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说木叶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09:5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说木叶
林庚
1.题目解说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中的杂文。“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本文论题;说“木叶”就是对古诗中的“木叶”这一意象进行论说。
整体感知
初读感知,说中有理
整体把握,抓段落关键句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概括每段段落主旨。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古代诗歌少见“树叶”却常见“木叶”“落木”。
“木叶”与“树叶” 的形象区别在于“木”字。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落叶”因素。
“木”何以有第一个艺术特征(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树干、微黄、干燥。
总结“木叶”与“树叶”一字只差,相隔甚远。
说中有理
说中有比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作用:说明“木”与“树”的不同,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枝叶繁茂枝叶繁茂
落木千山落木千山
说中有比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树、木、木(叶)、落叶”等具有怎样的形象暗示性意义和联想意义。
意象 形象暗示性意义(颜色、触觉) 联想(意味)


木叶
落叶
黄叶
落木
说中有比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树、木、木(叶)、落叶”等具有怎样的形象暗示性意义和联想意义。
意象 形象暗示性意义 联想
树 满树的叶子、褐绿色 感情饱满
木 树干、黄色、干燥 空阔单纯
木叶 微黄、干燥、空阔疏朗、窸窣飘零 疏朗清秋的气息、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落叶 春夏之交、枝叶繁茂、绿、褐绿、饱满绵密、饱含水分
黄叶 长满一树、微黄、湿润 没有飘零之意
落木 树干 更空阔、斩断柔情
形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繁茂枝叶
落叶的因素
碧绿褐绿
微黄
柔软湿润
干燥
繁茂
空阔疏朗
密密层层
的浓阴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树叶VS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由现象到本质 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模式
说中有文
明确: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①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②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③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深入探究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深入探究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
深入探究
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
深入探究
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深入探究
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明确:“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深入探究
所谓“暗示性” 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
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写作特点
1、选题小,论理深。
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
说中有度
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走近作者
清华“四剑客”:
林庚、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
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典型意象的艺术特点。
巩固提升
1、松梅竹菊寓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2、借月托雁寄乡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神话中,蜀王杜宇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尤侗《闻鹧鸪》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黍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