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同步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同步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2 16:00:47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旗靡 糜烂 奢靡 B.又何间焉 间隙 间谍
C.车辙 清澈 撤销 D.小惠未遍 扁舟 编辑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逐之(故:所以) B.民弗从也(从:顺从)
C.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 D.何以战(以:按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肉食者鄙 B.小信未孚 必以信
C.肉食者谋之 未能远谋 D.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不属
5.选出下列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乃: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于: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D.而: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曹刿请见 D.可以一战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B.神弗福也 C.下视其辙 D.齐师伐我
8.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穷尽了。
C.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11.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 一项是(  )
A.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赐教”是敬 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国别体史书《左传》、欧阳修的《卖油翁》。
14.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   。
15.理解文意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
(2)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3)关于曹刿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   ,   ,故逐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二、阅读理解(38分)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③,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④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司马: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③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④勍(qínɡ):强。⑤胡耇(gǒu):很老的人。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处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神弗福也 福:   
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国人皆咎公 咎:   
犹有惧焉 惧:   
1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
②【甲】文中“公将驰之”理由是   【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1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2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 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 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 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21.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
B. 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甲】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选择在齐人三鼓、士气低落之时发动攻击,而子鱼则在楚人还没有渡河时发动进攻,可知他们都善于观察敌情,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曹沫(即曹刿)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③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
(注)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地名。③图:反复考虑。
22.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含义。
肉食者鄙 鄙:   
小大之狱 狱:   
以勇力事鲁庄公 以:   
既盟于坛上 既: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2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曹刿认为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②结合(乙)文具体语句,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曹刿形象的。
2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读音分别为 mǐ/mí/mí。B.读音都为 jiàn。C.读音分别为zhé/chè/chè。D.读音分别为 biàn/piān/bi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ABC.正确;D项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A项“食”的意思分别是:食物/吃;B项“信”的意思分别是:信用/实情;C项两个“谋”的意思皆是“谋划”;D项“属”的意思分别是:类/类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B 项中的“以”都是“凭、靠”的意思。A 项中的“乃”依次为:于是,便/竟然。C 项中的“于”依次为:在/对。D 项中的“而”依次为:表承接/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6.【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中“牺牲”的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B项中“狱”的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指监狱。C项中“将”的古今意思都是将要。D项中“可以”的古义指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它常常体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几个方面。平时我们应注意积累。
7.【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公将鼓(名词作动词,击鼓。)之
B:神弗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也
C:下(名词作动词,下车。)视其辙
D:齐师伐(讨伐)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另一类词使用,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③名词活用作状语。④动词活用作名词。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⑥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8.【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项是一般的疑问语气。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9.【答案】D
【知识点】省略句式;倒装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D项和例句皆为省略句。AC两项为倒装句,B项为判断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10.【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可以一战”应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11.【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
【解析】【分析】B:“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依次排查各选项的内容。
12.【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D. “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表述有误,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句子可以看出鲁庄公还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鲁庄公有点急躁冒失,不能远谋;“公问其故”说明战胜后,鲁庄公想知道获胜的原因,想与曹刿交流总结一下,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鲁庄公只是有点平庸而已,不是昏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13.【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
