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27 08: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
(1)领会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猜测
(2)经历通过计算认识分子的“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领会猜想是一种研究方法;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模拟实验法、举例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老师:每一年都有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说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学生议论纷纷),老师乘胜追击。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物体的源头是什么也很感兴趣呀!其实,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问物质的本源是什么,宇宙有没有尽头。现在我们依旧迷茫,小粒子、大宇宙这两座迷人的知识宝库仍在呼唤着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认识分子”。
【板书】10.1认识分子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04至10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2)什么是“猜想”呢?
让学生看课本第104页下面的金钥匙:“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告诉学生猜想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乱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根据;对于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又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去检验。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
【板书】德谟克里特猜想: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以上这两个观点和现代原子理论非常相似。
2、什么叫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板书】分子——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
(1)引入: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
(2)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106页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分子的特点:“小”且“多”。(3)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学生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105页的图10-3和106页图10-5,这里分别是DNA大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一个遗传分子的形状图。
(4)让学生看书再回答: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是多大呢?
让学生回答: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教师补充说明:这个实验要做些简化处理:(1)把分子看成一个个小球;
(2)油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整齐排列;
(3)认为油膜厚度等于分子直径。
在此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 10的乘方数,如 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 1×10-10m和 9×10-10m,数量级都是 10-10m。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m。
【板书】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举几个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且“多。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27 ×10-16kg;1cm3 的空气中,约有3 ×1019个空气分子。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先看一分钟的书。
典例分析
〖例1〗下列事例中,关于分子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
A.扫地时,灰尘四起,灰尘是分子 B.花开时,花香满园,闻到花的分子
C.下雪时,雪花飘飘,雪花是分子 D.刮风时,黄沙满面,黄沙是分子
〖解释〗研究指出,大多数的分子直径为10-10m(0.1nm),也就是肉眼是看不到分子的,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分子运动后产生的现象是能观察到的。因此A、C、D看到的都不是分子在运动,它们是小颗粒的运动。
〖答案〗B。
(四)达标训练

1.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 )
A.电子 B.中子 C.分子 D.质子
2.关于分子直径的大小,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约为0.1mm B.约为0.1μm C.约为0.1nm D.约为0.1dm
(五)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4、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六)课后作业
当你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看见五年级的学生好高,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你一般都是“仰视”;你现在是八年级的学生了,在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所小学,当一群小学生从你身边走过时,你终于可以“俯视”他们了,倘若有天,你不再长大,反而在缩小,直到可以缩小的“分子”大小,你的所见所闻一定会新鲜无比。 发挥你的想象,猜测一下你会看见些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还能为人类服务吗?可以做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浓厚,思维也比之前的活跃了,大部分学生能在自己看书和讨论的过程中能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本节课也有表现不佳的地方: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声音过小,过于拘谨,语言表达上还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轻易回答问题:原因就是害怕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怕“言多必失”带来不良后果。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10.1 认识分子
1.德谟克利特的猜想:大块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微粒叫分子。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3.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 约为0.1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