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7:30: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习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的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而“仁民”,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物虽不同于人,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如捕鱼、狩猎,以及砍伐树木等,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即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所探询的“伤人乎”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用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B.对儒家来说,人应当珍惜、爱护物,“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都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将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D.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提出的“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
B.“民胞”是把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其中重点人群强制隔离甚至封城这样的措施,涉及一个必须思考的伦理问题: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
在危及社会全体成员健康的疫情面前,限制个人行动自由的正当合理性在哪里?英国学者密尔指出:“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伤害。”这里所说的“防止他人的伤害”,是指社会或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涉,从而保护社会成员免受他人伤害。换言之,以不伤害他人为理由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预,这样的干预就是正当合理的。
实际上,即使是仅仅涉及行为者本身的生命安全问题时,公共健康从保护行为者的角度进行干预,也具有正当合理性。密尔曾经指出,当有人想走上一座断桥而有生命危险时,这时阻止他的行动是正当合理的。换言之,个人行动自由也只有在无碍生命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建议大家在非常时期都少出门而自动隔离在家,就体现了公共健康将全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保护范围的基本要求。
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当然,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隔离,也应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能够使被隔离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被隔离者来说,应当意识到这种举措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
(摘编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
材料二:
公共健康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生共存。当公共健康处于良好状态时,公共健康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当公共健康发生危机时,公共健康将威胁到个体健康的安全。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个人不可避免地根植子关系与社群之中,个人在社群中完善自身。个人的各种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社群中才是真实的。而且,权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在公共健康领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之一就是为了公共健康而适当限制个人的权利。
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当个人的自由、隐私、财产等权利为了公共健康利益而牺牲时,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体利益对社会利益的服从必须以有助于个体利益的改善为目的,并且这种服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当得到补偿的。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对个体为公共健康所做出的牺牲,给予适当的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李伦、喻文德《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材料三:
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公共健康领域,有关疾病和伤害的信息是政府作出公共卫生理性决策的重要基础。为了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并且有权力取得、利用、保留及传递这些健康信息。以有效识别公共健康危险,制定公共健康决策,对政府的公共健康使命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对个人健康资料的系统化获取使个人隐私面临巨大的风险。健康信息能够显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最私密的方面,它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就业、获得保险或社保福利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被收集并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个人保护隐私权的能力就显著降低。而如果过度保护隐私权,严格限制可辨认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收集,可能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导危害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
因此,在平衡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公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摘编李燕《限制与保护:公共健康领域的个人隐私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公共健康,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
B.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在对个体作出适当补偿的前提下,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
C.材料一论述了公共健康和个人自由的关系,材料二阐明了维护公共健康应符合社会社会正义的原则。
D.三则材料都论及了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危及公共健康的疫情面前,居家自行隔离或强制隔离,体现出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的原则。
B.疫情严峻期间,适当限制个人自由权利,不仅有利于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利于保障公共健康。
C.对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的个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不仅有法可依,而且能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正义。
D.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
B.“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
C.“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
D.“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
7.材料三是如何辩证分析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健康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8.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个人权利?请结合材料概述。
(2023高一下·微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2.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3.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祆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1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15.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1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17.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18.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三、选择题
19.(2019高三下·静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撒哈拉沙漠面积已扩大10%,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所导致的。
B.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产生最佳的示范效应。
C.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D.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20.()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1.(2019高三上·安顺期末)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组是(  )
①面对这份不虞之誉,这位衣着朴素的东北老人捋一捋胡须,面带微笑地回答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只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遇到都会这样做的。”
②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本好书,相信深度阅读一定会让我们读者从中获得作者的一得之见。
④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公司董事长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扎实的干劲。
⑤在本次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王教授的发言直击时弊,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可谓是空谷足音,引起很大反响。
⑥2018年12月29日,安顺迎来了近年来的一场大雪,雪花洋洋洒洒,大地白茫茫一片。
A.①⑤⑥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B.大相径庭 鞭辟入里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C.泾渭分明 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D.泾渭分明 鞭辟入里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24.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间的坦诚相待,才使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来谈和谐,无异于____________,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_______)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像这样,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而且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长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最终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____________原本二人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最后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修补了裂痕,使“将相和”的佳话____________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的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表面的和谐是禁不住“诚”的检验的,它在“诚”的面前会原形毕露。楚汉同盟这个因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的和谐关系,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____________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社会和谐,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行的。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 文武双全 脍炙人口 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 一文一武 脍炙人口 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 文武双全 千古流传 不了了之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交流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B.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C.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
D.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2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B.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C.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D.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28.(2019高三上·六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 的今天,人类中心主义者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们认定那个终极的“控制开关”必定掌握在人类手中。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巅峰,我们当然不用 。然而,新的工业革命提出的最大疑问在于,人类将自己最强大、最优质和最持久的体力和智力进行“集成”,并一步一步地转移到“机器人”身上,尤其是转移到与自己同类却更为强健和发达的“基因人”身上后,仍然认为自己还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是不是人类自我最大也是最后的迷思?
