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猿猱(náo) 钿(diàn)头 马嵬(wéi)
B.巉(chán)岩 抚膺(yōnɡ) 六幺(yāo) 荻(dí)花
C.王嫱(qiánɡ) 贾(ɡǔ)人 宵柝(tuò) 秦塞(sài)
D.飞湍(tuān) 瑟(sè)瑟 喧豗(huī) 朔(shuò)漠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 石栈 潦倒 幽愁暗恨
B.枯松倒挂 故园 漂伦 渚清沙白
C.群山万壑 朱颜 谪居 轻拢慢拈
D.风疾天高 青冢 阑干 庄生晓梦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希望读者从这粗心大意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
B.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C.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D.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像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B.《非诚勿扰2》在北美抢滩登陆,这样,北美华人不用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视频,而可以直接走进电影院,与国内观众同步在大银幕上观看它。
C.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D.在人们研究物质结构的过程中,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
5.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
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⑥⑤①④③② B.⑥⑤①②④③ C.①②④③⑥⑤ D.②①③④⑥⑤
6.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三国演义》
B.《家》刻画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敢于以死抗争的纯洁丫环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瑞珏,善良厚道的梅芬,专制家长高老太爷,败家子克定,荒淫的假道学冯乐山等,他们一起在高公馆这个黑暗王国里上演着腐朽或新生的戏剧。《家》
C.《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D.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但他受主人美好理想的感染,心胸也逐渐开阔起来。任海岛总督期间,秉公断案、执法如山、爱憎分明、光明磊落。他的言行完全体现了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具有美德便可以治理国政的人文主义思想。《堂吉诃德》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示:“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人玉屑》卷六)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寓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炼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7.对第1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咏花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8.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的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词是为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C.一些追求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D.咏花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D.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作者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寓。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椎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积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注】①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蓄古法,书图画??????? 蓄:收藏????B.自知效一官????????? 效:胜任?C.属余为记??????????? 属:嘱咐????D.而位不称其才??????? 称:称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以有言语文章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 古之人不余欺也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A.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B.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C.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D.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4分)译文: (2)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4分)译文:
(3)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4分)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8分)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踠:屈曲,弯曲)
(1)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作者到底哭什么呢?请说说诗中“哭”的具体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又”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2·江西赣县中学模考)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又前而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⑵今我来思, 。 ,载渴载饥。(《诗经·采薇》)
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 ,竞豪奢。(柳永《望海潮》)
⑷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⑸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逃 离
郭静娟
⑴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经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⑵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一次次幼儿园、小、中、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⑶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知道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甚至有时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怦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⑷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彷佛那里到处闪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⑸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⑹于是又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⑺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⑻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空旷的世外山谷,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⑼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与其逃离,不如归来。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6.从全文看,“我”为什么会 “在暮色里出神”?(5分)
17.作者在文中叙写了哪几种逃离?请分条概述。(6分)
18.第⑺段中“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以逃离为线索,写逃离琐碎的不快乐的现实生活,去寻找风景地却无法逗留,欣赏寂静却耐不了孤独,以此揭示本文主题:人生就是在不断逃离。
B.文中把逃离校园的快感说成“如山高如水长”,这里越显得快乐,与进入社会实际所形成的反差就越大,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能有力地凸显文章的意旨。
C.第⑹段表面上看是到陌生环境寻找快乐,其实质是逃离现有的、找不到快乐的环境。旅行至多只有瞬间的惊喜,而无法获得心灵的栖所,这充分说明逃离缺乏现实性。
D.作者引用王维《竹里馆》一诗,描绘了远离尘嚣的自由佳境,但又说无法忍受其背后的寂寞与孤独,想逃离现实,又不愿拒绝现实的诱惑,显示了人性的弱点。
E.文章把独自站立的树作为生活哲理的象征物,展示它的朴拙和奇异与万种风情,用来启示人们,面对现实,不逃离,应象那棵树一样,静静地立在那里,享受美好的生活。
六、语言综合表达(15分)
20.请写一段文字,对春雨进行描写,要求使用比喻和引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表达对春雨的情感。(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
21.“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归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B(“膺”应读yīng)
2.A(B项中“伦”应为“沦”; C项中“拈” 应为“捻”; D项中“疾”应为“急”。)
3.A(“粗心大意”指疏忽、不细心,与句意不符。)
4. B(A.结构混乱,去掉“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是“投资者向往的地方”,主宾搭配不当。 C“经……下”搭配不当。D.缺主语。)
5. A
6.B (应为“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梅芬,善良厚道的瑞珏”。)
二.