【解析】【分析】ABC.正确。D.“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4.【答案】(1)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2)敢说敢做有担当;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发生;产生(或:引起);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知识点】补写对联;语言简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题目已经提示了这两个人物是曹刿和鲁庄公,由此自然就会想到曹刿论战的故事,叙述故事时要把这个故事的时间、人物、地点、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2)分析上联的特点,①上联由七个字组成,“能文能武”属于并列短语,“迎挑战”属于动宾短语,因此所对的下联也要符合这个要求,另外内容要围绕曹刿这个人物来写。如:敢说敢做有担当。②上联由十个字组成,“苏武牧羊”是一个典故,属于主谓短语,“不辱臣子使命”属于动宾短语,“臣子使命”属于偏正短语。因此所对的下联也要符合这个要求,另外内容要围绕曹刿这个人物来写,如: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甲】动词“发生”和宾语“影响”搭配不当,可把“发生”改为“产生(或引起)”。【乙】这句话是个递进句,后面的应该比前面更近一层,因此应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⑴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⑵①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⑶发生;产生(或:引起);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点评】⑴本题考查简述故事的能力。简述故事时要把故事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要从故事的整体着手。
⑵本此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要熟悉,尤其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词性相对”“要内容相关”这三点要牢记便不难写出合适的下联了。生活中也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生活处处皆学问。
⑶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并进行修改。
15.【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中规定的古文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考点:《曹刿论战》。重点及易错字:鄙;狱 ;察;辙;靡;焉。
故答案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16.赐福,保佑;大腿;归罪,责备;害怕,恐惧
17.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8.金鼓以声气也;齐师败绩;及其未既济
1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会,让人抱憾终生。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20.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21.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3)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
(5)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同时需要细读材料,分析材料中的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其道理即可。
(6)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准确判断各项问题指向,再判断其正误。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
【附参考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没有排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使士兵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士兵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受重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击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势壮大,可以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16.神弗福也: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福:赐福,保佑。
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股:大腿。
国人皆咎公: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咎:归罪,责备。
犹有惧焉:还怕不能取胜。惧:害怕,恐惧。
故答案为:赐福,保佑 ;大腿 ;归罪,责备;害怕,恐惧
17.①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②既:已经。济:渡过。
故答案为: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8.①《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金鼓以声气也”,意为“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②【甲】文中“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意思是齐军溃败。鲁庄公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由此可见,“公将驰之”理由是“齐师败绩”。【乙】文中“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的意思是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可见,“及其未既济也”是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故答案为:金鼓以声气也;齐师败绩 ;及其未既济
19.两文都是记录作战经过的,但由于两文中的君主态度不同,导致了两场战争不同的结局。甲文中虽然鲁庄公有愚钝、冒进、不懂军事的缺点,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宋襄公不仅缺乏军事才能,而且对于属下的意见根本不予采纳,固执己见,最终因为没有抓住好的作战时机而导致伤亡惨重。启发可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会,让人抱憾终生。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20.从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知鲁庄公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在以后的作战中,又虚心听取了曹刿的建议,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链接材料“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分析可知,赵王不听劝告,执意用赵括为将,结果导致战败。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21.C项,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答案】2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案件;凭;已经
23.①小的信用未能使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的。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24.①取信于民。②动作描写 如“曹沫投其匕首,下坛”;语言描写,如“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神态描写,如“颜色不变”
25.甲文曹刿深谋远虑,有智谋;乙文曹刿对大国之君毫不胆怯;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勇。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3)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文章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4)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2.①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狱:诉讼事件;
③句意: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以:凭,凭借;
④句意: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既:已经。
故答案为: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案件; 凭 ;已经
23.在此题中,要注意“福”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赐福。注意“乃”(才)、“尽”(全,都)的词语,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①小的信用未能使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的。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24.①由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曹刿认为只有做到为百姓诚心做事,取得百姓信任,才可以出战应敌,这也是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即取信于民。
②乙文中“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曹沫投其匕首,下坛”是对曹刿的动作描写,体现了曹刿的勇敢、镇定;“‘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是对曹刿的语言描写,体现出曹刿临危不惧,清醒而又缜密的思维能力;“颜色不变”是对曹刿的神态描写,展现出他的沉着从容。
故答案为:①取信于民。
②动作描写 如“曹沫投其匕首,下坛”;语言描写,如“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神态描写,如“颜色不变”
25.由甲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及接下来“论战”中的独特见解,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足以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能够深谋远虑,有智谋。由乙文中对曹刿的描写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表现出曹刿在强国之君面前毫不胆怯,有勇气;“‘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表现出曹刿危急时刻的临危不惧,以清醒而缜密的思维维护了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甲文曹刿深谋远虑,有智谋;乙文曹刿对大国之君毫不胆怯;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0 《曹刿论战》同步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旗靡 糜烂 奢靡 B.又何间焉 间隙 间谍