( , , 。 , , ,)这应当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具特色,也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这些”自然人”,如果不想在这次工业革命中 ,就必须适度地放下“自然人”内部的争斗,从整个人类的视角,塑造全新的、共有的道德良知,摒弃前嫌, ,面对整个人类新的对手。可以想象,面对如此革命,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举云摇 诚惶诚恐 自投罗网 精诚团结
B.风起云涌 诚惶诚恐 自掘坟墓 和衷共济
C.风举云摇 忧心忡忡 自投罗网 和衷共济
D.风起云涌 忧心忡忡 自掘坟墓 精诚团结
(2)下面是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已打乱,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预示人类社会一个自我超越时代的到来
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③“自然人”“机器人”和“基因人”等之间的冲突
④超越地域、民族、国家、政治团体、宗教派别
⑤在向整个人类社会发出新的挑战
⑥很可能超过当下的民族、国家等之间的冲突
A.②④⑤③⑥① B.②③④⑥⑤①
C.③⑥①②④⑤ D.③④⑥②⑤①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B.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C.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D.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四、语言表达
29.(2019高一上·双鸭山期末)概括下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特朗普在贺信中说,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我个人的优先事项。我们强有力的友谊为两国在未来数年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30.()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最为人熟悉的典型例子是: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下面文段中也运用了这种推理,请指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31.(2018高三上·嘉兴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诗是一种模仿,无论就诗人自己或是就听众说,它的影响都非常危险。就艺术家本身说,每个人才力都有偏向,想件件都会做,   ,比如悲剧家不一定能演喜剧,善理事者不一定能写文章,艺术家要模仿每行手艺,所以不能有专长;他要模仿各种各样的性格,   。比如常模仿疯人,久之习惯成自然,举止动静就难免现出疯人的模样了。所以柏拉图竭力反对理想国的执政者   ,尤其是演戏。
(朱光潜《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32.(2019高二下·延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段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新教师也不吝赐教,经常给他们上示范课,力促他们成长。
B.大家的鼓励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至于让我出任学会顾问一事,我只能敬谢不敏。
C.您出趟国还特意给小弟捎来礼物,真是千里送鹅毛,小弟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D.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一线教师,我对高考给师生带来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感受。
33.(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15个字内。
每当夜幕降临时,三叶草的三片小叶就会折迭在一起,合欢树的小羽片就成对的闭合,实际上,   。科学家们对植物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的观点认为植物叶子闭合时会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还有的认为这是植物为了恢复“体力”。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   。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   ,部分原因是噪音及光线不断地干扰植物睡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选择性忽视”。
汪国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你的认识:   
35.()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一次,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他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一次,钱锺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其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当问及钱锺书的感想时,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①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②钱锺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36.(2016高一下·杭州期中)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37.(2018高二上·双鸭山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38.()把文段压缩成一句简要的话:(不超过18个字)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
3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过去提及网络文艺,人们总感觉其制作粗糙、格调不高,针对微电影、网络文学时不时打“擦边球”的内容,相关主管部门还曾出台过法规予以规范。这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网络文艺在品质上逐渐实现精品化,   。这主要归功于网络文艺为人民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艺样式和文化内容。前几年,唯流量论、唯IP论导致网络文艺创作空间受到挤压,也催生了一批靠炒作“小鲜肉”等话题和变现IP人气的速成品,坏了观众胃口。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抓住机会,   ,推出精品网络剧,如刑侦剧《白夜追凶》中潘粤明一人分饰二角,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表演艺术魅力。近年来,纪录片这一“高冷”影视类型被愈来愈多观众接受。流媒体服务商出品的纪录片,既可以在线上播出,   ,“两条腿走路”。更加喜人的是,网络文艺正在实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
五、现代文阅读
40.(2020高三上·大姚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
B.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
C.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C.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D.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六、小阅读-课外
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话人: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普若第库斯(以下简称“普”)
苏 此外还有一种痛感和快感的混合。
普 是哪种呢?
苏 这一种就是心灵所常感受到的。
普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苏 像愤怒、恐惧、忧郁、哀伤、恋爱、妒忌、心怀恶意之类情感,你是否把它们看作心灵所特有的痛感呢?
普 对,我是这样看。
苏 我们不是也觉得这些情感充满着极大的快感么?是否需要提醒你这样描写愤怒的诗句“愤怒惹得聪慧者也会狂暴,它比滴下的蜂蜜还更香甜”,以及我们在哀悼和悲伤里所感到的那种夹杂痛感的快感呢?
普 不用你提醒,事实确实如此。
苏 你想到人们在看悲剧时也是又痛哭又欣喜么?
