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Jì jìng 的夜晚,méng lóng 的月光下,nèn lǜ 的 téng luó 叶看起来非常zhěng
qí 。
2.下列词语中,加粗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灭(màn) 金晖(huī) 杜甫(pǔ) 刘禹锡(yǔ)
B.韩愈(yú) 徜徉(cháng) 胆怯(què) 陶渊明(yuān)
C.赤脚(chì) 光晕(yùn) 曝晒(pù) 范仲淹(zhòng)
D.绽放(zhàn) 炫耀(xiàn) 涉水(shè) 龚自珍(gōng)
3.下列同学抄写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词语中,与“雪绣的花边潇洒”中“潇洒”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A.飘逸 B.呆板 C.自然 D.大方
5.下列句子没有将颜色描写具体的一项是( )。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的,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颜色都有。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巷》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
B.冰心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情感。
C.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D.朗读诗歌时,不但要表情自然,而且要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7.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
B.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C.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D.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8.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冰心——《繁星》
B.宗璞——《绿》
C.叶赛宁——《白桦》
D.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
9.根据情境,选择名言填入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B.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
C.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D.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众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 中去。([古罗马]贺拉斯)
10.《希望》:“终于有一年春天/我们的子孙会读到/头条新闻如下:冬候鸟小水鸭要北返了/经过淡水河边的车辆/禁鸣喇叭/”对这首小诗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爱春天,希望子孙也能享受春天的美好
B.爱护鸟类,呼吁人们保护生态,关爱小水鸭
C.保护环境,希望人们禁鸣喇叭,降低噪音污染
D.关注安全,希望人们避免因喇叭惊扰水鸭造成交通事故
11.根据诗的内容和主题判断,以下诗句中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跌倒了 _________________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______________
云,跌倒了 让我们在跌倒时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A.鸟,啼鸣了 才有了森林的生机
B.花儿,跌倒了 才有了香甜的果实
C.暖阳,照耀了 才有了嫩绿的新芽
D.婴孩,跌倒了 才有了嘹亮的啼哭
1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风雨”指自然界刮风下雨,“心中的风雨”指生活的困难。
(2)诗歌《绿》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体现了绿是生命的象征。
(3)《白桦》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白桦为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4)《在天晴了的时候》全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5)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如诗人常用梅花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 /没有你 ?[《繁星》(一三一)]
(2)所有的绿, , ,重叠在一起……(《绿》)
二、阅读与欣赏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徐志摩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对中国诗坛乃至中国文坛都影响巨大。以下是他的一些资料。
(1)曾在同一所学校、研究院进行学习、工作和进修的人,称为校友。根据资料推测,徐志摩可能不是下列哪一所学校的同学的校友?( )
A.南京大学 B.北京大学 C.清华大学 D.剑桥大学
(2)下列关于徐志摩的生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就读于浙江省杭州一中
B.飞机出事遇难时年仅44岁
C.南湖、诗哲、海谷都是他曾用笔名
D.与出生于海宁市的作家金庸是同乡
(3)下列与徐志摩有关的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传》是他的自传
B.《猛虎集》《云游》是他的诗集
C.《落叶》《自剖》是他的散文集
D.《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4)著名作家林语堂评价徐志摩是“奇才,以诗著,更以散文著”。你同意林语堂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平时的积累说明理由,至少两点。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①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②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③了。
溪水因枯涸④见石更清洌⑤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⑥在牧羊女的眼里。
【注释】①乌桕(jiù):落叶乔木,叶子呈菱形,秋天变红。②归泊:诗中指归船。
③寥廓:高远空旷。④枯涸:干涸,没有水了。⑤清洌:水清。⑥梦寐:睡梦。
(1)诗人描绘了一组乡村秋景图,每一小节诗都是一幅画。第一小节是( )。
A.农人辛劳图 B.农家丰收图 C.霜晨归渔图 D.牧场梦寐图
(2)第二小节中“轻轻摇着”“游戏”说明渔人( )。
A.收获少得可怜 B.年幼淘气贪玩
C.忧虑,无心捕鱼 D.心情悠然自得
(3)形容第三小节的氛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寂寥、寂静、寂寞、枯寂 B.寂静、肃静、冷静、平静
C.清静、清远、清甜、清柔 D.冷清、冷淡、梦幻、甜美
(4)诵读这首诗,最恰当的朗读语气是( )。
A.伤感低沉 B.急促轻快 C.舒缓优美 D.兴奋高亢
(5)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萧瑟,有人看到的是收获,有人看到的是伤感……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6.阅读短文,回答问有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2)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3)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6)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三、表达与交流.
