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 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风向卷(三)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乃王都遗址,这在学术界并无异议。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一度多种观点并存。在尚未发现关于二里头遗址究竟属于夏都还是商都的共时性文字的情况下,推定它的族属性质,最基本的做法是从年代、地望和文化特征三个层面着手。这主要说明
A.学术研究难有定论 B.考古成果最具权威
C.文字记载即是信史 D.历史需要多重考证
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睡虎地秦简”的出土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秦的社会状况 B.丰富了对秦社会生活的认知
C.佐证了秦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D.是研究秦历史最真实的材料
3.公元前89年,针对西域轮台地区屯田提案,汉武帝下诏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这一诏书
A.是汉代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反映 B.佐证了汉代对西域的直接有效控制
C.体现了统治政策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答案】C
【分析】
【详解】汉初“休养生息”是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汉代对西域实现了直接有效控制,故排除B项;“轮台罪己诏”体现了汉武帝调整西域用兵政策,暂时休战,将重心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并没有体现其抑商的经济思想,故排除D项。
【史料解读】
史料: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解读:材料大意是“当今正致力于禁止苛刻残暴现象,制止对百姓任意敲诈,努力发展农耕,贯彻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对军队只填补缺额,保证军备不荒废而已”,这是汉武帝基于现状的反思,指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在于安定生产。
4.关于下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材料来源 文献材料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旧唐书·吐蕃传》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唐蕃会盟碑·碑文》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
【答案】A
【分析】
【详解】材料不能反映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故排除B项;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奠定是在清朝,故排除C项;材料主题主要涉及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并未描述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故排除D项。
5.考古研究表明,宋金墓中盛行一种装饰题材——“开芳宴”,这是当时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墓主人通常借此以彰显其财富,同时也有展现夫妇恩爱和睦的意图。这是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映。据此可知,当时“开芳宴”的盛行
A.是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产物 B.折射出传统文化影响的加深
C.体现了宗法制的遗留与残存 D.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6.晚清时期,商人为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人打交道,以求得减免一些杂项捐税,多数人选择捐资为官。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身份统计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资本企业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日益频繁
C.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环境艰难曲折
7.1923年1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国民革命,因此,中共与国民党“互相配合行动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这一主张遭到包括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等中共委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仍幻想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因此对与国民党的合作持悲观态度。这一冲突( )
A.说明国共合作不可避免 B.表明国共合作困难重重
C.预见到国共合作必然破裂 D.体现出共产国际过度干预中国革命
8.抗战前,由于大学教育主要由中央拨款,中学教育由省府拨款,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中学教师在40—150元之间,大学教授月薪可达300—600元(与公务员相当),最低级的助教也可拿60—180元。这主要反映出( )
A.小学教师生活水平最低 B.大学教师工作条件优越
C.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 D.国家严重忽视基础教育
9.下图为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1965年12月,“东风号”竣工交船。这一成就
A.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蓬勃开展 B.表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
C.标志着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市场 D.说明中国造船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2020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深化项目审批制度与“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这表明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11.12世纪,西欧教会理论家走出修道的深墙高院,关注世俗社会,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将对教义的阐释引向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如何重新阐释教义。这源于
A.宗教改革冲击 B.封建专制王权强化
C.人文主义盛行 D.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12.“就重要性来说,迅速地超过了欧洲各国相互之间的和每个国家内部的交换。美洲的黄金和白银在欧洲泛滥起来,它好似一种促进瓦解的因素渗入封建社会的一切罅隙、裂缝和细孔。”这说明
A.它有力维护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 B.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C.欧洲社会变革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D.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13.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社会结构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C.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4.一战前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说:“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一战爆发后,英国认为:“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法国、比利时等国)。”英国态度的变化
A.维护了其在欧洲大国地位 B.有利于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C.力图维持欧洲战后的均势 D.出于履行盟友的援助职责
15.下图为1918-1991年新成立的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空间演化示意图,该变化
C.推动了政治多极化形成 D.基于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材料二 在《南赣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其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民“兴其善念”。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摘编自[清]《圣谕十六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及量刑的目的,并分析宋朝重视基层教化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公民社会权利的保护过程,以此形成的公共政策构成了现代国家的核心制度。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也被称作“福利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较早获得了福利保障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转型、经济危机与公民权利运动共同改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定义了新的角色。凯恩斯主义提倡政府积极干预市场,增加公共开支,创造就业,扩大福利分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政策转向,抛弃凯恩斯主义的遗产,转而拥抱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试图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大规模削减政府的公共福利开支,鼓励私人资本在福利分配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党竞争诱使执政党通过增加公共福利开支,以赢得选举。
