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必修上第二单元微专题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讲好劳动者的故事
第一课时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主人公仿佛“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单元三篇通讯中的优秀劳动者都鲜活而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是怎样让他们笔下的人物立体鲜活起来的呢?
专题导入
专题目标
1.学习人物通讯的叙事方法。
2.学习通讯中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探讨人物通讯的其他表达技巧。
4.尝试人物通讯的写作。
活动过程
1.结合学习资料,明确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叙事的方法
叙事方法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标题
事件关系
主次
顺承
并列
包含
社会代表性人物
内视角
外视角
视角的转换与组合
事件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
普通人
顺叙
倒叙
预叙
任务一
学习人物通讯中的叙事方法
1.梳理人物通讯选取的事件
主人公 相关内容 精神品质
袁隆平
“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研究过程中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起始阶段的欣喜、期待、失望、思索及发现。
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道世界性的难题的表现。
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作为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
对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贬斥杂交稻的观点的反驳。
不断进取,志存高远,为更多的人谋福利
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任务二
探究三篇人物通讯的叙事特点
活动过程
主人公 相关内容 精神品质
张秉贵
事迹被传颂
对顾客体贴入微,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张秉贵的日常工作
用热情感染顾客
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心灵、精神的成长,对自己劳动价值的认识
用服务温暖顾客
对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深远影响
活动过程
主人公 相关内容 精神品质
钟扬
“接盘”导师
勤奋努力,外向热情,雷厉风行,有主见和追求,敢想敢做。
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
“种子达人”
不计名利,作为科学家的执着追求,献身科学、胸怀人类的精神品格。
对科普工作的热心及付出。
科学队长
作为教育专家的责任与担当。
生命延续
不懈奉献,甘当先锋者的精神和行为。
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首先要选取典型事件。
活动过程
2. 从三篇文本中选择一篇,从四个角度进行叙事分析。
叙事方法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标题
事件关系
主次
顺承
并列
包含
社会代表性人物
内视角
外视角
视角的转换与组合
事件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
普通人
顺叙
倒叙
预叙
文本 分析角度 叙事特点分析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活动过程
文本 分析角度 叙事特点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袁隆平——科学技术界代表性人物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7月的一天)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964年7月5日)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1992年6月18日)
倒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内视角 (“我” )全知视角
其他部分——外视角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敢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真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走近梦想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勇于实践
顺承关系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997年,近十几年来)
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表现出对待科学家的理性、客观的态度。
以“我”的内视角叙述袁隆平的工作情景及感想,真实,亲切。袁隆平发现优良稻种的情形用全知视角,对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进行全方位描绘,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时突出了他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
倒叙方式,追述科研过程的曲折和艰苦,以及主人公具体的实践感受,凸显了人物精神,深化了文章主题。
逐层深化,逻辑严密,突显出人物的精神追求过程。
活动过程
文本 分析角度 叙事特点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张秉贵——百货大楼售货员
初冬的早晨
22年来,一天中午。打这以后……
1970年9月……
倒叙
外视角
用热情感染顾客
接收教育
用服务温暖顾客
事迹被传颂
日常工作——体贴入微、周到
两个核心事件+一个关联事件
从10岁起……17岁……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一次……没过多久……1958年他入党后……1977年以来
作为记者和普通顾客的视角,进行客观观察
张秉贵本人的视角及事件相关人物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人物精神面貌。
倒叙方式扩展了事件的时空范围,可深化张秉贵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服务的主题。倒叙中的顺叙展示了张秉贵的精神成长过程。
顺承关系突显人物品质及品质形成的社会因素。
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
不断转换的内视角
顺叙
两个平行小事件
一个核心事件+一个关联事件
多个概述平行事件+两个核心事件
三个平行小事件
活动过程
文本 分析角度 叙事特点
《“探界者”钟扬》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钟扬——植物学家
开篇:预叙
全知视角
作为记者的视角,进行客观叙事
通过钟扬本人及他的家人、同事、学生等视角多角度叙事,增强真实性。
预叙是指在事件发生之前预先对事件进行预测描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以钟扬对生命意义探寻为始终来突出主题。四个标题从四方面进行表现,之间又是由个人研究而从事普及、教育传承的工作,生命的境界逐步拓展。
不断转换的内视角
倒叙
总述
1978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1984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33岁的钟扬成了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大学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2016年,2017年5月,2017年9月25日……
追溯钟扬的一生主要经历,表现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对生命广度的拓展和对生命边界的探寻。
种子达人——献身于种子事业
“英雄”少年——寻求生之所爱
引子——从西藏带回了植物标本
科学队长——普及科学知识
“接盘”导师——悉心培养学生
生命延续——探寻生命意义
总述
顺承分述
活动过程
想一想,人物通讯的叙事方法是由什么决定的?
