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10:0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千古兴亡事 乔梓共比高
《六国论》对比阅读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2、同题比较阅读,归纳总结比较鉴赏的角度,尝试有理有据的理性表达;
3、了解史论文借古讽今的写法,体会蕴含其中深沉的家国情怀。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清.张鹏翮(三苏祠联)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篇 目
中心论点
论证角度
论证方法
结 论
写作目的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
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
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认为……奇怪
凭借
振奋精神,向西进攻
崤山以西

责怪
考虑祸患时是那般疏忽大意,图谋利益时是那么目光短浅
认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韩、魏两国挡住了秦国的交通要道,蔽护着崤山以东的各个诸侯国,所以全天下最重视的地区,
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被重用
笼络
以之为,把……作为
所顾忌的事情
范雎用于秦而收韩: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曾经游说秦昭王,被任用为秦相。他为秦昭王分析天下形势,认为韩国是秦国大患,应该首先消灭韩国。秦昭王遵循他所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使秦国强大起来,进而吞并了六国。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袭击
这是……
抵抗,抗拒
不曾
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
是其他各诸侯国的屏障
能够
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丢弃,放弃

怎么
屈服
(其他山东国家)放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来抵挡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
1.任,派,把事交给人办:~托。~派。~任。~员。~以重任。
2.抛弃,舍弃:~弃。~之于地。
3.推托,卸:推~。~罪。
4.曲折,弯转:~曲。~婉。~屈。
5.积聚:~积。
6.末、尾:原~。穷源意~(追究事物本原及其发展)。
7.确实:~实。
8.无精打采,不振作:~顿。~靡。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依靠

排斥、摈弃
依靠、凭借

帮助
挺身而出
用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替全天下其他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的军队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四国内部休养生息,从而暗中救助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情况了,那秦国还能干什么呢?
第一章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太原)和瓦桥(在现在河北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苏辙借批评齐、楚、燕、赵不明天下形势、支援韩、魏抗秦,讽刺了当时北宋王朝不抗击北方契丹、西夏的威胁和侵略,而是妥协、赂财、割地以求苟安;揭露了不顾前方受敌的危急,而是在后方安乐、在偏安中醉生梦死的黑暗现实。
外交政策 战略形势
对比论证(举例、比喻、引用) 1.“赂者”与“不赂者” 2.秦“攻取所得”与“受贿所得” 3.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 4.“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5.“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 对比论证(比喻、举例论证)
1.秦“识势”与诸侯“不识势”
2.范雎、商鞅“重韩魏”与昭王“轻韩魏”
3.“厚韩亲魏”“应夫无穷”与“贪尺寸之利”“自相屠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识“天下之势”,“厚韩亲魏以摈秦”
借古讽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篇 目
中心论点
论证角度
论证方法
结 论
写作目的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
之势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