或指点别人的意味。“提了吧”,有淡化事态的意思。(2)句中,原文为“不至于”,改文为“不要”,也就是把“至于”改成了“要”。这是周朴园提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之后鲁侍萍的回答:“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至于”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原文语气委婉,处于被迫的较弱地位。改为“要”,语气果断,针锋相对,表现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深恶痛绝的愤恨心理。
故答案为:① “提起来”语言啰唆,而且有从旁促使别人注意或指点别人的意味,“提了吧”,有淡化事态的意思。②“至于”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原文语气委婉,处于被迫的较弱地位。改为“要”,语气果断,针锋相对,表现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深恶痛绝的愤恨心理。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题干是“下面是《雷雨》中部分语句修改情况对照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修改的好处”,答题是先仔细阅读表中原文和该文,圈出原文和该文不同之处,然后结合语境,仔细揣摩,注意体会原文和改文在语气和传达人物情感等方面的不同,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5.对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于这一点,作者本人也从不隐讳:“我是一个忘恩的奴仆,一缕一缕地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织成了自己丑陋的衣服,而否认这些褪了色的金丝也还是主人家的。”
②而这一伟大的剧作,与古希腊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③这便是创作者为其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使其中国化了的产物。
④正如曹禺自己所说的那样,《雷雨》在继承了古希腊悲剧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改造与发展。
⑤《雷雨》是现代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葩,无论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是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剧作家难以企及的。
A.⑤②④①③ B.④③②①⑤ C.⑤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⑤②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雷雨
【解析】【分析】⑤是总起性句子,②用“而”表递进。①用形象句验证②的内容。④结尾“改造与发展”与③内容联系密切。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排序题的要领是:⑴找准起始句和总结句,⑵发挥句中以下暗示性词语的作用:代词,关联词,重复出现的词和体现语段层次的其它词。⑶尤其注意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排序时可注意①②③句中都有指代词“这”,抓住这一关键。
六、名著阅读
36.填空题
(1)曹禺认为《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
(2)“他现在跟你是完完全全两样的人”中的“他”是《雷雨》中的   。
【答案】(1)蘩漪
(2)鲁大海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是《雷雨》。考查名著人物分析,需要平时注意识记、积累。(1)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性格“最雷雨”的人物,周家是一潭死水,蘩漪便在这死水上搅起涟漪。这涟漪让浮萍乱了阵脚。她敢爱敢恨,努力争取独立与自由,向那个病态的时代挑战。然而她只是涟漪,改变不了“死水”,也不为“死水”所容忍。(2)这是鲁侍萍说的话,结合上下文“(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励罢工,反对我!”“(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分析可知,是指鲁大海。
故答案为:⑴ 蘩漪
⑵ 鲁大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37.名著填空
(1)四幕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的作品。
(2)《雷雨》中,   给了鲁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作为补偿”表现他急于想用金钱来解除鲁侍萍对他的名望地位造成的威胁。
(3)“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愤激之语表现了   对黑暗的不公平的世道的诅咒和反抗。
(4)《雷雨》中的一句表白:“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是对   虚伪、懦弱性格的最好诠释。
(5)在《雷雨》中,作家塑造的最“雷雨”式的人物形象是   。
【答案】(1)曹禺
(2)周朴园
(3)鲁侍萍
(4)周萍
(5)繁漪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繁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本题要记住作者曹禺;给鲁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作为补偿”的伪善资本家周朴园;“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是鲁侍萍的呐喊和控诉;“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是周朴园大儿子周萍的台词,表现了他的懦弱与虚伪。最“雷雨”式的人物形象是敢爱敢恨的繁漪。
故答案为:⑴ 曹禺 ⑵ 周朴园 ⑶ 鲁侍萍 ⑷ 周萍 ⑸ 繁漪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38.阅读有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雷雨》的介绍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是周朴园的台词,《雷雨》原著注明此时周朴园的语气是“冷冷地”,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雷雨》周朴园的语气是“高昂地”。
在侍萍与周萍见面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雷雨》增设了“周萍跪下来让侍萍抚摸差点相认”的情节。
(1)你认为说“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时,周朴园的语气是该“冷冷地”还是“高昂地”?为什么?
(2)增设“周萍跪下来让侍萍抚摸差点相认”的情节,这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