材料二 传统计划经济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计划,政府与单位负责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农村人口则主要依托集体组织。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2003年始,城市与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医疗改革、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等,在农村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脱贫致富创造基础条件。200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继续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力度治理重点贫困区,运用财政资金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为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国福利制度的异同,并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变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福利制度。(6分)
材料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认为棉花资本主义是一个关于控制和剥削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自由和创造性”的故事。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棉花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机密 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风向卷(三)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乃王都遗址,这在学术界并无异议。但它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一度多种观点并存。在尚未发现关于二里头遗址究竟属于夏都还是商都的共时性文字的情况下,推定它的族属性质,最基本的做法是从年代、地望和文化特征三个层面着手。这主要说明
A.学术研究难有定论 B.考古成果最具权威
C.文字记载即是信史 D.历史需要多重考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尚未发现……共时性文字的情况下,推定它的族属性质,最基本的做法是从年代、地望和文化特征三个层面着手”可知,历史结论的推断需要进行多重考证,故D项正确;经过严密、谨慎、细致的学术研究是可以得到定论的,“难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一些历史结论的推断需要考古成果的验证,但并不意味着考古成果最具权威性,也需要其他的史料进行验证,而且这也不是题干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B项;共时性文字并不意味着文字记载即是信史(翔实可信的史书),排除C项。
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1000余支竹简。其内容主要涉及秦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睡虎地秦简”的出土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秦的社会状况 B.丰富了对秦社会生活的认知
C.佐证了秦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D.是研究秦历史最真实的材料
【答案】B
【详解】“睡虎地秦简”内容主要涉及秦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手史料为进一步了解秦的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丰富了对秦社会生活的认知,故选B项;秦简只涉及秦的局部内容,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秦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项;秦简内容涉及法律制度,只能一定程度上说明秦对法律的重视,并不能体现秦“依法治国”的【拓展】现代概念,意为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政治理念,且依法治国是现代提出的概念,故排除C项;秦简为研究秦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最真实的材料”表述绝对,故排除D项。
3.公元前89年,针对西域轮台地区屯田提案,汉武帝下诏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这一诏书
A.是汉代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反映 B.佐证了汉代对西域的直接有效控制
C.体现了统治政策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D.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答案】C
【分析】
【详解】汉初“休养生息”是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汉代对西域实现了直接有效控制,故排除B项;“轮台罪己诏”体现了汉武帝调整西域用兵政策,暂时休战,将重心放在恢复农业生产上,并没有体现其抑商的经济思想,故排除D项。
【史料解读】
史料: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解读:材料大意是“当今正致力于禁止苛刻残暴现象,制止对百姓任意敲诈,努力发展农耕,贯彻对养马者免除赋役的法令,对军队只填补缺额,保证军备不荒废而已”,这是汉武帝基于现状的反思,指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在于安定生产。
4.关于下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材料来源 文献材料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旧唐书·吐蕃传》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唐蕃会盟碑·碑文》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
【答案】A
【分析】
【详解】材料不能反映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故排除B项;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奠定是在清朝,故排除C项;材料主题主要涉及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并未描述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故排除D项。
5.考古研究表明,宋金墓中盛行一种装饰题材——“开芳宴”,这是当时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墓主人通常借此以彰显其财富,同时也有展现夫妇恩爱和睦的意图。这是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映。据此可知,当时“开芳宴”的盛行
A.是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产物 B.折射出传统文化影响的加深
C.体现了宗法制的遗留与残存 D.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B 【必刷题型】历史研究类—传统文化对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
【详解】依据材料“开芳宴”是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映可知,它的盛行反映了传统文化影响的增强,故选择B项;“开芳宴”是宋金时代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与民族关系的深入发展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开芳宴”强调的是夫妻关系,宗法制更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C项;“开芳宴”涉及的是家庭、夫妻方面,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生活,故排除D项。
6.晚清时期,商人为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人打交道,以求得减免一些杂项捐税,多数人选择捐资为官。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身份统计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资本企业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日益频繁
C.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环境艰难曲折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据题意可知,晚清众多资本家通过捐资为官的方式以求得减免一些杂项捐税,且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的数据表明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有一些人选择获得一些政治身份来兴办实业,由此可知,当时的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环境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晚清资本家捐资为官只是少部分人,不能说明近代社会阶层流动频繁,B项错误;捐资为官并不能体现学而优则仕,C项错误。
7.1923年1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国民革命,因此,中共与国民党“互相配合行动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这一主张遭到包括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等中共委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仍幻想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因此对与国民党的合作持悲观态度。这一冲突( )
A.说明国共合作不可避免 B.表明国共合作困难重重
C.预见到国共合作必然破裂 D.体现出共产国际过度干预中国革命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合作的背景。据材料信息可知,共产国际希望中共和国民党合作,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而中共的一些委员在分析国内形势后认为国民党仍然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因而持悲观态度,国共合作困难重重,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一些中共委员对合作持悲观态度,不能说明国共合作不可避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出对国共合作结果的预知,C项过度推断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共产国际的过度干预,D项表述错误,排除。
8.抗战前,由于大学教育主要由中央拨款,中学教育由省府拨款,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中学教师在40—150元之间,大学教授月薪可达300—600元(与公务员相当),最低级的助教也可拿60—180元。这主要反映出( )
A.小学教师生活水平最低 B.大学教师工作条件优越
