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2023.5.16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卷)相应的答题区域。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
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
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对《红楼梦》这本书所涉人物情节,下列说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心生醋意,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热讽一番。
D.宝玉挨打后,薛宝钗第一个到怡红院“探伤”,她托着药丸站着。她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而黛玉则无声而泣,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一般,见宝玉醒来,劝说道“你从此都改了吧!”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6.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指出下列判词指的是谁。(4分)
(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3)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9小题,33 分)
阅读课文《谏逐客书》课文第3~4段,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完成 7~10 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四时充美。 充: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黔首: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
(4)靡计不施,迄无济(《促织》)。 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方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B.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
C.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9.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3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作者先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作者阐述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是因为“不却众庶”,与当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做法作对比,认为逐客的做法是极具危害的。
C.第4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前文照应,总结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收束全文。
D.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并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赞同。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B.“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史记》所述史实的评论标志。“臣光曰”是司马光在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每一则史实前面或后面所作的评价标志。“异史氏”,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自己的称呼。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另有“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也。攸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
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 ”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 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 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 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 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 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 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 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 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 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
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
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 邓攸传》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B.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C.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D.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文中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与“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中的“孝廉”意思相同。
B.“宾无贵贱,待之若一 ”中的“无”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意思相同,都是无论之意。
C.少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齐备的称“少牢”,只有猪、羊的称“太牢” 。天子 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臣子追封爵位。但《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中的“赠”不属于这种情况。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攸恪尽孝道,谨承祖荫。他按照礼制居丧九年,以孝著称; 太守想推举他为孝廉, 也被他委婉谢绝。
B.邓攸志向远大,才华过人。他希望天下没有诉讼,深得镇军厚爱; 他修书一封便打 动了石勒。
C.邓攸受人赏识,心态平和。石勒委以参军,愍帝授以吴郡太守; 但他每遇升迁贬黜, 没有喜怒的脸色。
D.邓攸品行高尚,为人钦敬。诬陷过他的胡人,因他承担失火过失不加辩驳而感动, 主动向石勒请罪。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 (4 分)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4分)
15.离职后的邓攸被吴郡百姓挽留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
渔家傲①
(北宋)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17.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侍坐》中,“ !”一句,直接表明了孔子对曾皙答语的高度认同。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
(3)《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 _ ”一句,借“谦谦君子”
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
(4)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
。
(5)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写出边境环境恶劣和军情紧急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中国空间站迎来了第一批航天员。当人们观察3位航天员太空生活视频时,惊喜地发现,中国空间站所有操作界面都是采用的汉字。