17.在“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你是否有过难忘的经历或者收获、启发?请写
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把感受写清楚;③注意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寂静;朦胧;嫩绿;藤萝;整齐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寂、朦、胧、嫩、藤、萝”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寂静、朦胧、嫩绿、藤萝、整齐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2.【答案】C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杜甫(pǔ 改 fǔ)
B:韩愈(yú 改 yù)、胆怯(què 改 qiè)
C:正确
D:炫耀(xiàn 改 xuàn)
故答案为:C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答案】D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A改为:膝;B改为:叉;C改为:练;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答案】B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选项判断。“雪绣的花边潇洒”中“潇洒”意思是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A、C、D是近义词。B是反义词。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将句中描写的颜色写具体,一般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A句只是总述了,没有分述。故改为: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B、C、D符合总分要求,故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掌握总分结构,把句子写具体,平时注意多练。
6.【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A成分残缺;B前后矛盾;C用词不当;D词序颠倒;E搭配不当;F语义重复;G不合逻辑;H句式杂糅;I表意不明等。
A:不合逻辑,删掉“的作者”或“写的”。
B:搭配不当,把“情感”改为“世界”。
C:缺主语,去掉“使”。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7.【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A、B、D分别把“白桦、云、小白菊”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都是拟人句。D连用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句。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答案】B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A、C、D正确;B:错误,改为:艾青——《绿》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9.【答案】A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考查对名言的积累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及名言的意思筛选即可。从“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中的“音律”可知“诗”与“音乐”有关,故选A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含义。
10.【答案】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1.【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可知下面应接“花儿,跌倒了 才有了香甜的果实”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2.【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3.【答案】(1)我的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2)集中起来;挤在一起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我的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2)集中起来、挤在一起;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4.【答案】(1)C
(2)B
(3)A
(4)同意。理由:①徐志摩创作的诗作很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②徐志摩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著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③徐志摩对中国诗坛乃至文坛影响深远,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还成立了新月社。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
【解析】【分析】(1)、(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徐志摩的生平,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观点时需结合材料和平时的积累说明理由,,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C;
(2)B ;
(3)A;
(4)同意。理由:①徐志摩创作的诗作很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②徐志摩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著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③徐志摩对中国诗坛乃至文坛影响深远,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还成立了新月社。
【点评】(1)、(2)、(3)此题考查学生对徐志摩的生平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平时的积累,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5.【答案】(1)B
(2)D
(3)C
(4)C
(5)诗人看到的是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第一小节中,从“饱食”“肥硕”等词语可体会到农家丰收的喜悦;第二小节中,“满载”“轻轻摇”“游戏”写出了渔人心情悠然自得的样子;第三小节中,“香与热”“梦寐”渲染了夜晚的静谧甜美。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B;
(2)D;
(3)C;
(4)C;
(5)诗人看到的是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第一小节中,从“饱食”“肥硕”等词语可体会到农家丰收的喜悦;第二小节中,“满载”“轻轻摇”“游戏”写出了渔人心情悠然自得的样子;第三小节中,“香与热”“梦寐”渲染了夜晚的静谧甜美。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6.【答案】(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由第1自然段“不过,……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可知。
(2)由第②段中“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可知。
(3)由“哦,……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可知。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骑马在路上时偶遇老乡,但当时随身没带纸笔不能写信给家里,只好请对方口头传达自己的情况 。与“秋”无关。
(5)由“两相对照,……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可知。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17.【答案】略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从题目的要求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感情要真挚,语句通顺。