普 当然。
苏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在看喜剧时心情也是痛感夹杂着快感呢?
普 我还不大懂得。
苏 我们刚才提到的心怀恶意,你是否认为它是一种心灵所特有的痛感呢?
普 对。
苏 但是心怀恶意的人显然在旁人的灾祸中感到快感。
普 的确如此。
……
苏 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推理线索:我们耻笑朋友们的滑稽可笑的品质时,既然夹杂着恶意,快感之中就夹杂着痛感;因为我们一直都认为心怀恶意是心灵所特有的一种痛感,而笑是一种快感,可是这两种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存在。
普 不错。
苏 所以我们的论证所达到的结论就是这样:在哀悼里,在悲剧和喜剧里,不仅是在剧场里而且在人生中一切悲剧和喜剧里,还有在无数其他场合里,痛感都是和快感混合在一起的。
普 不同意这个结论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尽管一个人很想持相反的意见。
(朱光潜译)
读了以上文字,你想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哪种教育原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C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有的选项针对全篇,有的选项针对局部,但总体来说,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是解题的关键。具体作答时,首先应根据选项内容找准信息区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进行比照,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锁定关键信息,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审读全文,圈定对应信息,然后再按照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题干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把握关键词句,找准文中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最后逐一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1.D项,“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错误。这种“意识”指代“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指代“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遗漏“如何”等重要信息,偷换了指代内容。
故答案为:D。
2.C 项,“同异角度”错误。没有“异”,文中没有论及它们的不同,且本文第四段与前文内容构成层进,不是完全的总分。
故答案为:C。
3.A项,“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分析错误。原文是“‘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可知属于逻辑错误。
B项,“‘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分析错误。原文是:“‘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可知属于扩大范围。
D项,“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分析错误。“侧重于”,原文没有提出,属于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答案】4.C
5.D
6.A
7.①首先论证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
②又从政府获取个人健康信息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角度,论证二者是相冲突的。
8.①在疫情严峻之时,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
②体现社会正义原则,限制但不能无条件地随意牺牲某些个人权利,对为公共健康牺牲权利的个体给予补偿;
③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并仔细阅读,接着对选项进行深度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然后通读相关文句,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4.A项,“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错误。原文信息是“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见还需要注重公民对自由权。
B项,“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错误。原文信息是“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D项,“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错误。原文表述为“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可见问题并未解决,选项曲解文意,变未然为已然。
故答案为:C。
5.D项,“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错误。原文说“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见无论是疫情爆发时还是结束后,都要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并充分保护。
故答案为:D。
6.A项,“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可以论证材料二观点,符合题干要求。
B项,“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表述绝对。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不一定就会获得健康保障,推断不合理,太绝对。
C项,“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错误。“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表述绝对。
D项,“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错误。 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也应该是维护正义,所以不能说“就是不正义的”的,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A。
7.首先给材料三划分层次,根据段落布局划分为两层: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然而”前后分开。
然后分别总结层次大意,便是答案:第①层开头便是中心论点: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第②层: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
8.从材料一的最后两段“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建议大家在非常时期都少出门而自动隔离在家,就体现了公共健康将全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保护范围的基本要求。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当然,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隔离,也应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能够使被隔离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被隔离者来说,应当意识到这种举措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中得出答案①在疫情严峻之时,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
从材料二“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中提取出答案②体现社会正义原则,限制但不能无条件地随意牺牲某些个人权利,对为公共健康牺牲权利的个体给予补偿。
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因此,在平衡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公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中确定答案③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答案】9.D
10.B
11.C
12.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3.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项A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①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②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③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④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⑤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故答案为: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答案】14.D
15.D
16.C
17.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8.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题干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把握关键词句,找准文中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最后逐一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题干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把握关键词句,找准文中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最后逐一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锁定关键信息,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审读全文,圈定对应信息,然后再按照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先通过对选项的深入解读,锁定关键信息,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并说明理由。作答时首先立足于自我,感悟文本,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阐明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14.A.“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
B.“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和严格的逻辑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D.“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答案为:D。
15.A.“这一点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错误。结合“从泰勒斯开始的……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分析,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
