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 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风向卷(二)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统治者在把商代的“人神之礼”改造为周代的“人际之礼”的过程中,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据此推断
A.周礼强调社会规范 B.周朝“天命”至高无上
C.“德治”始于周朝 D.儒家思想精华源于周礼
2.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了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墓葬是多阶层、小间隔,秦国则是两极分化,说明在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并未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各国发展的轨迹如何,排除D项。
3.角抵戏是汉代对各种体育活动和乐舞杂技的总称。《前汉纪》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以享外国朝献者。三百余里内人皆观”。角抵戏的出现说明
A.角抵奠定古代体育基础 B.政府注重体育运动的推广
C.察举注重文体人才选拔 D.汉代活跃开放的社会风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由材料“以享外国朝献者。三百余里内人皆观”可知,汉代社会对外交往较多,同时表演也对群众开放,这反映出汉代活跃开放的社会风尚,故选D项;体育运动古已有之,“角抵奠定古代体育基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给外宾表演并允许群众观看,不能表明政府注重体育运动的推广,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选拔培养的是国家管理人才,排除C项。
4.据《明皇杂录》记载,每年玄宗生日时,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倾杯乐”的乐曲中,舞马翩翩起舞,“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安史之乱之后,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形式也从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1970年,在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表现的正是舞马衔杯祝寿的生动情景。由此可见,这一银壶的出土
A.见证了唐朝历史的盛衰 B.证实了史书记载的准确翔实
C.体现了唐代尚武的风气 D.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5.“御笔”“手诏”和“上批”是绕开政府和监督机关,由皇帝直接下达的命令。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引用的此类命令统计,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0多次,而宋神宗有1000多次,这说明北宋中期
A.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B.王安石彻底改变宋初的体制
C.中枢决策的程序性有所减弱 D.监察谏议制度出现重大变化
6.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由人户转向田地的发展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7.下图为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籍贯:中国山东)的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厘米,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刻有时间“1914”“1918”字样,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枚勋章
A.是中国劳工参加一战的历史见证 B.是对中国军队加入一战的肯定
C.见证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血腥残酷 D.见证了中英政府间的友好交流
8.1943年5月,为“溯江而上,直取陪都重庆”,日军攻击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石牌要塞,发起鄂西会战。中国军民英勇抗击,粉碎了敌人由三峡航道入川的美梦,保卫了西南半壁河山的安全。因正值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会战打败德国不久,于是国内外宣传机器也称其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鄂西会战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计划 B.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成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典范 D.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9.1955年亚非会议上,各与会国试图合作寻找保障国家独立和克服经济困难的方案。为此,会议最终通过了不倒向美国或苏联一边,也不隶属任何一方的积极中立主义的决议案,会议还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在这次会议上
A.中立主义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选择 B.中国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C.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冲击了两极格局 D.第三世界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
10.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厂等8家大型企业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1980年6月,参与改革的企业增至6600家。这表明当时
A.乡镇工业企业活力逐渐显现 B.企业市场意识得到增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11.古代雅典酒神节上,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的公民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节日上演的戏剧所表现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上述公民规范的拷问。这反映出雅典
A.民主政治植根于文化背景中 B.民主制度促进文化繁荣
C.人文主义精神激发民主政治 D.重视公民理性思考能力
12.1547年,西班牙画家创作了水彩画作品《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埃尔南·科尔特斯是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1519年率西班牙军队登陆墨西哥。该作品旨在
A.揭露殖民暴行 B.还原历史真相
C.促进文明交流 D.美化侵略行径
13.1692年起英国议会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会下院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英王最终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D.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14.下表是1799—1849年英国私人企业中的工资指数(以1850年为100)。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英国
A.工人工资总体呈上升趋势 B.资本家以劳工转移经济风险
C.棉纺工人的平均工资最高 D.建筑机械工人劳动强度最大
15.斯大林给农业集体化描绘的景象是:采用大机器耕种、生产更多的粮食。而实际情况是:到1932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时,机械化水平也不到20%,直至1952年,粮食总产量都低于1913年。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西方长期封锁包围的严峻形势 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强制性集体化与农民愿望相背离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16.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在选民投票率上已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根据跨欧洲政策协会2018年发布的研究结果,2017年只有76%的选民参加了德国联邦选举,这是历史上第三低的数字。同时该研究显示,这种低迷的选民投票率也是整个欧洲的现象。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A.经济政治精英形成新利益共同体 B.选民对其他社会运动的执着
