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精选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恶(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烦琐(suǒ) 粗拙(zhuō) 震悚(sǒng)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无误;B“憎”应读“zēn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辫子 保姆 磨难 烦琐之至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D无误;C“豪不相干”应为“毫不相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C项中”全体“指全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当然离不开课文的语言环境。如题中的”全体“如果不理解课文,很容易以为是”大家“的意思。
4.选出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B.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C.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
D.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答案】A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A中把”我“比作”棉花“。
B中没有出现喻体。
C项中也没有出现喻体。
D项 ”他“和”哥哥“都是人,属一类事物,所以不能构成比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判断。比喻句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且二者不可属于同一种事物。像D项就很典型,考生可积累记忆。
5.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去“最高”或删去“顶”。
B.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答案】C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C“热潮”和“开展”搭配不当。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答案】A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A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呐喊》是小说集。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与作品有关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积累。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答案】B
【知识点】分号;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改为: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8.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答案】B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阅读选项,B项显然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探究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一要看它与主题的关系,二要看它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9.对文中所引用的阿长的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A.阿长之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鲁迅的关心。
B.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鲁迅在这里如实写来,并不带贬义。
C.“我给你买来了!”一句,表现出阿一长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后的欣喜与欢快。
D.将“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称鲁迅为“哥儿”更表现出她巴结讨好的性格特征。
【答案】D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选D。依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阿长之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鲁迅的关心。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鲁迅在这里如实写来,并不带贬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填空题
10.文学常识填空。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答案】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①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 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 及作品的评价。
②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③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④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1.()给划线字注音。
惊骇
震悚
惶 急
疮 疤 惧惮 烦琐
霹雳 诘 问
【答案】hài;sǒ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给常见字词注音,需注意形声字和形近字。比如”疮疤“就不能读成 cāng ,”诘问“就不能读成 jí
故答案为:hài;sǒ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1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答案】(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知识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⑴“黄胖而矮”是人物的外貌描写。⑵“竖”“摇动”“点”几个动词的使用是动作描写。⑶这是阿长与“我”的对话,是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 外貌描写 ;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有关《阿长与<山海经>》的漫画,请仔细赏读后回答问题。
(1)这幅漫画所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答案】(1)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2)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共四本,当阿长解开包裹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其中的一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知识点】漫画释义;《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这幅插图描述的就是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
(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题干要求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来描述画面内容。从图画上看,阿长给“我”买回来的《山海经》一共四本,“我”因为期待已久,所以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并且立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足见“我”的高兴。
【点评】
⑴)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平时的学习要注意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插图等内容要熟悉。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介绍或描述漫画内容解题方法。这类题型,只需要把画面的组成部分用记叙性或说明性的文字表述即可,不需要做评论或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寓意。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的东西。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四、问答题
14.为什么鲁迅在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把题目拟为“长妈妈与《山海经》”不是更好些吗
【答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天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叹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后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占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理解。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天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叹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后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占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
15.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问题: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案】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相对比较简单,只需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
【点评】本题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概况人物形象。
五、综合题
16.学习了本文,为了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班级准备开展以“解读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2)假如你们小组以“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为论题进行讨论,你觉得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①鲁迅先生深深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做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答案】(1)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2)第③则材料不能选用。因为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无关。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⑴ 他在日本求学的时候,日本人歧视“弱小的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学生,认为中国人能考到 60 分是藤野先生给泄题了;民族的信心受到伤害。还有,当他看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斩首的幻灯片时,发现中国人看日本人杀给俄国人做奸细的中国人时还拍 手称快、表情麻木,意识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救国。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⑵首先对这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判断,论断的中心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细读可知第③则材料介绍的是鲁迅对小说文体的探索,与要讨论的论题——“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无关。
故答案为:⑴ 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⑵ 第③则材料不能选用。因为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无关。
【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依据原著,概述时,语言力求简洁明了,说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面那个注重的重要问题的探究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 地笑了。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有删改)
17.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 → →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
18.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 地笑了。(在横线上补充形容母亲“笑”的神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②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9.根据上下文,揣摩退稿信的内容,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40字)
20.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17.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18.①欣喜;因为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热衷于读书写字而由衷喜悦的心情。②“无可救药”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我”对读书的痴迷程度之深。
19.示例:你的文章有可观之处,但是内容略显稚嫩,建议你多读书多积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再次投稿。
20.本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辍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⑵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等。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阅读比较。根据题干的要求对两篇文章的侧重点进行全面地把握,比较阅读时要找准两者的比较点,对相关的内容要准确把握。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不能空谈。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出要点。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第一空概括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结合“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第二空概括为: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18.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无可救药”原指病已经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19.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由文章内容“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可以推测,编辑在退稿信中应该是嘱咐她好好读书,学习好的书籍的写法,鼓励她把文学基础打好再来投稿。据此来写退稿信的内容,注意是以编辑口吻写,语气应该是比较委婉,可以先肯定她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然后再指出问题,再鼓励她好好读书,做好积淀,最后表达期待她再次投稿。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20.本题考查阅读比较。选文“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21.(2020七下·广饶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 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1)文中用①②段记叙和描写叔祖的用意是什么?