B.“精神一致”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D。
16.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A.讲孔子对礼乐制度高度礼赞,符合要求。
B.讲朱熹思想的表达方式,符合要求。
C.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D.哥白尼的挑战,充满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C。
17.材料二是从“轴心时代”的概念和“哲学存在的内在共同性”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找出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即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
举例论证的作用丰富材料的内涵,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8.对于本题来说,可先分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和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怎么做,然后总说这两种思想倾向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根据“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需要更多地采用孔子的守成态度。
结合“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分析可知,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及时自我更新,跟上潮流、创造潮流。需要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这两种思想都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兼收并蓄。
19.【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结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所导致的”句式杂糅,可改为“这主要是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导致的”。
B项,“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语序不当,应把“海选”提到“决赛”前。
D项,“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搭配不当,将“对”改为“把”。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答案】B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像是儒家的未雨绸缪,而“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告诉我们天道如此一无所谓好坏,每个事物本身含有自我否定的成分,于是有了祸福,有了安危。
抓住“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分析,虱子生活的安逸,不知道未雨绸缪,结合当危难来的时候,措手不及。揭示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21.【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②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人的技艺十分高超。这里是指自然景观,使用错误。
③一得之见: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谦虚的说法。不能用来说作者的见解,使用错误。
④脱颖而出: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⑥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错,这里应是“纷纷扬扬”。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与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分析相近词语的意思,成语是否符合逻辑和具体语境。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多积累。
【答案】22.A
23.B
24.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推导出要填写的内容,做到内容上连贯。根据与上下文相关的词语、句式,推导出要填写的句子的句式、衔接语等,做到形式上统一。关注标点符号和关联词。句子补写题的答案一般包含语段中的关键词语,所以要有运用语段中的词语作为所填语句的中心词作答的意识。
22.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应选用“大相径庭”。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应选用“抽丝剥茧”。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样。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里强调的是“直截了当”。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可知选用“知行合一”。
故答案为:A。
23.划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语序不当,根据语境,“中国”应放在句首;②主语不当,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
故答案为:B。
24.D项,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其他三项都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故答案为:D
【答案】25.B
26.D
27.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2)本题考查理解熟语含义以及补写句子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平时常见的熟语能够做到熟练运用;补写句子,需要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
(3)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25.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横线前面的“离开‘诚’来谈和谐”是说方法不对,因此第一处应选用“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文指学业有成,武指从军有成就,一般指两个人。文武双全:文才武功都具备,形容有智有勇,才能杰出而全面,一般指一个人。依据句中“蔺相如与廉颇”两个人可知,第二处应选用“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永远流传于后世。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句中是说“使‘将相和’的佳话”流传,故第三处应选用“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根据语境,是说楚汉同盟的和谐关系瓦解,故第四处应选用“烟消云散”。
故答案为:B。
26.“话到嘴边留半句”,意思是话已经到了嘴边了,说一半就不说了,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直言,应与“交流时”相对应。“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热情,却在暗地里使奸,强调与人合作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后习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的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而“仁民”,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物虽不同于人,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如捕鱼、狩猎,以及砍伐树木等,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即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所探询的“伤人乎”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用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B.对儒家来说,人应当珍惜、爱护物,“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都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将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D.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提出的“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
B.“民胞”是把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答案】1.D
2.C
3.C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有的选项针对全篇,有的选项针对局部,但总体来说,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是解题的关键。具体作答时,首先应根据选项内容找准信息区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进行比照,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锁定关键信息,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审读全文,圈定对应信息,然后再按照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题干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把握关键词句,找准文中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最后逐一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1.D项,“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错误。这种“意识”指代“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指代“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遗漏“如何”等重要信息,偷换了指代内容。
故答案为:D。
2.C 项,“同异角度”错误。没有“异”,文中没有论及它们的不同,且本文第四段与前文内容构成层进,不是完全的总分。
故答案为:C。
3.A项,“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分析错误。原文是“‘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可知属于逻辑错误。
B项,“‘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分析错误。原文是:“‘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可知属于扩大范围。
D项,“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分析错误。“侧重于”,原文没有提出,属于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其中重点人群强制隔离甚至封城这样的措施,涉及一个必须思考的伦理问题: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