7.B(“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表述有误)
8.B(为了说明“情境”是诗人内在的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诗人在“以情附物”)
9.A(说法于原文无根据。再说,艺术创作源泉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
三.
10.D(称:相称,匹配。)11.B(B项,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音节助词,舒缓语气/兼语,于之。C项,表原因的介词,因为/表凭借的介词,凭,靠。D项,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句末语气助词,啊。)12.C(此题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法和虚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四.??13.(1)世上的人共同爱好的,不过是精美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罢了。(4分)(嗜:嗜好,爱好。1分;所共嗜:所字结构,共同爱好的。1分;美、华、好:1分;声色,1分。)(2)如果有客人到,就(把他所收藏的这些字书图画)拿出来给别人看,借此炫耀,自认为到了最高的境界了。(4分)(出:拿出。1分;夸:炫耀。1分;以为:认为。1分;至:最高的境界。1分)(3)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4分)(特:只是。1分;以:因为。1分;过:错。1分)
附: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共同爱好的,不过是精美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罢了。(然而)有人自认为嗜好高人一等,(就去)讥讽人们的这种共同爱好。(他)整天弹琴下棋,收藏古代的字书图画,如果有客人到,就(把他所收藏的这些字书图画)拿出来给别人看,借此炫耀,自认为到了最高的境界了。然而又有讥笑他的人说:“古代的人之所以能表现自己让后代的人知晓,是因为有(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文章,这些(字书图画)哪里值得作为爱好?”可是那些英雄豪杰们,又一起取笑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凭借建功立业闻名于后世,这些人只不过是说些空话,没有看到他们做什么实在的事业,这只是(那些)无可奈何的人才这样做的。他们所说的功名,从能力可以胜任某一官职,按照等第往上推,一直到像伊尹、吕尚、后稷、殷契他们做的那样辅佐君王,像刘邦、项羽、商汤、武王他们做的那样争夺天下的那样,到了极致了。是有人还不免要讥笑说:“这些不重要的功名,哪里值得一说?像许由那样推辞才叫困难,像孔子那样知识才叫广博。”通过这些说来,世上之人相互讥笑,哪里有尽头呢? 一个人,当他立志要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即使是很小的物件,也有不顾身体忘记亲人去追逐的。所以,有的人嗜好书法却得不到古人章法时,就急得捶胸吐血,几乎丢掉性命,甚至到了破门入室挖掘棺材去搜求的地步。这难道是声音色彩味道等(外力)能够使人改变吗?当他沉迷于某件事物时,(那种痴迷程度)就连自己都难以表达,更何况别人呢?人们只是因为自己不爱好,就去讥笑别人的爱好,那就错了。 毗陵人张希元先生,他们家有喜爱书法的传统,收藏的古今名人的真迹很多,(并且)全部刻在石碑上,建筑房屋储藏它们,他嘱咐我写文章把这些记载下来。我是四川人,四川的谚语说:“学习书法会耗费很多纸,学习行医要耗费很多精力。”这说的虽是小事,但是可以说明大道理。世上有爱好功名的人,拿他没有实践的学问,突然去参与政事,他们所耗费的精力和生命哪里只是医生们可以比的呢?现在张先生具有过人的才能,但是他的地位不能和他的才学相称,他整年悠闲,没有什么用来役使他的心性才智,就用书法来自娱自乐。但是凭我对他的观察了解,张先生哪里是长期赋闲在家的人呢?蓄积到极点,就会通达,(他)一定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先生知道政事对于人的精力耗费比医生更厉害,就希望先生把我所说的这些作为鉴戒吧。
14.(1)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
(2)“又”表示多次、重复,表达出才子不遇、赍志而殁情的普遍性,表达对普天下才子不幸命运的哀痛以及对被埋没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15.(1)士皆垂泪涕泣 风萧萧兮易水寒
(2)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3)天堑无涯 户盈罗绮
(4)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5)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与三隅反
五.