有的航天强国曾企图通过技术封锁阻挠中国人探索星辰大海的步伐。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源于有________传统的 “两弹一星”,自主创新的基因早已刻入骨髓,自然不惧怕任何技术封锁。这些年来,中国航天科技一步一个脚印,________稳步前进。探月工程、探火工程、载人航天各大项目连获成功,喜讯频传。
这自信建立在中国文化的________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________写入了各种文化典籍中。火星探测器 “天问”,其名称来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长诗名;火星车“祝融”、月球探测器“嫦娥”、中继卫星“鹊桥”、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这些名称都来自中国神话传说;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其名称出自中国古代观星术;量子卫星命名“墨子”,取用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
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以“嫦娥”问月、以“北斗”指路、以“祝融”踏火,一步步把典籍中的神话照进太空中的现实。以科技之名致敬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的古老梦想实现,( )。
过去,人们习惯于太空中出现英语、俄语等拼音文字。现在,汉字这种方块字在太空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走出地球、走向新天地的展示。
中文,正成为新兴的国际太空语言。汉字,正在将中国自信写入浩瀚太空!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自力更生 踏踏实实 源远流长 奇思妙想
B.自给自足 循规蹈矩 源远流长 奇谈怪论
C.自力更生 循规蹈矩 博大精深 奇思妙想
D.自给自足 踏踏实实 博大精深 奇谈怪论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人们观看3位航天员太空生活视频时,惊喜地发现,中国空间站所有操作界面都是采用的汉字。
B.当人们观看3位航天员太空生活视频时,惊喜地发现,中国空间站所有操作界面采用的都是汉字。
C.当人们观察3位航天员太空生活视频时,惊喜地发现,中国空间站所有操作界面采用的都是汉字。
D.当人们观看3位航天员太空生活视频时,惊喜地发现,中国空间站所有操作界面使用的都是汉字组成。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蓬勃的自信,更是极致的浪漫
B.这不是极致的浪漫,而是蓬勃的自信
C.这是极致的浪漫,也是蓬勃的自信
D.这是蓬勃的自信,而不是极致的浪漫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 ,《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烂泥湾”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B.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一些网络平台,综艺节目以及影视作品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C.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铺,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4.请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建筑是时空艺术,重复与变化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统一的。优秀的建筑,往往都是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入散漫零乱。其实在艺术创作乃至其他方面,也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王淦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2023.5.16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1.答案:C 【解析】A项,“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错误。原文信息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未然说成已然。文中还有“我们知道,……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这是作者郑铁生的观点,并非鲁迅,选项张冠李戴。 B项,“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错误。原文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张冠李戴。 D项,“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错误。原文信息是“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葬花之举动”,可见选项漏掉了“就个人而言”“不少学者指出”,此处表述绝对。
2.答案:D 【解析】D项 “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错误。原文信息是“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可见结论曲解文意,应该是二者各有利弊短长,不能据此说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绝对,无中生有。
3.答案:A 【解析】A项,“‘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错误,与材料一“《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的表述背离。选项强调的是传统的结构方式,文本中阐述的是《红楼梦》打破传统结构的特点。
4.答案:B 【解析】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 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
5.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并列阐述,最后总结。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每点2分,共4分)
6.(1)袭人 (2)贾探春 (3)贾迎春 (4)王熙凤。(每点1分,共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9小题,33 分)
7.答案:(1)丰裕,繁盛 (2)平民、老百姓 (3)送给,付与 (4)成功(每点1分,共4分)
8.答案:B 【解析】A项,“以”都为连词,表目的,来。C项,“乃”都为副词,竟然。D项,“乎”都为介词,相当于“于”。B项,“而”①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②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9.答案:D 【解析】D项 “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理解有误,此处运用比喻,为
说理服务,并不是秦王实际的做法。
10.答案:A 【解析】A项,应为“周武王”。
11.答案:B
12.答案:C 【解析】牛、羊、猪齐备的称“太牢”,只有猪、羊的称“少牢”。
13.答案:C 【解析】张冠李戴。授予邓攸吴郡太守一职的是元帝。
14.(1)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济,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饥”“表”“振贷”“报”各1分,共4分)
(2)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择”“就”“却”“明”各1分,共4分)
15.①关爱百姓;②清廉自守;③政令条理有度(刑政清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参考译文】
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人。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坚贞端方,清心寡欲。起初,他祖父邓殷有赐官,诏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孝廉,邓攸说:“这是岀于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混把别人的讼案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岀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做的是使人没有诉讼纷争。”贾混认为他很不一般,就把女儿嫁给邓攸为妻。邓攸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转任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
