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王安石
解 题
答司马谏议书
答:答复
司马谏议:
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
书:书信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必须变法,理财,
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
司马光
王安石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了解文体知识—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为文要“补于世”。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了解作者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的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开始推行新法。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推心置腹地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 共312个字,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创作背景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难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会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guō
chóng
jì
shù
pì
nàn rén
xù
xū
dù
wù
duó
再三考虑。
读文正音
批驳
法则计划
揣度,估量,考虑
第一段
整体感知
第二段
交代写信的缘由。
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疏通文意
理性之词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字。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承蒙 窃:我私下,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游处:交游相处,交往
每:往往,常常。 操:持,坚持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强聒:勉强作解释。 见察:解释一:见,放v.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解释二:被动,被理解,部编版解释。略:简略 上报:写回信。
辨:同“辩”,辩解 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冀:希望 见恕:原谅我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后曾写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所说的“略上报”
即使我勉强作解释,(但)最终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略地给您写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考虑到君实您一向待我宽厚,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无礼,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2.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1.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对待国家大事的意见不合的根本原因是: 。
2.王安石此次回信的原因是: , , , 。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大概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名实:名义和实际 得:掌握
所以:......的原因 见:我
侵官、生事等见注释 以致:因而招致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犯其他机构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财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却 以谓:以为,认为 修:修正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举:实行 以:用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难壬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 怨谤:怨恨,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犯其他机构的职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利除弊,(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习:习惯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状后)
乃:却 量:考虑 众寡:多少
抗:抵抗,斗争。 汹汹:大吵大闹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考虑政敌的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仅 为:因为 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如:如果 膏泽:施加恩惠 当:应当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墨守 知:领教
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位者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探讨论辩理性之思
探究讨论论辩艺术
1.请尝试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明确:
驳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驳征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驳拒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怨诽——“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驳侵官——“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
2.说说王安石如何驳斥司马光的责难?
探究讨论论辩艺术
决策
制定
执行
理论根据
根本目的
不在于
谁
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
带过
针对指责,逐条反驳
探究总结论辩艺术
总结第二段的论辩艺术: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解析文本
侵官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生事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难壬人
辟邪说
司马光
王安石
天下怨谤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集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吧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根据上述表格,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文本
【提示】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怨谤”
解析文本
【提示】
天下
众
“汹汹然”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王安石对待变法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到相关语句。
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相关句子:“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思考: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体会王安石的人格魅力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课堂小结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思路
论证前提:名实相符
驳斥指责
不为侵官
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
不为拒谏
表明态度
指出时弊
盘庚迁都
坚持变法
梳理本文的文章结构: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四、我们学习古人怎样的精神?
学习王安石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应该据理力争,决不让步。
体会古代士大夫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对待“汹汹然”的“怨诽”态度委婉而坚决,讲究沟通的艺术,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既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司马光的指责,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结尾处礼节性致辞又不失赠答之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书信体
1.中心论点: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2.论据:
理论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事实论据: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
4.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驳论文
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
不换思想就换人
欧阳修反对实施青苗法未果,索性申请提前退休,王安石将师生情谊抛到脑后,恶狠狠说:“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
前宰相文彦博,多次举荐王安石入朝,只因反对“市易法”,认为这是官府与百姓争利,就被王安石逐出京师。
司马光是王安石的好友,只因多次写信劝王安石变法时注意积极稳妥,被王安石直接拉黑。
吕公著和韩维都对王安石有举荐之恩,因反对变法中的某项法令,前者被王安石驱逐,后者被他堵死晋升通道。
王安石以一己之力单枪匹马与反对派作战,且因自身太过执拗而导致这场被梁启超盛赞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偃旗息鼓,无疾而终,留下千古遗憾。
本文小结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本文写作特点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 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
结构非常严谨,
驳斥时针对其要害,
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 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王安石此次回信的原因是: , , , 。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难壬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
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侵官、生事等见注释 以致:因而招致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非特:不仅
⑦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⑩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④轩东故尝为厨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终必不蒙见察
冀君实或见恕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风吹草低见牛羊
移船相近邀相见
总不许见哭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
被
我
看到
拜见
召见
“现”,出现
见面
听见
遇见
一词多义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③度义而后动
④予自度不得脱
⑤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⑥度,然后知长短
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⑧群臣惊愕,卒意不起,尽失其度
⑨关山度若飞
⑩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⑥量
⑧气度
⑨越过
⑩次
①制度
②计划
③考虑
④估计
⑤量长短的标准
⑦限度
学会有针对性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习:习惯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启:写信说明事情。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见察:解释一:见,放v.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蒙:承蒙 窃:我私下,谦词。
启:写信说明事情。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⑨关山度若飞
聒:聒噪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故略上报
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⑧此物故非西产
⑨目今其祖早故
①缘故
②因此
③旧的
④从前
⑤旧交情
⑥衰退
⑦事故
⑧“固”,本来
⑨死亡
齐读课文,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解析文本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
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