C.车辙 清澈 撤销 D.小惠未遍 扁舟 编辑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读音分别为 mǐ/mí/mí。B.读音都为 jiàn。C.读音分别为zhé/chè/chè。D.读音分别为 biàn/piān/bi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逐之(故:所以) B.民弗从也(从:顺从)
C.战则请从[请:请允许(我)] D.何以战(以:按照)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ABC.正确;D项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肉食者鄙 B.小信未孚 必以信
C.肉食者谋之 未能远谋 D.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不属
【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辨析。A项“食”的意思分别是:食物/吃;B项“信”的意思分别是:信用/实情;C项两个“谋”的意思皆是“谋划”;D项“属”的意思分别是:类/类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5.选出下列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乃: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以: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于: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D.而: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B 项中的“以”都是“凭、靠”的意思。A 项中的“乃”依次为:于是,便/竟然。C 项中的“于”依次为:在/对。D 项中的“而”依次为:表承接/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曹刿请见 D.可以一战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项中“牺牲”的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B项中“狱”的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指监狱。C项中“将”的古今意思都是将要。D项中“可以”的古义指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它常常体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几个方面。平时我们应注意积累。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B.神弗福也 C.下视其辙 D.齐师伐我
【答案】D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A:公将鼓(名词作动词,击鼓。)之
B:神弗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也
C:下(名词作动词,下车。)视其辙
D:齐师伐(讨伐)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另一类词使用,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③名词活用作状语。④动词活用作名词。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⑥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8.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项是一般的疑问语气。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D
【知识点】省略句式;倒装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D项和例句皆为省略句。AC两项为倒装句,B项为判断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 给别人。”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就穷尽了。
C.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估计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可以一战”应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11.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
【解析】【分析】B:“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依次排查各选项的内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D. “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表述有误,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句子可以看出鲁庄公还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鲁庄公有点急躁冒失,不能远谋;“公问其故”说明战胜后,鲁庄公想知道获胜的原因,想与曹刿交流总结一下,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鲁庄公只是有点平庸而已,不是昏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做此类题首先需要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运用文言文知识拓展理解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有误的一项。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 一项是(  )
A.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赐教”是敬 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国别体史书《左传》、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
【解析】【分析】ABC.正确。D.“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4.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   。
【答案】(1)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2)敢说敢做有担当;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发生;产生(或:引起);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知识点】补写对联;语言简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题目已经提示了这两个人物是曹刿和鲁庄公,由此自然就会想到曹刿论战的故事,叙述故事时要把这个故事的时间、人物、地点、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2)分析上联的特点,①上联由七个字组成,“能文能武”属于并列短语,“迎挑战”属于动宾短语,因此所对的下联也要符合这个要求,另外内容要围绕曹刿这个人物来写。如:敢说敢做有担当。②上联由十个字组成,“苏武牧羊”是一个典故,属于主谓短语,“不辱臣子使命”属于动宾短语,“臣子使命”属于偏正短语。因此所对的下联也要符合这个要求,另外内容要围绕曹刿这个人物来写,如: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3)【甲】动词“发生”和宾语“影响”搭配不当,可把“发生”改为“产生(或引起)”。【乙】这句话是个递进句,后面的应该比前面更近一层,因此应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⑴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以强凌弱,攻打鲁国。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随战于鲁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把握战机,最终打败了齐军。
⑵①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之责
⑶发生;产生(或:引起);将“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互换位置
【点评】⑴本题考查简述故事的能力。简述故事时要把故事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要从故事的整体着手。
⑵本此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要熟悉,尤其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词性相对”“要内容相关”这三点要牢记便不难写出合适的下联了。生活中也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生活处处皆学问。
⑶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并进行修改。
15.理解文意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
(2)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3)关于曹刿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   ,   ,故逐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   。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中规定的古文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考点:《曹刿论战》。重点及易错字:鄙;狱 ;察;辙;靡;焉。
故答案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二、阅读理解(38分)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③,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④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司马: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③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④勍(qínɡ):强。⑤胡耇(gǒu):很老的人。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处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神弗福也 福:   
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国人皆咎公 咎:   
犹有惧焉 惧:   
1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