(2)第⑩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从人物刻画及修辞等角度赏析⑥段划线句子。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案】(1)①记叙我见到、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②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意思对即可。
(2)①抒情的表达方式;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敬爱、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3)①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文章思想倾向;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抒情;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根据第(1)段的“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可以看出,记叙我见到、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根据第(2)段“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可以看出,远房叔祖对“我”的态度是“疏懒”的,而阿长对“我”的态度是“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从侧面了衬托阿长对“我”的关心。(2)这道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属于抒情。阿长,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不拘小节,迷信愚昧。但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特别是她给儿时的“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感到意外震惊。因此,第⑩段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敬爱、怀念之情。(3)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属于心理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带来的意外惊喜比喻为“霹雳”。因为阿长是“我”最不抱希望的一个人,她却给“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 ①记叙我见到、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②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意思对即可。 ⑵ ①抒情的表达方式;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敬爱、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⑶ ①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⑵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⑶修辞句﹑人物描写句赏析的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_修辞(描写方法),生动形象(传神、细腻、强调突出等)地写出__特点(心理、内容等),表达(表现)__感情(性格、主题等)。
22.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
(2)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示例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
(4)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挖掘小说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过渡及其作用;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①"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波斓顿起。③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波澜又起。(2)第二自然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4)本文的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大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答案】(1)不妥协,不屈服,不奉迎。(意近即可)
(2)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
(3)过渡或承上启下。
(4)聪明
(5)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
(6)好看 好玩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知识点】诗歌对联;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下句内容,再结合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思考。(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应联系下文“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回答。(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⑤段中“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承接上文;“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引出下文。(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刁”属于贬词褒用,其本义是“狡猾,无赖”,联系上下文看,是聪明的意思。(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的第⑦段中的“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一句中寻找答案。(6)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从相貌上写鲁迅先生,后半部分可以抓住“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回答(7)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紧扣题干中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一句回想《自嘲》这首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精选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恶(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烦琐(suǒ) 粗拙(zhuō) 震悚(sǒ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辫子 保姆 磨难 烦琐之至
3.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4.选出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B.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C.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
D.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5.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去“最高”或删去“顶”。
B.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8.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9.对文中所引用的阿长的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A.阿长之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鲁迅的关心。
B.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鲁迅在这里如实写来,并不带贬义。
C.“我给你买来了!”一句,表现出阿一长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后的欣喜与欢快。
D.将“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称鲁迅为“哥儿”更表现出她巴结讨好的性格特征。
二、填空题
10.文学常识填空。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
11.()给划线字注音。
惊骇
震悚
惶 急
疮 疤 惧惮 烦琐
霹雳 诘 问
1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有关《阿长与<山海经>》的漫画,请仔细赏读后回答问题。
(1)这幅漫画所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
四、问答题
14.为什么鲁迅在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把题目拟为“长妈妈与《山海经》”不是更好些吗
15.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问题: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五、综合题
16.学习了本文,为了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班级准备开展以“解读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2)假如你们小组以“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为论题进行讨论,你觉得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①鲁迅先生深深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做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 地笑了。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我反复地读着父亲送的这本旧书,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开始,因为家里发生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有删改)
17.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 → →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
18.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 地笑了。(在横线上补充形容母亲“笑”的神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②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9.根据上下文,揣摩退稿信的内容,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40字)
20.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21.(2020七下·广饶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 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1)文中用①②段记叙和描写叔祖的用意是什么?