C.民主选举制的合法性逐步被侵蚀 D.族群撕裂对正常选举的干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市场管理仍然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粗放型、征税型、统制型的征税管理体系,与近代自由、法治的市场管理有显著差距。《钦定户部则例》涉及主要商品的禁榷制、榷关制商税的征收和对征税职官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市场管理法。此外还颁布与《大清律例》相似的《大清会典》,并配以特色鲜明的地方法规,具体管理上,“例设牙行”成为“国家治市之典”,通过牙行“评物价”,以控制市场行情和交易,凡商品流通的枢纽地方设有榷关(有常关和洋关),明确规定征税货物种类及税率,严格限制官员侵犯商人。《唐律疏议》将市场管理的《杂律》列为七条律文之一,清代在明代《市廛(chán)》与刑法、土地法、民法、婚姻法等并列基础上,将市列为专节规定;明清以前市场法律中弹性条款较多,给矫情执法创造了条件,清代市场立法仅对外贸易市场部分,就有贸易品种、方式、管理、纳税标准、惩处标准等具体规定,《唐律疏议》规定“参市,谓人有所买卖,在傍高下比价,以相惑乱而自入者,杖八十”,《大清律例》则规定“笞五十”;《唐律疏议》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笞六十”,《大清律例》则规定“笞五十”。宋元以前,对市场的经营场地、时间、市官的设立及职责、互市贸易等方面都有规定,清代集封建社会历代市场管理法之大成,在牙行、商税、禁榷制度、榷关制度、漕政、朝贡互市上大大丰富了市场管理法的内容,达到了封建社会市场管理法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场管理法制建设研究》
材料二 清末规范市场的部分法律
材料三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晚清政府为防范制度缺失给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从商品交易环节到金融货币流通等多方面清理不法商人的违规行为,构建市场秩序;1903年,商部成立,地位仅次于外务部,商部内部,将农、工、商、工艺等分开具体负责,地方设立保商局、商政局等,中央与地方形成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商会在公司注册、监督各商都发挥了政府辅助机关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与唐朝相比,在规范市场的法律建设与管理方面有何显著特征,并做简要评述。(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方面突出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分析其时代背景。(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乡土运动作为德意志帝国时期应对“现代化危机”的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在当时倍受关注。人们希望通过精神和社会层面回归乡土,安抚和消除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在他们看来,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才是理想形态,农村生活也是最幸福的,而如今农民逃离乡土和农村空洞化,毁灭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在恩斯特·鲁道夫和“德国历史与古典联合会”的呼吁下,整个帝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一场广泛的乡土运动。一方面,着力对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传统建筑和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抢修性维修和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对乡土自然环境保护;防止工业化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功利性破坏和掠夺。乡土运动的高涨感染到了当时帝国和各邦高层的一些统治者,他们也加入运动中,最终将自然生态和景观保护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政府陆续建立自然保护机构,以具体的立法和财政投入措施支持自然保护。
——摘编自邢来顺《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
材料二 民国时期乡村运动主要是指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力的乡村建设派人士与团体,在某些乡村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建设和发展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却出现衰败景象,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认为要挽救乡村出路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应“认取自家精神,寻去自家的路走,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晏阳初提出:“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卢作孚力图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这场运动到1937年被迫中止。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历史背景。(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德两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启示。(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表列举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862年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6年 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
1954年 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决布朗胜诉
1955年 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
1957年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
1963年 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64年 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经济总量稳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如果说黑人二等公民的身份能够为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一定的消费市场,那么,二战之后黑人的这种身份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了。20世纪下半叶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人因而要求获得平等的学习、生活、交流的权利。
——摘编自黄永庆《美国宪政史上黑人民权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途径。(7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胜果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时代的理解,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苏湖熟,天下足 春不耕,秋不获 军不如县,县不如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 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谣谚,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第1页,共2页机密 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风向卷(二)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统治者在把商代的“人神之礼”改造为周代的“人际之礼”的过程中,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据此推断
A.周礼强调社会规范 B.周朝“天命”至高无上