1 / 1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Jì jìng 的夜晚,méng lóng 的月光下,nèn lǜ 的 téng luó 叶看起来非常zhěng
qí 。
【答案】寂静;朦胧;嫩绿;藤萝;整齐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寂、朦、胧、嫩、藤、萝”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寂静、朦胧、嫩绿、藤萝、整齐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2.下列词语中,加粗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漫灭(màn) 金晖(huī) 杜甫(pǔ) 刘禹锡(yǔ)
B.韩愈(yú) 徜徉(cháng) 胆怯(què) 陶渊明(yuān)
C.赤脚(chì) 光晕(yùn) 曝晒(pù) 范仲淹(zhòng)
D.绽放(zhàn) 炫耀(xiàn) 涉水(shè) 龚自珍(gōng)
【答案】C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杜甫(pǔ 改 fǔ)
B:韩愈(yú 改 yù)、胆怯(què 改 qiè)
C:正确
D:炫耀(xiàn 改 xuàn)
故答案为:C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3.下列同学抄写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A改为:膝;B改为:叉;C改为:练;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下列词语中,与“雪绣的花边潇洒”中“潇洒”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A.飘逸 B.呆板 C.自然 D.大方
【答案】B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选项判断。“雪绣的花边潇洒”中“潇洒”意思是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A、C、D是近义词。B是反义词。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下列句子没有将颜色描写具体的一项是( )。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的,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颜色都有。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将句中描写的颜色写具体,一般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A句只是总述了,没有分述。故改为: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B、C、D符合总分要求,故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掌握总分结构,把句子写具体,平时注意多练。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巷》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
B.冰心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情感。
C.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D.朗读诗歌时,不但要表情自然,而且要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答案】D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A成分残缺;B前后矛盾;C用词不当;D词序颠倒;E搭配不当;F语义重复;G不合逻辑;H句式杂糅;I表意不明等。
A:不合逻辑,删掉“的作者”或“写的”。
B:搭配不当,把“情感”改为“世界”。
C:缺主语,去掉“使”。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7.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
B.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C.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D.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A、B、D分别把“白桦、云、小白菊”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都是拟人句。D连用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句。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8.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冰心——《繁星》
B.宗璞——《绿》
C.叶赛宁——《白桦》
D.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
【答案】B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A、C、D正确;B:错误,改为:艾青——《绿》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9.根据情境,选择名言填入句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B.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
C.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D.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众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 中去。([古罗马]贺拉斯)
【答案】A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考查对名言的积累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及名言的意思筛选即可。从“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中的“音律”可知“诗”与“音乐”有关,故选A恰当。
故答案为:A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含义。
10.《希望》:“终于有一年春天/我们的子孙会读到/头条新闻如下:冬候鸟小水鸭要北返了/经过淡水河边的车辆/禁鸣喇叭/”对这首小诗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爱春天,希望子孙也能享受春天的美好
B.爱护鸟类,呼吁人们保护生态,关爱小水鸭
C.保护环境,希望人们禁鸣喇叭,降低噪音污染
D.关注安全,希望人们避免因喇叭惊扰水鸭造成交通事故
【答案】B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1.根据诗的内容和主题判断,以下诗句中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跌倒了 _________________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______________
云,跌倒了 让我们在跌倒时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A.鸟,啼鸣了 才有了森林的生机
B.花儿,跌倒了 才有了香甜的果实
C.暖阳,照耀了 才有了嫩绿的新芽
D.婴孩,跌倒了 才有了嘹亮的啼哭
【答案】B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由“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可知下面应接“花儿,跌倒了 才有了香甜的果实”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风雨”指自然界刮风下雨,“心中的风雨”指生活的困难。
(2)诗歌《绿》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体现了绿是生命的象征。