(2)第⑩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从人物刻画及修辞等角度赏析⑥段划线句子。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22.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大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无误;B“憎”应读“zēn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读准字音,考生复习时要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如社会因素干扰字、形似误读字、多音误读字等。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D无误;C“豪不相干”应为“毫不相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3.【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C项中”全体“指全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当然离不开课文的语言环境。如题中的”全体“如果不理解课文,很容易以为是”大家“的意思。
4.【答案】A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A中把”我“比作”棉花“。
B中没有出现喻体。
C项中也没有出现喻体。
D项 ”他“和”哥哥“都是人,属一类事物,所以不能构成比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判断。比喻句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且二者不可属于同一种事物。像D项就很典型,考生可积累记忆。
5.【答案】C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C“热潮”和“开展”搭配不当。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6.【答案】A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A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呐喊》是小说集。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与作品有关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积累。
7.【答案】B
【知识点】分号;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改为: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8.【答案】B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阅读选项,B项显然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探究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一要看它与主题的关系,二要看它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9.【答案】D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选D。依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阿长之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鲁迅的关心。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鲁迅在这里如实写来,并不带贬义。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0.【答案】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①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 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 及作品的评价。
②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③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④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1.【答案】hài;sǒ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给常见字词注音,需注意形声字和形近字。比如”疮疤“就不能读成 cāng ,”诘问“就不能读成 jí
故答案为:hài;sǒ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12.【答案】(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知识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⑴“黄胖而矮”是人物的外貌描写。⑵“竖”“摇动”“点”几个动词的使用是动作描写。⑶这是阿长与“我”的对话,是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 外貌描写 ;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13.【答案】(1)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
(2)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共四本,当阿长解开包裹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其中的一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知识点】漫画释义;《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这幅插图描述的就是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
(2)本题考查画面描述。题干要求用上“津津有味”“迫不及待”两个成语来描述画面内容。从图画上看,阿长给“我”买回来的《山海经》一共四本,“我”因为期待已久,所以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并且立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足见“我”的高兴。
【点评】
⑴)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平时的学习要注意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插图等内容要熟悉。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介绍或描述漫画内容解题方法。这类题型,只需要把画面的组成部分用记叙性或说明性的文字表述即可,不需要做评论或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寓意。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的东西。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14.【答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天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叹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后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占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依据作品内容不难理解。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天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叹山海经,, 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后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占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的意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
15.【答案】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此题相对比较简单,只需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
【点评】本题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还要概况人物形象。
16.【答案】(1)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2)第③则材料不能选用。因为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无关。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⑴ 他在日本求学的时候,日本人歧视“弱小的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学生,认为中国人能考到 60 分是藤野先生给泄题了;民族的信心受到伤害。还有,当他看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斩首的幻灯片时,发现中国人看日本人杀给俄国人做奸细的中国人时还拍 手称快、表情麻木,意识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救国。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⑵首先对这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判断,论断的中心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细读可知第③则材料介绍的是鲁迅对小说文体的探索,与要讨论的论题——“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无关。
故答案为:⑴ 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匿名信事件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弱民的屈辱;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
⑵ 第③则材料不能选用。因为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无关。
【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依据原著,概述时,语言力求简洁明了,说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面那个注重的重要问题的探究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17.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18.①欣喜;因为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热衷于读书写字而由衷喜悦的心情。②“无可救药”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我”对读书的痴迷程度之深。
19.示例:你的文章有可观之处,但是内容略显稚嫩,建议你多读书多积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再次投稿。
20.本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辍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简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⑵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等。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以编辑的口吻把他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阅读比较。根据题干的要求对两篇文章的侧重点进行全面地把握,比较阅读时要找准两者的比较点,对相关的内容要准确把握。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不能空谈。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出要点。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第一空概括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结合“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第二空概括为: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18.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无可救药”原指病已经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在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19.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由文章内容“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可以推测,编辑在退稿信中应该是嘱咐她好好读书,学习好的书籍的写法,鼓励她把文学基础打好再来投稿。据此来写退稿信的内容,注意是以编辑口吻写,语气应该是比较委婉,可以先肯定她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然后再指出问题,再鼓励她好好读书,做好积淀,最后表达期待她再次投稿。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20.本题考查阅读比较。选文“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21.【答案】(1)①记叙我见到、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②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意思对即可。
(2)①抒情的表达方式;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敬爱、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3)①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文章思想倾向;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抒情;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根据第(1)段的“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可以看出,记叙我见到、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根据第(2)段“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可以看出,远房叔祖对“我”的态度是“疏懒”的,而阿长对“我”的态度是“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从侧面了衬托阿长对“我”的关心。(2)这道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属于抒情。阿长,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不拘小节,迷信愚昧。但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特别是她给儿时的“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感到意外震惊。因此,第⑩段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敬爱、怀念之情。(3)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属于心理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带来的意外惊喜比喻为“霹雳”。因为阿长是“我”最不抱希望的一个人,她却给“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 ①记叙我见到、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②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意思对即可。 ⑵ ①抒情的表达方式;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敬爱、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⑶ ①心理描写;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⑵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⑶修辞句﹑人物描写句赏析的格式:这句话运用了__修辞(描写方法),生动形象(传神、细腻、强调突出等)地写出__特点(心理、内容等),表达(表现)__感情(性格、主题等)。
22.【答案】(1)"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
(2)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示例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
(4)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挖掘小说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过渡及其作用;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①"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波斓顿起。③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波澜又起。(2)第二自然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4)本文的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23.【答案】(1)不妥协,不屈服,不奉迎。(意近即可)
(2)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
(3)过渡或承上启下。
(4)聪明
(5)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
(6)好看 好玩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知识点】诗歌对联;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下句内容,再结合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思考。(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应联系下文“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回答。(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⑤段中“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承接上文;“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引出下文。(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刁”属于贬词褒用,其本义是“狡猾,无赖”,联系上下文看,是聪明的意思。(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的第⑦段中的“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一句中寻找答案。(6)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从相貌上写鲁迅先生,后半部分可以抓住“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回答(7)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紧扣题干中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一句回想《自嘲》这首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