C.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 D.国家严重忽视基础教育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据材料可知,民国至抗战前,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大中学校教师工资整体水平远高于小学教师工资,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极少,反映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忽视,D正确;A、B和C都只反映了工资现状,是表面现象,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9.下图为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1965年12月,“东风号”竣工交船。这一成就
A.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蓬勃开展 B.表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
C.标志着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市场 D.说明中国造船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答案】D
【详解】结合材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1965年12月,‘东风号’竣工交船”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可以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轮,说明中国造船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故D项正确;结合材料时间“1960年”“1965年”可知,这一时期“一五”计划早已完成,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B项;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排除C项。
10.2020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深化项目审批制度与“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这表明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方案提出要大幅精简各类重复审批……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可以看出,该方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使得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政府部门行政效率的提升,而非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放管服”改革(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主要针对政府部门,与企业无关,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排除C项。
11.12世纪,西欧教会理论家走出修道的深墙高院,关注世俗社会,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将对教义的阐释引向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如何重新阐释教义。这源于
A.宗教改革冲击 B.封建专制王权强化
C.人文主义盛行 D.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答案】D
【详解】题干中给出12世纪西欧教会的转变,教会理论家们更加关注世俗社会,并探索了教义发展的新方向,结合所学,是因为该时期西欧经济发展,新兴城市崛起,市民发展壮大,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排除A项;封建专制王权强化与教会关注世俗社会关联不大,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文艺复兴时间是14世纪到17世纪,排除C项。
12.“就重要性来说,迅速地超过了欧洲各国相互之间的和每个国家内部的交换。美洲的黄金和白银在欧洲泛滥起来,它好似一种促进瓦解的因素渗入封建社会的一切罅隙、裂缝和细孔。”这说明
A.它有力维护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 B.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C.欧洲社会变革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D.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答案】C
【分析】
【详解】价格革命的影响是打击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维护,排除A项;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手段,此时欧洲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项;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
【刷有所得·易混】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
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13.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社会结构 B.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C.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反映了英国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英国纺织工人收入微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这就为工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纺织工人的收入,不能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历史条件成熟”这一说法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工人收入微薄,无法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排除D项。
14.一战前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说:“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一战爆发后,英国认为:“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法国、比利时等国)。”英国态度的变化
A.维护了其在欧洲大国地位 B.有利于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C.力图维持欧洲战后的均势 D.出于履行盟友的援助职责
【答案】C
【详解】题干中英国在一战前不准备给予盟友法国援助,战争爆发后,英国准备援助法国。结合所学,英国一直坚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一战后的形势让英国担心欧洲大陆上德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因此要“恢复平衡”,故C项正确;英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在一战前后,并未发生改变,“维护”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结合所学,英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目的是避免德国实力过于强大,而非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B项;履行盟友的援助职责只是表象,本质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排除D项。
15.下图为1918-1991年新成立的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空间演化示意图,该变化
A.源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 B.反映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趋势
C.推动了政治多极化形成 D.基于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详解】题干中给出1918—1991年新成立的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空间演化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非洲、亚洲、南美洲新成立了诸多国际组织,结合所学,主要是二战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助推了新的国际组织建立,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下是两大阵营的对抗,与新兴国际组织大量出现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1946—1991年世界政治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格局,但图中无法体现该政治格局,排除B项;结合所学,政治多极化尚未形成,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材料二 在《南赣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其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民“兴其善念”。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摘编自[清]《圣谕十六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及量刑的目的,并分析宋朝重视基层教化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6分)
【答案】(1)原因:儒学成为主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2分)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维护等级制。(1分)
背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改变,门第观念相对淡化。(3分)
(2)社会价值:教化百姓,移风易俗;邻里互助,和谐宗族;劝善诫恶,稳定秩序。(4分)
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2分)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教化。(1)本题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时间“魏晋时期”及所学可知,律令儒家化的原因应该是汉武帝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士人得到重用,开始以经注律。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可知,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维护等级制。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重视基层教化,与理学形成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官方哲学有关;同时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影响人们观念的变化,且宋朝时期门第观念相对淡化。
