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笳(jiā) 着想(zháo) 颦蛾眉(pín)
B.惨戚(qī) 寂寥(liáo) 顷刻(qīng)
C.倘若(tǎng)擒住(qín) 狗吠(fèi)
D.呼号(háo) 相称(chèng) 譬如(p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呈露 怆然 信手捻来 瞬息万变 B.飘缈意蕴 铢两悉称 丝毫不爽
C.尽致 深巷 轻描淡写 不舍昼夜 D.鼓瑟 凄凉 心旷神怡 惟妙惟宵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中考的冲刺阶段,周老师的课越发讲得惟妙惟肖,课堂效率极高。
B.刚买了新居,家徒四壁,老王决定要多方参照、精心设计后再动工。
C.面对日方屡次宣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的谬论,所有国人都感到义愤填膺。
D.年轻时读过许多小说,现在回想起来,最使我顶礼膜拜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B.通过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C.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宁可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D.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语言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无言之美”。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B.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C.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D.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二、语言表达
6.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辦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将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3)[阅读与鉴赏·批判性思维]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迭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予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选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呜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概括说明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3)请简要分析节选文字的论述层次。
8.阅读选文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1)阅读全文,提取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 。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得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是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服饰,峨冠博带,广袖长袍。四川成都某大学男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他为推广汉服文化,每天穿汉服上课,于是在网络上走红。伴随着他的走红,有部分网友高呼要求恢复汉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穿着汉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
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你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必要恢复汉服吗?
四、综合题
10.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诗词之美】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B.柳条)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3)【雕塑之美】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方言误读
【解析】【分析】A.“着”应读zhuó;故A项错误。
B.“顷”应读qǐng;故B项错误。
C正确。
D.“称”应读chèn,故D项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词语固定搭配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的“捻”应为“拈”;
B项中的“飘”应为“缥”;
C项书写完全正确;
D项中的“宵”应为“肖”。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3.【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B.“家徒四壁”指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C.“义愤填膺”指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用在此句符合语境。
D.“顶礼膜拜”指虔诚地跪拜。形容崇拜得五体投地。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4.【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项,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者“使”;
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宁可”应改为“与其”;
D项,“语言”不是艺术作品,并列不恰当。应删去“、语言”。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悉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辨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义关系不当等。
5.【答案】D
【知识点】句号;逗号;冒号;书名号
【解析】【分析】ABC使用正确。D.“《论语》”后面不应冒号。“不舍昼夜”后面的句号应去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6.【答案】(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逼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知识点】活动设计;文化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借助材料二,而材料二是一个带数字比例的统计图,故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应带有数字比例。借助材料二,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续写时要注意句式、语言色彩和句子的连贯性。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或: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故答案为:(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及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材料一,并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本题属于续写式仿写。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本题,搞清其答题要求;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出自己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即可。
7.【答案】(1)本段通过孔子与子贡关于“无言”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2)因为“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所以“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略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
【解析】【分析】 (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及首段内容分析,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是“无言”,第一段引用的是孔子和子贡有关无言的对话,从而引出下文有关“无言”的论述。
(2) 阅读这段话,可以看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就是“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几句话先把“言”和“意”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总结。答题时对这句话进行整合即可。
(3)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来论证。
故答案为:⑴ 本段通过孔子与子贡关于“无言”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⑵ 因为“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所以“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⑶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文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首段的作用有:①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③作本文的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答题时,应先理解首段的内容,再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8.【答案】(1)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提出诊治的办法
(2)“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精神上的短视”:知得不全,趣味窄狭。
(3)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4)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然后在分析这句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从”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可以这段话说明的是诊治欠缺文艺趣味的办法。据此答题即可。
(2)从文章第二、三、四段筛选出如下关键件:”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从这些语句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
(3)根据第六段“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可以知道答案。
(4) A符合原文意思。B从”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可知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的说法是不正确。C从“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可知”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错误。D从“ 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 ”可知”必须快速征服“错误,应“逐渐征服” 。
故答案为:⑴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提出诊治的办法
⑵ “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精神上的短视”:知得不全,趣味窄狭。
⑶ 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此题考查从文中筛选并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9.【答案】(1)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2)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⑴ 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关于“风俗”的谚语,然后阐释在“风”和“俗”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引用经典名著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举金字塔的产生和玛雅文化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的事例,证明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结合文章第③④⑤⑥⑦⑧段内容分析,第③段首先“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第④⑤⑥⑦⑧⑨⑩段具体论述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语句: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整合成答案即可。
⑷ 结合文中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观点,如:“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及材料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 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⑷ 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论证的中心分析这一内容对文章论证中心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结合文章某一内容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答案】(1)B;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展想象感悟意境
(3)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补写对联;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要从意象的角度分析,在诗词中,“松枝”代表着是坚强不屈,不怕困难打倒的精神,它孤独、正直、朴素、不怕严寒,四季常青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以松柏象征坚贞等。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这是一首送别诗,因此应该用“柳条”。而且松枝四季常青,而春天的时候柳树才发芽,抽出细长的柳条。
(2)仔细分析上联特点,“读诗文”“传承国学”都属于动宾短语,因此下联形式上要符合这个特点,内容上要和这次活动的主题相吻合,如:展想象感悟意境 。
(3)【甲】这句话缺少主语,如果把“从”和“雕像”调换位置,那么这句话的主语就是“雕像”。【乙】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感觉”。
故答案为:⑴ B;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⑵ 展想象感悟意境
⑶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⑶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其次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修改病句的关键是掌握好语法知识,所以平时要对语法知识多研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笳(jiā) 着想(zháo) 颦蛾眉(pín)
B.惨戚(qī) 寂寥(liáo) 顷刻(qīng)
C.倘若(tǎng)擒住(qín) 狗吠(fèi)
