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09: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说理思路,把握作者的说理艺术。
2.理性思考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
3.感受作者忠于国家、敢于担当、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课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
之前,同学们已经对这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了理解。这节课,相当于加深学习,是对这篇课文的进一步阅读。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史论类文章,史论类文章,一般都是以史为鉴,借助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对当代国家政治的思考。
今天,我们就以《六国论》为例,探究史论类文章思辨性阅读的一般性方法。便于大家以后的阅读学习。
活动一:循文之旨,诵文之情
师:同学们,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文以载道的思想。
从哪读到?(明确:最后两段)
师:这是史论文的一般性思路。
Ppt: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过渡:通过这两段,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那么,同学们,这两段除了表达以史为鉴的目的外,有没有流露作者的内心情感呢?
生:有。
明确:呜呼、悲夫,读出深切惋惜、悲痛之情,读得重且深情。句末语气词,“也”读出一种肯定,“哉”读出一种期望之情,“矣”读出一种惋惜之情。
同学们来齐读。读出深切惋惜之情,读出忧国忧民之心。
师:可见,作者是饱含忧国之情来写此文的。正如孙琮所说:(齐读)
此篇处处说六国,却处处刺时弊。何以知之?说六国不妨写得详明恺切,刺时事则必写得婉恻缠绵。篇中……何等缠绵,何等婉恻,想见老泉忧时爱国深心。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卷二
师:其实,关于情感倾向这一点,前三段也有所体现。比如开头表达观点的句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非常肯定,斩钉截铁,不容辩驳的。
甚至还有后面,比如对秦国的态度:“暴秦”,对秦的极端痛恨。实质上是对那些侵略大宋的少数民族的强烈痛恨。
可见,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纯说理的文章,甚至可以说是主观感情很浓的文章。
活动二:据文析理,探文之妙
师过渡:虽说这是一篇主观情感、主观倾向很浓的文章,但作为一篇经典史论文,其说理思路、说理方法又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Ppt:正如:
清人唐德宜在《古文翼》中评价:“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尤自出人头地。”可见其论述思路非常严谨。
请仔细阅读文章,圈画观点句、关键词,然后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并尝试分析其“段落紧密”的特点。
(1)学生在预习中已完成。
(2)请一位同学上台分享并说明理由。
(3)分享后,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完善。
明确:①各段的观点及其存在的关系。
②文章的整体结构:总分总。
③“论史——鉴今”的结构明确。
2.过渡:刚才,我们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了梳理,感受到了文章段落的紧密之美。但文章的紧密之美不仅存在于此,也存在于段落内部的句与句之间。
请同学们任选一段,具体分析句与句的逻辑层次紧密体现。
学生分享。
第一段:第一句话,总观点提出“弊在赂秦”。接着又分说,赂秦与不赂秦。最后总说重申。总分总的结构。
理解:“或”的内涵,或,有的人,可以指那些一味求和的人,认为割地送钱并不一定会亡国的人。
第二段:赂地最后走向颠覆。(赂秦的三个国家:韩楚魏)
采用对比。事实论证。引用论证。
先总说观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强调秦国通过受赂得到的土地更多。
①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对比
②三国之祖父与三国之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
③暴秦之欲无厌与六国之地有限
总结:①危害——颠覆,理固宜然。
②本质——抱薪救火。
第三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齐赵燕)
分说:分别从三国具体说体,分析三国被灭的原因。
齐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赵国——原来败少胜多。李牧被谗,终被灭。
分析:三国被灭根本在于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是在同情三国的结局。接着又反向分析,假设条件。如果三国能联合起来,与秦抗衡,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第四段:惋惜六国为秦国的积威所挟制,所吓倒。这一段完全要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表议论,认为如果六国能重谋臣,重奇才,并力西向,抵抗秦国,会出出不一样的结果。最后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个“呜呼”,一句“悲夫”,表达了作者的悲痛惋惜之情。
第五段: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段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活动三:依史思文,究文之漏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了文章的说理紧密艺术魅力。但当我们深入思考,结合历史,会发现文章的论述有一些“疏漏”之处的。
正如: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论之为体,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
我们不去做盲目的相信者,尽信书不如无书。
细读文本,小组合作,讨论苏洵在论证逻辑上就真的做到了“弥缝莫见其隙”了吗,有没有疏漏呢?(可以从观点表达、论据选用,论证分析等方面入手)
每个组任选一段进行分析。
疏漏一:论点片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
作者将六国灭亡全归结到赂秦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言外之意,六国兵利战善,如果兵利战善,常打胜战,还用得着去以地赂秦吗?自相矛盾。
②作者并没有证明六国“兵不利,战不善”的问题,绕开了这个问题去谈赂地亡国,没紧扣观点展开。
疏漏二:论据问题
(1)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战胜而得的土地大大超出接受赂秦而得的土地。
(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这也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当时秦国采用的是约纵连横的方法,远交近攻。从地图上看,燕国离秦国最远,是秦国结交的对象,这是它后亡的根本。
(3)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这一论据并不能证明其灭亡是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赵之所以不用李牧,是秦国采用了离间之计,致使赵王疏远了李牧。这不仅仅是赵的原因。
疏漏三:论证不合理。
(1)第三段,论述齐、燕、赵的灭亡原因,并不能证明其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①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好像是在说,齐国结交了秦国而不去帮助其它五国,结果,也终继五国灭亡。反过来讲,就是因为他不助五国而导致五国灭亡,应该证明的观点是“赂者以不赂者丧”。
②燕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这是在论说燕国的灭亡,原因在于用兵的策略不当,而不能证明因为赂秦导性致。以荆卿为计,是招致祸患的原因,这是用人不当。
③赵国,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赵国,最初有实力,又有猛将,胜多败少。只有用人得当,还是可以与秦抗衡的。这与赂不赂秦没有关系。
洎牧以谗诛,李牧被诛杀,一方面,是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另一方面,是赵王缺少智慧,不辩忠奸,最终导致灭亡。这与赂不赂秦也没有关系。
可见,这一段的论据与其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没有关系。
师总结:也就是说,苏洵在论述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都存在疏漏之处。
活动四:探究其经典性
过渡:在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苏洵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可是,这并不影响这篇史论文的经典性。
同学们,请再次深入思考,这篇文章的经典性体现在哪?为什么千古流传而不衰,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它?
(1)诠释了一个士人的责任与担当。而对北宋的现状,一味割地赔款求和,苏洵大胆指出政治的失误。
(2)敢于向历史常识挑战,将六国灭亡归结到一个“赂”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劝谏艺术高超,此文的目的不是要谈论六国灭亡的历史,而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反抗。
(1)语言:用词精准,气势不凡。
(2)逻辑:自圆其说,逻辑自洽。
(3)结构:总分总说,思路清晰。
(4)目的:文以载道,借古讽今
Ppt: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课后作业:像这样的仁人志士,在中国历史上太多太多。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一门三父子都向统治者表明自己的看法,都写了《六国论》。
课后,大家用今天的学习思路,对他们的《六国论》进行思辨性阅读。
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
这样,我们能更全面理解仁人志士的责任与担当。
补充材料
一、六国贿赂土地与战败丢失土地的史实对比
二、战国地图及各国灭亡顺序表
三、赵国与秦国的战争
四、六国联军和秦人作战的史实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史记·春申君列传》)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