在危及社会全体成员健康的疫情面前,限制个人行动自由的正当合理性在哪里?英国学者密尔指出:“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伤害。”这里所说的“防止他人的伤害”,是指社会或社会权力机构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涉,从而保护社会成员免受他人伤害。换言之,以不伤害他人为理由对个人行动自由进行干预,这样的干预就是正当合理的。
实际上,即使是仅仅涉及行为者本身的生命安全问题时,公共健康从保护行为者的角度进行干预,也具有正当合理性。密尔曾经指出,当有人想走上一座断桥而有生命危险时,这时阻止他的行动是正当合理的。换言之,个人行动自由也只有在无碍生命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建议大家在非常时期都少出门而自动隔离在家,就体现了公共健康将全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保护范围的基本要求。
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当然,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隔离,也应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能够使被隔离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被隔离者来说,应当意识到这种举措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
(摘编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
材料二:
公共健康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生共存。当公共健康处于良好状态时,公共健康将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当公共健康发生危机时,公共健康将威胁到个体健康的安全。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个人不可避免地根植子关系与社群之中,个人在社群中完善自身。个人的各种权利只有在一定的社群中才是真实的。而且,权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在公共健康领域,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之一就是为了公共健康而适当限制个人的权利。
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
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当个人的自由、隐私、财产等权利为了公共健康利益而牺牲时,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体利益对社会利益的服从必须以有助于个体利益的改善为目的,并且这种服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当得到补偿的。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也为这种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它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对个体为公共健康所做出的牺牲,给予适当的补偿,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李伦、喻文德《论公共健康的社会正义问题》)
材料三:
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因为在公共健康领域,有关疾病和伤害的信息是政府作出公共卫生理性决策的重要基础。为了公共利益,政府需要并且有权力取得、利用、保留及传递这些健康信息。以有效识别公共健康危险,制定公共健康决策,对政府的公共健康使命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对个人健康资料的系统化获取使个人隐私面临巨大的风险。健康信息能够显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最私密的方面,它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就业、获得保险或社保福利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被收集并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个人保护隐私权的能力就显著降低。而如果过度保护隐私权,严格限制可辨认健康数据的系统化收集,可能导致政府无法获得健康数据。从而无法做出保护公共健康的理性决策,导危害大量处于危险地位的第三人。
因此,在平衡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公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摘编李燕《限制与保护:公共健康领域的个人隐私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公共健康,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
B.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在对个体作出适当补偿的前提下,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
C.材料一论述了公共健康和个人自由的关系,材料二阐明了维护公共健康应符合社会社会正义的原则。
D.三则材料都论及了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的冲突,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危及公共健康的疫情面前,居家自行隔离或强制隔离,体现出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的原则。
B.疫情严峻期间,适当限制个人自由权利,不仅有利于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利于保障公共健康。
C.对为公共健康做出牺牲的个体,给予合理的补偿,不仅有法可依,而且能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正义。
D.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
B.“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
C.“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
D.“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
7.材料三是如何辩证分析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健康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8.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个人权利?请结合材料概述。
【答案】4.C
5.D
6.A
7.①首先论证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
②又从政府获取个人健康信息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角度,论证二者是相冲突的。
8.①在疫情严峻之时,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
②体现社会正义原则,限制但不能无条件地随意牺牲某些个人权利,对为公共健康牺牲权利的个体给予补偿;
③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并仔细阅读,接着对选项进行深度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然后通读相关文句,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4.A项,“不需要注重公民的自由权”错误。原文信息是“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见还需要注重公民对自由权。
B项,“可以为公共健康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错误。原文信息是“当公共健康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的某些权利,是维护公共健康所必需的,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D项,“材料三从法律层面解决了二者如何平衡的问题”错误。原文表述为“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可见问题并未解决,选项曲解文意,变未然为已然。
故答案为:C。
5.D项,“为维护公共健康,在疫情暴发时应该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在疫情结束后应该充分保护个人权利”错误。原文说“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见无论是疫情爆发时还是结束后,都要适当限制个人权利,并充分保护。
故答案为:D。
6.A项,“在公共健康领域,无论遇到何种权利冲突和价值冲突,都必须用社会正义平衡和具体化各种权利和价值”可以论证材料二观点,符合题干要求。
B项,“人们就会获得健康保障”表述绝对。政府尊重个体的权利,并使公共健康政策接受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不一定就会获得健康保障,推断不合理,太绝对。
C项,“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错误。“尊重个人权利对保护公共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冲突”,表述绝对。
D项,“人权正义的实质是个人权利的种圣不可侵犯,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就是不正义的”错误。 用强制性的法律或规定干涉个人权利,也应该是维护正义,所以不能说“就是不正义的”的,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A。
7.首先给材料三划分层次,根据段落布局划分为两层: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公共健康取决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如不能保护个人隐私权,就难以鼓励个人去参加公共健康项目,如疾病的筛查、对有密切关系者的告知及医学治疗等,然而,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然而”前后分开。
然后分别总结层次大意,便是答案:第①层开头便是中心论点: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促进公共健康是一致的,第②层:二者又是相冲突的,社会不可能在强调维护健康信息的公共利益的同时,又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权。
8.从材料一的最后两段“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建议大家在非常时期都少出门而自动隔离在家,就体现了公共健康将全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保护范围的基本要求。当公共健康与个人行动自由相冲突时,将公共健康置于优先性地位考虑,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和立场。当然,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隔离,也应有相应合理的措施,能够使被隔离者感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对被隔离者来说,应当意识到这种举措对于公共健康的重要性”中得出答案①在疫情严峻之时,公共健康优先于个人权利。
从材料二“政府在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发生冲突,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充分考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尽量最小化。以公共健康为理由而牺牲某些人的权利,只有发生真正危及公共健康的事件,并真正需要某些人做出这种牺牲时才是合理的。因此,在践行社会正义时,公共健康不能要求公民无条件地随意牺牲个人权利”“国家和社会必须对这种牺牲作出适当的补偿,否则,是违背社会正义的”中提取出答案②体现社会正义原则,限制但不能无条件地随意牺牲某些个人权利,对为公共健康牺牲权利的个体给予补偿。
