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2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16: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三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一、走进作者
·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
·2 1 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
·4 8 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
·6 5 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一、走进作者
二、题目解析
《答 司马谏议 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司马光
王安石
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
宋神宗
支持你,干就完了
三、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承蒙您赐教
私下里
交往
常常
方法
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写回信
同“辨”,分辨
看待
书信往返
鲁莽
同“俱”

希望
或许
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2.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文本探究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政敌”与“诤友”(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
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政敌”与“诤友”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清楚
指教我
招致
以为
修正
不是
施行
形作名,有利的事/弊端

批驳
排斥巧辩的佞人
定后标志
本来预先




2.作者在第二段中,作者主要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这样有什么好处?
文本探究
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好处: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1.第二段首句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
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

文本探究
3.作者是如何针对司马光的观点一一进行批驳的?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得过且过
顾念

好事
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
不仅/只
计划
考虑/适宜
认为正确
因为
作为
名作动,施恩惠
名作动,办,做

领教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缘由
不胜
小,谦词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文本探究
①天下——“怨谤”;
②众——“汹汹然”。
1.根据第三段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皇帝——“上乃于变此”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4.第三段两个假设句(如君实责我……;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有何作用?
文本探究
两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看似在退,王安石说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实际上是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这也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3.作者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结构梳理
答司马谏议书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三、分析原因 指出现状、坚持自己、表明态度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文本探究
5、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主旨归纳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补充:立论与驳论
立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是直接反驳
第二是借助论据
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
如“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句,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摆明对方的错误。
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出有利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
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作者是如何驳斥司马光的观点的?请分别对的二、三段作简要分析。
第二段:直接反驳,“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句,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摆明对方的错误。
第三段:借助“盘庚迁殷”的史实证明自己执行新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证明自己的做法正确否定了对方的观点。

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写作特点
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课堂训练
假如你穿越到了宋代,来到宋神宗时期的朝廷之上,你是拥护司马光,还是支持王安石?请结合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谈谈你的观点。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