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1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09: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直言进谏的责任担当。
2.分析作者高超的劝谏技巧及说理艺术。
3.倾听理性声音,把握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教学环节
课前: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正式上课,先导入。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疏通了文言字词句,对文章内容已有全面的了解。魏征是一代名臣,无论是他的精神品格,还是他的治国才能,都值得我们敬仰。
学习任务:情境导入
“五一”临近,为方便广大游客,魏征故里计划开发“云旅游”。当地文旅部门向广大网友征集《谏太宗十思疏》的朗读音频和解说文稿。
(ppt呈现:一张魏征故里图,一张全文书法作品)
活动一:我来选
过渡:现在已经征集到了两段不同风格的朗读音频。
同学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朗读音频,你认为哪个音频更好?说明理由。如果有需要完善之处,提出你的建议。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1)缓慢:毕竟是说给皇帝听,语气上应该柔和一点,但柔和不是怕死,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这是为臣之道,作臣子的,应该循循善诱,目的是让皇帝听得进去。
①体现了语重心长,真诚恳切之心。 ②说明他思虑周全。 ③有停顿,留有缓冲思考的余地。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吗?(如果有,就讲一下读急促的好处;如果没有,就跳过不讲)
(2)急促而笃定:这是魏征的身份决定的,他是一名诤臣,敢于直谏,之所以要急促,是因为这件事非常重要,皇帝再不去改正,后果不堪设想。他一心为大唐的未来着想,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总结:其实,无论采用哪种语气来读,都是一种理解的声音表达。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魏征作为大唐的一名臣子,他深知自己为臣的责任任与担当,为国长治久安考虑,敢犯龙颜,哪怕被杀也不惜。
师:同学们,看来两种读法均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非常好。你课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录制一段朗读发到云旅游网站。今天,我们全班先来录制一段,读出魏征的一片赤诚之心。
活动二:我来写
过渡:刚才我们录了一段朗读音频,接下来,我们为“云旅游”写一篇解说文稿。
因为文章较长,我们在课堂上很难完成整篇文章的解说文稿。所以需要分工,每个组只写其中一段,然后将三段综合起来,我们就能完成解说文稿的写作。
大家好,我是解说员______。《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谏疏的第一段……
谏疏的第二段……
谏疏的第三段……
(从劝谏思路、方法、效果等角度进行解说)
讽谏帝王,是极其危险的事。太宗此时“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但看完魏征的奏疏之后,亲笔书写了一篇长达788字的《答魏征手诏》作为回应,言明“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由此可见魏征在劝谏上的智慧。即使是现代,文中的很多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大家好,我是解说员 ,我为大家解说的是谏疏的第 段。这段
第一段:说理分析(6分钟)
1.学生分享,分享完之后,将学生的成果贴在黑板上。
2.重点分析比喻论证
过渡问:刚才同学们的分享非常精彩,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大致明白,第一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
(1)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本体:国 喻体:木、流
(2)设喻之巧——正面设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①木和根的关系、源和流的关系设喻。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两个现象。这现象暗含一定的道理与哲理,简单容易让人接受。
②切合目的——引出德义的重要性。正贴合读者——唐太宗。因为唐太宗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用木和水来比喻国家,国家能像苍天古木一样生长,帝位福祚能像水流一样源源不断,这是一个国家希望看到的,所以这个比喻特别贴合听者的内心。
比喻,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针对同本体,可以有很多喻体可以对应。
讲清楚本体、喻体及比喻论证的运用。
(3)用喻之巧——反面析喻
①作者设的比喻并不是一次就用完,而是进一步用这个本体和喻体进行了反面分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通过改变条件,加了“不”,得出结果的荒谬性,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3)总喻之巧——递进析喻:
①针对对象固定,前面只是一般性的道理,这里则直接针对皇帝来讲,这是出喻的巧妙。直接指出德义对皇帝的重要性。
(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对皇帝言明,不积德义,造成的危害,就如同伐根和塞源。伐根想求木茂,塞源想水流长远,这是极其荒谬绝伦的事。同理,不积德义,想国家长治久安,也是极荒谬之事。
总结:①这是比喻三巧,一喻三用之法。②对于国君来讲,“德”是最重要的。
分享完之后,教师点评,再补充:
作者不直接说观点,而用比喻方式,用生活中浅显道理来讲抽象的治国之道,可谓是“迂回说理,曲径通幽”。
第二段分析(5分钟)
1.学生分享
2对比论证:表达观点更明确,更能坚定皇帝的主观态度,更能明白自己的选择方向。
(1)善始(繁)与克终(寡)对比
(2)殷忧道著与功成德衰对比
创业的艰难,故殷忧;功成的享受,易放纵,德变衰,就会失去基业。(道出千古历史规律)
(3)竭诚(吴越一体)与傲物(骨肉行路)对比
对比论证之巧:用一般性的历史事实规律,让皇帝警醒,让皇帝明白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总结:自古以来的所有国君都是善始但不能克终,这是历史现象。接着,又向太宗讲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呢?那是因为开始时国君能竭诚待人,而功成之后就傲视人民。这样做,当然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政治结局,竭诚能使吴越一体,傲物则会骨肉为行路。最后,从根本上指出,人心重要,“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可见,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从现象到原因到本质揭露,层层深入,以史为鉴,最终落到“人心”上,希望国君能“以史为鉴”,博得人心。
第三段分析(3分钟)
1.学生分享
2.排比句式使用(略)
用排比的方式具体陈述十思内容,接着又讲了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治国效果。
师:这一部分魏征直陈十思,接着又给皇帝绘制大唐盛世的宏伟蓝图,“晓之以利”,最终从根本上劝谏成功。
总结:同学们,三段的解说我们都写完了。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整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及说理艺术。
第一段向皇帝讲明,一个明君应该积德义,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通过对比,以史为鉴,讲明“民心”的重要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三段是告诉国君具体怎样做的十条建议,也就是十思,只有做到这十思,才能“不言而化”“亏无为之大道”,才能出现太平盛世。
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最后“怎么做”。
我们最后综合文稿时,写成一篇完整的解说文稿,大致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总说文章特色与价值,再按三段顺序说,最后再总结这篇文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篇完整的解说文稿。
当然,因为时间关系,这项任务的完善工作只能课后完成。
活动三:数字留言薄
1.过渡:活动进行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云旅游”的任务。网友们在云游览后,也一定会有些感悟与思考。
为方便网友在“云旅游”后交流,特开通了“数字留言簿”。
请以网友身份在“数字留言簿”上留言,写一句你的理解或思考。
一篇《谏太宗十思疏》, 。
(师口述:同学可以从魏征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品格与智慧上讲,也可以从自己获得的做人启示讲)
2.魏征一生向太宗上过很多谏疏,这只是其中一道谏疏,但就是这道谏疏,让太宗对自己的治国有了重新认识。他读了这道谏疏,写了一道手诏:
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
翻译:读了你的奏章,感觉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谈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被我的不足之处呢?
最后环节:课堂结束
今天,我们通过“云游览”任务,完成了全文的学习。
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个任务加以完善。
今天课上到这里,下课。
数字留言薄
作为君主,务必要正视自我地位,明责任之大,把天下苍生放于首位,以国家大局为重。
治国之道,从根本治国,用心治国,以及在反思中治国。
魏征的直言敢谏,心系天下。人君要治国安定必厚积德行,以民为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魏征的直言敢谏。一个忠心为国,为人公正正直的魏征。身负重任的人应竭诚待人,居安思危。魏征的聪慧果敢,忠君忠国。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骄傲自满,要慎始慎终。
魏征直言进谏,不卑不亢,思维缜密。魏征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担忧之情。一个深忧国刑也,敢于谏言,眼界广阔的魏征。魏征心怀天下苍生,忠心真诚的高尚品质。
做人不能在成功时骄傲放纵,要斯泰山而不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