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因此,在平衡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公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强力保护隐私权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个人健康信息在公共健康中的价值、促进公共健康的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中确定答案③在法律层面解决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2023高一下·微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2.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3.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9.D
10.B
11.C
12.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3.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项A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B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能作为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D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据。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①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②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③比喻论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④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⑤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故答案为: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1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故答案为: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祆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1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15.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1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17.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18.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答案】14.D
15.D
16.C
17.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8.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题干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把握关键词句,找准文中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最后逐一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题干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把握关键词句,找准文中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最后逐一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锁定关键信息,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审读全文,圈定对应信息,然后再按照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先通过对选项的深入解读,锁定关键信息,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并说明理由。作答时首先立足于自我,感悟文本,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阐明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14.A.“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创立了形式逻辑”错误,根据原文“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
B.“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和严格的逻辑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
D.“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误,原文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答案为:D。
15.A.“这一点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错误。结合“从泰勒斯开始的……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分析,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
B.“精神一致”错误,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错误,原文说的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D。
16.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A.讲孔子对礼乐制度高度礼赞,符合要求。
B.讲朱熹思想的表达方式,符合要求。
C.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D.哥白尼的挑战,充满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C。
17.材料二是从“轴心时代”的概念和“哲学存在的内在共同性”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的,找出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即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
举例论证的作用丰富材料的内涵,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
18.对于本题来说,可先分说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和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怎么做,然后总说这两种思想倾向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根据“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需要更多地采用孔子的守成态度。
结合“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分析可知,在面对现实时,我们应及时自我更新,跟上潮流、创造潮流。需要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这两种思想都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利于我们新时代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兼收并蓄。
三、选择题
19.(2019高三下·静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撒哈拉沙漠面积已扩大10%,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所导致的。
B.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产生最佳的示范效应。
C.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D.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结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所导致的”句式杂糅,可改为“这主要是自然气候循环和气候变暖导致的”。
B项,“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语序不当,应把“海选”提到“决赛”前。
D项,“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搭配不当,将“对”改为“把”。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答案】B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像是儒家的未雨绸缪,而“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告诉我们天道如此一无所谓好坏,每个事物本身含有自我否定的成分,于是有了祸福,有了安危。
抓住“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分析,虱子生活的安逸,不知道未雨绸缪,结合当危难来的时候,措手不及。揭示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21.(2019高三上·安顺期末)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组是(  )
①面对这份不虞之誉,这位衣着朴素的东北老人捋一捋胡须,面带微笑地回答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只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遇到都会这样做的。”
②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本好书,相信深度阅读一定会让我们读者从中获得作者的一得之见。
④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公司董事长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扎实的干劲。
⑤在本次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王教授的发言直击时弊,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可谓是空谷足音,引起很大反响。
⑥2018年12月29日,安顺迎来了近年来的一场大雪,雪花洋洋洒洒,大地白茫茫一片。
A.①⑤⑥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②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人的技艺十分高超。这里是指自然景观,使用错误。
③一得之见: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谦虚的说法。不能用来说作者的见解,使用错误。