C.“德治”始于周朝 D.儒家思想精华源于周礼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周礼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材料核心主旨是周朝提倡“人际之礼”,引入“德”的理念和规范,将天命与德治、民意相结合,联系所学可推断这是儒家学派孔子的“礼”“德治”等思想的源泉,即儒家思想精华源于周礼,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周礼引入“德”的理念和规范,无法得出周礼强调社会规范,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周朝统治者将“人神之礼”改造为“人际之礼”,对天命的重视程度已经降低,排除B项;“德治”始于何时无从考查,周礼引入“德”的理念和规范不能说明“德治”始于周朝,排除C项。
2.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了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墓葬是多阶层、小间隔,秦国则是两极分化,说明在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并未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各国发展的轨迹如何,排除D项。
3.角抵戏是汉代对各种体育活动和乐舞杂技的总称。《前汉纪》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以享外国朝献者。三百余里内人皆观”。角抵戏的出现说明
A.角抵奠定古代体育基础 B.政府注重体育运动的推广
C.察举注重文体人才选拔 D.汉代活跃开放的社会风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由材料“以享外国朝献者。三百余里内人皆观”可知,汉代社会对外交往较多,同时表演也对群众开放,这反映出汉代活跃开放的社会风尚,故选D项;体育运动古已有之,“角抵奠定古代体育基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给外宾表演并允许群众观看,不能表明政府注重体育运动的推广,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选拔培养的是国家管理人才,排除C项。
4.据《明皇杂录》记载,每年玄宗生日时,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倾杯乐”的乐曲中,舞马翩翩起舞,“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安史之乱之后,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形式也从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了。1970年,在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表现的正是舞马衔杯祝寿的生动情景。由此可见,这一银壶的出土
A.见证了唐朝历史的盛衰 B.证实了史书记载的准确翔实
C.体现了唐代尚武的风气 D.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史学研究。历史研究注重史料的相互印证,研究的原则是“孤证不立”。《明皇杂录》属于文献史料,记载了“舞马翩翩起舞”的史实。“何家村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属于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也证实了唐朝史书记载的史实,故B项正确;“舞马衔杯纹银壶”只能说明唐朝有舞马现象,不能见证唐朝历史的盛衰,排除A项;“舞马翩翩起舞”体现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没有体现“尚武”,排除C项;材料主旨未体现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景象的描述,排除D项。
5.“御笔”“手诏”和“上批”是绕开政府和监督机关,由皇帝直接下达的命令。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引用的此类命令统计,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0多次,而宋神宗有1000多次,这说明北宋中期
A.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B.王安石彻底改变宋初的体制
C.中枢决策的程序性有所减弱 D.监察谏议制度出现重大变化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中现象说明皇帝绕开中枢机构下达诏令,体现出中枢决策的程序性有所减弱,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宋初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监察谏议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易错警示】本题容易误选A项,错选的原因是对于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概念区分不明。君主专制是中枢机构调整的变化,属于君权与相权的博弈。中央集权是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属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6.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由人户转向田地的发展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黄册征税以人户为中心,册上登载各户人丁及财产状况,鱼鳞图册则以田地为主。这一转变体现出赋役由人户转向田地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说明的是国家赋役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关注的重点由人户转向田地,排除C项;“根本解决”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作用,排除D项。
7.下图为英国陆军部寄给张全杭(籍贯:中国山东)的一枚“战争勋章”。勋章为铜质,直径3.6厘米,通长15.6厘米。正反面有不同图案:正面为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背面图像为一名手持短剑的骑马士兵,上刻有时间“1914”“1918”字样,马蹄下有骷髅等图案。这枚勋章
A.是中国劳工参加一战的历史见证 B.是对中国军队加入一战的肯定
C.见证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血腥残酷 D.见证了中英政府间的友好交流
【答案】A
【详解】通过材料和所学分析,这枚勋章是英国政府为肯定中国劳工张全杭在一战期间远赴欧洲战场为协约国赢取胜利所作出的贡献而颁发的。这是中国劳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见证,故选择A项;一战期间,中国只派遣了劳工加入协约国作战,中国军队并没有直接参加一战,故排除B项;战争勋章是对为战争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的一种荣誉表彰,没有表现战争的血腥残酷,故排除C项;这枚勋章是英国政府颁发给张全杭的个人荣誉勋章,不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交流的见证,故排除D项。
【拓展】一战中,中国加入了协约国,以工代兵,派遣大批劳工前往欧洲战场,并送去物资
8.1943年5月,为“溯江而上,直取陪都重庆”,日军攻击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石牌要塞,发起鄂西会战。中国军民英勇抗击,粉碎了敌人由三峡航道入川的美梦,保卫了西南半壁河山的安全。因正值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会战打败德国不久,于是国内外宣传机器也称其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鄂西会战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计划 B.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成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典范 D.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答案】D
【详解】鄂西会战粉碎了日军入川进攻重庆的美梦,保卫了西南半壁河山的安全,有利于提升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D项;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故排除A项;鄂西会战是国军抗击日军的一次战役,材料没有体现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没有体现国共之间的合作,故排除B、C两项。
【易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
9.1955年亚非会议上,各与会国试图合作寻找保障国家独立和克服经济困难的方案。为此,会议最终通过了不倒向美国或苏联一边,也不隶属任何一方的积极中立主义的决议案,会议还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在这次会议上