16.⑴树在夕阳里静静站立,有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而天边的云霞,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⑵由眼前的这棵始终站立的树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逃离。(各2分,意思对即可)
17.⑴逃离校园⑵逃离不舒服的环境⑶旅行,逃离现实的喧嚣。(第1、3点各1分,第2点2分,不概括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18.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上,一方面,揭示上文逃离心态的实质——寂寞;另一方面,引出对王维及现代人逃离的思考,从而引出树给我们的理性启示,揭示出文章的主题。(结构上2分,内容上1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B C(4分)(A 主旨错误 D 是“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不是“不愿拒绝现实的诱惑,显示了人性的弱点” E 树不是“作为生活哲理的象征物”)
六.
20.按要求进行写作表达。
七.【写作点拨】
参考范文:
回家
今天是周五了,我又要回家。
嘎吱,嘎吱的汽车很快离开了喧闹的城市,驶向偏远的乡村。车上坐满了来自邻村寄宿的同学,我独自一人坐在被大家挑剩的车角的长凳上,静静的看着窗外。
田间已是菜花满地了,那蔓延铺展的金黄,惹的群蝶飞舞,千蜂齐鸣。看着窗外的这一切,我忽忆起春天大街上穿着薄如蝉翼透着白皙溢着香水的漂亮城市姑娘,她们轻盈的步伐有节奏的扣打着我的脉搏,她们如花的微笑轻轻的捶着我的胸膛,她们让我的血液开始肿胀。我又开始了自己的遐想……“你怎么有开始想这些东西了呢,虽然你已经是17岁的小伙子了,但你还是一个学生。”一个声音在告诫我。我用双手使劲捶着自己的头,奋力驱逐着这些杂念,闭上眼睛开始回忆课本上的数理知识。车继续在田间路上颠簸着前行。
“可以开一点窗吗?”一个低低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机械的打开窗,回头冲她笑了笑,她也友好的对我微笑。她是我们邻班的姑娘,名字叫阿紫,学习成绩很好,每次年级考试,我和她的排名都是不相上下,这次我高她一两名,下次她高我一两名,我们彼此很熟悉,都将对方当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可我们从来没有交谈过,虽然每次回家,她也是静静坐在车的这个角落,也是静静的看着窗外。
“你是和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吧?”她羞红了脸如自言自语般问我。“我,我,喔,是的,我听说你也是单独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我结结巴巴的说。
“春天了,这外面的菜花真漂亮。”
“是的。”我看着窗外说。
……
“你爷爷他们的身体好吗?”过了许久,她问我。
“挺好的,听说你爷爷病了,现在好些了吗?”我终于把憋了很久的问话说了出来。
“好多了。”她沉默了一会说。
“你应该给你爸爸妈妈去电话,让他们回来照看爷爷。”我有些愤愤不平加大了声音。
“他们打工的地方离家太远了,我参加高考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会回来呢,爷爷的这点小病,他们是不会回来的。”
“参加高考的时候,你爸爸妈妈会回来吗?”她回头看着我接着问。
“我也不知道,估计是不会回来的,听他们说老板不让他们多休息,更不用说请假了。”
“爸爸妈妈也不容易,虽然我们孤独点,但我们还是要理解他们。”她以为我生父母的气了,转而开始开导我。
“谢谢你,你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多找找亲戚帮忙,别一个人扛着,大家搭把手总是容易些。”我忽然象有很多话跟她说似的。
“我知道,我该下车了,前面就是我的家。”她用手指着车外的一个小矮房子说。
车又过了两个村口,我也到家了。
大狗“阿黄”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迎接我,我从墙角掏出钥匙,轻轻打开大门,家中的一切依旧。我放下书包,带上“阿黄”下地去找爷爷和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