④脱颖而出: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⑥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错,这里应是“纷纷扬扬”。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与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分析相近词语的意思,成语是否符合逻辑和具体语境。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多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B.大相径庭 鞭辟入里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C.泾渭分明 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D.泾渭分明 鞭辟入里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24.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答案】22.A
23.B
24.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推导出要填写的内容,做到内容上连贯。根据与上下文相关的词语、句式,推导出要填写的句子的句式、衔接语等,做到形式上统一。关注标点符号和关联词。句子补写题的答案一般包含语段中的关键词语,所以要有运用语段中的词语作为所填语句的中心词作答的意识。
22.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应选用“大相径庭”。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应选用“抽丝剥茧”。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样。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里强调的是“直截了当”。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可知选用“知行合一”。
故答案为:A。
23.划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语序不当,根据语境,“中国”应放在句首;②主语不当,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
故答案为:B。
24.D项,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其他三项都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故答案为: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间的坦诚相待,才使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来谈和谐,无异于____________,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_______)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像这样,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而且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长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最终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____________原本二人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最后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修补了裂痕,使“将相和”的佳话____________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的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表面的和谐是禁不住“诚”的检验的,它在“诚”的面前会原形毕露。楚汉同盟这个因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的和谐关系,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____________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社会和谐,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行的。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 文武双全 脍炙人口 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 一文一武 脍炙人口 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 文武双全 千古流传 不了了之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交流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B.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C.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
D.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2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B.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C.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D.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答案】25.B
26.D
27.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2)本题考查理解熟语含义以及补写句子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平时常见的熟语能够做到熟练运用;补写句子,需要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
(3)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25.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横线前面的“离开‘诚’来谈和谐”是说方法不对,因此第一处应选用“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文指学业有成,武指从军有成就,一般指两个人。文武双全:文才武功都具备,形容有智有勇,才能杰出而全面,一般指一个人。依据句中“蔺相如与廉颇”两个人可知,第二处应选用“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永远流传于后世。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句中是说“使‘将相和’的佳话”流传,故第三处应选用“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根据语境,是说楚汉同盟的和谐关系瓦解,故第四处应选用“烟消云散”。
故答案为:B。
26.“话到嘴边留半句”,意思是话已经到了嘴边了,说一半就不说了,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直言,应与“交流时”相对应。“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热情,却在暗地里使奸,强调与人合作交往时的态度,故与“合作时”相对应。“未可全抛一片心”,意思是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在句中与“做事时”搭配,是说人们做事不真诚。
故答案为:D。
27.“有诚信不良记录”的恶劣程度比“违约诈骗”轻,应该放在前面,从而排除A、B两项;“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使之得不到便宜”比“让其处处碰壁”语意程度轻,故放在“不仅”后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28.(2019高三上·六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 的今天,人类中心主义者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们认定那个终极的“控制开关”必定掌握在人类手中。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巅峰,我们当然不用 。然而,新的工业革命提出的最大疑问在于,人类将自己最强大、最优质和最持久的体力和智力进行“集成”,并一步一步地转移到“机器人”身上,尤其是转移到与自己同类却更为强健和发达的“基因人”身上后,仍然认为自己还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是不是人类自我最大也是最后的迷思?
( , , 。 , , ,)这应当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具特色,也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这些”自然人”,如果不想在这次工业革命中 ,就必须适度地放下“自然人”内部的争斗,从整个人类的视角,塑造全新的、共有的道德良知,摒弃前嫌, ,面对整个人类新的对手。可以想象,面对如此革命,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举云摇 诚惶诚恐 自投罗网 精诚团结
B.风起云涌 诚惶诚恐 自掘坟墓 和衷共济
C.风举云摇 忧心忡忡 自投罗网 和衷共济
D.风起云涌 忧心忡忡 自掘坟墓 精诚团结
(2)下面是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已打乱,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预示人类社会一个自我超越时代的到来
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③“自然人”“机器人”和“基因人”等之间的冲突
④超越地域、民族、国家、政治团体、宗教派别
⑤在向整个人类社会发出新的挑战
⑥很可能超过当下的民族、国家等之间的冲突
A.②④⑤③⑥① B.②③④⑥⑤①
C.③⑥①②④⑤ D.③④⑥②⑤①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B.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C.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D.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答案】(1)D
(2)A
(3)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风举云摇:凭借风云飞腾上升,亦喻飞黄腾达。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迅速,故此处应填“风起云涌”。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忧虑、担心,故此处应填“忧心忡忡”。自投罗网: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啥自己走进别人的圈套中。自掘坟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替自己挖掘坟一样,比喻自寻死路。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人类自寻死路,故此处应填“自掘坟墓”。精诚团结:一心一意,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团结一致,故此处应填“精诚团结”。故选D。
(2)根据标点符号,六句话应该分为两小组,两个大的句子。根据文段逻辑,应是先谈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影响,即②④⑤句,再谈其具体特色和价值,即③⑥①句。故选A。
(3)原句存在的问题一是“一种”的位置不当,二是“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的多重否定失当;A项多重否定失当,C项和D项“一种”的位置不当。数量词(一种)在动词(没有……)前面是定语排序的规则。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A;⑶B;