A.中立主义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选择 B.中国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C.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冲击了两极格局 D.第三世界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
【答案】D
【详解】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发出了“积极中立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声音,故D项正确;中立主义是这次与会国通过的决议案,不能代表亚非所有国家,排除A项;中国总理周恩来呼吁“求同存异”,得到与会国家的重视,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
10.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厂等8家大型企业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1980年6月,参与改革的企业增至6600家。这表明当时
A.乡镇工业企业活力逐渐显现 B.企业市场意识得到增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答案】B
【详解】“企业自主权”主要是经营自主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意味着企业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故B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城市中大型国营企业,不是乡镇企业,排除A项;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建立,1980年还未出现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11.古代雅典酒神节上,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的公民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节日上演的戏剧所表现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上述公民规范的拷问。这反映出雅典
A.民主政治植根于文化背景中 B.民主制度促进文化繁荣
C.人文主义精神激发民主政治 D.重视公民理性思考能力
【答案】A
【详解】雅典酒神节通过一系列仪式和戏剧活动传达公民规范,培养理想公民,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传统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而不是民主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人文主义精神,排除C项;酒神节活动提倡的是理想公民的行为规范,而非理性思考能力,排除D项。
12.1547年,西班牙画家创作了水彩画作品《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埃尔南·科尔特斯是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1519年率西班牙军队登陆墨西哥。该作品旨在
A.揭露殖民暴行 B.还原历史真相
C.促进文明交流 D.美化侵略行径
【答案】D
【详解】材料中的场景是为了美化殖民侵略行径,而不是揭露殖民侵略暴行,排除A项;材料中的场景是美化虚构的,并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排除B项;文明交流不是画作的主旨,排除C项。
【破题关键】
13.1692年起英国议会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会下院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英王最终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D.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对国王权力的不断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故D项正确;随着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据题干“1692年起英国议会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可知,此法案的提出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倒退,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英王违背《权利法案》的规定,故C项错误。
14.下表是1799—1849年英国私人企业中的工资指数(以1850年为100)。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英国
A.工人工资总体呈上升趋势 B.资本家以劳工转移经济风险
C.棉纺工人的平均工资最高 D.建筑机械工人劳动强度最大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及其影响。据材料可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掌握着工人工作及工资的主动权,且工人工资并未因工业技术的进步而稳定增长,资本家采取多种手段(如降低工人工资等)巧妙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以不断转移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故B项正确;表格体现出各行业工人工资有涨有跌,并非总体上涨,排除A项;不同时期工资指数不能整体体现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工资水平,没有反映劳动强度,排除D项。
15.斯大林给农业集体化描绘的景象是:采用大机器耕种、生产更多的粮食。而实际情况是:到1932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时,机械化水平也不到20%,直至1952年,粮食总产量都低于1913年。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西方长期封锁包围的严峻形势 B.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C.强制性集体化与农民愿望相背离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农业集体化。据材料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初衷是希望实现苏联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并生产更多粮食,但实际情况是不仅机械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产出更多粮食,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故C项正确;西方封锁的严峻形势主要是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1918—1920),且与命题意图不符,排除A项;农用机械化水平不等于整个生产力水平,B项偷换概念,排除;由材料“机械化水平也不到20%”可知苏联当时的农业机械水平不高,且材料也没有说明1952年的农业机械化状况,排除D项。
16.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在选民投票率上已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根据跨欧洲政策协会2018年发布的研究结果,2017年只有76%的选民参加了德国联邦选举,这是历史上第三低的数字。同时该研究显示,这种低迷的选民投票率也是整个欧洲的现象。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A.经济政治精英形成新利益共同体 B.选民对其他社会运动的执着