②【甲】文中“公将驰之”理由是   【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1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2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 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 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 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21.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
B. 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甲】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选择在齐人三鼓、士气低落之时发动攻击,而子鱼则在楚人还没有渡河时发动进攻,可知他们都善于观察敌情,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
【答案】16.赐福,保佑;大腿;归罪,责备;害怕,恐惧
17.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8.金鼓以声气也;齐师败绩;及其未既济
1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会,让人抱憾终生。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20.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21.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3)本道题考查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
(5)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同时需要细读材料,分析材料中的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其道理即可。
(6)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准确判断各项问题指向,再判断其正误。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
【附参考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没有排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使士兵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士兵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受重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击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势壮大,可以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16.神弗福也: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福:赐福,保佑。
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股:大腿。
国人皆咎公: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咎:归罪,责备。
犹有惧焉:还怕不能取胜。惧:害怕,恐惧。
故答案为:赐福,保佑 ;大腿 ;归罪,责备;害怕,恐惧
17.①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②既:已经。济:渡过。
故答案为: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8.①《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金鼓以声气也”,意为“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
②【甲】文中“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意思是齐军溃败。鲁庄公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由此可见,“公将驰之”理由是“齐师败绩”。【乙】文中“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的意思是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可见,“及其未既济也”是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故答案为:金鼓以声气也;齐师败绩 ;及其未既济
19.两文都是记录作战经过的,但由于两文中的君主态度不同,导致了两场战争不同的结局。甲文中虽然鲁庄公有愚钝、冒进、不懂军事的缺点,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宋襄公不仅缺乏军事才能,而且对于属下的意见根本不予采纳,固执己见,最终因为没有抓住好的作战时机而导致伤亡惨重。启发可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启发: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会,让人抱憾终生。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20.从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知鲁庄公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在以后的作战中,又虚心听取了曹刿的建议,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从链接材料“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分析可知,赵王不听劝告,执意用赵括为将,结果导致战败。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21.C项,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曹沫(即曹刿)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③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
(注)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地名。③图:反复考虑。
22.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含义。
肉食者鄙 鄙:   
小大之狱 狱:   
以勇力事鲁庄公 以:   
既盟于坛上 既: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2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曹刿认为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②结合(乙)文具体语句,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曹刿形象的。
2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答案】2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案件;凭;已经
23.①小的信用未能使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的。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24.①取信于民。②动作描写 如“曹沫投其匕首,下坛”;语言描写,如“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神态描写,如“颜色不变”
25.甲文曹刿深谋远虑,有智谋;乙文曹刿对大国之君毫不胆怯;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勇。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3)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文章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4)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2.①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狱:诉讼事件;
③句意: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以:凭,凭借;
④句意: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既:已经。
故答案为: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案件; 凭 ;已经
23.在此题中,要注意“福”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赐福。注意“乃”(才)、“尽”(全,都)的词语,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①小的信用未能使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的。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24.①由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曹刿认为只有做到为百姓诚心做事,取得百姓信任,才可以出战应敌,这也是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即取信于民。
②乙文中“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曹沫投其匕首,下坛”是对曹刿的动作描写,体现了曹刿的勇敢、镇定;“‘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是对曹刿的语言描写,体现出曹刿临危不惧,清醒而又缜密的思维能力;“颜色不变”是对曹刿的神态描写,展现出他的沉着从容。
故答案为:①取信于民。
②动作描写 如“曹沫投其匕首,下坛”;语言描写,如“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神态描写,如“颜色不变”
25.由甲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及接下来“论战”中的独特见解,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足以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能够深谋远虑,有智谋。由乙文中对曹刿的描写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表现出曹刿在强国之君面前毫不胆怯,有勇气;“‘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表现出曹刿危急时刻的临危不惧,以清醒而缜密的思维维护了国家利益。
故答案为:甲文曹刿深谋远虑,有智谋;乙文曹刿对大国之君毫不胆怯;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勇。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