(2)第一小问社会价值,从材料二“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知有教化百姓,移风易俗;邻里互助,和谐宗族的一面。从材料二“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可知有劝善诫恶,稳定秩序的一面。第二小问思想主张,从所学知识可知有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后政治乱象的刺激;孙中山多次革命实践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孙中山个人的不断反思、探索和与时俱进。
(2)相同之处:都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缘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意义:有利于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的理念;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可得出辛亥革命等多次革命实践失败的教训,孙中山个人的不断反思、探索和与时俱进,根据材料“没有肃清出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可得出政治混乱的局势,根据材料“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十月革命的影响。
(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将革命进行到底”可以得出,国共两党都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缘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
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树立持久抗战理念、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发展等角度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公民社会权利的保护过程,以此形成的公共政策构成了现代国家的核心制度。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也被称作“福利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较早获得了福利保障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转型、经济危机与公民权利运动共同改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定义了新的角色。凯恩斯主义提倡政府积极干预市场,增加公共开支,创造就业,扩大福利分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政策转向,抛弃凯恩斯主义的遗产,转而拥抱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试图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大规模削减政府的公共福利开支,鼓励私人资本在福利分配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党竞争诱使执政党通过增加公共福利开支,以赢得选举。
材料二 传统计划经济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计划,政府与单位负责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农村人口则主要依托集体组织。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2003年始,城市与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医疗改革、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等,在农村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脱贫致富创造基础条件。200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继续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力度治理重点贫困区,运用财政资金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为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国福利制度的异同,并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变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福利制度。(6分)
【答案】(1)相同:因时而变;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覆盖面广。(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
不同:西方福利制度,福利分配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具有政治性;中国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
背景:工业革命的展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3分)
(2)保障了民生的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6分)
【详解】本题考查中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1)第一小问异同,根据材料一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政策转向”和材料二中“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可以得出因时而变;根据材料一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转型、经济危机与公民权利运动共同改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材料二“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可以得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由材料二“在城市建立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医疗改革、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等,在农村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覆盖面广。根据材料一“广泛地介入公民社会权利的保护过程”“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较早获得了福利保障计划”可以得出西方福利制度中的福利分配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由材料一“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党竞争诱使执政党通过增加公共福利开支,以赢得选举”可以得出具有政治性;由材料二“城市与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可以得出中国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由材料二“国家在继续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创新之路”可以得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一“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较早获得了福利保障计划”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展开;由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主义”可以得出凯恩斯主义的盛行;由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政策转向,抛弃凯恩斯主义的遗产,转而拥抱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可以得出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
(2)评价,由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可以得出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材料二“为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可以得出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还可以得出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保障了民生的发展,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认为棉花资本主义是一个关于控制和剥削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关于“自由和创造性”的故事。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棉花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赞成,棉花传播历程是一部控制和剥削的历史。(3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美洲被发现和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美洲开始种植棉花,大西洋三角贸易后,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人奴隶卖到美洲,棉花种植历程成为黑人奴隶的血泪史,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带去了黑人奴隶制,成为后来欧美种族歧视传统的渊源。
由于棉花带来的巨大收益,1600年英国建立了专门的贸易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棉纺织品在其中是大宗交易品。它使得欧洲的商人成为武装商人,最后变成了彻底的殖民者。因为棉花贸易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抢夺、征服和垄断。因此这一体系有其自己的名字——战争资本主义,棉花帝国正式产生了。而这个帝国的中心就是1780年的英国利物浦。
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棉纺织品凭借特权倾销到中国,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工人在纺织机器的节奏下生活着,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雇佣童工。在这种情况下,这群人逐渐形成了一个阶层,即区别于殖民者的奴隶群体,他们的名字叫工人阶级。全球棉花工业依靠无产阶级劳动,处于受剥削、压迫、奴役和被控制的地位,工人阶级不断反抗,工人起义不断发生。(10分)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材料中的时间所涉及的事件阐述棉花的发展历程。如棉花传播历程是一部控制和剥削的历史。论述时主要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对外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概括其发展历程。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