C.民主选举制的合法性逐步被侵蚀 D.族群撕裂对正常选举的干扰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及弊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民主在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反映人民利益,人民以弃权或其他方式抵制选举,使西方民主选举投票率不断降低,最终从根本上反噬民主选举本身,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民主的参与度,并没有提及经济政治精英对民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选民抵制民主选举而参与其他政治运动的表述,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族群撕裂对选举的干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市场管理仍然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粗放型、征税型、统制型的征税管理体系,与近代自由、法治的市场管理有显著差距。《钦定户部则例》涉及主要商品的禁榷制、榷关制商税的征收和对征税职官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市场管理法。此外还颁布与《大清律例》相似的《大清会典》,并配以特色鲜明的地方法规,具体管理上,“例设牙行”成为“国家治市之典”,通过牙行“评物价”,以控制市场行情和交易,凡商品流通的枢纽地方设有榷关(有常关和洋关),明确规定征税货物种类及税率,严格限制官员侵犯商人。《唐律疏议》将市场管理的《杂律》列为七条律文之一,清代在明代《市廛(chán)》与刑法、土地法、民法、婚姻法等并列基础上,将市列为专节规定;明清以前市场法律中弹性条款较多,给矫情执法创造了条件,清代市场立法仅对外贸易市场部分,就有贸易品种、方式、管理、纳税标准、惩处标准等具体规定,《唐律疏议》规定“参市,谓人有所买卖,在傍高下比价,以相惑乱而自入者,杖八十”,《大清律例》则规定“笞五十”;《唐律疏议》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笞六十”,《大清律例》则规定“笞五十”。宋元以前,对市场的经营场地、时间、市官的设立及职责、互市贸易等方面都有规定,清代集封建社会历代市场管理法之大成,在牙行、商税、禁榷制度、榷关制度、漕政、朝贡互市上大大丰富了市场管理法的内容,达到了封建社会市场管理法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场管理法制建设研究》
材料二 清末规范市场的部分法律
材料三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晚清政府为防范制度缺失给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从商品交易环节到金融货币流通等多方面清理不法商人的违规行为,构建市场秩序;1903年,商部成立,地位仅次于外务部,商部内部,将农、工、商、工艺等分开具体负责,地方设立保商局、商政局等,中央与地方形成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商会在公司注册、监督各商都发挥了政府辅助机关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与唐朝相比,在规范市场的法律建设与管理方面有何显著特征,并做简要评述。(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方面突出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分析其时代背景。(6分)
【答案】(1)特征:形成规范市场管理的专门法;具有中央规范与地方管理各具特色的市场管理规范;有较完整的法律体系;规范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粗放型、征税型和统制型。(每点1分,共5分)
评述: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为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经济基础,但清朝前期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仍然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带有粗放型、征税型、统制型的特征,与近代自由、法治的市场管理仍有很大差距。(4分)
(2)特征:颁布以近代市场为主体的单项法规;设商部专责管理,市场管理规范日益近代化。(2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内外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西方近代民、商法及市场规范管理思想的传入与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与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后的统治危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立宪派和商界的推动。(每点2分,共4分)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的市场规范与管理。(1)特征:从《钦定户部则例》《大清律例》等得出形成了专门规范市场管理的法律;从“此外还颁布与《大清律例》相似的《大清会典》,并配以特色鲜明的地方法规”得出既有中央规范,又具有地方管理特色;从“《钦定户部则例》涉及主要商品的禁榷制、榷关制商税的征收和对征税职官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市场管理法”得出拥有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从“清代市场立法仅对外贸易市场部分,就有贸易品种、方式、管理、纳税标准、惩处标准等具体规定”得出规范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从材料一的首句可得出粗放型、征税型和统制型。评述:既要从商品市场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又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局限性,注意要从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评价。
(2)时代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处于近代社会的晚清,由于所处时代环境,晚清在规范市场法律的建设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因此,从材料二可得出清末所颁布的法律已具有显著的近代市场主体性,从材料三可得出专门管理市场的商部成立,使市场管理更规范化和近代化。背景:背景分析则要紧密结合近代社会特征,从内外两方面去综合分析,分析出正确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乡土运动作为德意志帝国时期应对“现代化危机”的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在当时倍受关注。人们希望通过精神和社会层面回归乡土,安抚和消除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在他们看来,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才是理想形态,农村生活也是最幸福的,而如今农民逃离乡土和农村空洞化,毁灭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在恩斯特·鲁道夫和“德国历史与古典联合会”的呼吁下,整个帝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一场广泛的乡土运动。一方面,着力对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传统建筑和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抢修性维修和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对乡土自然环境保护;防止工业化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功利性破坏和掠夺。乡土运动的高涨感染到了当时帝国和各邦高层的一些统治者,他们也加入运动中,最终将自然生态和景观保护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政府陆续建立自然保护机构,以具体的立法和财政投入措施支持自然保护。
——摘编自邢来顺《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
材料二 民国时期乡村运动主要是指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力的乡村建设派人士与团体,在某些乡村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建设和发展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却出现衰败景象,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认为要挽救乡村出路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应“认取自家精神,寻去自家的路走,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晏阳初提出:“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卢作孚力图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这场运动到1937年被迫中止。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历史背景。(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德两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启示。(3分)
【答案】(1)德国侧重精神层面和自然环境保护;群众广泛参与;旨在应对现代化危机;政府支持并取得成效。中国侧重乡村综合建设;知识分子积极倡导;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日本全面侵华而中止。