【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四、语言表达
29.(2019高一上·双鸭山期末)概括下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特朗普在贺信中说,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我个人的优先事项。我们强有力的友谊为两国在未来数年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答案】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概括新闻类题型,做题的关键在于明白新闻五要素,而新闻的主要内容往往在导语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新闻导语加以概括总结,一般能概括出新闻主要内容。可按照何时何地何对象做何事何结果来概括,其中对象、事件必不可少,答题时要注意字数限制。照此方法这则新闻可概括为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故答案为: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题型。作此题可以先确定导语,然后就能确定新闻的主要内容;对于导语不明显的,可以采用整合新闻中的关键词,还可以用公式法加以总结,公式为“人物+事件”。
30.()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最为人熟悉的典型例子是: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下面文段中也运用了这种推理,请指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答案】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所以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知识点】逻辑推断
【解析】【分析】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他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本题中大前提,也就是一般性原则是:只有高级军官才能养得起名贵的波斯猫;小前提,也就是特殊化情况是:前方法军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结论是:前方阵地有法军指挥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及句式仿写的能力。平时要多看相关的知识。所谓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它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
31.(2018高三上·嘉兴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诗是一种模仿,无论就诗人自己或是就听众说,它的影响都非常危险。就艺术家本身说,每个人才力都有偏向,想件件都会做,   ,比如悲剧家不一定能演喜剧,善理事者不一定能写文章,艺术家要模仿每行手艺,所以不能有专长;他要模仿各种各样的性格,   。比如常模仿疯人,久之习惯成自然,举止动静就难免现出疯人的模样了。所以柏拉图竭力反对理想国的执政者   ,尤其是演戏。
(朱光潜《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答案】结果往往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结果自己的性格变成很软弱不定;学习任何模仿的艺术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后文“比如悲剧家不一定能演喜剧,善理事者不一定能写文章”可知应该填写“结果往往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常模仿疯人,久之习惯成自然,举止动静就难免现出疯人的模样了”可知应该填写“结果自己的性格变成很软弱不定”;第③空根据前文“无论就诗人自己或是就听众说,它的影响都非常危险”可知应该填写“学习任何模仿的艺术”。
故答案为:结果往往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结果自己的性格变成很软弱不定;学习任何模仿的艺术。
【点评】主要考核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类试题必须读完整个语段,对整体的内容和句子间的结构逻辑关系有所了解,方能判断出填写句子的方向。特别是填空处的前后语境以及标点符号,都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填写句子后,再重读语段,检查填写之后的内容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符合。要注意审题,不要超过题干规定的字数要求。
32.(2019高二下·延边开学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段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对新教师也不吝赐教,经常给他们上示范课,力促他们成长。
B.大家的鼓励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至于让我出任学会顾问一事,我只能敬谢不敏。
C.您出趟国还特意给小弟捎来礼物,真是千里送鹅毛,小弟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D.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一线教师,我对高考给师生带来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感受。
【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项,“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是用于请人指教时说的客气话。语境中说的是段老师对新教师,使用不当。
B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使用正确。
C项,“千里送鹅毛”指从很远的地方带来极轻微的礼物,表示礼轻情意重。这里说是别人,使用错误。
D项,“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应该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己。语境中用于自己,使用错误。因此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33.(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15个字内。
每当夜幕降临时,三叶草的三片小叶就会折迭在一起,合欢树的小羽片就成对的闭合,实际上,   。科学家们对植物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的观点认为植物叶子闭合时会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还有的认为这是植物为了恢复“体力”。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   。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   ,部分原因是噪音及光线不断地干扰植物睡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答案】这是植物的睡眠现象(或:这是植物在睡觉);适应环境以便恢复“体力”(或:恢复生长活力);在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或:生命力不够旺盛)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此题根据上下文提示。①前句说“夜幕降临”“折迭”“闭合”,后句说“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植物睡眠的目的”,可知“睡眠”或“睡觉”等关键词;②前句说“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恢复‘体力’”,且其主语为“植物睡眠目的”可知“生存”“能力”“适应”等关键词;③前句说“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后句说“干扰睡眠”,可知“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或“生命力不够旺盛”等关键词。
故答案为:这是植物的睡眠现象(或:这是植物在睡觉) 适应环境以便恢复“体力”(或:恢复生长活力) 在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或:生命力不够旺盛)。
【点评】语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选择性忽视”。
汪国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你的认识:   
【答案】都谈到了选择和坚持的重要性;柏拉图之言强调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放弃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更具理性和智慧。汪国真之言更侧重坚持的重要性,既然选择,就需要不畏艰难走下去,此言更具号召力和鼓动性。;我更喜欢柏拉图的理性与智慧,由理性与智慧支撑的勇气才更容易让我们到达内心渴望的远方。(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题干要求“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同”,一是“异”,一是自己的认识。柏拉图的话和汪国真的话中都有共同的内容,一是“坚持”,一是“选择”,这是相同之处;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都要理性对待,正确选择;汪国真的话中,“既……,便……”,强调的是坚持,选择了就要做下去。柏拉图的更理性一些,汪国真的更有激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其次,审材料,抓关键信息,读懂材料,明确材料中心所在。最后谈自己认识的时候,应将材料与个人、现实等情况结合。
35.()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一次,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他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一次,钱锺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其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当问及钱锺书的感想时,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①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②钱锺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答案】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书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分析】
第一个故事中,集市上的货摊“琳琅满目”,可以说物品非常丰富,这些物品无疑能够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但苏格拉底却说“我用不着”,再联系苏格拉底的思想,可以归纳出,苏格拉底的观点是重精神轻物质之类的。第二个故事中,图书馆的书非常之多,一般人的表现应该是惊叹,而钱锺书却说“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再联系钱锺书治学经历,考生可以想到“术业有专攻”之类的思想,由此可以归纳出读书要有所选择之类的观点。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可以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并结合句子结构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丰富含义。
36.(2016高一下·杭州期中)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