晋怀帝永嘉末年,邓攸沦为石勒的俘虏。然而石勒一向忌恨享受俸禄两千石的官吏,听说邓攸在营中,派人骑马去召他,打算杀死他。邓攸到达石勒门前,守门的小吏正是邓攸为郎时的部下,认识邓攸,邓攸就求他找来纸笔,给石勒写了一封书信。小吏等石勒高兴时,呈上邓攸的书信。石勒赏识邓攸的文辞,才没有杀死他。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很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石勒把邓攸召到帐下,与他谈话,谈后很高兴,就让他担任参军,给他车马。石勒每次外出征伐,就把邓攸安置在车营中。石勒夜间禁止点火,违犯者要处死。邓攸的车子与胡人相邻,胡人夜里失火烧毁车辆。官吏来调查,胡人就诬陷邓攸。邓攸自知无法与他争辩,就回答说是因弟媳妇服药,必须把酒温热而引起失火,石勒知道后,下令宽赦邓攸。后来,引起失火的胡人感念邓攸的恩德,自缚去见石勒,为邓攸辩白,还暗中赠以马驴。众胡得知,无不叹息,对邓攸敬服不已。
司空荀组任命邓攸为陈郡、汝南太守。晋愍帝征召他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邓攸都没有就职。后来晋元帝让邓攸担任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没有太守,有许多人觊觎这个职位,元帝把这个职位授给邓攸。邓攸自己载着米到吴郡赴任,不接受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郡中正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济,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救济饥民。尚书台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侯马斐慰劳饥民,察看地方官员的善恶好坏,于是有人就弹劾邓攸擅自开仓岀谷。不久,朝廷下诏原谅邓攸的做法。邓攸在吴郡为政清廉,法纪条理有度,百姓欢悦,成为东晋中兴时期著名的好太守。之后,他声称有病而离职。吴郡中常置备有送迎官员的钱数百万,邓攸离开吴郡时,一钱也不接受。百姓数千人牵住邓攸的船进行挽留,使船无法行驶,邓攸于是暂时停住,到半夜时开船离去。百姓到尚书台乞求再留邓攸一年,未得到允许。邓攸被任命为侍中。一年左右,转任吏部尚书。他平时只吃蔬菜,穿旧衣,却经常周济有困难的人。他性格谦逊和气,喜欢结交朋友,对待宾客无论贵贱,一
视同仁,只是略微有些敬媚权贵。
邓攸毎次遇到进退升黜的事情,都没有高兴或怨怒的表情。过了一段时候,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帝咸和元年,邓攸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并以少牢的规格对他进行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6. 答案:C 【解析】已然入梦,但被悲凉的管乐惊醒。
17. (6分)①本词先写词人野游寻春,在山寺恬然入梦,怡然自适。(2分)②接着写他被山间的松涛声惊醒,感慨美梦短暂。(2分)③本词表现出了词人想要放情山林又依旧心系尘杂,内心并不平静的矛盾心理。(2分)(每点2分,共三点6分)
解析: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是北宋词人王安石晚年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写入春寻幽之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欣赏到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抒发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的感情。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的情景。全篇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这在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源自唐张志和《渔歌子》,是歌唱渔家生活的曲子,宋初较为流行。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
2、灯火:元宵节彩灯。
3、洊(jiàn)亭:在钟山西麓。王安石晚年常游之,有《北山洊亭》云:“西崦水泠泠,沿冈有洊亭。自从春草长,遥见只青青。”又有《洊亭》诗:“朝寻东郭来,西路历洊亭。”
4、新水:春水。
5、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作者骑驴缓行。《后汉书·马援传》:“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后引指驽马。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这里可能指驴。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在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
6、穿云入坞(wù):深入到云雾缭绕的山坞中去探奇览胜。坞:四高中低的小凹。
7、褰(qiān):提起,撩起,揭起。幔:窗帘。 [3]
8、千岩万壑:语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9、一弄:一奏,一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1)吾与点也。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5)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每小句1分,共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据语境“自主创新的基因早已刻入骨髓”可知,此处是说传统的“两弹一星”是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依赖外力,故应选用“自力更生”。
第二空,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踏踏实实: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根据语境“中国航天科技一步一个脚印”可知,此处是说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非常讲究实际,不急不躁,“稳步前进”,故应选用“踏踏实实”。
第三空,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此处没有强调文化的“高深”,而是说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故应选用“源远流长”。
第四空,奇思妙想:奇妙的想法。褒义词。奇谈怪论: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贬义词。根据语境中的“火星探测器‘天问’,其名称来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长诗名;火星车‘祝融’、月球探测器‘嫦娥’、中继卫星‘鹊桥’、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其名称出自中国古代观星术;量子卫星命名‘墨子’,取用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故应选用褒义词“奇思妙想”。故选A。
2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有:一是“观察……视频”搭配不当,应改为“观看……视频”;二是“都是采用的汉字”语序不当,应改为“采用的都是汉字”;D项“使用的都是汉字组成”句式杂糅。比对选项,B 项修改正确。故选B 。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语境可知,中国航天文化是浪漫与自信的结合,而B 、D 选项采用“是……,不是”的选择关系的句子,否定了“浪漫与自信”其中一个,因此可先排除 B 、D ;
文段中“……一步步把典籍中的神话照进太空中的现实”直接体现的是命名者的浪漫情怀,更深层次表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A 项递进关系错误。故选C 。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22.答案:B 【解析】例句“烂泥湾”属于突出强调。A直接引用,B突出强调,例句与此相同;C特定称谓;D讽刺否定
23.(4分)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登时激情澎湃。(1句1分,2句3分,3句4分)
24.(4分)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由四个“唱着……”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形式上构成排比,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
②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续写”“书写”颂扬南泥湾精神,增强句子的抒情性,表现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干劲。
(形式2分,内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按照高考标准评分。(见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