叙事方法
叙事对象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人物通讯的主旨
活动过程
细读三篇人物通讯,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细节描写,并分析批注这些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任务三
学习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这是作者在采访时亲自看到的袁隆平的日常工作情景。作者通过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生动鲜活,跃然纸上。同时突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真态度和长期坚持实践精神。
示例:《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描写分析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活动过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这是作者对袁隆平发现天然优良稻株时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进行的描写,生动展示了袁隆平日常工作的状态和他发现理想稻株时的欣喜激动的心情。 表现了袁隆平留心观察的习惯、善于发现的眼光、注重实践的作风、热爱科学的情怀。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活动过程
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张秉贵对顾客的热情和体贴。特别是心理描写再现了张秉贵的心灵成长轨迹,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表现了他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心灵基础。同时用顾客的态度来映衬,用顾客的评价来进行侧面表现,也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
一天中午,商店里的人不多,一位女顾客气呼呼地来到糖果柜台前,张秉贵满面笑容地问她:
“同志,你想买点什么糖果?”
“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
说完,这位顾客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顾客被张秉贵那火一般的热情感动了,她抱歉地说: “刚才我冲您发火,您没见怪吧,我那孩子不吃饭就去游泳,气得我真想揍他。您瞧,刚进大楼那阵儿,我的气还没消呢!”
“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您的服务态度真好,我无缘无故向您发火,您还这样耐心做我的思想工作……”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描写分析: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活动过程
运用同事的话侧面描写及人物的语言描写。同事话中的“惊险”写的是钟扬野外考察的恶劣环境,“惊喜”则写的是他丰硕的考察成果。钟扬的话斩钉截铁,表现出表现出钟扬献身植物种子研究的热情及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和践行。
《“探界者”钟扬》描写分析: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活动过程
1.这三篇人物通讯是如何多角度、分层次对人物进行报道的?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任务四
探究人物通讯报道人物的其他表达特点
人物通讯如何报道人物
叙写典型事件
多角度描写
背景资料说明
议论评价
结构安排
活动过程
2.通过三篇人物通讯的阅读,请你总结通讯的写作特点。
新闻性
文学性
评论性
新人,新事,新思想,新经验,新风尚
叙事讲究,语言生动,注重细节。
主题明确,立场鲜明,褒贬分明。
选材
议论,抒情
记叙,描写
活动过程
想一想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填写表格。
通 讯 消息
报道对象
内容
表达方式
时效性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弱
强
以记叙为主
活动拓展
1.课外阅读拓展资源中的获奖人物通讯稿件,揣摩写作技巧。
2.请你寻找身边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并通过调查或访谈,了解他们的劳动故事,试着为他们写一篇通讯。
活动作业
——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必修上第二单元微专题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讲好劳动者的故事
第二课时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本单元几篇人物通讯中的优秀劳动者不仅具有崇高的劳动精神,更具有鲜活而生动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也为身边的优秀劳动者写了通讯报道,我们笔下的人物是不是也是立体鲜活的呢?
活动导入
活动过程
任务一
讨论人物通讯的评价标准
1.回顾三篇人物通讯在写作上的特色,讨论人物通讯作品评价标准。
人物报道
事件选择
事件组织
叙事技巧
议论
说明
叙事
描写
典型事件
凸显主旨
时间、视角、详略、对象
注重细节描写
传达人物精神
背景资料说明
突出事件价值
适时议论评价
揭示通讯主旨
2. 回顾通讯的文体特点
新闻性
文学性
评论性
新人,新事,新思想,新经验,新风尚
叙事讲究,语言生动,注重细节。
主题明确,立场鲜明,褒贬分明。
选材
议论,抒情
记叙,描写
活动过程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人物通讯的评价量表
人物通讯稿评价量表 评价项 评 分
新闻性 新人新事
文学性 叙事
细节
语言
评论性 主题,立场
参考量表
活动过程
1.阅读获奖人物通讯《见字如面23年》及评改批注。
任务二
学习评改方法,交流评改作品
活动过程
发表于2017年3月18日工人日报公共道德第六版的新闻通讯《“见字如面”23年》由记者康劲撰写,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
这篇获奖通讯作品通过一对平凡夫妻23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在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的叙述中,在“见字如面”的纯情家风里,传递着深远的情感。报道见报后,工人日报两微一端平台,几天内阅读破百万,被赞为是最能普通代表中国人的爱情故事、展现平凡职工情感的“最美留言”。2018年,这个故事被推荐为“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重点选题。全文共1489字,文风质朴、语言简练、娓娓道来,从细节落笔讲述动人故事,很适合广大新闻爱好者学习借鉴。
活动过程
2.随机分发作品,根据评改标准互评作文。
人物通讯稿评价量表 评价项 评 分
新闻性 新人新事
文学性 叙事
细节
语言
评论性 主题,立场
1.小组评选优秀人物通讯,全班交流。
任务三
交流、修改作品
活动过程
2.修改个人作品。
为修改好的个人作品配图,排版,完成“致敬最美劳动者,用行动书写新时代”宣传网页上的“身边的最美劳动者”板块。
活动作业
专题小结
新闻性
文学性
评论性
新人新事,新风尚
多角度叙事,注重细节
主题突出,立场鲜明
选材
议论,抒情
记叙,描写
优秀人物通讯写作要点
.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