D.呼号(háo) 相称(chèng) 譬如(pì)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方言误读
【解析】【分析】A.“着”应读zhuó;故A项错误。
B.“顷”应读qǐng;故B项错误。
C正确。
D.“称”应读chèn,故D项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词语固定搭配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呈露 怆然 信手捻来 瞬息万变 B.飘缈意蕴 铢两悉称 丝毫不爽
C.尽致 深巷 轻描淡写 不舍昼夜 D.鼓瑟 凄凉 心旷神怡 惟妙惟宵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的“捻”应为“拈”;
B项中的“飘”应为“缥”;
C项书写完全正确;
D项中的“宵”应为“肖”。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中考的冲刺阶段,周老师的课越发讲得惟妙惟肖,课堂效率极高。
B.刚买了新居,家徒四壁,老王决定要多方参照、精心设计后再动工。
C.面对日方屡次宣称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的谬论,所有国人都感到义愤填膺。
D.年轻时读过许多小说,现在回想起来,最使我顶礼膜拜的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B.“家徒四壁”指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C.“义愤填膺”指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用在此句符合语境。
D.“顶礼膜拜”指虔诚地跪拜。形容崇拜得五体投地。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B.通过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C.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宁可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D.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语言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无言之美”。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项,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者“使”;
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宁可”应改为“与其”;
D项,“语言”不是艺术作品,并列不恰当。应删去“、语言”。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悉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辨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义关系不当等。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B.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C.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D.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答案】D
【知识点】句号;逗号;冒号;书名号
【解析】【分析】ABC使用正确。D.“《论语》”后面不应冒号。“不舍昼夜”后面的句号应去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二、语言表达
6.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辦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将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3)[阅读与鉴赏·批判性思维]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答案】(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逼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知识点】活动设计;文化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借助材料二,而材料二是一个带数字比例的统计图,故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应带有数字比例。借助材料二,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续写时要注意句式、语言色彩和句子的连贯性。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或: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故答案为:(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及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材料一,并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本题属于续写式仿写。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本题,搞清其答题要求;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出自己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迭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予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选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呜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概括说明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3)请简要分析节选文字的论述层次。
【答案】(1)本段通过孔子与子贡关于“无言”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2)因为“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所以“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略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
【解析】【分析】 (1)结合全文论证内容及首段内容分析,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是“无言”,第一段引用的是孔子和子贡有关无言的对话,从而引出下文有关“无言”的论述。
(2) 阅读这段话,可以看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就是“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几句话先把“言”和“意”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总结。答题时对这句话进行整合即可。
(3)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来论证。
故答案为:⑴ 本段通过孔子与子贡关于“无言”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⑵ 因为“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所以“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⑶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文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首段的作用有:①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③作本文的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答题时,应先理解首段的内容,再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8.阅读选文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有删改)
(1)阅读全文,提取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 。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得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答案】(1)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提出诊治的办法
(2)“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精神上的短视”:知得不全,趣味窄狭。
(3)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4)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然后在分析这句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从”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可以这段话说明的是诊治欠缺文艺趣味的办法。据此答题即可。
(2)从文章第二、三、四段筛选出如下关键件:”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从这些语句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
(3)根据第六段“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可以知道答案。
(4) A符合原文意思。B从”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可知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的说法是不正确。C从“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可知”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错误。D从“ 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 ”可知”必须快速征服“错误,应“逐渐征服” 。
故答案为:⑴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提出诊治的办法
⑵ “精神上的残废”: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精神上的中毒”: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精神上的短视”:知得不全,趣味窄狭。
⑶ 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此题考查从文中筛选并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是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服饰,峨冠博带,广袖长袍。四川成都某大学男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他为推广汉服文化,每天穿汉服上课,于是在网络上走红。伴随着他的走红,有部分网友高呼要求恢复汉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穿着汉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
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你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必要恢复汉服吗?
【答案】(1)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2)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⑴ 结合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关于“风俗”的谚语,然后阐释在“风”和“俗”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引用经典名著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结合本段论述的内容分析,这段话举金字塔的产生和玛雅文化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的事例,证明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结合文章第③④⑤⑥⑦⑧段内容分析,第③段首先“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第④⑤⑥⑦⑧⑨⑩段具体论述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语句: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整合成答案即可。
⑷ 结合文中有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观点,如:“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及材料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 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⑵ 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⑶ 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⑷ 没有必要。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时刻,为了礼仪的需要,可以偶尔穿戴,营造一种隆重的氛围。而在平时,宽大的汉服并不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模仿传统的穿戴,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论证的中心分析这一内容对文章论证中心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结合文章某一内容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四、综合题
10.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诗词之美】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B.柳条)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3)【雕塑之美】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答案】(1)B;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展想象感悟意境
(3)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补写对联;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要从意象的角度分析,在诗词中,“松枝”代表着是坚强不屈,不怕困难打倒的精神,它孤独、正直、朴素、不怕严寒,四季常青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以松柏象征坚贞等。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这是一首送别诗,因此应该用“柳条”。而且松枝四季常青,而春天的时候柳树才发芽,抽出细长的柳条。
(2)仔细分析上联特点,“读诗文”“传承国学”都属于动宾短语,因此下联形式上要符合这个特点,内容上要和这次活动的主题相吻合,如:展想象感悟意境 。
(3)【甲】这句话缺少主语,如果把“从”和“雕像”调换位置,那么这句话的主语就是“雕像”。【乙】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感觉”。
故答案为:⑴ B;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⑵ 展想象感悟意境
⑶从;雕像;智慧;的感觉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⑶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其次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修改病句的关键是掌握好语法知识,所以平时要对语法知识多研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