(2)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结构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衰败;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3)与时俱进;关注乡村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等。
【解析】(1)
根据材料“通过精神和社会层面回归乡土、整个帝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一场广泛的乡土运动、安抚和消除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当时帝国和各邦高层的一些统治者”得出:德国侧重精神层面和自然环境保护;群众广泛参与;旨在应对现代化危机;政府支持并取得成效。根据材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内容、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这场运动到1937年被迫中止”得出:中国侧重乡村综合建设;知识分子积极倡导;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日本全面侵华而中止。
(2)
根据材料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可知,此时德意志统一已完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根据材料“如今农民逃离乡土和农村空洞化,毁灭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结构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根据材料“民族再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可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农村经济却出现衰败景象、不在于向西方学习”得出:农村经济的衰败,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坚持与时俱进,关注乡村建设,要重视农村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表列举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862年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6年 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
1954年 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决布朗胜诉
1955年 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
1957年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
1963年 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64年 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经济总量稳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如果说黑人二等公民的身份能够为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一定的消费市场,那么,二战之后黑人的这种身份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了。20世纪下半叶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人因而要求获得平等的学习、生活、交流的权利。
——摘编自黄永庆《美国宪政史上黑人民权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途径。(7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胜果的原因。(8分)
【答案】(1)途径:政府支持;立法保障;司法依据;群众参与。(7分)
(2)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黑人民权诉求进一步增强;民权运动的斗争方式多样化;冷战中美国标榜自由等意识形态。(每点2分,共8分)
【详解】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1)途径:材料一表格中共呈现了7则事件,通过合并同类项进行归纳。美国总统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派兵护卫黑人学生是来自美国行政领域的支持;宪法修正案和《民权法案》是从立法领域保障;布朗案是司法领域的依据;罗莎·帕克斯事件和《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可从群众参与角度归纳。
(2)原因:根据材料“经济总量稳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革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人因而要求获得平等的学习、生活、交流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得经济发展使一部分的黑人晋升为新的社会精英,另一部分黑人更加贫困,两类群体都有强烈的意愿表达自身的诉求,于是黑人民权诉求进一步增强;归纳材料一可得民权运动的斗争方式多样化;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中美国标榜其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因此必须给予黑人一定权益以获得意识形态的高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时代的理解,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苏湖熟,天下足 春不耕,秋不获 军不如县,县不如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 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从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谣谚,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示例
谣谚: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③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1分)
主题:重文轻武的宋代社会。(2分)
阐述:宋代立国之初为防范武将擅权,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精兵收为中央禁军,重文轻武成为宋代的基本国策。
武将地位低于文臣,造成宋人重读书轻视军人的风气,出现了“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谣谚。科举制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举成为官员最主要的来源,录取名额也大大增加,宋代形成了普遍追求读书做官的风气,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谣谚。随着读书人的增加,他们追求更好的读书环境,有人僻居山林寺庙之中独居苦读,也有人选择去书院寻找良师益友。出现了“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盛况。
结论:总之,宋代为防范武将,以文立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9分)
【详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从材料中选取三条相互关联的宋代谣谚,拟定一个主题,再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予以阐释,最后围绕核心主旨进行总结,具体可按以下步骤答题:
第一步:拟定主题。可以依据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和宋代的国家治理政策,拟定“重文轻武的宋代社会”的主题。
第二步:具体阐释。依据材料和所学宋代的时代背景,可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宋代为防范武将擅权而轻视武将,形成重文轻武的风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宋代科举进一步发展,大量读书人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进入仕途;“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反映了宋代随着读书人的增加,他们愈加追求更好的读书环境。
第三步:总结升华。最后以“总之,宋代为防范武将,以文立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行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