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月练习 ( 二)
一、单选题 ( 45%)
1.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
A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 .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 .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
传布于鲁、楚、秦; 道家起源于南方 , 后在楚、
齐、 燕有不同分支; 法家源于三晋 ,盛行于秦。
这 ( )
A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3.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 。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 ,只要走进历史, 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 主要是基于他 ( )
A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 B .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C .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4 .据《汉书》载 ,汉武帝时 ,公孙弘和太常、博士等商议 ,提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 并且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 , 皆各二人 ,边郡一人”,得到武帝批准 。这 一建议的实施 ( )
A .体现了治国方略的调整 B .提升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C .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D .重塑了社会的伦理规范
5. 中国古代制定历法 ,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 顺应天命的标志 。 因此 ,司马迁在《史记 ·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 ,必慎始初 ,改正朔 ,易服 色 ,推本天元 ,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B .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
C .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 D .“天人感应”深入人心
6 .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 ,如“夏后即位七年 ,于夷来宾”“少 康即位三年 ,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 ,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 ,“掌 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 ,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 , 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 )
A .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统一
C .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平等 D. 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7 .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 , 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 , 即彼机器一事 ,亦以算术为主 , 而西术之借根方 ,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 , 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 ,而西人代数之新法, 近日译出于上海 ,显然脱胎四元 ,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 , 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
A .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 .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 .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8.读如图 ,1960— 1990 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图中反映的趋势导致美国社会 ( )
A. 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得到强化 B. 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C .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 D .族群之间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9. 1823~ 1824 年 ,巴西独立后不久,其东北部伯南布哥等 6 省就爆发了共和派领导的起义,起 义者一度成立"赤道联邦" 。 1824 年 , 巴西颁布宪法 ,成为君主立宪制帝国 ,但几乎原封不动地保 留了葡萄牙贵族特权以及种植园奴隶制 。 由此可知 ,独立后的巴西 ( )
A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社会转型艰难曲折
C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D .深受门罗主义影响
10.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 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 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 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 .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1 1 .有学者认为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维的基础和范畴; 罗马人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 法律思想;基督教为这一文化提供了思维的框架和方向;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东方民族为这一文化 提供了科学和哲学的因素 。该学者意在强调 , 拜占庭文化 ( )
A. 多元起源 ,彼此借鉴 B .开放包容 ,创新发展
C .推陈出新 ,影响深远 D .东西汇流 ,独具一格
12.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 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 ,然后又在 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
A .受到各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击 B .最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C .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 .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
13.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 。其中 ,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 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 ,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 。这表明北京故宫 ( )
A .说明皇权受到礼制的制约
B .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C .彰显了手工业技术的高超
D. 引领了世界建筑艺术潮流
14. 如图是 1949— 1956 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 书 馆数 量变 化曲 线示 意图 。 图书 馆数 量的 变化 ( )
A .适应了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 B .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C .呈现了持续且快速增长态势 D .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
15.考古学权威亚布莱特说 :“考古学上的新发现一再印证《圣经》 中许许多多细枝末节的部分 , 使人们重新认识《圣经》乃是考查人类历史的一部最好资料。”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圣经》( )
A .不断改变着考古学发展方向 B .成为研究基督教教义的载体
C .为西欧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D .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二、 非选择题 ( 55%)
16.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18%)
材料 1
( 1) 据上图并结合所学 ,简要说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亚欧政治格局的影响 。 (8 分)
( 2) 结合所学各举一例 ,说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东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 。 ( 10 分)
17.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22%)
材料 1
( 1) 根据上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结合所学 ,概括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 (6 分)
材料 2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 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 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 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 19 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 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 2) 指出材料 2 中反映的文化现象 ,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 (8 分)
( 3) 根据上述材料 ,概括 20 世纪世界文化的传播呈现出的特点 ,分析文化传播的作用 。 (8 分)
1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 15%)
材料 《急就篇》是西汉后期官方颁布的学童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记录了 不少常见姓氏和名字。20 世纪位于河西走廊的汉代居延要塞遗址先后出土三万余枚简牍, 内容起
自西汉中期,止于东汉中后期,统称《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所载“姓+名”“职街+ (姓)名” “籍贯+姓名”)
《急就篇》 《居延汉简》
宋延年 京兆尹长安南里张延年、河阳里张延年、“第五隧长”赵延年、沛郡山 苍县蔡里赵延年、田延年、 吕延年
卫益寿 卜益寿、李益寿
周千秋 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萧千秋
高辟兵 霍辟兵、“尉史”辟兵
郝利亲 冯利亲、卢利亲、丁利亲
冯汉强 “甲渠侯”汉强
景君明 游君明、任君明
董奉德 丁奉德、 司马奉德
由广国 “从史”广国、“守城尉”广国
曹富贵 “宜昌侯”王富贵
减罢军 “饼庭长”罢军、苏罢军
郭破胡 丁破胡、“万世隧长”破胡、“甲渠侯”破胡
左地余 胡地余、孙地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围绕“汉代人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 ,持论有据 ,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
示例一
示例二
参考答案
1-5 CCDAB 6-10 DDABC 11-15 DDBAD
16.(1)①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2 分)
②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等新国家。(2 分)
③内迁的匈奴人转向定居生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2 分)鲜卑、羌等少 数民族纷纷内迁,相继建立政权。(2 分
(2)①日耳曼人的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原有的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相互融合,(2 分)形成了以神 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2 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欧洲新文化。(2 分)
②中国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碰撞,(2 分)内迁各族转向定居生活,有的还建 立政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2 分)
(1)主要方向: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2 分)
主流思想: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2 分)
新特点: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新文化。(2 分)
(2)文化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中学西播”热潮(东方文化热潮)。(2 分)
原因:战争的破坏,引起欧洲人的反思;(2 分) 一部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2 分) 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有助于西方文明重建。(2 分)
(3)特点;在东西方之间呈双向传播。(2 分)
作用:一方面,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民主思想和民族自决思想为思想武器,(2 分)有助于反 抗殖民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并有助于促进新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新的文化类型的出现。(2 分)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西方国家反思战争,实现民族文化重建。(2 分)
18.示例一
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互证,体现出汉代人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
《急就篇》是官颁启蒙课本,《居延汉简》是边塞原始文书记录,二者所载人名多有重复,表明这些人名既符 合官方意识形态又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千秋”“延年”“益寿”等人名的普遍使用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眷念;“汉强”“破胡”“广国”反映出汉代人对朝廷和国家的热爱;“辟兵”“罢军”“君明”反映出汉代人对安定生活的期望; “利亲”“奉德”反映出汉代人对以孝为代表的道德伦理的认同;“富贵”“地余”反映出汉代人对生活富足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些人名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社会生活诸方面,体现出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展现 出热烈、积极、上进的文化心态。
示例二
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用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根据《急就篇》与《居延汉简》所载,汉代人取名所用的若干汉语词汇,如“延年”“益寿”“富贵”等,不仅在当时流行,而且后世长期沿用。同时,这些“人名”所寄寓的文化心理流传至今,例如“千秋”“延年”对长寿的期盼,“罢军”“辟兵”对和平的呼唤,“奉德”“利亲”对道德伦理的重视等。
综上所述,古人今人,心同理同,这些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的人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