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6 09:1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史实;
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1
02
03
探究红军长征铸就的长征精神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国民党“围剿”红军
原因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表现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湘鄂赣
湘赣
最大:中央
左右江
闽浙赣
川陕
鄂豫皖
洪湖
海陆丰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长征背景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对比 领导人 战略战术 反围剿
结果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一次 1930.10 10万 4万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30万 7万 第五次
毛泽东
胜利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运动战)
失败,
战略转移
分散兵力,冒险进攻,保守防御
博古
李德
8万
50万
1933.9
周恩来
朱德
李德
博古
时间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 四次
1930年

1933年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毛泽东
(前三次)
胜利
博古
李德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1933年10月

1934年
周恩来、朱德
(第四次)
50万
8万
军队人数
第五次
制定违背实际情况的“左倾”战术:分散兵力、进攻冒险、御敌于国门外等
失利
“左”倾:主观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客观困难;急于求成,在革命中采取盲目冒险的行为。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表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2.战略转移
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概况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
(2)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
3.遵义会议
背景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召开
周恩来
毛泽东
王稼祥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探讨: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转折点
14年
幼年
成熟
过雪山草地
路线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走过了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会师
过雪山草地
红 军 四 渡 赤 水



遵义
四渡赤水
巧 渡 金 沙 江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
  长征路上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爬雪山
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下去,但是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
过草地
血战湘江
红一方面军
四渡赤水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会宁
遵义会议
瑞金 1934·10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部
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一部
到达陕北的红四方面军一部
会宁会师楼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
红军凭借什么样的精神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敢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
知识线索


原因
过程
意义
军事行动
开始:
转折:
结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
精神
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血战湘江
考点一 红军长征
例1 (山东青岛)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中央红军长征始于( )
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考点二 遵义会议
例3 (湖北咸宁)在中共历史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一次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