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由题目可以知道,本文是篇写景的散文。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即“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楚辞·卜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擅长景物描写,文情并茂,语言质朴洗练,极富色彩感,形成缜密优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去荷塘的?
原因
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心情:郁结之深而又难以释怀。
“心里颇不宁静”与荷塘月色又有何关呢?
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与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在这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荷塘月色篇
意境
意
境
(情)
(景)
情景交融的意境空间
散文的意境之美
感知意象,揣摩语言,展开想象,涵泳品味
月色下的荷塘
接天莲叶无穷碧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极言荷叶之广
---------
---------
---------- ---------
叠词的音韵之美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姿态娇美
静中有动
静
动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
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
----------
---------
博喻
嗅觉
听觉
---------
(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相通
(嗅觉)
(听觉)
清香
歌声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又称移觉(感觉的移借)。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1)她笑得很甜。
(2)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仿佛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3)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4)紫藤落花开了,那香气沁人心脾,仿佛也是淡紫色的。
(5)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
例如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弥望,田田,层层
亭亭的舞女的裙 风致
点缀,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屡屡,渺茫的歌声
凝碧的波痕
写景特点: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
荷韵:
荷塘
优雅
宁静
脉脉的流水
一、远近高低
二、动静结合
三、比喻、拟人、通感
四、文中无一“月”字, 却处处有月
小结: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过一样;又像___着轻纱的梦。
泻
浮
洗
笼
月光的流动感,给人以动态美
飘渺轻柔,自下而上,逐渐扩散
月光下叶子与花独特的视觉效果
轻盈透明,亦真亦幻,写出月的朦胧柔和。
照
升
浸
罩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朗照
淡月
---------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
听觉
---------
月的光和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
荷 塘 的 月 色
月 光 如 水
正面
描写
薄 雾 似 纱
花 叶 若 梦
灌木黑阴斑驳
侧面
描写
杨柳倩影如画
光影和谐似曲
实写
虚写
实写
虚写
朦胧
精美
淡雅
荷塘四周月色
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
心情篇
感受那淡淡的哀伤和喜悦……
最终他能找到宁静吗?
超然物外总是短暂的,总要回到现实中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忽然想起…/于是又记起…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心情变化
出院子 —— 观荷塘 —— 回家门
颇不平静——暂时平静——更不平静
超脱现实的三种方法
——宗教信仰、美术和保存一点孩子气。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现境界”与“他境界”的概念,说,“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
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
“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家
荷塘
小路
游踪顺序
朱自清前述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 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
因国不宁
钱理群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朱自清《哪里走》
朱自清相关年谱
1898年11月22日 生于江苏东海县。
1916年农历年底结婚。妻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之女武钟谦,与先生同岁。
1918年9月30日 生长子迈先(即“阿九”)于扬州。
1920年5月18日 生长女采芷(即“阿菜”)于扬州。
同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暑后携夫人到杭一师教书。
1923年11月8日 生二女逖先(即“转儿”)于温州。
1925年5月31日(闰四月初十) 生二公子闰生(即“闰儿”)于白马湖。
1925年8月 赴清华大学任教,眷属留白马湖。
1927年1月 自白马湖接眷北来。携夫人、采芷、闰生北上,阿九、转儿由祖母带回扬州。
1927年7月 作《荷塘月色》。
1928年1月11日 生三女儿效武(阿毛)于北平。
因家不宁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
“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分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
“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
《儿女》
马克思
“对有志于社会事业的人来说,最愚蠢的事一般莫过于结婚,从而使自己受家庭和个人生活琐事的支配。”马克思在给未婚女婿拉法格的信中表示:“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不再结婚了”
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现实世界
《儿女》一文记述了父母与儿女分离的情景和此后朱自清惦念儿女的心情。分别时,“他(指长子阿九——笔者注)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他们是恨着我们呢?还是惦着我们呢?妻是一年来老放不下这两个,常常独自暗中流泪,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初,正是放暑假之时,“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
A.淡淡的喜悦;
B.淡淡的忧愁;
C.淡淡的忧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D.浓浓的忧愁。
√
文章的感情基调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4、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现实情境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进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清
荷: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
(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
月:皎洁澄明,纤尘不染
(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语言之美
语言:准确、自然、典雅、诗情画意
修辞:比喻、拟人、叠字、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