(3)《白桦》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白桦为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4)《在天晴了的时候》全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5)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如诗人常用梅花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
【答案】(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5)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 /没有你 ?[《繁星》(一三一)]
(2)所有的绿, , ,重叠在一起……(《绿》)
【答案】(1)我的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2)集中起来;挤在一起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我的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2)集中起来、挤在一起;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二、阅读与欣赏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徐志摩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对中国诗坛乃至中国文坛都影响巨大。以下是他的一些资料。
(1)曾在同一所学校、研究院进行学习、工作和进修的人,称为校友。根据资料推测,徐志摩可能不是下列哪一所学校的同学的校友?( )
A.南京大学 B.北京大学 C.清华大学 D.剑桥大学
(2)下列关于徐志摩的生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就读于浙江省杭州一中
B.飞机出事遇难时年仅44岁
C.南湖、诗哲、海谷都是他曾用笔名
D.与出生于海宁市的作家金庸是同乡
(3)下列与徐志摩有关的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传》是他的自传
B.《猛虎集》《云游》是他的诗集
C.《落叶》《自剖》是他的散文集
D.《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4)著名作家林语堂评价徐志摩是“奇才,以诗著,更以散文著”。你同意林语堂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平时的积累说明理由,至少两点。
【答案】(1)C
(2)B
(3)A
(4)同意。理由:①徐志摩创作的诗作很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②徐志摩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著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③徐志摩对中国诗坛乃至文坛影响深远,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还成立了新月社。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
【解析】【分析】(1)、(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徐志摩的生平,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观点时需结合材料和平时的积累说明理由,,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C;
(2)B ;
(3)A;
(4)同意。理由:①徐志摩创作的诗作很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②徐志摩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著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③徐志摩对中国诗坛乃至文坛影响深远,是新月派代表诗人,还成立了新月社。
【点评】(1)、(2)、(3)此题考查学生对徐志摩的生平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和平时的积累,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①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②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③了。
溪水因枯涸④见石更清洌⑤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⑥在牧羊女的眼里。
【注释】①乌桕(jiù):落叶乔木,叶子呈菱形,秋天变红。②归泊:诗中指归船。
③寥廓:高远空旷。④枯涸:干涸,没有水了。⑤清洌:水清。⑥梦寐:睡梦。
(1)诗人描绘了一组乡村秋景图,每一小节诗都是一幅画。第一小节是( )。
A.农人辛劳图 B.农家丰收图 C.霜晨归渔图 D.牧场梦寐图
(2)第二小节中“轻轻摇着”“游戏”说明渔人( )。
A.收获少得可怜 B.年幼淘气贪玩
C.忧虑,无心捕鱼 D.心情悠然自得
(3)形容第三小节的氛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寂寥、寂静、寂寞、枯寂 B.寂静、肃静、冷静、平静
C.清静、清远、清甜、清柔 D.冷清、冷淡、梦幻、甜美
(4)诵读这首诗,最恰当的朗读语气是( )。
A.伤感低沉 B.急促轻快 C.舒缓优美 D.兴奋高亢
(5)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萧瑟,有人看到的是收获,有人看到的是伤感……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D
(3)C
(4)C
(5)诗人看到的是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第一小节中,从“饱食”“肥硕”等词语可体会到农家丰收的喜悦;第二小节中,“满载”“轻轻摇”“游戏”写出了渔人心情悠然自得的样子;第三小节中,“香与热”“梦寐”渲染了夜晚的静谧甜美。
【知识点】诗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B;
(2)D;
(3)C;
(4)C;
(5)诗人看到的是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第一小节中,从“饱食”“肥硕”等词语可体会到农家丰收的喜悦;第二小节中,“满载”“轻轻摇”“游戏”写出了渔人心情悠然自得的样子;第三小节中,“香与热”“梦寐”渲染了夜晚的静谧甜美。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6.阅读短文,回答问有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2)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3)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6)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答案】(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由第1自然段“不过,……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可知。
(2)由第②段中“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可知。
(3)由“哦,……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可知。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骑马在路上时偶遇老乡,但当时随身没带纸笔不能写信给家里,只好请对方口头传达自己的情况 。与“秋”无关。
(5)由“两相对照,……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可知。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三、表达与交流.
17.在“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你是否有过难忘的经历或者收获、启发?请写
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把感受写清楚;③注意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略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从题目的要求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感情要真挚,语句通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